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春江花月夜 >

春江花月夜賞析「精選」

春江花月夜賞析「精選」

在唐代燦如繁星的詩人羣裏實在毫不起眼,然而真正愛國學、愛唐詩宋詞的人,想必都知道張若虛及其著名詩篇《春江花月夜》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春江花月夜賞析,希望能幫到你!

張若虛與唐詩興象

經過九十餘年的發展,初唐詩歌在題材範圍的擴大、體物寫景技巧的成熟、聲律的完善和風骨的形成等諸多方面,已為唐詩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而張若虛的歌行體則為詩歌意境的創造提供了成功的經驗。

他的詩將詩情、畫意與對宇宙奧祕、人生哲理的體察融為一體,創造出情景交融、玲瓏剔透的詩境。標誌唐詩意境的創造已進入爐火純青的階段,為盛唐詩歌的到來作了藝術上的準備。他的《春江花月夜》被人們稱為足以壓倒全唐之作。

《春江花月夜》是樂府清商曲吳聲歌舊題,張若虛用樂府舊題寫漢末以來屢見不鮮的遊子思婦的離愁,卻賦予了它全新的內容。

春江花月夜賞析1

第一層:詩人望着一江春水向東流。月亮從寬闊的江面上升起,映着灩灩的江波,展現一片明澈。詩一出手就渲染出一片浩闊,朦朧又透明的夜景,似真似幻,使人面對着無限的時空,彷彿突然進入一種失重狀態,進入一種尋求頓悟的深沉。由隨波一瀉千里的月色,詩人又想到江流長在,月光長在,而人生卻是那麼短暫,於是繼續感慨。

(1)“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以江月起筆,可謂“橫絕”。江連海,海生月,月照春江,這樣一幅連環的美景呈現於千萬裏的闊大時空,極見詩人胸襟之大,眼界之廣,有一種仰視宇宙的氣魄。

(2)“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江之繞,花之林,汀之沙,用來襯托月之光。其美似霰,似霜,微妙的心靈體驗讓人在靜謐和清麗中獲得瞬間的生命享受。

(3)“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皎月當空,江天無塵,一色淨美。這美出自詩人的內心,又以何人何年來叩問:有限的個體生命能夠超越時間的規定而獲得永恆無限的價值嗎?

作者的筆觸,先由江潮寫到海中明月,既而由遠景拉到近處的江流花甸,隨後將鏡頭推向整個天空,最後定格於高懸的孤月,描繪出春江月夜氣象恢弘,又靜謐優美,如夢似幻的動人意境。

第二層:天上水上,浩白無塵,只有這一輪孤月,在無窮的宇宙中,永無終止的漂泊。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人的個體生命是有限的,而人類的生命卻一代傳一代,沒有窮盡,如同江月永恆於宇宙天地。莫非江月也屬情種,它在等待自己的情人嗎?如果江月有情的話,那麼人就應該更有情;但是有情的個體生命有限,看看長江流水的永恆,那後浪推前浪不正像人類的代代相傳嗎?詩人似乎從宇宙天地頓悟到有限與無限的平衡。這是詩化了的時間,詩化了的哲學。

第三層:移動的月光,一定是正照着那女人的粧鏡台。思念之情,如同這皎潔的月色一樣也籠罩着遊子。

(1)“白雲一片去悠悠,清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在永恆的時間裏,情永恆,情純潔;愛也永恆,愛也純潔。“過去的愛,在一個永在的回溯所形成的永不消失的真實中重新開花,而現在的生命也就挾有未來希望和踵事增華的幼芽了。”由江天而遊子,而思婦,由宇宙之大而人間相思,足見純潔愛情是超時空的。

(2)“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寫遊子之思。遊子內心對客觀實在的認識直陳為詩意化的心境。由此及彼,自我內心所體驗過的內在感受而及對方。

(3)“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寫思婦之情。高樓思婦難於排遣的相思之情,呈現出直觀主體與直觀對象的交融統一境界。

(4)“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寫遊子之思和思婦之詞。在思念中,時間被取消了,凝化為永恆。

第三層: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終以江月落筆,回扣起筆,同樣妙絕。

“月可落,春可盡,花可無,而情不可得而沒也……”千端萬緒,總在此情字內。

全詩雖然帶着一種淡淡的哀愁,但洋溢着濃郁的青春氣息,音調嘹亮,意境清沏而透明。

四、連接

詩人由江天月色,引發對人生宇宙的思索。上承《楚辭·天問》,下啟李白、蘇軾。

如《把酒問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等。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露”,阮籍《詠懷》:“人生若晨露,天道邈悠悠”,都感慨宇宙永恆,人生短暫,張若虛別開生面,翻出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頹廢與絕望,可謂“哀而不傷”。

五、後人評價

聞一多先生稱此詩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

一千多年以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的評價委實不為過譽。

春江花月夜賞析2

《春江花月夜》描寫了春江花月夜的奇麗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寫了相思離別之情,表現了對青春年華的珍惜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詩篇起筆便用景語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圖畫,然後以江月為中心,用濃淡相宜的筆觸,描繪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畫卷,詩人即景生情,從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離愁的情懷,融情於景。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襯出離愁之苦,而離愁又將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那徘徊在明月樓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體。那月夜扁舟中的遊子,樓上鏡台前的思婦,月光中飛去的鴻雁,江流裏躍水的魚龍,是景?是情?難以區分。全詩成功地融情於景,攝情入詩,相偕相融,構成了完美的藝術境界。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鋪寫。開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將五字逐字吐出;結尾後八句用消歸法,又將五字逐字收拾。首尾遙相呼應。題目五字,環轉交錯,各自生趣,但以“江 ”、“月”二字為中心。“春”字出現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詩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藝術構思,極力瀉染春江浩闊,反覆詠唱春月皎潔。並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魚龍、瀟湘、碣石等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雲、樓、粧台、簾、砧、鴻雁、霧等作襯,增強了形象的豐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圖。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灩灩隨波千萬裏,何處春江無月明。”開始四句暗示我們所吟詠的月夜位於長江下游,因為從詩中可以看出這裏水面寬闊,春潮高漲,江海相連,更有那一輪明月伴隨着海潮一同升起。月漸升高,皎潔的清輝隨春潮奔湧,光耀千萬裏。這裏明為寫景,其實是寓情於景的。因為潮水漲落有定時,所以在中國傳統古典詩歌中海潮往往與信誓相連。這首詩中所寫的“ 明月共潮生”,應該在望日前後。潮生,使離人想起離別時的信約誓言;月圓,更使離人渴望親人團聚。“何處春江無月明”以設問的形式,透露出了不知親人今夜飄零何處的相思之情,同時也使我們聯想到客人面對潮信明月,倍受思親之苦襲擾的情景。“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這四句的着眼點由江海交匯處轉到岸汀之上,寫江水繞着長滿芳草野花的江邊小洲流過,月亮的清輝灑滿散發着幽香的花林,彷彿給花林撒上了一層雪珠兒。月色潔白如霜,反而使空中的霜飛不易被人覺察,因而也使江邊的沙灘象鋪上了一層銀霜,以致只看得見月色而“看不見”白沙了。這裏既描繪了月下江流、月下芳甸、月下花林、月下沙汀的潔靜,寧謐的景緻,同時也襯托出人物心靈的純潔無瑕,達到了主、客觀之美的和諧統一。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八句由岸汀江天的美景,引發出人生哲理的探求:江天明淨如洗,沒有絲毫纖塵,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顯得分外皎潔。在江邊是誰最早見到了這明月?而這明月又是何年何月開始照耀人間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地生息無窮;然而蒼天不老,江月總是以她“年年只相似”的姿容升起,不知她在執着地等待着什麼人,然而她所能見到的也只有長江一浪推一浪地送着流水。這八句通過景物描寫,把人們的思緒引向宇宙,引向人生的真締。它的哲理浸透了思念的詩情,是思婦感情波濤澎湃激盪到極點的昇華,而決不是概念化的邏輯思維的產物。詩中人生哲理的火花,是由“孤月輪”的一個“孤 ”字與思婦的心靈撞擊所產生的。一個“孤”使讀者很容易透過明月的孤寂聯想到思婦的孤單,體味出她胸中的相思期待之苦,並給下文作了鋪墊。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四句是寫一片白雲隨風悠悠飄走,在這昔日與親人分手的江岸見到遠去的白雲,就更使人的離愁別緒苦不堪言。皎潔的月光之下,是誰家的遊子乘着一葉扁舟漂游在外呢?能寄託相思的只有這明月樓了。這裏,“不勝”二字突出了思婦的相思斷腸之愁苦已達到難以忍受的程度,而“扁舟”、“明月樓”又把“兩地相思一樣愁”的苦楚渲染得淋漓盡致,情濃欲滴。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粧鏡台。玉户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這四句是全詩感情衝動的高-潮所在。天上孤寂的明月彷彿找到了樓上思婦這個“同病相憐”人,它踱上樓台閨閣,徘徊着,不肯離去,也照在了她的梳粧枱。月光照在閨房的門簾上,卷也卷不走;照在曾為丈夫搗過衣服的衣砧上,

拂去了卻又回來。“卷不去”、“拂還來”這兩個富有典型意義的細節描寫,表面上是寫月光,實際上是渲染思婦心中揮遣不去的離愁。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這兩句是寫一輪明月同照兩地,我們夫婦只能遙遙相望卻不能互通音訊。我是多麼希望隨着月光照在你的身上呵。可是,天空廣袤,連善於長飛的大雁都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世界,連善遊的魚龍也只能掀起一層層波紋卻遊不到你的身邊,我又怎麼能和你相會呢?這裏以鴻雁、魚龍與自己渴望夫妻團聚的急切心情相比,就更顯出了思婦的離愁之深。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這四句把夢境與實境交織在一起,虛實相間,從而把月夜將盡、夢境難以實現的愁悵之情烘托得纏綿悱惻。

最後一段,天已將曉:“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這四句是寫離愁夜曲結束,新的一天的思戀情歌開始。“搖情”二字描摹出了思婦那搖人心旌的如夢似幻的真摯相思之情,使無形的感情真實可感。

總之,這首詩運用多角度寫景的手法,從月生、月照、月輪、月徘徊、月華、月斜,直寫到月落,輔以江潮、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浦、江潭、江樹等特定場景襯托,由九個形象畫面構成了一幅完整的藝術境界,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遊子離婦的離愁。詩人緊扣這一離愁至重、意境濃郁的中心來謀篇佈局,做到情景交融,景隨情移,從而使詩的意境既見層次又渾然一體,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 語言的聲韻之美,對《春江花月夜》詩情也同樣起到了較好的烘托作用。全詩三十六句,四句一轉韻,韻腳平仄交錯,音節和諧,每韻都構成了一幅富有鮮明的感情-色彩的形象畫面。有些句子用了律句的平仄加上不少偶句,排比句,頂針句的運用,使詩歌錯落有致。其中對春江明月詩人能把詩歌聲韻節奏的外在律與詩人感情的內在律有機融合,以聲韻來透露思婦情緒變化的升級,顯示出自然美景無人共賞青春虛度的悽楚,使思婦的離愁與景自然和諧,表現出巧奪天工的藝術功力。這首詩雖然帶有許多感傷和淒涼的韻味,但由於詩人善於嚴格把握聲韻,因此給人總的印象卻是悽婉而不頹廢,纏綿而不消沉。

此外,《春江花月夜》的許多詩句還富於哲理。“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等詩句情理結合,抒發了個人生命短暫,宇宙永無窮盡的哲理性感歎。

春江花月夜賞析3

《春江花月夜》是詩人張若虛一生僅留的兩首詩之一,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張若虛也憑此詩而獲得“孤篇橫絕,竟為大家”的美譽!《春江花月夜》原是樂府舊題,相傳由陳後主創制,屬宮體詩,但張若虛卻完全突破了宮體詩的藩籬,語言清新,敍寫了民間遊子思婦的離別相思之苦,面貌為之一新,詩人因此名垂後世。若要問此詩究竟好在哪裏?且聽我娓娓道來

放眼此詩,僅是題目就用“春”、“江”、“花”、“月”、“夜”這五個意象以人無限遐想,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細讀全詩,我大致分為幾個層次:第1-8句,主寫月下之景;第9-16句,主寫月下之思;第17-最後,主寫月下之情。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來寫,而又以月為中心,春、江花、夜都是在月光下展現出來。全詩以月升起句,以月落結句。而景、思、情也都在月下而發,由此看出,那皎潔的“月”才是全詩的靈魂所在。

一開篇,詩人就直應詩題,描繪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圖畫:江潮連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無邊,彷彿就要和大海連在一起了,氣勢如此恢宏!這時一輪明月伴着潮水從連海之處緩緩升起,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和潮水以鮮活之感。月光朗朗,江面遼闊,全在月光的照耀之下。江流蜿蜒着,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此番描繪,點染出月光照耀之下的奇異之花。詩人通過對月光的細微的觀察讓我們知道:月光盪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卻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運用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的表現手法,使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看着這銀白純淨的安謐世界,詩人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思,產生了思古之悠情。“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人初照人?”這是一個具有哲學意義的問題,是一個詩人對萬物由來的深層思考,也是湧動在他心間的無限感慨與迷惘的生動寫照。但縱使心中充滿了迷惘,詩人張若虛並沒有沮喪消沉,而是認識到人生的榮辱是自有天命,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他懂得順其自然,知足常樂,於是他寫下了樂觀向上“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這種符合自然規律的詩句。此時的詩人已經跳出了個人的狹小角度,放眼全人類,看到了“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和“年年望相似”都是永恆共存的。筆者以為這是全詩一個絕妙之處,它昇華了詩人的人生追求。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兩句承上啟下。一輪孤月徘徊天空,像是在等待着什麼人似的,但卻不能如願,只能看着長江源源不斷地輸送地江水。詩人自然地把筆墨由寫大自然的壯麗景色轉到寫人生姿態,引出下文的遊子與閨婦的相思愁怨。

悠悠飄去的白雲,暗喻遊子離家遠去而又行蹤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青楓浦上的愁客--遊子,“不勝愁”更渲染了小船上游子心中的思愁。“何處相思明月樓?”以妻子的相思來反襯遊子的倦客愁,既節省了筆墨,也給讀者留下了回味無窮的餘地。“徘徊”賦予月亮以人性,它似乎也為思婦而傷心,心生憐憫,不願離去。不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月色,可是月亮偏偏“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着這可憐的女子。詩人用擬人的手法,生動形象地表現了月亮與思婦的互動,突出妻子的思夫之愁。

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着妻子,與此同時,月色不也照着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託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裏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最後八句再寫遊子。遊子因思念至極,夢中也在回憶與妻子的快樂時光,讓人深感悲涼。遊子追述昨夜夢見自己在閒潭邊散步,看見落英繽紛。春將逝也,青春、幸福、憧憬也將逝去。回到現實,江水伴隨着春奔騰逝去,江月西沉,夜已將盡,遊子依然在外漂泊,無法還家,這是何等的悲傖!最後,明月終於落入沉沉的海霧中,而遊子、思婦依舊天南海北。思婦歎息:不知在這樣的月夜中,能有多少遊子可以乘月而歸呢?只見明月餘暉,帶着人間情怨,灑滿在江邊的花樹上。詩人用落花、殘月、流水來烘托遊子的思歸倦遊之情,思婦的無奈之情,虛實結合,深刻表達出遊子思婦的相思惆悵。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運用烘托、擬人、虛實結合、由遠及近由近及遠等多種表現手法,讓情與景交融,無處不體現着美感。第一層寫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景觀,此為景物美;第二層由寫景轉向觀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與漫漫宇宙間的相互關係,抒寫心中的感歎;第三層由感歎人生進而抒寫遊子思婦的離愁別緒,謳歌人們對愛情的嚮往和對幸福的憧憬。

春江花月夜賞析4

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峯上的頂峯”(《宮體詩的自贖》)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來使無數讀者為之傾倒。一生僅留下兩首詩的張若虛,也因這一首詩,“孤篇橫絕,竟為大家”。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髮,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裏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裏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盪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清明澄徹的天地宇宙,彷彿使人進入了一個純淨的世界,這就自然地引起了詩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神思飛躍,但又緊緊聯繫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與宇宙的奧祕。這種探索,古人也已有之,如曹植《送應氏》:“天地無終極,人命若朝霜”,阮籍《詠懷》:“人生若塵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詩的主題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恆,人生短暫。張若虛在此處卻別開生面,他的思想沒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個人的生命是短暫即逝的,而人類的存在則是綿延久長的,因之“代代無窮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這是詩人從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種欣慰。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並不是頹廢與絕望,而是緣於對人生的追求與熱愛。全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使我們得以聆聽到初盛唐時代之音的迴響。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緊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來的。人生代代相繼,江月年年如此。一輪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麼人似的,卻又永遠不能如願。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騰遠去。隨着江水的流動,詩篇遂生波瀾,將詩情推向更深遠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無情,詩人自然地把筆觸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轉到了人生圖象,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離愁別恨。

“白雲”四句總寫在春江花月夜中思婦與遊子的兩地思念之情。“白雲”、“青楓浦”託物寓情。白雲飄忽,象徵“扁舟子”的行蹤不定。“青楓浦”為地名,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的景物、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正因不止一家、一處有離愁別恨,詩人才提出這樣的設問,一種相思,牽出兩地離愁,一往一復,詩情盪漾,曲折有致。

以下“可憐”八句承“何處”句,寫思婦對離人的懷念。然而詩人不直説思婦的悲和淚,而是用“月”來烘托她的懷念之情,悲淚自出。詩篇把“月”擬人化,“徘徊”二字極其傳神:一是浮雲遊動,故光影明滅不定;二是月光懷着對思婦的憐憫之情,在樓上徘徊不忍去。它要和思婦作伴,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粧鏡台上、玉户簾上、搗衣砧上。豈料思婦觸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還來”,真誠地依戀着她。這裏“卷”和“拂”兩個痴情的動作,生動地表現出思婦內心的愁悵和迷惘。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地攪擾着她,此時此刻,月色不也照着遠方的愛人嗎?共望月光而無法相知,只好依託明月遙寄相思之情。望長空:鴻雁遠飛,飛不出月的光影,飛也徒勞;看江面,魚兒在深水裏躍動,只是激起陣陣波紋,躍也無用。“尺素在魚腸,寸心憑雁足”。向以傳信為任的魚雁,如今也無法傳遞音訊 一一 該又憑添幾重愁苦!

最後八句寫遊子,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來烘托他的思歸之情。“扁舟子”連做夢也念念歸家 一一 花落幽潭,春光將老,人還遠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遊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落月,更襯托出他悽苦的寞寞之情。沉沉的海霧隱遮了落月;碣石、瀟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麼遙遠。“沉沉”二字加重地渲染了他的孤寂;“無限路”也就無限地加深了他的鄉思。他思忖:在這美好的春江花月之夜,不知有幾人能乘月歸回自己的家鄉!他那無着無落的離情,伴着殘月之光,灑滿在江邊的樹林之上……

“落月搖情滿江樹”,這結句的“搖情” 一一 不絕如縷的思念之情,將月光之情,遊子之情,詩人之情交織成一片,灑落在江樹上,也灑落在讀者心上,情韻裊裊,搖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與藝術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範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題材,注入了新的含義,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憑藉對春江花月夜的描繪,盡情讚歎大自然的奇麗景色,謳歌人間純潔的愛情,把對遊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祕的探索結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理水乳交溶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世界特意隱藏在惝恍迷離的藝術氛圍之中,整首詩篇彷彿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裏,吸引着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真諦。

全詩緊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來寫,而又以月為主體。“月”是詩中情景兼融之物,它跳動着詩人的脈搏,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觸處生神,詩情隨着月輪的生落而起伏曲折。月在一夜之間經歷了升起 一一 高懸 一一 西斜 一一 落下的過程。在月的照耀下,江水、沙灘、天空、原野、楓樹、花林、飛霜、白去、扁舟、高樓、鏡台、砧石、長飛的鴻雁、潛躍的魚龍,不眠的思婦以及漂泊的遊子,組成了完整的詩歌形象,展現出一幅充滿人生哲理與生活情趣的畫卷。這幅畫卷在色調上是以淡寓濃,雖用水墨勾勒點染,但“墨分五彩”,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效果,宛如一幅淡雅的中國水墨畫,體現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詩的韻律節奏也饒有特色。詩人灌注在詩中的感情旋律極其悲慨激盪,但那旋律既不是哀絲豪竹,也不是急管繁弦,而是象小提琴奏出的小夜曲或夢幻曲,含藴,雋永。詩的內在感情是那樣熱烈、深沉,看來卻是自然的、平和的,猶如脈搏跳動那樣有規律,有節奏,而詩的韻律也相應地揚抑迴旋。全詩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後以仄聲遇韻結束。詩人把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雜沓,高低音相間,依次為洪亮級(庚、霰、真) 一一 細微極(紙) 一一 柔和級(尤、灰) 一一 洪亮級(文、麻) 一一 細微級(遇)。全詩隨着韻腳的轉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歎,前呼後應,既迴環反覆,又層出不窮,音樂節奏感強烈而優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又是切合着詩情的起伏,可謂聲情與文情絲絲入扣,宛轉諧美。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hunjianghua/2yr83v.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