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春江花月夜 >

春江花月夜手法賞析

春江花月夜手法賞析

“春江花月夜”屬《清商曲辭吳聲歌曲》,相傳為陳後主所創,乃樂府舊題,隋煬帝楊廣有兩首同題五言短詩。下面小編帶來的是春江花月夜手法賞析,希望對你有幫助。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雖然仍為樂府舊題,但他將五言短詩發展為七言長篇歌行;儘管依舊是遊子思婦的傳統主題,但已經擺脱宮體詩的藩籬,洗盡豔情詩的綺羅脂粉氣息,借月懷人,極寫相思離別之苦的同時,還有對宇宙人生哲理探求。因其非凡的藝術魅力,聞一多稱其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

一、構思巧妙,緊扣題目

題目為《春江花月夜》,全詩構思巧妙,緊扣題目。據統計,整首詩中春、江、花、月、夜這幾個字的出現次數如下所示:

可見全詩圍繞春、江、花、月、夜逐層展開,又以月貫穿。而且對“月”的描寫是多角度多層次的。首句的“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寫天邊初出的月亮,“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是寫升至中天――天上的月亮,“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是寫天邊的斜月,“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寫的是搖盪在江樹之間的落月。如此,初月――空中的月――斜月――落月,以月亮的起落這條弧線串起全詩,構思極為巧妙。

二、章法整齊而有變化

《春江花月夜》基本上是四句為一個韻羣,但又不拘泥於此,章法整齊而有變化。開頭四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偶數句的“生”字和“明”字押同一個韻,接下來四句詩中偶數句的最後一個字“霰”和“見”韻同。之後幾句的末字“輪”、“人”、“似”、“水”不按此規律。而之後的余文又全是四句為一個韻羣,“愁”和“樓”、“台”和“來”、“君”和“文”、“家”和“斜”、“路”和“樹”。整首詩以四句為一個韻羣為主,但又略有變化,顯得整齊而不呆板。

三、情、理、景的交融

全詩按照寫景、敍理、傳情可分為三個層次。“春江潮水連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輪”是對景的描繪。寧靜的夜晚,江水與岸齊平,煙波浩渺,一輪明月浴水而出,掛在廣袤的天空中,如水的.月光與澄澈的江水交相輝映,意境華美清新。“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是對宇宙奧妙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江月年年相似,是無限的是永恆的,但人生呢?是多麼的有限和短暫。在這無限永恆的宇宙之間,人顯得多麼的渺小和無助。但詩人略有傷感卻不頹廢,充滿了對人生的深情和對生命價值的追求。正如李澤厚所説“這首詩是有憧憬和悲傷的,但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憧憬和悲傷,……所以,儘管悲傷,仍然輕快,雖然歎息,總是輕盈。永恆的江山,無限的風月給這些詩人們的,是一種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夾着悲傷、悵惘的激勵和歡愉。”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是對傳統遊子思婦感情的抒發。詩中抓住“粧鏡台”、“落花”、“搗衣砧”等典型意象將思婦的感情表現的淋漓盡致。男人之悲在於英雄失路,女人之悲在於美人遲暮。因為時代的原因,古代的女子不像現代的女性可以通過工作來自立,她們沒有那麼多的選擇,所以對她們來説美貌似乎就成為找到如意郎君維持婚姻極為關鍵的籌碼,青春對她們來説就顯得更為重要。“照花前後鏡,花面交相映”也就成為必備的功課。泛黃的銅鏡映照着如花的容顏,鏡外的精緻之美,而鏡內呈現出另一種朦朧之美,兩美相映。自古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悦己者容,然而,那個“悦己之人”或為前程或因遠遊不在眼前呢?鏡中的人兒就平添一份愁思,獨依粧鏡台望月懷人,相思之情溢於雙眸。韶華在無聲中逝去,唯美但略顯悽苦。“落花”這個意象在古詩文中往往也象徵着青春不在,意藴哀婉,如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林黛玉《葬花吟》“花謝花飛飛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對紅花凋零惋惜的同時也是對韶華易逝的哀歎。

然而景、理、情三者又不是完全獨立的,而是交融在一起。場面闊大、氣勢恢宏的景緻描寫給詩人對宇宙人生的思考營造了一個明麗悠遠、空明寧靜的意境,也給思婦感情的抒發提供了一個華美清新的背景;對月懷人、思索宇宙人生,使得整首詩既有細膩的情味,又有深邃的理趣。以月為線索,以情為中心、又融入對宇宙奧祕的探索和對人生哲理的感悟,這恐怕是這首詩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四、語言風格

《春江花月夜》摒棄了宮體詩的綺靡,具有民歌清新明麗的特點。王運稱“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孤篇橫絕,竟為大家。”詩中“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反覆吟唱,“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用到了頂真寫法,語言通俗易懂、清麗自然、優美流暢。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unjianghua/y8x2y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