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實用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7篇

實用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7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説課稿,説課稿有助於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我們該怎麼去寫説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實用的五年級數學説課稿模板集合7篇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1

一、教學目的:

1、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義。

2、理解、掌握約數和倍數的意義,知道約數、倍數的相互依存關係,滲透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教育。

3、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數學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

4、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自學、討論等方式的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二、教學準備:

1、兩張卡片。

2、多媒體演示課件。

評析:為了體現當今新的教育觀,即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使兒童掌握一定的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還要有目的去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所以制定的目標體系全面、恰當。

三、教學過程:

(一)複習整理、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整除的意義。

1、整除的含義。

①讓學生在小卡片上寫一道除法算式。

②黑板上展示學生的除法算式。

評析:學生的學習材料是自己尋找的,而不是教師或書本給定的材料,它們來源於學生自己,這樣的學習,可以使學生一開始就處於積極狀態,使學生對學習充滿着興趣,學生樂於繼續學習下去,而無須教師強迫學生學習。

③教師提出問題:

A、哪一道除法算式的被除數能被除數整除?

B、在什麼情況下,才可以説“一個數能被另一個數整除”?

④讓學生分小組合作、交流,解決以上兩個問題。

⑤學生交流完畢,每小組派代表彙報本小組研究成果。

評析:讓學生合作、交流,嘗試解決問題,這樣的教學即給了學生一個人人蔘與、自主探索的機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識;又使學生在平等、自由、真誠悦納的情意關係中學會了與人共處。

2、抽象概括整除的概念。

①師:如果用字母a表示被除數,用字母b表示除數,在什麼情況下,a能被b整除?

②生:略。

③師:讓學生完整地概括整除的意義。

評析:由於學生對整除的含義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所以通過學生討論,師生對話,抽象概括出整除的概念,這樣的教學,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可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鞏固練習。

①下面哪一組的第一個數能被第二個數整除?

A、17和54

B、9和7

C、3.6和1.2

D、10和10

②下面四個數中誰能被誰整除?

A、2

B、3

C、6

D、12

評析:概念初步後,為了有效鞏固,恰到好處增加了練習,練習題設計時,考慮到不同學生的發展,增加了開放題,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又加深了學生對整除的理解

(二)新知教學,瞭解約數和倍數的意義。

1、提出問題,看書自學。

①在什麼情況下,a是b的倍數,b是a的約數。

②約數和倍數中的數一般指什麼數?不包括什麼數?

③你能仿照書中的(例1)舉一個例子,説明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倍數,另一個數是這個數的約數

2、學生自學,並回答問題及舉例、説明理由。

評析: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着問題去自學,這樣的學習,即體現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及自學能力。

3、明確約數和倍數的關係。

根據實例提出問題:45能被15整除,能不能單獨説45是倍數、15是約數,為什麼?

生:略。

師生共同小結: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關係,不能單獨地説一個數是倍數或約數。

評析:通過以上的學習,學生明確了一個數是否是另一個數的倍數或約數時,必須是以整除為前提,約數和倍數是相互依存的概念,不能獨立存在。突出了教學的重點,準確地把握了教學關鍵。

4、鞏固練習。

①下面每組數中,誰是誰的倍數?誰是誰的約數?

A、36和9

B、7和14

C、45和45

D、1和100

②下列數中,誰是誰的倍數?誰又是誰的約數?

A、1

B、2

C、6

D、12

③遊戲。

規則:老師出示一個數,看你手中的卡片是否符合老師提出的條件,符合的請舉起你的卡片。

a、我是12,12能整除誰?你們是我的什麼數?我又是你們的什麼數?

b、我是19,誰是我的約數?

c、我是2,誰是我的倍數?

d、我是1,誰是我的倍數?(小結:1是所有自然數的約數)

e、讓全體同學舉起卡片,讓具有數字6的同學指出自己的約數

評析:練習題設計時,考慮到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發展,即有層次,又有坡度,形式又有多樣。即重視基本知識的訓練,同時還將知識性、趣味性有機地結合。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敏捷。通過練習,即鞏固了知識,又使全體學生不同程度得到了發展

(五)回顧反思,談各人的收穫。

師:今天我們研究了什麼?又是怎樣研究的?你有什麼收穫?

評析:讓學生總結本節課學習的方法,並談自己的收穫,這個過程不僅使學生明白了許多道理,而且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誘發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的收穫不僅只有知識,還包括能力、方法、情感等,學生體驗到學習之樂,增強了學好數學的信心。

四、反思:

素質教育的重要着眼點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改變學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學條件下所形成的那種偏重於記憶和理解、立足於接受教師知識傳輸的學習方式,幫助學生形成一種主動探究知識、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學習方式,這是一種有利於終身學習、發展學習的方式。為了倡導這種學習方式,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筆者在設計約數和倍數的意義這一課時,採用了以問題為中心,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以合作交流、討論、自學等形式主動地去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從而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發展有了切實的落腳點。

綜觀整堂課,教師教得非常少,而學生講得非常多,學生之間合作交流多,學生自主學習多,教師只是一個組織者和參與者,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僅積極參與每一個教學環節,切身感受了學習數學的快樂,品嚐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滿足了學生求知、參與、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2

張**老師的這節課按照數學教學模式“嘗試發現——探究形成——聯想應用”進行設計,層次清晰,由淺入深。故事的導入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進而在具體的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教學過程中,落實了“最小公倍數”的概念和“求最小公倍數”的方法。練習題的設計也體現了基礎知識的運用和拓展訓練的層次性。

教師問題的提出很有效。如引導學生探究公倍數的個數時,教師在學生給出答案的時候,並沒有急於總結,而是利用板書追問4的倍數是無限的,6的倍數也是無限的,從而學生們會發現4、6公倍數的個數也是無限的。再如:找到50以內8和12的最小公倍數,教師提出問題:“最小公倍數與後面的公倍數之間有什麼關係?”在逐步落實基礎知識教學的同時,提升了學生的認識。

喜聞樂見的阿凡提故事是學生們喜歡的經典內容,張聰聰老師巧妙地運用到了教學的導入中,通過猜想,圈一圈、説一説、議一議等自主活動,讓學生初步嘗試理解、在生活情境中接觸最小公倍數和公倍數的知識。在探究的過程中,張老師更加註重學生的自主探究,完全運用學生的方法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張老師在學生的彙報中,結合學生的講解,不斷點撥,不斷提升,不但介紹了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還注重了學生的方法的擇優思想的培養,這樣才能使學生學會靈活運用所學的知識。整個課堂過程流暢、清晰,關注學生的發展。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3

各位專家評委,各位老師上午好,今天我説課的內容是綜合實踐活動《走進軍營》的主題確立課。下面我將從活動背景、活動目標、活動重難點、活動時長、活動準備及活動過程幾方面開展我的説課。

一、活動背景

1、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步入少年時代,對未來充滿了幻想。絕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平時在家特別享受父母關愛。因此,利用他們對軍人的崇拜之情,帶他們走進軍營,參觀營地,親身體驗軍人生活,感悟軍人氣質,對於提高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磨練堅強的意志,有很重要的作用。

2、今年的7.28洪水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傷痛,前來救援的65331部隊曾經就駐紮在我們操場上,也讓我們的孩子近距離領略了軍人的風采,對軍營的生活更加好奇。

二、活動目標

1、瞭解軍人緊張而有序的生活,體會人民衞士的艱辛,感受生活的安定來之不易,激發學生熱愛解放軍之情。

2、體驗軍隊嚴格的紀律,嚴謹的工作作風、優良的生活作風,以提高學生紀律意識、團隊意識,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3、瞭解有關軍事、國防的知識。

4、使學生學有榜樣,奮發向上,形成心有祖國、心有集體、心有他人的思想感情。

5、對學生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初步的社會責任感。

三、活動重點、難點

1、保證學生活動過程中的人身安全。

2、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3、提高學生合作探究及團體協作能力。

四、活動時長

8課時

五、活動前的準備

1.與駐軍單位溝通;

2.準備攝像機、照相機等設備;

3.設計採訪卡和各種活動記錄表;

4、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和禮貌教育。

六、活動流程(主題確立課)

1、導入

播放7.28軍營抗洪視頻以及軍營駐紮在我校的照片,創設情境導入。7.28是真實發生在我們周圍的災難,學生感觸較深,同時抗災過程中也有很多同學接觸到了我們可愛的人民子弟兵,學生談論熱情高漲,由學生觀後感引導至本課主題生成。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

2、主題分解

(1)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提出自己最想知道的關於軍營的問題。

(2)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展示,合併篩選。

(3)對一些簡單的問題可以請知道的同學給予解答。

(4)學生進行討論對各問題進行歸類分組,確立子課題。

陸軍概況

我國軍人總數?

女軍人數量?

部隊分佈地區?

主要職責?

當兵的條件?

軍人的生活

軍人伙食?

軍人一定要穿軍裝嗎?

軍人的工資有多少?

軍人的假期有多少?

軍人的工作

軍人一天的工作時間也是8小時嗎?

訓練時間有多少?

所有軍人都會打槍嗎?

軍人如何升職?

軍人的學習

軍人需要學習嗎?

軍人都學些什麼?

軍人有考試嗎?

3、規劃活動小組

(1)學生自由選擇喜歡探究的方向。投其所好,提高學生探究熱情。

(2)但如果出現某組成員數量偏差較大時,教師適當地採用鼓勵的方法給予調整。達到人數平衡,確保各組活動順利進行。

4、成立活動小組

(1)由活動小組內所有成員商議確定小組名稱,推選小組長,以及確定本組口號。增加新成立活動組成員間的互動。

(2)各小組彙報展示自己的組名及口號。增強小組凝聚力,培養小組榮譽感。為各小組團體協作探究做好鋪墊。

5、總結

(1)對本節課學生仍存在的問題教師給予解答。

(2)教師總結本節課主要內容。

(3)鼓勵學生課外進行收集整理資料。並做好相關記錄及資料的保存。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4

一、説教材

1、教材簡析

最大公因數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因數概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是為學習約分做準備。按照《標準》的要求,教材中只出現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

2、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所處的地位和學生實際,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

能力目標:能根據兩個數的不同關係靈活地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滲透集合思想,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情感目標:讓孩子在生活經驗中體會成功的快樂,體會數學與人類的密切聯繫,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關係。體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數學”的理念。

3、教學重、難點:據以上的目標,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理解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意義,探索找公因數的方法,會正確找出兩個數的公因數與最大公因數。

二、設計理念在概念教學中,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充分地發揮情境的作用。

由“求”轉變為“找”兩個數的公因數,體現方法多樣化。

三、説教學流程

結合教材、教學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按照“先學後教當堂訓練”教學要求我設計了下面五環節:

1、複習導入:本節課的教學是學生掌握了因數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我出示兩個數讓學生説出它的所有因數。(16、12)

2、交代目標:只有明確了學習目的,學生才能更好的去自主完成本節課的學習任務,因而在學習新課之前我首先把學習目標出示給學生,讓他們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3、出示自學提示: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自學,在給出目標後,我又幫助學生擬定了兩個學習的提示,讓學生學有所依,學而得法,從而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4、自主探究,彙報交流:

在學習“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探究求兩個數的最大公因數的方法時,讓學生自己學,並在遇到困難時在小組羣體中自由自在地交流,無拘無束地討論,獨立思考、相互學習。在討論與交流中,思維呈開放的態勢,不同見解、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相互引發、相互點燃,在彙報交流中強化對比,選出合適方法,從而實現個人與他人、小組與全班的全程對話。

5、教師的教:教師在引導學生彙報時結合本節課的特點進行相機教學。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5

一、教學內容:本課是浙江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冊第三單元“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中的內容,P99~101。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通分是分數基本性質的一種應用,是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和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通分又是分數四則運算的重要基礎,是比較異分母分數大小和計算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重要步驟,因此,必須使學生切實掌握好。課本例1是教學通分的意義和方法,着重使學生懂得這個公分母應該是幾?課本試一試是給三個數通分,其中還有帶分數,關鍵是提醒學生注意在帶分數通分時,只要把分數部分的分數通分,整數部分不變。但每個帶分數通分後,不能丟掉整數部分。

三、教學目標: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我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通分的意義,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並能正確地通分。

2、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四、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為了使學生能比較順利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通分的意義,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關鍵:找準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

五、教法:為了更好地突出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法:

1、討論法。通過學生的討論讓他們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

2、藉助投影的演示進行直觀教學,幫助學生理解通分的算理,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3、運用不同形式的練習,使學生鞏固了所學的知識,使教學得到反饋。

4、循循善誘,啟發引導學生,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引導學生動口、動腦、動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學法: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學會聯繫舊知識解決新問題,通過對操作演示的觀察、分析,自己總結歸納出通分的意義和方法,體現了學生的自主。

七、教學過程:一、複習鋪墊(出示小黑板)

1、求下面每組數的最小公倍數13和398和1116和20

2、(課本準備題)把和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變的分數(填空題)。

(設計思路:通分是在求幾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學習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複習。複習第(1)題讓學生回憶了兩個數是互質關係、倍數關係和一般關係時怎樣求它們的最小公倍數;複習第(2)題時先讓學生填空,再説一下這樣填的根據,為通分過程打好基礎。這兩題都分散了教學中的難點;

二、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約分,並且知道通過約分可以不改變分數的大小而使分數的分子和分母發生變化。那麼還有沒有其它的方法使分數的分子和分母發生變化而大小不變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種新的方法。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一。

把1/6和2/9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母分數。

(1)化成和原來相等的同分母分數,首先要確定什麼?(相同的分母)

(2)這個相同的分母如何確定?(討論)這個相同的分母我們可以簡單的稱作什麼?所以我們首先做的一步也可以叫什麼?(找公分母)

(3)怎樣把1/6和2/9化成分母是18,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4)看圖驗證,什麼變了?什麼沒變?

(思路:在教學例1時,我先通過例題中的分數,引出異分母分數的概念,再引導啟發學生把1/6和2/9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數,公共的分母必須是6和9的公倍數,從而引出了公分母的概念,再引導學生思考:為了計算簡便,取哪一個公倍數作公分母,然後出示了通分的關鍵。)

2、歸納通分的意義並揭題。

看書瞭解我們剛才做的書本上稱做什麼?

3、總結通分的方法。

通過剛才的計算我們發現通分一般先確定什麼?如何確定?再怎樣?

4、嘗試練習。

(1)課本練一練第1題

(2)試一試把3/4、2、和7/8通分。

第(2)題又是一個教學的關鍵點。首先引導學生討論有3個分數怎麼辦?再討論其中的帶分數又如何處理,然後學生練習,教師巡視,把出現的情況進行反饋總結。

(設計思路:在教學通分過程時,我重點是解決對照公分母思考把原來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引導學生想:公分母是原來分母的幾倍,原來分數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時乘以幾。)

四、鞏固練習

1、找一找下面每組中兩個分數的公分母。(強調通分的關鍵)

2/3和1/4、3/8和5/12、4/21和1/7、3/4和7/10

11/15和5/6、7/12和5/8、5/22和4/33、10/39和9/52

2、把下面每組中的兩個分數通分。(練一練第2題,強調通分的幾種特殊情況)

3、把下面每組中的三個分數通分。(練一練第3題

五、綜合練習

1、小明、小紅和小軍三人賽跑,跑同樣長的一段路,小明用3/5分鐘,小紅用7/10分鐘,小軍用5/8分鐘,請幫助他們排出名次。

4、找出幾個比1/3大,比2/3小的最簡分數。

六、課堂總結

1、這堂課,你學會了什麼?(讓學生自己歸納,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2、什麼叫通分?通分的依據是什麼?怎樣通分?

3、通分和約分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我的説課完了,謝謝各位領導和和老師!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6

一、教材分析:小數乘法第四框題《連乘乘加乘減》是本冊教學重點之一。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的四則運算,小數的意義和性質,小數的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同時又為後面學習小數四則混合運算以及更復雜計算做準備。為此,要求學生必須紮紮實實地掌握這部分知識。

我教學本節課的主導思想是: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根據素質教育的要求、教材特點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等實際狀況,重視過程教學和整體性教學。引導學生從原有知識出發,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加深理解新知識。有目的地組織安排教學活動,以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

教學理念: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充分相信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看、找、想、算的過程中學習本課的知識點,達到教學的目標,具體體現以下幾點:

1、聯繫實際,從生活中切入;

2、主動探究,在活動中感悟;

3、合作交流,在練習中昇華。

二、教學目標: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通過自主探究,理解《連乘乘加乘減》的意義,理解掌握《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

2、能力目標:能正確進行口算和筆算,使學生認識小數連乘與整數連乘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自主參與意識,主動探究的精神,遷移類推能力,發展學生思維。

根據教材編排特點,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理解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意義,掌握小數《連乘乘加乘減》的計算方法。

教材難點是積的小數點位置的確定。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根據小學生好奇的心理特點和認知規律,我在教學中採用的教學方法是嘗試法,操作法,發現法,討論法等。

學法指導:學生探索學習的過程中始終離不開學法。我重視觀察,比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應用。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在開放的時間和空間裏,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的形成過程。

三、説教學環節:在新課標的倡導下,結合我校實際情況,本節課的教學我分為六個環節進行:

第一環節,鋪路搭橋,興趣引入。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喚起學生的學習動機,我讓學生填寫書中的表格

因數1.0002

因數

誰能説説,在表中你能發現什麼規律?讓學生在各抒己見中充分感知”一個因數不變,另一個因數變化,積也隨之發生相應的變化.”這一規律。

第二環節,明確目標,巧妙設疑。

同學們請看15×4×2=多少老師現在把這道題改成1.5×0.4×0.2,你會做嗎?通過變式,創設問題情境,從學生熟悉的問題入手,從而順利進入新課的學習。然後交待本課的學習目標。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同學們要通過自主探究,來理解小數連乘的意義,理解掌握小數連乘的計算方法,並能熟練地進行口算和筆算。

第三環節,操作觀察,發現規律。

1、出示例六,1.3×0.2×1.1

學生根據題意列出算式:1.3×0.2=0.260.26×1.1=0.286這個乘法算式有什麼特點?根據這一特點,還可以用別的方法計算嗎?1.3乘以0.2再乘以1.1表示什麼意思呢?

你能説出下列算式表示什麼?

2.7×1.5×0.1 5.8×0.4×1.2 3.1×1.2×0.3 1.6×1.1×0.5

小結:

小數連乘的意義是什麼?

小數連乘的意義與什麼算式的意義相同?(小數連乘的意義與整數連乘的意義相同。)

説明整數乘法的意義也適用於小數乘法。

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採用發現法來組織教學,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了學生探索知識,發現問題的能力。

2、讓學生通過自學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中。

3、填空,並講出道理。

4、小結,引導學生得出計算方法。

①觀察以上題,你發現積的小數位數與什麼有關?有什麼關係?為什麼?(積的小數位數與被乘數和乘數的小數位數有關,被乘數和乘數共有幾位小數,積就有幾位小數。)②小數乘以小數的計算方法是什麼?(積的小數位數是被乘數和乘數的小數位數之和)

這一環節主要是讓學生用通過帶有思考性的問題,引導(ben文由wuyanrenji

a收集整理)學生思考,並大膽讓學生嘗試、講解、討論,把學生引導到算理的探究過程之中。在學生理解算理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比較總結出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閲讀書本,質疑問難:

質疑是人的思維走向深刻的開始,為了加深理解所學知識,由部分理解到整體回顧,形成體系,我讓學生閲讀9頁的內容,提出尚存的疑慮,做到及時反饋。

五、巧設練習,發展智能:

練是數學課的重要特徵,我通過有層次的練習,培養學生的能力,發揮學生的智能。

1.説出下面各算式中積應有幾位小數

25.4×3.6×1.2 2.37×1.02×0.12 0.15×0.3×3.1

1.032×2.4×1.013.506×2.03×0.1 0.017×2.1×0.001

2.在積的適當位置上添上小數點

觀察:積的小數位數是多少位?為什麼?

3.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25×4×1= 18×5×1= 2.5×0.4×2=

0.25×0.4×0.1= 0.18×0.5×0.1= 0.025×0.4×2= 注意:計算的結果,小數部分的位數.列出乘法算式,再算出來。

練習的設計由易到難,思維過程既有展開,又有壓縮,突出重點和難點,有助於學生形成技能技巧,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六、梳理概括,形成體系

請同學們回憶一下,這節課你們都有哪些收穫呢?

此環節的設計目的在於啟發學生動腦思考,歸納總結所學知識,使所學知識歸結到已有的知識結構中去,從而培養了學生語言概括能力和表達能力。

以上是我的説課全部內容。

五年級數學説課稿 篇7

課標要求:探索給定情境中隱含的規律。

課標解讀:

行為動詞是“探索”, 指的是獨立或他人合作參與特定的數學活動,理解或提出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發現對象的特徵及其與相關對象的區別和聯繫,獲得一定的理性認識。核心詞是“規律”,本節課指的是有序思考的方法。

由此看來課標對這部分知識的要求是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排列方法,即有序排列,而不是雜亂無章的去解決問題。

教材分析:教材是通過三個人排列照相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四個人小合唱固定一個人的位置又有多少中不同的排法,這樣兩個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和了解簡單的排列,通過列舉等直觀方法幫學生髮現規律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同時讓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推理及有序全面思考問題的意識與能力。其中重點是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學目標:

1、探索、發現現實生活中簡單的排列規律,培養觀察能力及初步推理能力。

2、通過觀察、研讀、交流、驗證等活動,經歷探索簡單事物排列的過程,體驗有序、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方法。

3、在解決實際問題中體驗成功的喜悦,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和數學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對身邊事物進行數學思考的意識,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意識。

教學重、難點:在探究的過程中,發現簡單事物的排列規律。

教學策略:

(1)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現實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及本節課所要研究的主要問題。

(2)“探究——研討”法:學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發現問題,從而提高思維能力。

教學環節:

第三個環節是運用規律解決問題。在這個環節,我提出了

“如果於老師帶領我們班A、B、C三個同學到文登學公園遊玩,最後我們四個人要排成一行合影留念,而且要把老師安排在左起第二個位置上,其他的3個同學任意排。想一想,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這個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引導學生髮現,三個人排隊和四個人排隊且確定一個人的位置的排法總數是相等的,讓學生意識到排法總數是不受確定的那個人的位置影響的。讓學生在探究中體會有序思維方法,發展學生思維能力,在交流中進行思維的碰撞,統一認識。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wljge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