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桃花源記 >

桃花源記教案與練習

桃花源記教案與練習

桃花源記》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以下是yjbys小編和大家分享的桃花源記教案與練習,更多相關信息請訪問()。

桃花源記教案與練習

桃花源記教案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積累一些常見的文言詞語。

2.瞭解本文所描繪的理想社會,感受寧靜的田園生活,正確理解作者的理想。

3.熟讀並背誦全文。

二、 能力目標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2.力求學生運用想像探究故事中的某些細節,培養其想像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步提高對作品的鑑賞能力。

三、德育目標

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激發學生向着更高更遠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係。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撲朔迷離的桃源勝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方法

1.誦讀法。本文語言簡練生動、通俗流暢,教師可指導學生朗讀、背誦。朗讀,首先要讀得清楚,即句讀分明,節奏合理;其次要讀得流暢,語句流利,音韻鏗鏘。本文有許多對偶句和四字句,還應注意讀出對稱感來。在反覆朗讀的基礎上,熟讀背誦。

2.品讀法。在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步品味,通過想像、描繪、分析、推理的活動,讓學生含英咀華,探幽攬勝,着眼於學生想像力、表達能力的培養和分析概括能力、鑑賞能力的訓練。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導入新課,作者、作品及背景簡介;指導學生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出情韻;整體感知文意,要求學生複述課文,概述桃花源給自己留下的印象。

一、導語:

有這樣一位詩人,他才華出眾,卻主動辭官,陶然耕作,他鐘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寧可歸隱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潔,這個人就是——(陶淵明)

(順帶介紹作者)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記》

二、整體感知

1.背誦課文(課前已經佈置背誦)

2.自由朗誦,思考問題,討論回答。

你認為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那麼你認為桃花源的哪些特徵與我們現代文明社會的要求是一致的?

作者為什麼要虛構這樣一個理想社會?

你是否願意長期生活在這個桃花源裏?

三、總結

同學們能用歷史的發展的眼光分析問題,老師特高興特激動。至於這個桃花源,無論大家喜歡與否,無論這個桃源是真實的還是虛構的都不重要,因為它已經成為人們心中的理想境界,成為美的象徵。現在我們的社會發展了,大家覺得和諧生活已經基本實現了,你們對自己現在的生活現狀普遍比較滿意,看來陶淵明嚮往的幸福生活我們已經享受到了。現在我們杭州提倡“和諧杭州,品質生活”,這就是我們嚮往的“桃花源”,無論社會怎樣發展人類追求和諧幸福安寧生活的願望沒有改變,正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讓我們一起”上下求索吧。

四、再次背誦全文,回味美麗的桃源生活!

五、佈置作業

1、總結文中文言知識點

2、完成課後思考題

3、總結並抄寫課文中出現的成語

七:附課堂實錄:

師:有這樣一位詩人,他才華出眾,卻主動辭官,陶然耕作,他鐘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般的人生境界,他寧可歸隱也不要在世俗之中玷辱自己的高潔,這個人就是——

生:陶淵明。

大家都知道陶淵明是個隱士,他拒絕與世俗權貴合作,那他到底要過什麼樣的生活呢?

生: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

師:那麼桃花源裏的生活究竟具有什麼樣的魅力令古今中外的遊客痴迷地探尋,請大家齊誦課文,讓我們一起發現和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生背誦,師板書《桃花源記》

師:大家都很認真,背誦的也比較有感情,那請大家思考,桃花源它在你的眼裏是怎樣的'地方呢?在文中找依據。

生:我認為桃花源是個與外界隔絕的閉塞的地方,從這句話可以看出:“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另外,漁人出來之前,桃源人還叮囑説,不足為外人道也。

師:是啊,他們從秦到東晉在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生活了近600年了,仍然不願與外界溝通,你看書很仔細。

生:我認為桃花源是個美好快樂安寧的地方。

師:喔,你一下説出了這麼多。請分別説一説理由。

生:因為這裏的土地平曠,有良田美池桑樹竹子,環境優美,這裏的房屋整齊,沒有出現倒塌,説明不是破敗景象,而是安寧的。快樂是指的老人和孩子怡然自樂,還有壯年人在田地裏勞動,也是快樂的。

師:你説得很有條有理。

生:我從阡陌交通,雞犬相聞也看出社會的安定。

師:請説説你怎麼想的。

生:小路交錯相通,説明他們安心到田間勞動,有雞叫有狗叫,説明家禽都活得好好的,一派安詳。

師:你説得對。連家禽都能舒展地鳴叫,唱着最動聽的歌,這個社會一定是安定的。

師:再請同學們推測一下,這裏的壯年人從事什麼勞動?

生:種田。

生:養魚,因為有池塘。

生:種桑樹,養蠶。

生:織布。

生:做衣服。

生:釀酒。

師:看來這裏的行業很多的,百姓能安居樂業,確實是個好社會。

生:我認為桃花源裏的人都非常熱情好客。

師:哦,你有了新的發現,看到了桃源的人情。

桃花源記課文練習

原文回答

1.漁人是怎麼發現桃花林的?

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怎樣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風景優美)

3.漁人是如何進入桃花源的?

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

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曲折、隱蔽、幽深)

4.漁人入山後,看到了怎樣的圖景?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

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環境優美寧靜、生活安樂幸福)

5.桃花源中的人是如何對待這位不速之客的?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民風淳樸、熱情好客)

6.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源人為什麼“皆歎惋”?

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桃源外的人不能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7.漁人是如何離開桃花源的?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暗示這個地方不存在。 增強故事曲折和傳奇色彩。

探究思考

1.課文以什麼為線索?怎樣劃分結構?

明確:課文以武陵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照發現桃林,進入桃源,出而復尋的時間順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寫漁人發現桃林的經過。(開端)

第二部分(2至3段)寫漁人進入桃花源的見聞。這是全文的重點部分,作者正是藉此寄託社會理想。

第2段寫桃花源中寧靜安樂的生活環境。

第3段寫桃花源中淳樸的社會風尚。

第三部分(4至5段)故事的結局和尾聲。

2.作者為什麼開頭結尾寫得簡略,中間寫得詳細?

明確:文章的詳略安排都是由文章所表達的中心來決定的。本文的作者主要是通過桃花源的生活情狀來表現他的社會理想。反映廣大人民嚮往安定、幸福生活的願望。所以中間部分要詳寫。開頭和結尾只跟故事的傳奇性質有關,所以寫得簡單。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託了怎樣的社會理想?

作者筆下的桃花源,虛構了這樣一種理想社會:這裏景色優美,土地肥沃,資源豐富,風俗淳樸;這裏沒有壓迫,沒有戰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

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這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反對剝削壓迫、反對戰爭的願望,也是對當時社會黑暗現實的批判。但他又帶有一定的復古傾向,在階級社會中只能是一種空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課文小結:

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把發現桃源的經過,在桃源的所見所聞所歷,離開桃源後再尋桃源的情形,都貫串起來了。故事曲折迴環。它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託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願。

/作者筆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現在哪裏?

①因為桃花源的景色動人美麗,給生活增添了一份快樂。

②因為人們的生活有條理,自在生活的快樂。

③人們熱情好客的純樸之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aohuayuan/m0gq30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