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作為一位傑出的老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麼寫説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二年級數學説課稿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錦集五篇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教學內容:

有幾塊積木”

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積木的塊數,初步學會用乘法解決簡單問題,加深對乘法意義的理解。

2.初步會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數排列的物體的個數,列出乘法算式。

3.在數出得數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加法與乘法的關係。

養成教育訓練點:

培養學生認真觀察,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點:

能根據具體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學難點:

理解乘法的意義,能根據具體情境和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

教具準備:

課件、練一練第三題的房子和算式卡片。

教學過程:

一、動手畫一畫

1. 每行畫4個圓形,畫5行。

2. 每列畫5個圓形,畫4列。(同桌互相檢查畫的結果)

二、提出問題

1. 想一想,寫在本子上。

2. 全班交流。

三、嘗試解答獨立完成。

全班交流,你是怎麼想的?乘法算式是……

四、觀察積木

1. 説説你是從哪個角度觀察積木的?同桌交流不同方法:橫着看…… 豎着看……

2. 你能用乘法算式表示出有幾塊積木嗎?5×7=35(塊) 7×5=35(塊)

3. 全班交流。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一、説教材

1、教材內容

説課的內容是九義教材第四冊P106~P108《統計》。

2、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統計知識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統計思想是數學中的一個重要思想。義務教育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把統計知識作為小學數學基礎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並特別強調讓學生體會統計的過程,和對統計結果的簡單分析,讓學生早些掌握一些統計的思想方法,既有利於提高應用所學知識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統計的作用,感受數學與社會的聯繫,又能使學生從部分數據出發,經過分析從中找出規律,逐步培養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新課程標準中也明確指出要讓學生充分經歷一些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掌握處理數據的技能等等的要求。

3、教材結構

分析教材內容可以看出,本節課包含四個知識的內容。即調查入學時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收集現在(二年級)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把入學以及現在的體重情況統一填寫到同一個統計表中;整理、分析表內信息回答簡單的問題。但從本地學生情況實際出發,以及條件的限制,所以本人對教材內容進行了略微的調整,將調查入學時的體重情況填寫統計表改為統計本地區天氣情況,也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同時,按照教材的邏輯性將知識整合在新課程改革的目標中。

4、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能運用信息的手段、新的學習方法收集整理數據完成簡單的複合式統計圖。

(2)情感目標: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並解答簡單的問題,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結合實例有機地進行家鄉情的教育。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操作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5、教學重點是:體驗收集、整理數據的過程。

6、教學難點是:能對數據進行合理有效的分析;

二、説教法

教學方法的多樣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多媒體設置生活情境引入法。藉助計算機這一圖文並茂的多媒體教學工具,結合日常生活中鮮活的實物、實例引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實際操作發現法。讓學生親身參與測量體重的活動中,通過小組交流等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收集、整理數據,為教學增添生動性和趣味性,同時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三、説學法

1、自主學習法:讓學生去親身體驗數據產生的過程,使學生的認識不僅僅停留在表面,積極組織學生人人蔘與,以學生為主體,結合教材內容,緊密生活實際,讓學生自己帶着數學走入生活,解決和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從而提高學生的分析、估計、判斷能力為以後的終生學習打下基礎。

2、交流互補法:通過同學之間相互講解、演示、操作等方法讓學生開動腦筋,互相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

3、練習促進法:通過有針對性地練習,使學生形成技能技巧,達到舉一

四、説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設計了三個環節:

1、填寫單式統計表

(1)我給學生提供了一組數據,我們班在一年級時每位體重情況,要求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學會統計每段重量的學生數,並教給學生簡單的整理數據的方法。

(2)向學生提供我們班在二年級時,學生的體重情況的數據,學生仿照統計一年級時的體重方法,整理和統計二年級時每重量段的學生數。目的是讓學生學會簡單整理數據的方法。

2、學生在能填寫單式統計表的基礎上,學會填寫和分析複式統計表

(1)讓學生學會怎樣填寫複式統計表。

(2)會讀複式統計表,並能分析。

3、練習,我一共設計了三個小題第一小題是能直接根據數據填寫統計表,是對本節學習知識的直接運用。第二題根據數據填寫複式統計表。第三題分兩組統計本班喜歡哪些體育活動的人數,填寫複式統計表,並進行簡要分析。鍛鍊學生的綜合能力。

五、教學反思

課上完後,反思很多,在本節課中我重視訓練學生,能教給學生學習整理統計數據的方法。讓學生動手實踐學習,在課堂教學中也存在許多不足,現反思如下:

1、更應該注重指導學生統計數據的方法。在完成第一張統計表時,我應該把整組數據出示出來,應指導學生完成體重在15千克以下有哪些數據,16—20之間有哪些數據,我應幫助學生怎樣找15千克重以下人數,15—20千克間的人數,幫助學生完成第一張統計表。

2、應該教給學生怎樣分析單式統計表。在填寫完成第一張統計表後,我應該引導學生知識統計表中數字表示的意義;即一年級體重在15千克以下的有____人,體重在16—20千克之間的有____人。讓學生能按這種句式説。

3、應該培養孩子發現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完成第一張統計表後訓練孩子發現信息,提出問題的能力,應問學生,你看完統計表後發現了哪些數學信息,儘可能讓學生多説信息。然後再問學生,你能提出什麼樣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這個環節能訓練孩子的思維能力,同時,為孩子在分析複式統計表時,打下基礎。

4、應該明確複式統計表的優點。在教學中我應提出,如果,我想直接看出,我班在一、二年級學生的體重的對比數怎麼辦()或為了更方便,我們把兩份統計放在一起怎麼辦。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兩份單式統計表的相同點、不同點,完成孩子從認識單式統計表到認識簡單的複式統計表的過程,明白複式統計表的意義,並告訴學生複式統計便於對比,更便於觀察分析這一優點。

5、應該把重點放在分析簡單複式統計表上,我應該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從一、二年級對比的角度,發現信息,提出問題,並用填空式的題卡,讓學生自主解決這些問題。一年級時()最多,到二年級又()最多,一年級對體重在16—20千克人數是()人,到二年級體重在16—20千克人數變為()人,到二年級體重在16—20千克的人數增多(或減少),對學生進行分析複式統計表的方法訓練,訓練學生的數學思維,讓學生能夠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6、我應該注重讓學生體驗收集和整理數據的過程,應該將練習環節中的統計每組學生喜歡體育項目的學生數這個環節,放在認識複式統計表這一環節後面,在活動前提前提出問題,兩組中,喜歡哪種體育活動項目的人多或少等,並要求每組有兩名或幾名負責統計,統計整理數據後,然後再活動。並要求負責統計的學生説一説統計的過程,這樣既讓學生學到知識,同時也體驗了統計過程,訓練了學生的能力。

7、在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數學語言的訓練,能用最簡潔的話説明要表達的意思,訓練學生用最直接的數學語言進行數學問題的描述。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們來看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這部分教材共安排了兩道例題,是在學習了連加、連減之後,進一步研究數的計算。在編排上與連加、連減基本相同,也是配合例題各安排了一幅情境圖,用圖幫助學生理解加減混合的意義和計算順序,同時還在算式中用線標明計算順序和第一步算出的得數。圖形編排的處理,有利於學生從看着第一步算出的得數計算第二步逐步過渡到將第一步算出的得數記憶在頭腦裏去完成第二步計算,從此逐步提高學生的計算水平。加減混合對學生以後學習100以內的進位加減打下基礎,以上知識對學生後續學習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引導學生經歷從實際情境種抽象出加減混合計算的數學問題的過程,直觀地理解加減混合計算的意義。(2)掌握加減混合式題的計算順序,能正確的進行100以內數的加減混合計算。(3)初步學習用加減混合計算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體會加減混合計算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繫。

2、能力目標:讓學生學會看圖、説圖、理解圖意,瞭解語言和圖案之間的關係,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表達圖意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逐步養成積極探索科學的精神。

3、情感德育目標:通過學習加減混合計算順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愛美的情操,讓學生了解加減混合計算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重點是掌握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能正確地計算。同時掌握運算順序和計算方法,能正確地計算也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那麼,怎麼突破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呢?我準備採取以下兩個措施:

二、教學過程設計

接下來我將重點向各位專家介紹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計: 我首先通過一個電腦的情境設計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出新問題,讓學生進入新知識的學習,創設一種探索的情景:動物王國聯歡會,所有的小動物都來參加巨大的盛會,樹上機靈的小猴,草地裏奔跑的小鹿,蹦跳的小兔,小貓、小狗……都來了,還有湖裏歡樂遊玩的4只白天鵝,這時又飛來了3只白天鵝。拋出問題:湖裏有4只天鵝,又飛來了3只,湖裏一共有幾隻白天鵝?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4 3。再顯示從7只天鵝裏飛走了2只的場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發現湖裏天鵝只數發生了什麼變化?學生交流討論提出問題:現在湖裏還有幾隻天鵝?教師配合學生説的在4 3後面板書“-2”把算式寫完整“4 3-2”,提出問題:為什麼要在4加3後面減2?應到學生觀察圖畫説清圖意,説明算理,從而實現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討論:結合圖上的天鵝只數的變化過程,確定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組織彙報、交流計算方法。根據學生説的出示:4 3-2並標明計算順序。啟發學生思考第二步是幾減2?為什麼是7減2?

進一步的我們設計第二個情景:“草地上原來有4只小鹿在奔跑打鬧,突然離開了2只後,又跑來了3只”連續變化的畫面。引導學生根據畫面説出圖意,並提出數學問題:“現在草地上有幾隻小鹿?”結合學生回答寫出算式並板書:4-2 3=()啟發學生思考:上面的算式應先算什麼,再算什麼?引導學生説出計算順序以及算理,配合學生説的出示思維線並板書:4-2 3=5。

通過情景的設計引導同學們進行探討交流,師生共同歸納小結加減混合計算的運算順序:計算加減混合式題,要按照從左到右的順序進行計算。

結合一年級學生學情特點,激發學生求知慾,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我設計闖關練習,闖關一:首先幫助小猴解決問題:小猴爬到樹上首先摘了7個香蕉,不小心掉了4個,接着又摘了1個,現在小猴手中有幾個香蕉?通過闖關練習培養學生勤于思考勇於回答問題的學習習慣。為什麼要設計闖關一內容呢,是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動眼,動腦,動嘴能力,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及表達能力。闖關二:出示課本75頁做一做練習:看誰算得又快又準確,並説明算理,同時我們設計闖關2的內容是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加減混合計算與我們生活的緊密聯繫。闖關三:完成課本76頁計算題,在完成本題時我力求練習形式新穎,有趣,我會採用開火車,搶答等形式彙報計算結果。同時我們設計闖關三的環節為今後學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做好鋪墊,體現我們教材的前後呼應與連貫。通過一系列的闖關練習,師生互動,讓學生分析,思考然後及時的進行小結。

下面是我本節課的一個板書設計,板書設計體現嚴謹美觀,起到畫龍點睛構建知識結構的作用。

三、教學反饋與評價

1、教學反饋是檢驗教學目標實現的重要環節,即教師以觀察學生的語言,表情及答題情況判斷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本節課設計三個反饋環節:

①通過闖關搶答,鞏固練習達到知識技能目標;

②通過練習説圖意,交流、彙報達到能力目標;

③通過課後練習,應用實踐達到感情德育目標。

2、教學評價,對回答正確的學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有創新的要給予表揚,有知識障礙的,給予耐心的引導、糾正、鼓勵,通過教學評價以激勵學生奮發學習。

四、教學説明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説明數學教學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傳授思想方法,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有效途徑。為此本節課作以下幾點設計説明:

1、在組織教學過程中,重視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圍繞“引發—探求—歸納—應用”四個環節組織教學,如在例題1、2中通過情境設計,引發問題的產生,探求歸納加減混合計算順序,加強應用與實踐來組織教學過程,注意知識間的銜接與連貫,這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2、在教學方法上,我主要採用了啟發與探索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輔以講練結合,師生互動,皆在通過教師的啟發、引導,學生的步步深入,從各個反饋層面收集信息,保證師生的思維同步,達到教與學的和諧統一。這符合“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

3、加強了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動眼(及觀察)、動嘴、動腦的能力。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教師的知識傳授過程轉化成學生認知的探索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探索獲取知識的途徑。

思考問題的方法,做到學有所思,思有所得,練有所獲,在學習中產生一種成功的體驗。提高學習興趣,也體現了“一培養學生的能力為中心”的教育思想。

4、重視教學過程中思想的滲透,創造出創新的思維空間。 我的説課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花園》一課是北師大版二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第七課的內容。是學生在認識平均分與除法意義的基礎上學習的。“倍”是一個生活中常用的概念,教材沒有給它下定義,而是結合“花園”的具體情境,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圈一圈、填一填”等實踐操作活動,體會“倍”的意義。對“倍”的意義的理解,教材要求學生既學會畫圖表徵,而且能用算式求解,有意識地滲透形數結合的數學思想。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2、會用圖示或除法求兩個數量之間的倍數關係。

3、讓學生通過“擺一擺、圈一圈、填一填” 等數學活動發展學生的數感,

三、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倍”的意義。

四、教學教法:

新課程標準提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根據這個教學理念,這節課我採用了“情境教學法”和 “動手操作法”。由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引入,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體會“倍”的意義。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時時處處有數學,以激起學生強烈的研究興趣,從而主動探究。讓學生通過操作、觀察、思考、交流等學習活動,感受“倍”的含義,建立“倍”的概念,並初步學會運用“倍”的含義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倍數問題。把學習主權交給學生,教師只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使課堂成為師生情感交流、知識智慧共享的園地。

五、教學學法:

《新課程標準》要求“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學生自主合作、發現以及探索學習機制,實現學習方法的多樣化,着眼於學生潛能的發揮,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展。”根據這一要求,在設計這節課時,我把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小組合作、生生互動作為學生學習的方式,讓學生通過擺學具、獨立思考、討論交流,經歷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數學活動中,獲得數學知識。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興趣與熱情,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和魅力。

六、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創設情景。

1、(放音樂)一陣雷雨過後,天氣晴朗了,森林裏許多小動物都高興出來玩耍!它們是誰呢?我們一起去看看吧!

2、(出示多媒體圖畫)誰來介紹一下?有那些小動物?它們各有多少隻?

(二)探索新知,構建“倍”的概念。

1、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同學們,你能不能用一句話來説一説小猴子和小鴨子的只數關係。比較兩個數除了“求和”、“比多少”的關係,還有另外一種關係叫做“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倍的認識”

2、構建“倍”的概念。

體會“倍”的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設計3個教學層次,層層遞進幫助學生體會“倍”意,相信學生一定會突破這個學習的難點。

(1)第一層教學:初步體會“倍”含義。

同學們!剛才通過數一數,我們知道猴子有幾隻?鴨子有幾隻?如果我們用圓片代替猴子數和鴨子數,猴子擺幾個圓片,鴨子呢?學生回答,老師在黑板上擺。(分2行,第一行擺猴子,第二行擺鴨子)

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老師在黑板把表示3只猴子的圓片畫一圈),鴨子的只數有這樣的幾份呢?(先讓學生説一説,再讓個別學生到黑板分一分)

接着要求全體學生用圓片代替小猴子和小鴨子擺一擺、分一分、想一想,説一説。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去體會,如果把3只猴子看作一份,小鴨的只數有這樣的2份,算式是: 6÷3=2,老師引導學生説:鴨子數是猴子數的2倍。

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倍”的含義,我給學生設疑:鴨子數是小猴子數的2倍,是把什麼看作一份?再什麼有這樣的幾份?目的讓學生明確如果用“倍”來描述兩個數量間的關係,首先要知道以誰為標準,也就是説把誰看作“一份”,再看與它比較的'量有多少個這樣的一份。

(2)第二層教學:加深對“倍”的認識。

同學們!剛才我們通過擺一擺、分一分發現“鴨子數是猴子數的2倍”,“小雞數是松鼠數的幾倍呢?”(老師把問題板書在黑板)可以讓學生説一説,並説出理由。

先要求學生畫小圓圈表示小雞數和松鼠數,圈一圈、填一填,數形結合體會“小雞數是小松鼠數的幾倍”,然後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3)第三層教學:放手讓學生尋找倍數關係的問題。

有了前面兩個環節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

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倍”有了初步的認識,當兩上數在比較時,如果把一個數看做一份,而另一個數是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下面請同學先算一算,填一填,再説一説

(4)請你再提出一個可以用除法解決的問題,並嘗試解答。

讓學生初步體會應用“倍”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提升解決問題的靈活性,進一步發展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

(三)運用“倍”的知識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

根據課本的練習編排,我設計了闖三關練習,讓學生帶着興趣,玩中學,學生在輕鬆而又帶有竟爭性中解決有關倍的數學問題。

1、第一關“比速度”。

2、第二關“比高矮”。

3、第三關比記憶。

同學們每天都看天氣預報嗎?還記得最近的天氣嗎?看圖理解,尋求要解決的問題。

《課程標準》中要求學生能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實例,會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數據的過程,所以本環節試圖培養學生蒐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於生活。

(四)全課總結。

説一説你這節課有哪些收穫。老師歸納:當兩上數在比較時,如果把一個數看做一份,而另一個數是有這樣的幾份,就是它的幾倍。

通過討論交流後,學生自己試着歸納來完成的,培養了學生的歸納、總結的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回憶了這節課的學習歷程和研究的成果,這樣做更體現了“過程”。整堂課的設計,由生活情境導入,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倍”,再通過動手操作理解“倍”,解決有關“倍”的知識,最後到生活中尋找倍,層層遞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研究性學習,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五)教學效果預測。

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的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本課時中,“倍”這個概念,對於二年級的學生來説顯得比較抽象。那麼如何突破這個教學上的重點呢?在教學時,在具體的情況中擺一擺、圈一圈的操作活動中探索新知。在操作活動中突破難點時,我設計了3個層次。

(一)幫助學生理解“倍”含義。

在這個環節上,首先由學生在情境圖中收集數學信息,並根據收集的信息用小圓片代表小鴨、猴子來擺一擺。這些環節學生們都是可順利完成的,但在揭示“倍”的含義時,就需要老師來幫一幫。這時我就通過和學生一同擺一擺、圈一圈來到確定如果把代表猴子的3個小圓片看成1份,那麼代表小鴨的6個小圓片就可以看成這樣2份,從而推導出小鴨數是猴子的2倍。

(二)輔助學生加深對“倍”的認識。

在上一個環節,學生對“倍”的含義有了一些瞭解,那麼要求小雞數是松鼠的幾倍時,我就引導學生先獨立用畫小圓圈代表松鼠數和小雞數,然後圈一圈,與同桌説一説,集體反饋時,説一説為什麼這樣列式,算式中各個數字的含義。

(三)放手讓學生尋找倍數關係的問題。

有了前面兩個環節的動手操作,此時就可以讓學生嘗試從動手操作活動中走出來,讓他們在情境圖中直接尋找用除法解決問題。設計了這樣3個層次的教學,對於“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採用層層遞進的方法後,相信學生一定會突破這個學習的難點。

二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説教材:

“數學廣角DD簡單推理”是新人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109頁的教學內容。這是一節有趣的活動課,也是一節邏輯思維訓練的起始課。本節課主要要求孩子們能根據提供的信息,進行判斷、推理,得出結論,使學生初步接觸和運用排除法。教材試圖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簡單事例,運用操作、實驗、猜測等直觀手段解決這些問題,滲透數學的思想方法,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二、説學情:

二年級的孩子由於他們的年齡特點,他們具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喜歡做遊戲,喜歡與他人合作,同時也具備了一些簡單的推理能力。基於以上分析,我將整堂課設計成一節猜一猜、做一做的遊戲課,讓學生通過生動有趣、形式多樣的猜測、推理遊戲,使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推理的過程,初步獲得一些推理的經驗。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合作能力。

三、説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根據教材的編排意圖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技能目標:讓學生了解簡單的推理知識,初步獲得一些簡單推理的經驗;培養學生初步觀察、分析、推理能力和有條理思考問題的意識。

過程方法目標:讓學生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體驗邏輯推理的思想與方法,體會邏輯推理條件與結論之間的聯繫。

情感態度目標:感受邏輯推理的趣味性、嚴謹性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培養學生積極思維的學習品質。

重點:經歷簡單的推理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和觀察能力。

難點:培養學生初步的有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及數學表達的能力。

四、説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的提出:“要讓學生在參與特定的教學活動,在具體情境中初步認識對象的特徵,獲得一些體驗。”所以在這節課的設計中,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我採取遊戲引入、情境教學與談話引導等方法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充分體驗數學學習,感受成功的喜悦。

五、説教學過程

對於本節課的設計,我試圖體現以下幾個特點:

(一)在“想猜”中領悟

現平時,只要老師拋出“請小朋友猜一猜”這樣一句話,學生們就會爭先恐後地舉起小手急着要猜。可見“猜想”是學生們最樂意解決的問題。這節課引入環節。我就設計了讓學生猜想,共分三個層次,先讓學生“瞎”猜(即漫無邊際地猜),學生從中意識到這樣是猜不到確定的答案的;然後在我的提示下“猶豫”猜,結果有兩種答案,還不能確定,學生從中感悟到有了前提條件,答案的範圍縮小了;最後在我的再次提示下,學生很快猜出了正確的答案,學生從中領悟到了“猜想”要根據前提條件去推理的。這個猜想環節為本課對順利教學做了很好的鋪墊,讓學生領悟到邏輯推理其中條件與結果的密切聯繫,同時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慾望。

(二)在“交流”中提升

這節課中,教學例1時,先讓學生認真觀察情境圖,理清信息,再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學會從眾多的信息中選擇關鍵的信息推理出某種結論。通過讓學生小組內交流想法,培養學生進一步有序的思考問題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語言表達能力。同時在學生講清思路之後,我又提出能不能用一種簡潔的方式表達我們的思維過程和結論呢?由此引出連線法,使學生明白原來自己的想法可以用連線的方法表示出來,給學有餘力的學生一個思考的好方法。

(三)在“闖關”中內化

闖關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對課堂的興趣。 在活動過程中,學生猜想並敍理從中內化了邏輯推理的來攏去脈、前因後果,體驗推理的過程,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及數學表達的能力。

(四)德育滲透與運用新知相結合

師: “下課離開教室的時候,我最後一個走,聽課老師也不能第一個走。那應該誰先離開呢?真棒!跟後面聽課的老師也揮揮手説再見吧!這一環節既鞏固應用了所學新知,又滲透了文明禮貌的德育教育。

六、説板書設計

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板書,設計的很簡潔。這樣既突出了重點,又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e7873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