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詩經 >

詩經·國風·魏風·汾沮洳

詩經·國風·魏風·汾沮洳

原文:

詩經·國風·魏風·汾沮洳

彼汾沮洳,言採其莫。彼其之子,美無度。美無度,殊異乎公路。

彼汾一方,言採其桑。彼其之子,美如英。美如英,殊異乎公行。

彼汾一曲,言採其藚。彼其之子,美如玉。美如玉,殊異乎公族。

註釋:

讚美一個自食其力的賢者美好無比,遠遠超過貴族子弟。

1、汾(焚fén):汾水。在今山西省,西南流入黃河。沮洳(居茹jū rú):低濕之地。《集傳》:“沮洳,水浸處下濕之地。”

2、莫(木mù):野菜名,其味酸。《正義》引陸璣疏:“莫……五方通謂之酸迷,冀州人謂之幹絳,河汾之間謂之莫。”

3、之子:《集疏》:“之子,指採菜之賢者。”

4、殊異:《傳疏》:“殊亦異也,乎猶於也。”

5、公路:掌管王公車駕的官吏。

6、英:花。此處意為“英華”,指神采之美。

7、公行:掌管王公軍隊的官吏。

8、曲:河灣。

9、藚(續xù):澤瀉草,亦名水沓菜。

10、公族:掌管王公宗族事務的官吏。

譯文:

在那汾水低濕地,來此採莫心歡喜。瞧我那位意中人,英俊瀟灑美無匹。英俊瀟灑美無匹,公路哪能和他比。

在那汾水河流旁,來此採桑心歡暢。瞧我那位意中人,貌若鮮花朝我放。貌若鮮花朝我放,公行哪能比得上。

在那汾水彎彎處,來此採藚心歡愉。瞧我那位意中人,儀表堂堂美如玉。儀表堂堂美如玉,公族哪能比得汝。

鑑賞:

此詩主題,《毛詩序》雲:“《汾沮洳》,刺儉也。其君子儉以能勤,刺不得禮也。”《韓詩外傳》則以為是美隱居之賢者,雲“雖在下位,民願戴之,雖欲無尊得乎哉?”前者是説因君子勤儉,親自採莫、採桑,有失體統,故作此詩以刺之。後者是説,汾水沮洳之間,賢者隱居其內,採莫、採桑、採藚以自給,然其才德,實在超乎“公路”、“公行”、“公族”之上。毛、韓二家之外,還有何楷《詩經世本古義》的“晉人刺其大夫”説、姚際恆《詩經通論》的“詩人贊其公族大夫之詩”説、傅恆等《詩義折中》的“剌遺賢”説、郝懿行《詩問》的“美勤儉”説等。這些説法都是不符合文本語義的。聞一多先生在《風詩類鈔》中首先提出“這是女子思慕男子的詩”,其説可從。

《汾沮洳》共為三章,各以“彼汾沮洳,言採其莫”、“彼汾一方,言採其桑”、“彼汾一曲,言採其藚”起興。這“沮洳”、“一方”、“一曲”詞語的`變換,不僅顯示這位民間女子勞動內容的不同,還表示空間和時間的變換。也就是説,不論這位痴情女子幹什麼活兒,也不論是什麼時間和什麼地點。她總是思念着自己的意中人,足見其一往鍾情的程度了。把這位女子思慕情人的痴情之狀描摹得栩栩如生。接着又用“彼其之子,美無度”、“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來讚美男子的儀容。“美無度”是“美極了”,“美得無法形容”之謂。“美如英”,是説男子美得像怒放的鮮花;“美如玉”,是説男子容光煥發,有美玉般的光彩。這些是關於男子美貌的描寫。詩的最後。以“美無度,殊異乎公路”、“美如英,殊異乎公行”、“美如玉,殊異乎公族”作結。也就是説,這位女子的意中人,不僅只長相漂亮,而他的身份地位,連那些“公路”、“公行”、“公族”等達官貴人,也望塵莫及的。全詩結束,見不到女子所思之人的正面描寫,但通過這種對比、烘托的藝術手法,卻把這位未露面的男子描寫得如見其人了。這種藝術表現手法,在古代民間文學作品中不乏其例。漢魏樂府古辭《陌上桑》中採桑女子的誇獎“夫婿殊”的一段話,在藝術表現上和此詩是有因襲繼承關係的。

這首詩在篇章結構上,是《詩經》中常見的疊句重章、反覆吟詠的藝術形式。三章字句變化無多,而詩意卻層層遞進。“美無度”是對所思男子之美的概括描寫;“美如英”是對所思男子的儀表之讚美;“美如玉”是對所思男子人品的讚美。而又以“公路”、“公行”、“公族”加以具體映襯,這就更加凸現了“彼其之子”的美的形象。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shijing/44d3o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