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桃花源記 >

關於《桃花源記》練習題及答案

關於《桃花源記》練習題及答案

桃花源記》是東晉偉大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詩》的序言,選自《陶淵明集》。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當時的現實生活不滿。下面小編你整理了關於《桃花源記》練習題及答案,希望你能更好的理解這首詩!

關於《桃花源記》練習題及答案

《桃花源記》練習題及答案 篇1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數,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入。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練習題目】

9、《桃花源記》選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文中借虛構的桃花源,表達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10、在括號中填寫省略的內容。(5分)

(   )見漁人,乃大驚,問(   )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   )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11、解釋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4分)

阡陌交通(    )      便要還家(    )

無論魏晉(    )      處處志之(    )

12、成語“無人問津”出自本文中的         一句;出自本文的另一個成語是____________,現在的常用義是 ____________ 。(3分)

13、給桃花源外的圖景取個名字。(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桃花源中的人為什麼叮囑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説説你的理解?(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翻譯句子。(2分)

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16.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代表着他心目中的理想世界。這個世界有哪些令人嚮往的地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練習答案】

9《陶淵明集》 陶淵明 社會理想

10、村中人 、漁人 、漁人、 村中人、漁人

11、交錯相通 邀請 不用説 做標記

12、“後遂無問津者” 豁然開朗 略

13、桃花溪水行舟圖

14、大意:外面社會出現動盪不安,戰亂頻繁,民不聊生

15、老人和小孩一併都很愉快。

16、

一、無階級、無壓迫、無剝削;

二、民風淳樸;

三、人人都得到關愛等

【欣賞】

《桃花源記》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生活的不滿。

陶淵明作詩,擅長白描,文體省淨,語出自然。《桃花源記》也具有這種藝術風格。它雖是虛構的世外仙境,但由於採用寫實手法,虛景實寫,給人以真實感,彷彿實有其人,真有其事。全文以武陵漁人行蹤為線索,像小説一樣描述了溪行捕魚、桃源仙境、重尋迷路三段故事。第一段以“忘”、“忽逢”、“甚異”、“欲窮”四個相承續的詞語生動揭示出武陵漁人一連串的心理活動。“忘”字寫其一心捕魚,無意於計路程遠近,又暗示所行已遠。其專注於一而忘其餘的精神狀態,與“徐行不記山深淺”的妙境相似。“忽逢”與“甚異”相照應,寫其意外見到桃花林的驚異神情,又突出了桃花林的絕美景色。“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兩句,乃寫景妙筆,色彩絢麗,景色優美,彷彿有陣陣清香從筆端溢出,造語工麗而又如信手拈來。第二段先以數語描述發現仙境經過。“林盡水源,便得一山”,點明已至幽迥之地;“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暗示定非尋常去處。漁人的搜尋目光、急切心情也映帶出來。及至通過小口狹道,寫到“豁然開朗”,又深有柳暗花明的韻致。進入桃源仙境之後,先將土地、屋舍、良田、美池、桑竹、阡陌、雞鳴犬吠諸景一一寫來,所見所聞,歷歷在目。然後由遠而近,由景及人,描述桃源人物的往來種作、衣着裝束和怡然自樂的生活,勾出一幅理想的田園生活圖景。最後寫桃源人見到漁人的情景,由“大驚”而“問所從來”,由熱情款待到臨別叮囑,寫得情真意切,洋溢着濃郁的生活氣息。第三段先寫漁人在沿着來路返回途中“處處志之”,暗示其有意重來。“詣太守,説如此”,寫其違背桃源人“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太守遣人隨往的“不復得路”和劉子驥的規往不果,都是着意安排的情節,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願“外人”重來。對桃源仙境,世俗之人尋訪無着也不再問津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追求,在《桃花源詩》的結尾處就剖露了“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心願。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於桃花源中。

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景實寫的手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是一個真實的存在,顯示出高超的敍事寫景的藝術才能。但《桃花源記》的藝術成就和魅力絕不僅限於此,陶淵明也不僅僅是企望人們確認其為真實的存在。所以,在虛景實寫的同時,又實中有虛,有意留下幾處似無非無,似有非有,使人費盡猜想也無從尋求答案的話題。桃源人的叮囑和故事結尾安排的“不復得路”、“規往未果”等情節,虛虛實實,徜恍迷離,便是這些話題中最堪尋味之筆。它所暗示於世人的是似在人間非在人間,不是人間勝似人間,只可於無意中得之而不可於有意中求之,似乎與“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有着某種微妙的內在聯繫。這虛渺靈奧之區始終蒙着一層神祕的面紗,“借問遊方士,焉測塵囂外”,世人是難以揭曉的。它的開而復閉,漁人的得而復失,是陶淵明有意留下的千古之謎,“惹得詩人説到今”。可是,他又在《桃花源詩》中透露了一點消息,説“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復還幽蔽”,乃是因為“淳薄既異源”!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污了這塊化外的淨土,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人間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桃花源記》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處,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不過應當強調的是,陶淵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處:在那裏生活着的其實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羣避難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們的和平、寧靜、幸福,都是通過自己的勞動取得的。古代的許多仙話,描繪的是長生和財寶,桃花源裏既沒有長生也沒有財寶,只有一片農耕的景象。陶淵明歸隱之初想到的還只是個人的進退清濁,寫《桃花源記》時已經不限於個人,而想到整個社會的出路和廣大人民的幸福。陶淵明邁出這一步與多年的躬耕和貧困的生活體驗有關。雖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當中的社會,但是能提出這個空想是難能可貴的。

此文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繫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手法,也是其一個特點。增添了神祕感。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詳有略,中心突出。

《桃花源記》練習題及答案 篇2

閲讀下面的文段,完成文後題目。(共13分)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乙】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閲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小題1:給下列句子劃分朗讀停頓。(每句用“∕”畫一處)(2分)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2)無絲竹之亂耳

小題2:解釋劃線詞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阡陌交通

②便要還家

③往來無白丁

④無案牘之勞形

小題3:翻譯下列句子。(4分)

(1)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小題4:有人認為無論是甲文中虛構出的.“世外桃源”還是乙文中作者的隱居自娛其實都反映出作者消極避世的心態。你同意這種看法嗎?為什麼?(3分)

參考答案:

小題1: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2)無∕絲竹之亂耳

小題1:

⑴交錯相通

⑵通“邀”,邀請

⑶平民,這裏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⑷使……勞累。

小題1:

⑴老人小孩都安閒快樂。(或:老人小孩,都休閒愉快,自得其樂。)

⑵這是簡陋的居室,只是因為我的品德高尚(就不覺得簡陋了)

小題1:不同意。

【甲】文通過對“世外桃源”的描寫,反映了作者厭惡戰爭和追求和平生活的願望;

【乙】文作者採用託物言志的寫法,通過描寫自己的陋室表明自己保持高尚情操的願望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小題1:試題分析:

(1)“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這句話的含義是“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一一告訴了他們”,我們可以把這句話分解為“誰,做了什麼”,即“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2)“無絲竹之亂耳”的含義是“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耳朵”,我們可以把這句話分解為“沒有什麼”,即“無∕絲竹之亂耳”。

點評:給文言句子劃分節奏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題型,正確地進行句中停頓,是以把握句子中的詞意和語法結構為前提的。因此解答這類題時一是理解文意。可以先將句子翻譯出來,正確理解文意,把意思結合緊密的文字,看成一個“意義單位”,“單位”與“單位”之間往往需要一定的停頓;二是分析語法結構。在分析語法結構時可先抓動詞,把跟動詞有關的前後各詞聯繫起來,觀察句子的整體,往前找主語,往後找賓語或補語,再考慮其它成分,這樣就可以確定句子的語法結構,依此確定句中停頓。

小題1:試題分析:

(1)“交通”古今異義詞,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的總稱;古義:交錯相通。

(2)“要”,通假字,通“邀”,邀請。

(3)“白丁”,一詞多義,此處指“沒有什麼學問的人”。

(4)“勞”,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

點評:解答本題時,要注意聯繫原句來理解,在學習文言文的過程中,學會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小題1:試題分析:翻譯(1)時,要注意把“黃髮”(老人)、“垂髫”(小孩)、“怡然”(安閒的樣子)這些字詞翻譯準確。翻譯(2)時,要注意把“斯”(這)、“惟”(只是)、“馨”(品德高尚)等翻譯準確。

點評:句子翻譯也是文言文閲讀的一個常考題型,翻譯句子時,要注意抓住句中的關鍵詞句,把關鍵詞句翻譯準確,另外,還要注意對特殊句式的翻譯,儘量做到通順、流暢,表意清晰。

小題1:試題分析:

【甲】文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這種理想的境界在當時現實中是不存在的,只是作者通過對大同社會的構想,藝術地展現了大同社會的風貌,是不滿黑暗現實的一種精神寄託,表現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憧憬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

【乙】文表現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態度。表達了作者高潔傲岸的節操,流露出作者安貧樂道的隱逸情趣。

《桃花源記》練習題及答案 篇3

閲讀下面文段,完成問題。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聞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既遣人隧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在括號裏給下面句中加粗字注音,並將它的意思寫在橫線上。

①便要還家( )____________

②詣太守,説如此( )____________

2、下列各種説法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聞之,欣然規往中的之指代的是漁人發現桃花源這件事。

B、選文前兩段寫了漁人的行蹤:進入桃花源辭別桃花源尋找桃花源。

C、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D、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現了桃源人的淳樸、熱情、好客。

3、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便扶向路,處處志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為什麼桃源人見漁人,乃大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yāo 邀請 ②yì 拜見

2、C

3、①(祖先)領着妻子兒女和鄉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

②(漁人)救沿着舊路(回去),處處做了標記。(意對即可)

4、桃源人與世隔絕久遠,對陌生人到來感到很驚異。(意思正確即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aohuayuan/moyg9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