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春江花月夜 >

民樂春江花月夜賞析

民樂春江花月夜賞析

《春江花月夜》源於樂府詩《清商曲・吳聲歌》舊題,初唐詩人張若虛以此為題擯棄濃豔空洞的宮體詩,以春、江、花、月、夜展開詩意抒寫,融入自己視覺感受和美學經驗,滲透了對人生、對宇宙的感悟,開創了魏晉以來田園山水詩的新境界。

樂曲《春江花月夜》之意境美賞析

一、樂曲《春江花月夜》的結構

樂曲《春江花月夜》是一首古雅清越、悠遊淡遠、恬靜淡泊、旋律優美的文曲,既飽含江南水鄉的色彩與風調,又成功地將新詩格律、小組轉韻技巧完美的糅合在一起,文辭優雅、意境綿遠。《春江花月夜》樂曲結構嚴密,除去前面的引子和尾聲,共分九個段落,儘管主題旋律豐富多變,但每段樂曲結尾都採用了相同的樂句,這種“換頭合尾”的樂曲創作手法不僅使樂曲顯得整齊和諧,而且還深化了音樂表現內容,揭示了樂曲的意境。從結構上來看,《春江花月夜》可以分為三部分,從引子到第五段是樂曲主題呈現部分,在第一部分基礎上過度而成的第六段是樂曲的第二部分,剩餘部分為樂曲的第三部分,各部分層層遞進、相互映襯既表現了春江的靜謐恬靜,月的朦朧,又從不同角度營造了一個幽深曠遠、恬靜淡泊的意境。

1、主題呈現(引子到第五段)。樂曲開頭是一段節奏相對自由的散板,其中用彈挑、輪指等手法由慢而快模擬遠江上低沉的鼓聲,營造出一種清鼓徹夜的空靈之感,而蕭與古箏奏出的波音猶如遠處迴盪的鐘聲和搖擼擊水的聲音,各種樂器結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夕陽西下,微風吹拂湖面的晚江美景。《江樓鐘鼓》是樂曲的第一段,也是全曲旋律的基礎,此後的樂曲節段都是在此旋律的基礎進行換頭合尾演變而成的。這段樂曲多用同音演奏,主導音型的使用不僅增強了樂段的柔和感,而且將日落前江面恬靜醉人的意境描繪地細膩深情,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蕭和古箏的加入更是讓人徜徉在江鼓悠揚、清風拂水、花影、明月、漁歌的美景中,宛若一幅清幽的山水畫,雋永低迴,呈現了“春江月夜美如畫”的效果。《月上東山》一節出現了全曲的主旋律,主題音調移高四度,旋律向上引發,琵琶、古箏、二胡等樂器齊奏,音色和諧典雅,以自由模進來模擬月出東山,展現出月亮在雲中遊移出沒、若隱若現、緩緩上升的意境,這段膾炙人口的曲調開頭與結尾都使用了同度音貫穿連接,聲音柔緩、靜穆如風,曲調柔美和諧、輕盈平穩,而末尾由如泣如訴的洞簫吹奏的旋律則使樂調轉入綿遨情思,令人凝神屏息,慨歎不已。《風回曲水》主要通過音樂層層下旋後又緊接着回升,在上五度自由模進來演繹水波瀲灩、波浪微湧的動態美,極具推動力的樂調讓人想象着江風拂水、水送波濤的景觀。與前面相對安靜優雅恬靜的音樂相比,《花影層疊》通過琵琶演繹四組先緊後寬的旋律來彰顯明麗動態之感,使曲調起伏中承接合尾,表現了江中花影搖曳、月影婆娑的優美意境。

2、承上啟下(第六段)。第六段《水雲深際》是在第一部分的基礎上過渡而成的,渾厚的中低音儼然江濤漸呈濁湧之勢,古箏、洞簫與琵琶迴旋齊奏後的八度跳躍不僅運用顫音、泛音等使樂曲呈清越靈空之韻,而且還刻畫出天水共長、江水一望無際、江面豁然清亮、飛鳥飛掠江面的意境,樂曲由緩而急、由急而緩、動靜相宜。

3、韻味悠長(第七到尾聲)。《漁歌唱晚》的音樂極具特色,洞簫單奏、木魚伴奏營構出幽靜閒適的畫面感,休止半拍起板的運用使樂曲顯得風趣生動,琵琶領奏極像晚歸漁夫在唱歌搖擼,其他樂器的配合則極像歡樂盡興夜遊的其他漁夫的和聲。全曲的第一次高潮在《回瀾拍岸》,輪指掃弦等技法演奏的琵琶、由慢轉快進行的強烈的音型模進以及各種樂器的加入描繪了一幅羣舟競歸、爭先恐後、浪花飛濺的夜漁舟急歸圖。《橈鳴遠瀨》、《欸乃歸舟》兩段都是對划船聲的描寫和模仿,音樂彈奏的反覆遞升和古箏劃奏音效的結合,營造出波濤陣陣、漁舟競歸、擼聲欸乃的場面。《尾聲》處,漁舟已歸,一切歸於寂靜,縹緲悠長的音樂使人感受到春江夜空的幽靜和安詳,而縹緲遠逸的鼓聲則將人們從沉醉中喚醒,樂曲結束。

二、樂曲《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旋律優美、集多種演奏技法於一體的傳統管絃樂曲,不管從標題的命名,還是從樂曲的演奏來看,《春江花月夜》都散發着讓人流連忘返的意境魅力,此曲將春、江、花、月、夜等自然景象完美地融為一體,意境悠遠,音韻充滿想象的張力,因而是我國傳統音樂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1、意境靜謐寧遠。《春江花月夜》以渾融自然、靜謐寧遠為基調來展現江面波光粼粼、水天一色、遊人泛舟的迷人景色,從《江樓鐘鼓》到《尾聲》,優美流暢的旋律、疏密相間的節奏、柔和清新淡雅的色彩生動地描繪了月生東山、微波盪漾、花林婆娑的春江花月夜美景,猶如一幅幅美妙絕倫的風景畫將人們帶入奇妙神祕世界的美好意境中。如《月上東山》中輕盈平穩的音調將明月在雲層中出沒的動態之美演繹的惟妙惟肖,《水深雲際》中渾厚低沉、縹緲悠長的音色將天水共長、江面濁浪推湧的景象刻畫的生動形象,《欸乃歸舟》中極富動感的樂器齊奏將詩意的自然之景刻畫地如痴如醉。樂曲結尾處一聲輕鑼將人們從悠揚的音韻中喚醒,這正是我國古典音樂追求審美意境的生動體現。

2、民族特色鮮明。作為一首著名的民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的曲調和演奏樂器都極富民族特色,傳統音樂只有與古典樂器以及高超的演奏技巧相結合才能創造出民族特色鮮明的音樂作品。《春江花月夜》在演奏過程中使用的樂曲主要有琵琶、洞簫、二胡、古箏等,這些樂器都是古典音樂中常用的民族樂器。琵琶雖然聲調清柔但可以根據演奏需求的不同標下不同的音色,演奏強勁時,音色沉穩充滿氣勢,演奏較弱時音色清晰明淨。在《春江花月夜》中,琵琶不僅能以泛音助奏描繪雲散月出的靜態美,而且還能以輪掃等技法來表現百舟競歸的動態之美。音色極具穿透力的.洞簫可以表達悠長縹緲哀怨之情,能帶給人如訴如泣之感,畫面極富人文色彩。

3、情、景、真、善、美的統一。《春江花月夜》通過運用洞簫、琵琶、鼓等多種樂器模擬多種自然之聲,描繪了一幅融春江花月夜在內的、令人心馳神往的美景,而樂曲的各段標題也都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這一詩情畫意。《春江花月夜》既是樂曲,也是詩歌,樂曲場景與詩歌的巧妙結合實現了畫面、視聽和意境的完美結合。中國傳統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和情景交融,虛靜淡遠就是這一追求的至高境界。虛,是指虛空,但不是虛無,虛空追求的空靈之感的營造;靜,指的是淡泊清雅、寧靜致遠,是物我兩忘、天人合一的生命體悟,在中國傳統音樂中,人們多采用悠遠、清幽的旋律、節奏和富有詩意的標題來營造空靈、淡雅、虛靜的境界。如《欸乃歸舟》一節通過多種樂器的交叉配合生動形象地展現了小舟向歸途劃去時的歡樂聲響,整個樂曲有緩有急、有張有弛,猶如一幅生動形象地水墨畫,帶給人們無盡的想象空間。同時,中國傳統文化還追求“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天人合一”、“中庸”的文化思想,在山水中尋求和展現自我精神是中國傳統藝術創作追求的境界。音樂是讚美祖國錦繡河山、大自然景色的,可以説《春江花月夜》不僅是對自然景色的真實描摹,而且還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善”的體現,而“真”與“善”的統一生成了社會性與藝術性相統一的韻味,表達了“妙合無限”的美學境界。

三、樂曲《春江花月夜》意境美的表現方式

1、質樸流暢的音樂語言。樂曲《春江花月夜》主要通過通俗易懂的音樂語言來展現濃郁的抒情色彩和水鄉風格。旋律是我國傳統民族音樂的主要表現手法,《春江花月夜》以級進為主的曲調來創造近乎完美的意境。琵琶音色清新柔緩極富彈性,洞簫低沉哀怨具有極強的音樂穿透力,這兩種極富民族特色的樂器在樂曲中使用得最多,承擔着多種角色。《江樓鐘鼓》、《月上東山》、《花影層疊》、《回瀾拍岸》等樂段中都使用琵琶來描繪和刻畫多種形象,《引子》、《水深雲際》、《漁歌唱晚》等樂段則使用洞簫來營造幽怨悠長、如訴如泣的音樂氛圍。同時,《春江花月夜》還大量使用五聲和六聲音節、“魚咬尾”、“宮內轉移主音”等多種音樂創作手法來體現旋律多變與變奏“形變而神不變”的特點。

2、寫意性與寫實性的有機結合。《春江花月夜》通過動靜結合、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描繪了傍晚時分水濱的一派優美景色,搖曳的花影、遊移的明月、徘徊低飛的小鳥、滿載而歸的漁舟……讓人浮想聯翩、回味無窮,實現了抒情寫意性與寫實描繪性的有機與完美結合。樂曲中充滿濃重抒情意味的循環往復的主旋律貫穿始終,為實現情景與音樂完全融為一體,樂曲中的每個樂段都有典型的音樂形象與主旋律相互對應,體現出鮮明的寫意性與寫實性,實現了借景生情、寄情於景、情與景、意與實的有機結合。

《春江花月夜》是中國音樂史上的經典作品,作品以音樂的方式表達了人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理解,樂聲恬靜淡遠、意境幽婉深邃、傳統文化底藴深厚,猶如一幅清幽淡雅的中國水墨畫。就藝術表現力和審美效果而言,《春江花月夜》是一部難得的曠世佳作,堪稱中國古典音樂之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unjianghua/n980x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