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後感 >

無聲告白的讀後感感悟

無聲告白的讀後感感悟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裏,我們時常會因不同的人和事內心會有所觸動,產生不同的想法,這個時候,就可以把這些感悟都寫下來。為了幫助大家學會寫感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無聲告白的讀後感感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閲讀。

無聲告白的讀後感感悟

無聲告白的讀後感感悟1

《無聲告白》這本書給我的感觸會比《島上書店》多很多,為什麼要拿這兩本書對比?因為看的時間很接近,也因為有人説這兩本書類型相似。

像亞馬遜編輯推薦所説的那樣,這本書探索了身份危機、人生成就、種族、性別、家庭以及個人道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不是本文中的家庭關係,而是瑪麗琳的夢想與家庭羈絆的矛盾。她一直都有一個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也付出了許多,特別是處在女性的地位還比較低的社會時,她是有多大的勇氣要做到“與眾不同”。可是,她遇到了他,一個與她不同國籍的教授,在她看來他是多麼的“與眾不同”。後來因為懷孕結婚了,婚後她或許暫時忘了她的夢想,後來她意識到自己沒有正事可做,想要出去工作被丈夫阻止了。接着她母親去世了,想起了母親過的生活,她對自己發誓,決不能活得像母親那樣。她想去實驗室當助手,那個人卻笑着回覆她説,不知道她是認真的,因為她還有孩子和丈夫要照顧。看到這裏,我為她感到悲哀,同時我也恐懼我可能的婚後生活。有了家庭的束縛,自己的追求怎麼辦?自己想做的事情還能去做嗎?因為就算在現代,多半還是“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做“家庭主婦”、“相夫教子”並不是我追求的`生活。看到她最後遇到有一位女性做到了她一直追求的事情,她覺得不可思議,她覺得她原本也能做到,所以她要實施她原計劃的時候,我為她感到高興,覺得她做的特別棒。可惜最後,她卻因為懷孕等束縛放棄了她的計劃,把她自己想要而做不了的事情寄託在了她女兒身上。我想,這很悲哀,卻很現實。文中有一段這樣的話“你曾經愛的那麼深,懷有那麼多的期望,最後卻一無所有。孩子不再需要你,丈夫不再想要你,最後只剩下你自己,還有空蕩蕩的房間。”這很淒涼,也是女人一生很悲哀的一種狀況,我不想過這樣的生活,即使只有自己一個人,只有空蕩蕩的房間,我也要過的快樂、愉悦。可能因為這個跟我生活比較相關,所以印象最深刻。

對於家庭關係,我想的比較多的是以後對於孩子的相處模式及教育方式等。因為我的家庭關係比較和諧,沒有這麼多的危機,我一直覺得很温暖,只是我們比較缺乏交流吧。當然,我也不是沒有不滿過,因為可能存在的“重男輕女”和他們的傳統思想。而且我也在思考着,我讀大學是出自於我自己想讀,還是由於他們想讓我讀。其實我想過放棄的,可現在卻很慶幸自己沒有放棄,可能這也有利有弊吧。

還有好多好多感觸寫不完,就再續吧。很晚了。晚安。

無聲告白的讀後感感悟2

你好,我是權建卓,7.16中午看完這本書,今天談談。《Everything I Never ToldYou》中文譯名《無聲告白》,作者是伍綺詩,書封面上寫着“征服歐美文壇的華裔作家,憑藉處女作奪得20__美國亞馬遜年度圖書桂冠”。

“告白”有表白的意思,但這裏不是,一個沉重的故事

1、故事是個好故事。開篇第一句,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

莉迪亞,16歲,家中老二,混血女孩,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髮,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與期望。複雜的故事隨着探尋莉迪亞的死因展開,華人父親詹姆斯,母親瑪麗琳,兩人的童年經歷以及相遇、相戀,結婚生子。

至於死因,警察判定是自殺。“她輕輕地下到小船裏,鬆開纜繩。……她跨出小船,走進水中。”2、這個故事想要告訴什麼?封面的'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可能是莉迪亞沒有擺脱他人的期待,沒有找到真正的自己,也許吧。這篇是讀後感,但並沒寫太多,因為我沒太大感受。這本書不長,斷斷續續地看了兩個多星期,看着後面的忘着前面的,一些劇情、一些細節都忘得差不多了。

我知道一旦看完了這本書,就會把它丟掉一遍,很久很久也不會再碰,劇情會很快忘記,像是沒讀過一樣。但我願意等待一個時機,喚醒一些記憶,那時會重新翻翻這本書。

3、書中打動我的一點句子,雖然需要配合着劇情,但我還想分享給你。

她把鼻子埋進莉迪亞的頭髮間,暗自許諾,絕不過分糾正她的坐姿、逼她尋找丈夫、打理家務;決不建議女兒從事不適合她的工作,過不屬於她的生活;決不讓她在聽到“醫生”的稱呼時,只想到男人。她要在餘生中一直鼓勵女兒,讓她做出超越母親的成就。(莉迪亞5,6歲時,母親瑪麗琳的心理活動)

“你母親説得對”,他説,“你應該和一個更像你的人結婚”。(詹姆斯對妻子瑪麗琳説,因為詹姆斯是華人)

“讓我們假裝,”他説,“你從來沒遇見我,她從來沒出生。這些都沒有發生過。”然後,他就走了。(詹姆斯對妻子瑪麗琳説)

不管過程多曲折多沉重,結局還好。生活總要向前看,向前走。“她明白,他們沒有別的去處,只能向前。”

7.16中午這本書即將看完時,買了作者的另一本書《小小小小的火》,封面上同樣有一句話,20__美國亞馬遜年度小説桂冠。

對了,還有一句,永遠記得,你呼吸着的每一個瞬間,都應該去過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無聲告白的讀後感感悟3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詹姆斯,瑪莉莎,莉迪亞,內斯,漢娜,還有傑克。

這些人的性格,情緒,情感,在這本小説中一覽無遺。

在美國鶴立雞羣的中國人,詹姆斯一直試圖融入美國這個大熔爐,讓自己顯得平常一些。這些內心的渴望,通過對孩子的教育顯露出來,是那麼強烈,而孩子的遭遇,卻顯得他的期望那麼脆弱無助。

一直都渴望與眾不同的美國女生瑪莉莎,夢想是突破女性以家庭為主的觀念,同男生一樣平等地受人愛戴,做一名醫生。可是,被詹姆斯吸引,放棄了夢想,嫁作人婦,歸於平淡。

被父母捧在手心的莉迪亞,承受着父母巨大的期待,壓抑着自己的個性,終於在內斯離開,發現自己喜歡的傑克竟然愛着內斯後,找到了事情到這個地步的原因,精神崩潰,從船上踏了出去,沉在了湖底。

而內斯,在莉迪亞被萬般寵愛下,所期待的不過是父母平等的愛,和對莉迪亞的重壓減少一些。在發現無法改變家庭的這種關係時,他奮發圖強,考進了哈佛,卻又在追尋自由之時,失去了陪伴自己的妹妹。

漢娜,這個怯懦的敏感的卻又洞悉一切的小女兒,一直都知道發生了什麼,卻總是躲在不引人注意的地方,怕打擾了這些幸福抑或悲傷。她是一個完全被忽略的孩子,在受關注後不知所措,只會如家人所期待的那樣,做出該有的反應。

一直努力的讓自己不受注意,卻在別人給予關注後不知所措,假裝毫不在意。其實,內心早已波濤洶湧。是心太窮了嗎?

這本小説是一個女孩自殺引起的的一系列事情,同時引發了一系列思考和家人的反思。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伴隨其一生。父母的一舉一動,不知道怎麼樣就會傷害到孩子。

愛是枷鎖,是負擔,如果這愛是父母將自己未完成的心願強加在孩子身上。

學會尊重他人,無論對方是自己父母還是孩子,更不論其他人了。將對方當做一個完全的個體,尊重對方的行為,並且以一個同樣的個體去理解對方。尤其是對自己愛的人。

這是我學到的最重要的一課。

尊重他人,且對自己坦誠。

我想,那麼我們的愛,就不會成為對方想擺脱的東西,而是陪伴對方一往無前的巨大力量。

讓愛自由,讓自己愛的人自由。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hougan/yweqe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