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兩根繩子、兩頂草帽突破《藥》(必修課堂實錄)

兩根繩子、兩頂草帽突破《藥》(必修課堂實錄)

王開東

兩根繩子、兩頂草帽突破《藥》(必修課堂實錄)

多籍秋風聲高遠 

 

教學設想: 

魯迅的名篇《藥》,放在高中第四冊課本的第一課。本單元的教學要點是分析結構、把握主題。 

小説常規教學的套路是抓住小説的三要素。比如《藥》可從概括小説的情節入手,明晰小説的結構;又因為情節的發展史,就是人物性格的發展史,而弄清了人物性格,也就把握了小説的主旨。這種教學簡單明瞭,但是,如果我們從第一篇小説開始,一直這麼教學,那麼,小學、初中、高中小説教學的螺旋性上升體現在哪裏?小説的千姿百態在哪裏?作家的創造風格在哪裏?教師的教學個性又在哪裏?我認為,如此低層次的重複教學,只會扼殺學生的學習興趣,折斷學生想象的翅膀,閹割學生創造的臍帶。

於是,我突發奇想,傳統的語文教學,要求得法於課內,得益於課外;我能不能讓學生得法於課外,聚焦於課內!只把課文作為一個純粹的例子,讓學生來解剖。因為學生對課外的經典閲讀總是興味盎然,課內則未必。鑑於此,我反其道而用之,先鏈接經典文本,讓學生在文本對話中,悟得捕魚之道,進而用兩根“繩子”蒐羅小説主題,用兩頂“草帽”網羅小説結構,事實證明效果不錯。我一直以為培養學生輝煌的文化理想和寬廣的人文視野,才能高屋建瓴,觸類旁通。而圍魏救趙,借石打鳥,就不失為一個好方法。 

課例實錄: 

師:(關於小説《藥》的主題)據説魯迅寫《藥》的時候,受到了俄國作家屠格涅夫《幹活的人和雙手白淨的人》的深刻影響。下面請同學們閲讀這篇文章。生:(看文章) 《幹活的人和雙手白淨的人》 (俄)屠格涅夫(19世紀) [對話] 做髒活的工人:你幹嗎來糾纏我們?你想要什麼?你不是我們的人…….走開!白手的人: 我是你們的人,兄弟們!做髒活的工人:但願如此!我們的人!你想得真美!你就瞧瞧我這雙手吧,看他 們有多髒!又是大糞味兒,又是柏油味兒,可瞧你那雙手,白白淨淨的,它們有什麼味兒嗎?白手的人:(伸出自己的手)你聞。做髒活的工人:(聞手)真奇怪!好象是一般子鐵腥味兒。白手的人:正是鐵腥味,整整六年了,我手上戴着手銬。做髒活的工人:這又是為什麼?白手的人:這是因為,我關心你們的福利,想要解放你們這些庸碌的,愚昧的人, 我起來反對壓迫你們的人,我造了反……人家就把我關在牢裏。做髒活的工人:關在牢裏?你何苦去造反呢?

[兩年後] 同一個做髒活的工人(對另一個):彼得!……你記得嗎,前年有那麼一個白手的人跟我們談過話?另一個做髒活的工人:記得呀……怎麼?第一個做髒活的工人:你聽着,今天要把他絞死呢,命令下來了。第二個做髒活的工人:他還造反?第一個做髒活的工人:還造反。第二個做髒活的工人:啊……我説,是這麼回事兒,米特萊兄弟,我們能不能把那根繩子搞到手,就是絞死他的那根;人家説,這玩意兒能給家裏,帶來大大的好運呢!第一個做髒活的工人:你説得對,應該搞到手,彼得兄弟。 師:下面請同學們隨便談談,你對這篇文章中的“做髒活的人”和“雙手白淨的人”怎麼看?生1:雙手白淨的人,是一個革命者。師:請你用文中的語句具體説説,好嗎?生1:因為他對“做髒活的人”説,“我是你們的人” 稱他們為“兄弟們”;而且為了“做髒活人”的福利,解放這些“做髒活的人”,而造了反。師:好的,“做髒活的人”是些什麼人?他們有何特點?生2:“做髒活的人”是下層民眾,他們特點是“庸碌、愚昧”,對革命不理解。師:除了對革命不理解,他們還做了些什麼?你如何評價他們這些行為?生3:他們還要想方設法的弄到那根絞死“雙手白淨人”的繩子,因為那根繩子據説能給他們帶來好運。師:“做髒活的人”他們這樣做的原因有哪些?誰來説説?生4: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愚昧、迷信,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麻木,以為革命者的死能給他們帶來好處。師:請你站在革命者的立場上,你覺得他們泉下有知,會有什麼樣的感觸?生5:我覺得革命者泉下有知,會感到很悲哀。師:為什麼是悲哀,而不是悲壯?生5:因為革命者從事革命,本來就有死的打算,為革命而死,死得其所,他們可以無所畏懼。可是革命者為了民眾的解放而死。民眾不僅不理解,反而幸災樂禍地要從中謀取一根絞繩。這就使得革命者感到悲哀,甚至死不瞑目。師:魯迅説,悲劇把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就是一個典型的悲劇。革命者為民眾死了,愚昧的民眾反而以為這個犧牲可以享用,這正是革命者的悲哀之所在。如果要拍一部電影,你覺得最重要的道具是什麼?生:(齊聲,繩子)師:説得好!這根繩子給同學們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還將給同學們補充一個例證,也是一個跟繩子有關的故事。這就是台灣經典影片《五個女人和一根繩子》,請看大屏幕。劇情概述:

許久許久以前,中國女人的社會地位極低,嫁不嫁人由不得自己決定,吃飯不能上桌,白天由着丈夫打,晚上由着丈夫欺,萬一與別的男人偷情,還必須面臨被活埋的命運,於是,在未出嫁的女孩子心中,都存在一個願望--逛花園(到天堂裏去),在“花園”裏,女孩子們吃得好,穿得好,活得好,生孩子不痛苦,不喜歡的男人可以不要,女人的地位遠遠高於男人。於是,五個情同姐妹的女子。就這麼約定了!這個電影講的便是五個相約去“逛花園”的女子身上發生的事。 [播放《五個女人和一根繩子》的片段剪接] 重點是放五個女人相約到山上廢棄的倉庫裏去自殺,清清的泉水,從她們腳上流過;碧綠的田野,遠遠的舒展開去,野花像生命一樣蓬勃着清香;悠悠的雲,倒影在水田裏,鳥兒在自由的歌唱--然而這五個少女卻要去結束自己如花的生命。在去自殺的途中,她們遇見了一個同村的弱智人,原來他一直偷偷的愛着她們中的一個,他哭着阻止她們。她們中的大姐,把他帶了出去,為他擦乾眼淚,然後深深的吻了他,跟他説,“乖,回去喊人來。” 影片的最後,最為驚心動魄。大姐的媽媽聽説女兒自殺了,很惱火,也很淡漠,開始決定不聞不問。後來,她猛然想起了她們自殺可能用的是自己家的繩子,這才把飯倒進鍋裏,急匆匆的向山上跑去…… 師:我知道看過之後,同學們一定很有感觸,誰先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生6:我覺得最後的那個弱智人,設置得很巧妙。師:巧妙在什麼地方?能和我們説説嗎?生6:真正欣賞女孩子美的,不是所謂的健康人,而是一個傻子。這就是那個時代的荒謬性。生7:繩子也是一個重要的道具,不僅是女孩們死的依靠,還是女孩們死後的參照,她們的青春和價值竟然不值一根繩子!師:能比較一下這兩根“繩子”嗎,你們?生8:好的,其實這兩部作品非常相似。五個女孩認識到女性的悲劇,她們相約去自殺。因為就那個時代而言,“花園”只有在天上。在某種程度上,這五個女人是勇敢的先驅者,她們不自覺的用生命控訴這個社會的不平等。然而,愚昧的親人不思考生命的隕落,卻記掛着那根繩子。師:也就是説,這五個女孩泉下有知,肯定也是十分悲哀。下面,哪個同學來總結一下。生9:這兩部作品主要都揭示了,民眾的愚昧和先驅者的悲哀。師:一部偉大的作品除了有一個深刻的主題,還要有巧妙的構思,才能意到筆隨、意藴雋永。下面我們休息一下,聽聽劉歡一首動聽的歌。 [播放劉歡的《草帽歌》]

媽媽你可曾記得你送給我那草帽很久以前失落了它飄向濃霧的山嶴 也哎媽媽那頂草帽它在何方你可知道它就像你的心兒我再也得不到 忽然間狂風呼嘯奪去我的草帽也哎高高捲走了草帽啊飄向那天外雲霄 媽媽只有那草帽是我珍愛的無價之寶就像是你給我的生命失去了找不到 忽然間狂風呼嘯奪去我的草帽也哎高高捲走了草帽啊飄向那天外雲霄 媽媽只有那草帽是我珍愛的無價之寶就像是你給我的生命失去了找不到失去了找不到 師:同學們都沉迷在這優美的樂曲中了,其實這個插曲的故事要遠遠比這首樂曲更能打動人。這就是日本最經典的電影《人證》,它在整個20世紀都閃耀着耀眼的光芒。 [大屏幕投影劇情介紹] 貧女八杉恭子為了謀生與美國黑人大兵威爾夏同居,生下黑孩子焦尼。後來威爾夏帶焦尼回到美國。十幾年之後,兒子焦尼思念母親,萬里尋母。然而,此時的八杉恭子,已成了著名的時裝設計師,而且是市議會的議員。為了保護自己來之不易的榮譽和地位,八杉恭子殘忍地將焦尼殺死了。當八杉恭子正在服裝設計授獎大會上獲得大獎時,警察到會場逮捕兇手。八杉恭子倉皇出逃,懷着難以剋制的痛苦和複雜感情,她來到焦尼死去的斷崖前自殺。師:在整部電影裏,讓人永遠忘不了的是那頂草帽。焦尼為了尋找母愛,帶着母親當年留下的草帽,來到日本。在這個可憐的黑人孩子千辛萬苦找到自己的母親之後,母親卻早已不是過去的媽媽了。身居高位的母親為了掩蓋那段不光彩的歷史,把兒子引到了過去母子玩鬧的斷崖旁,乘焦尼和自己動情擁抱時,把匕首捅進了兒子的胸膛。沉浸在幸福裏的焦尼,滿身是血,他不知道為什麼親愛的媽媽不要他了。當焦尼聽到母親醜惡的表白時,他含着熱淚原諒了親愛的媽媽,並且把匕首深深的深深的扎進了自己的心臟。然後,那頂草帽隨風--飄進了斷崖。經典的《草帽歌》也隨之而起,把悲劇推向高潮。師:剛才給同學們介紹了日本電影《人證》,經典的《草帽歌》也聽了。現在,誰來和我們聊聊劇中的“草帽”?生10:我覺得“草帽”是《人證》中最動人心絃的地方,可以説,沒有“草帽”,就沒有《人證》的巨大成功。師:哪個同學説的更具體一點,比如,“草帽”在作品結構上所起的作用。生11:草帽作為一條線索貫穿了整部作品,而且具有深刻的象徵意義。它不僅是焦尼貧窮時生活的見證,而且“草帽”上還有純真、親情,還有很多質樸的東西,所以是焦尼的無價之寶。結尾,當焦尼把匕首補進自己的胸膛時,那頂草帽隨風而逝,是不是也在象徵着一種美好的失去,一種價值的失落和不在?師:説得好!這種用某種事物作為全文的線索的方法,叫做“物線”法,而且這種“物”由於染上了濃烈的情感,還常常成為作品的動情點、意藴點,具有很深刻的象徵意義。“草帽”作為尋常物象,正是因為承擔了情感的載體,所以具有激動人心的力量。 為了幫助同學們深入解讀這種手法,我找到了青年作家餘述平的《為什麼把草帽戴在我的頭上》,請同學們賞讀他的構思。 (教師敍述)

故事大致是這樣的:有兩個無恥的男女,他們偷偷的去約會。來到了城外一個大山深處。在兩座大山之間,是一條湍急的河流,河上是一座鐵橋。正當他們擁抱的時候,突然遠處傳來了咳嗽聲,像野狼在嚎叫。一個黑影一會兒站起來,一會兒又蹲下去。開始他們很害怕,女人説,我們還是回吧!男人忍住害怕,要在女人面前顯示英雄本色,説,我們偏偏不回去,看他鬧出什麼花樣。後來,一塊大石頭投進了他們面前的河裏,他們吃了一驚,但是鐵了心,就是不離開。再後來,感覺有東西向他們移了過來,到了他們面前,似乎還停了下來,大聲咳嗽,兩個人嚇得半死,緊緊的摟在一處。就這樣這個人來來回回的走了很多趟,到最後,突然把一頂草帽戴到了男主人公的頭上。正當男主人公生氣的時候,那個瘋老人給他們講述了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故事與這頂草帽有關。那是一個荒謬的時代,老人那時很年輕,也和他們一樣為愛痴狂,老人和一個美麗的姑娘相愛了,可是造反派的頭頭看中了她,最後,為了自己一家人的性命,姑娘不得已嫁給了造反派頭頭。可是愛情的火焰不但沒有熄滅,反而熊熊燃燒,她們約會的地點就是這個地方,當時這裏還是一個破舊不堪的木橋--風雨飄搖的木橋。為了掩人耳目,每次約會的時候,他們都要戴着一頂草帽。有一次他們在橋上約會,那天的雨下得很大,正當老人如痴如醉的時候,突然手中一空,女孩腳下的木板斷了,老人的手裏只抓住一頂草帽。什麼叫撕心裂肺?什麼叫萬念俱灰?老人都體會到了,為了贖罪,老人去找造反派頭頭,陳述了一切,結果被打斷了腿,判了二十多年勞改。出來以後,老人每天都守護在這裏,可是這裏的一切都變化了,木橋變成了鐵橋,人們自由的戀愛,隨意的親熱,老人真心為他們祝福。但不久之後,老人發現事情並不那麼簡單,因為很多人不是真愛,而是到這裏來尋求刺激,有的還做骯髒的交易。於是,老人發怒了,這一塊愛情的聖地,他不容許任何人踐踏,於是,老人裝神弄鬼,把那些心懷鬼胎的人趕走。一晃又是將近二十年過去了,但就在昨天,老人作了一個夢,女友悠悠的説,為了我也夠你受的了,你不要再到河邊去,不要再嚇唬那些年輕人了。我聽了她的話,決定把這頂草帽送給一對最純潔相愛的人,祝願他們美好的愛情,讓他們繼續守衞着這一塊愛情的聖地…… 師:好,故事的主體構思就是這樣,下面請同學們小組交流一下,等會請同學們談談自己的認識。生:(學生們認真熱烈的討論交流)師:好吧,下面哪個同學先來談談?生12:我覺得這篇小説寫得很好。木橋和鐵橋形成鮮明的對照。木橋時代的愛情和鐵橋時代的愛情形成強烈的反差,隨着物質生活的極大提高,伴隨的卻是美好的情感、真摯愛情的消亡。而美好的愛情都消亡了,現代人還剩下什麼?師:這個反問非常有力,剛才她談了木橋和鐵橋這兩個意象,現在誰來談談文章標題中的草帽?生13:我覺得這裏的草帽,和《人證》中的草帽十分相似,作為老人愛情的保護物,作為全文的一條主線,它見證了木橋時代和鐵橋時代的愛情。最後,象徵着純潔、高尚、執著的草帽,卻戴在了一對最厚顏無恥人的頭上,又具有強烈的反諷意味,深化了作品的主題。師:同學們認識很到位,下面我們把這兩篇作品從構思方面總結一下,誰先來?生14:兩頂草帽的作用,可以從這幾個方面來看:第一,概括情節,它貫穿全文,串聯起故事情節;第二,草帽還具有象徵意義,意藴豐富,啟人深思;第三,草帽作為全篇的動情點、着力點、細節點,給作品籠上了巨大魅力。生15:我覺得草帽在作品中,還有連接線索的作用,通過草帽把木橋時代和鐵橋時代兩條線聯繫起來;通過草帽把焦尼和他母親兩條線聯繫起來。然後,聚焦在“草帽”上,揭示作品重大的主題。師:通過同學們的努力,這節課我們和中外文明的經典對話,閲讀就要有這種視野,這種眼光,這種境界。唯有高起點,才有大收穫。當然,閲讀中的融會貫通、參照閲讀是小説閲讀的不二法門。為了驗證我們的閲讀成果,下面,我們共同探究魯迅的作品《藥》。師:同學們,先從大處着眼。關於《藥》的主題,課後列舉了很多,你們怎麼看?生16:我的觀點很清楚,那就是表達“羣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從魯迅的創作意圖,到魯迅在朋友面前的直接闡釋,都可以作為證明。師:還有不同觀點嗎?我希望百花齊放。生:(沒有人有不同觀點)師:同學們都傾向於這個觀點,那麼,具體來説,革命者的悲哀是什麼?生17:刑場上的麻木不仁的看客。生18:茶客的不理解,甚至幸災樂禍。生19:華老栓買人血饅頭,以為革命者的犧牲可以享用。生20:伯父的出賣和母親的羞愧。師:剛才同學們説文章的主題是“羣眾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誰來説説,老師為什麼沒有讓同學們直接找出羣眾的愚昧?生22: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説,羣眾的愚昧就是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説,是因為羣眾愚昧而導致革命者的悲哀。師:建議同學們為她鼓掌,因為剛才她的回答,就是當年魯迅對自己作品的闡釋。生:(熱烈的鼓掌)師:從“藥”即人血饅頭在構思上的作用,誰來説一説?生23:第一是概括情節。從華家的角度來看,情節是“老栓買藥--小栓吃藥--茶客談藥--(華大媽上墳)吃藥結果”。從夏家的角度,情節就是“夏瑜犧牲--夏瑜血被吃--茶客談夏瑜--夏四奶奶上墳” 生24:“藥”的第二個作用是“連接線索”。華家是明線,夏家是暗線,這兩條線索,即華家和夏家的悲劇是通過“藥”,也就是人血饅頭聯繫在一起的。師:好,我來插一句話,為什麼作者把華家作為明線,而把夏家作為暗線來安排?生25:因為作者重點是要寫羣眾的愚昧,而且前面説了,革命者的悲哀是因羣眾的愚昧而來;還有魯迅的創作,甚至魯迅棄醫從文的根本原因,就是要喚醒民眾。魯迅説“我的第一要義是要改變他們的精神”。改變什麼精神?我以為就是要喚醒愚昧的民眾。師:説得很好,同學們能夠聯繫到過去的《〈吶喊〉自序》,讓老師很高興。“藥”作為文章標題,還有什麼妙處?誰來説一説?生26:還能揭示主題。落後麻木的羣眾享用革命者的鮮血,不是醫治病苦的良藥;而革命者脱離羣眾、為民眾不解的革命,也不是療救華夏的良藥。師:那麼,解救中國的良藥究竟在哪裏?誰來談談?生27:只有團結民眾,喚醒民眾,只有黨的領導,才能取得革命的真正勝利。生28:我覺得先生並沒有告訴我們道路怎麼走。因為先生主要的創作目的還是“揭示病苦,以引起療救的注意” 師:同學們,你們的觀點呢?生29:我比較傾向後一種觀點,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可能第一種觀點僅僅是我們讀者的感受。師:我也比較同意後一個同學的觀點,就是當我們分析任何一個問題時,一定要知人論世,切不可架空分析;特別是要結合當時的背景,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同時,還要大膽的參照各類經典作品,融會貫通,以此達到對作品主題的精確理解。在“物線”的採用上,要有意識的把詩歌的意象融入其中,使文章脈絡清晰,意味雋永,主題深化。

記住:不是棰的敲打,而是水的輕歌曼舞使鵝卵石獲得了完美!感謝魯迅,感謝《藥》,也感謝同學們的精彩參與!謝謝大家!同學們再見!生:老師再見!

教後反思: 

在日內瓦學派喬治布萊的重要著作《批評意識》中,夏爾杜波斯有這樣一段話:“人的確是一個場所,僅僅是一個場所,精神之流從那裏經過和穿越。”這句話對我有致命的誘惑,我甚至就此認為,教師作為平等對話的首席,首席的作用就在於要給學生鏈接卓越的“精神之流”,並引導它們從學生心靈場所“經過與穿越”,通過精神的交融和心靈的吶喊,進而給學生留下永誌不忘的記憶和刻骨銘心的感想。我把這個過程稱為鏈接與對話。而這樣的課堂自然就是“超鏈型課堂”和“對話式課堂”的和諧組合。 

如何讓學生精神的底子厚起來?一直是我們閲讀教學的孜孜追求。 

其中有效的方式之一,是把對單一文本解讀的課堂轉變為“超鏈型課堂”,利用教材文本的“互文性”特點,把複述式的閲讀、理解性閲讀,衍變為闡釋式閲讀和批判性閲讀,指導學生把薄薄的書讀“厚”,引導學生進行文化的積澱,提升精神境界,鍛造恢弘博大的文化理想。 

“超鏈型課堂”的教學範式,正是解構主義的文本閲讀觀即“互文性”理念的體現。一篇文學作品,從閲讀教學的角度來看,它具有兩種屬性,一是創作文本,一是教學文本。接受理論指出:文本的意義充滿了未定性,它是作品和讀者相互作用的產物。這一方面是因為文本自身存在着創作上的空白或多義性;另一方面,因為讀者和文本的對話是一種不對稱的交流,讀者和作者沒有共享的現實語境,作者也無法回答讀者的詢問和質疑,這種不對稱的交流決定了閲讀過程不是複製文本的過程,而是對文本意義的重新建構過程,它造成了文本的開放性,將文本從靜態的物質符號中解放出來而還原為鮮活的生命。文本結構的開放性特徵,也造成了文本意義的未定性。 

正因為文本結構的開放性、意義的未定性,使“互文性”的閲讀理念成為現實,這使我們運用“超鏈性課堂”教學範式成為可能;另外,現代解構主義閲讀理論指出,任何文本都是一種互文,任何一個單獨的文本都是不自足的,其意義是在與其他文本交互參照、交互指涉的過程中產生的,這又讓我們運用“超鏈性課堂”教學範式成為必要。具體來説,我們“讀”的雖然是單一文本,但卻可以鏈接眾多的文學作品,讓學生去完成對單一文本意義的探尋與追問。在與其他相關文本的交互參照、交互影射中,發掘出原文本新的意義。同時又因為這個鏈接解讀的過程,是以文解文的過程,是豐富的、廓大的、高屋建瓴的解讀,因而又有助於學生把閲讀延伸到原作者的生活經驗中去,延伸到每個學生的生活體驗中去,這就使學生贏得的不是一篇文章的解讀,而是一類文化現象的認知。 

具體到《藥》中,小説主題的多義和結構的特點,都聚焦在那個人血饅頭--“藥”上。所以,我在佈置學生預習之後,一反常態,直接鏈接到魯迅《藥》的啟蒙之作--屠格涅夫《幹活的人和雙手白淨的人》上,因為這篇作品很簡單,學生目光馬上聚焦到那根“繩子”上,屠文的主題呼之欲出。再由這根與主題相關的繩子,我給學生鏈接了影片《五個女人和一根繩子》,由於是正向遷移,通過對話,很快學生對這部影片的主題有了較為深入的把握。通過這樣的超級鏈接,相互聯繫,相互參照,學生馬上認識到小説主題常常聚焦在某個象徵性的物象上,而探究這個物象和人的關係,就會把握主題。在這裏,我並沒有回到單一文本《藥》中去,而是作了一個寫作上的過度,“一部偉大的作品,有一個深邃的主題還不行,還要有巧妙的構思,才能意到筆隨,文質兼美。”於是,我由兩根繩子,鏈接了兩頂“草帽”,引導學生對小説結構進行探討。在興味盎然的對話中,學生完成了對“物線”的意義追尋。這些“物線”,常常能夠概括情節,顯示脈絡,揭示主題,而且常具有象徵性,能夠營造迴腸蕩氣的藝術氛圍。通過這些文本的“互文”解讀,然後,再回過頭來,解決《藥》的主題和結構,學生有了方法,自然也就有了底氣。整個教學風行水上,一氣呵成。 

我一直覺得小説的閲讀,應該從大處着眼,整體把握之後,再來推敲局部之妙,哪些是畫龍點睛之筆,哪些是畫蛇添足之舉,才能一清二楚、一目瞭然。 

但就本節課而言,我還有很多的困惑。首先,這節課的成功,對我而言,是不是一個特例,我以後還能否找到類似的“繩子”和“草帽”,“超鏈型課堂”帶給我巨大的壓力,也正在考驗當代語文教師的文化修養和文學素養。 

其次,我所有的鏈接和對話,都有一個明確的指歸,這是否太功利化了,對學生而言,這是否又走向一個新的“請君入甕”。如果所有的學生都逃不出我如來佛的手心,那麼,百家就不能爭鳴,白花就難得齊放!文本的多義性何在?學生的創造性何在? 

再次,超級鏈接之後的文本回歸,由於選擇的材料過於逼真相似,使得這種遷移,更像是相機複製式的“傻瓜遷移”。這一方面可以説成是文本“互文”性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不免使學生失去了挑戰文本的閲讀快感。 

最後,就是比照“超鏈型課堂”的經典案例--幹國祥老師的《斑羚飛渡》,本課缺少了內在的思想光照,也不能用全新的視角重新審讀文本。選擇的鏈接文本,更是少了幹老師的匠心。幹老師的課堂先後“鏈接”了武當山的“寄死窯”,雨果的《“諾曼底號”遇難記》,新疆克拉瑪依友誼館的舞台大火,《泰坦尼克號》沉船時的電影片段等等“相關文本”,探討了作為集體的人類在面臨災難時是如何作出選擇的,在滅頂的災難中作為個體的權力與尊嚴問題,最後歸結到“敬畏生命”這一主題。其中,不僅體現了鏈接文本的“互文”性、遞進性,還有文本的矛盾性和碰撞性,對學生而言,這種矛盾性和碰撞性,不僅是學習上的一場革命,還是思想上的一場風暴。不僅是思想上的重塑,還是精神品格上的涅槃。學生不是結論的見證人,甚至也不是結論的證明人,而是結論的體驗人、建構人。 

幹老師沒有把文本引向生活,也沒有把生活牽入文本,而是直接把文本生活化,把語文生活化。語文的外延等於生活的外延,在幹老師的課堂上成為現實。如果要追求“超鏈型課堂”的本意,這可能就是一種最完美的境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m9p3m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