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屈原列傳》導學案(一)(蘇教版高二選修教學總結)

《屈原列傳》導學案(一)(蘇教版高二選修教學總結)

 《屈原列傳》導學案(一)

製作:胡英傑   審定: 高二語文組      2017-12-13

【學習目標】

1、整體感知文章,研習課文1-3節。

2、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和句式等文言知識。

3、瞭解屈原的生平事蹟,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背誦第三段。

【學習重難點】

1.積累文中重點實詞、虛詞和句式等文言知識。

2..默寫背誦文段。翻譯重點文言語句。

學習方法】     涵詠背誦   自主合作   互動探究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知識銜接】

1、簡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約公元前340--約前278年),名平,戰國末期楚國人,主要作品有《離騷》、《天問》、《九歌》、《九章》等。漢代把它們合編為《楚辭》。出生楚國貴族,知識淵博,有卓越的政治和外交才能。他曾得到楚懷王信任,擔任地位相當高的“左徒”官職,參與國家政令的起草和外交等工作,但由於上官大夫的誹謗而被楚懷王疏遠。屈原鑑於在秦國威脅下的楚國的危機,主張改良內政,聯合齊國以求自存。但是,當權者靳尚和懷王的寵姬鄭袖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正確意見,和齊國絕交了。懷王甚至被秦國誘去做了三年的俘虜,囚死在秦國。楚懷王死後,頃襄王即位,他比他的父親還要糊塗,在令尹子蘭和上官大夫的挑撥和詆譭下,屈原被流放在外二十多年。六十二歲時,他看到楚國的前途已經絕望,於公元前 285農曆五月初五日,跳進湖南省汩羅江自殺了。屈原的一生是一個悲劇,他的政治生活雖然失敗了,但作為偉大愛國主義者和偉大詩人卻贏得了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日端午節,全中國各地劃龍船, 吃粽子,就是用來紀念屈原的。

2、屈原的影響:屈原的詩作,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寫真。他同腐朽沒落的貴族政治集團作鬥爭的頑強精神,他堅持自己的理想而寧死不屈的堅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戀祖國,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的愛國主義思想,形成了他的詩作的基調。這便是屈原的作品傳頌千古的原因之一。屈原的詩作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它打破了以《詩經》為代表的四言詩的格調,吸收民間形式,創造了一種句法參差多變的新詩體“楚辭”,是詩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繼承和發展了《詩經》的比興手法,開創了浪漫主義的創作道路。後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學家,都從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營養。

3、背景簡介: 課文節選自《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史記記載了我國從遠古直到漢武帝時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記傳體通史。兩千年來,我國封建社會的“正史”,大多數沿用《史記》開創的這種體例。《史記》不但是一部史學名著,而且是一部文學名著。它善於塑造人物形象,語言簡潔生動;同時富於抒情性。它在敍述史實時,飽含着作者強烈的愛憎感情,大概是因為這個原因,魯迅譽之為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大約因為屈原、賈誼都是文學家,又都懷才不遇,賈誼還作過《吊屈原賦》,所以就把他們合寫一傳。課文選的是屈原的傳文部分(有刪節)。秦朝以前,古書中都不記載屈原的生平事蹟。《史記》中的這篇傳記,是記載屈原生平事蹟最早,最完整的文獻。它以記敍、議論、抒情相結合,記載屈原的事蹟和文學上的傑出才能,具體而深刻地表現了他忠貞不渝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品格,集中表現了屈原的高尚情操和鬥爭精神,流露了作者的鬱鬱不平之氣和“悲其志”的歎惋

【學習過程】

一。整體感知

1. 初讀課文,讀準字音。

屬(zhǔ)草稿   慘怛(dá) 帝嚳(kù)   靡不畢見(xiàn)  舉類邇(ěr)    濯(zhuó)淖(nào)  蟬蜕(tuì)  滋垢(gòu)  濁穢(huì)  皦( jiào)然泥(niè)而不滓(zǐ)z者也  既絀(chù)商於(wū)屈匄(gài)既咎(jiù) 眷(juàn)顧   相隨屬(zhǔ)  唐昧(mò)憔(qiáo)悴(cuì)   啜(chuò)其醴(lí)     物之汶汶(mén)者乎   罹(lí)難    枯槁(gǎo) 温蠖(huò) 汨(mì)羅   被(pī)發   漁父(fǔ)   

2.再讀課文,疏通文意,理清思路。

全文可分為五個部分

第一部分(1)簡介屈原的姓名、家世、所任官職、為政才能,以及楚王對他的信任。

第二部分(2---3)寫屈原遭讒被疏後“憂愁憂思而作《離騷》”,説明了屈原創作《離騷》的原因和心理狀況,評述了《離騷》的思想內容和寫法,並對屈原的人品作出了“雖與日月爭光可也”的高度評價。

第三部分(4---9)歷敍屈原被罷黜後楚國在政治上、外交上、軍事上的一系列失利,表現楚國的日益衰敗,説明屈原被排斥給楚國造成的巨大影響。

第四部分(10---12)敍述屈原的放逐和自殺,交代屈原死後楚國為秦所滅。

第五部分(13)司馬遷對屈原的讚詞。

二、學習第一、二部分

文言基礎知識積累

(一)通假字:

(1)、離騷者,猶離憂也(“離”通“罹”) 

(2)、人窮則反本(“反”通“返”)    

(3)、糜不畢見(“見”通“現”)  

(4)、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指”通“旨”)   

(5)、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濯”通“濁”) 

(二)重點文言詞語釋義:

(1)、嫻於辭令(熟練、熟悉)        (2) 爭寵而心害其能(嫉妒) 

(3)、屈平屬草稿(寫作)(4)、懷王使屈原造為憲令(制定法令,兩詞都是同義複用)   

(5)、平伐其功(自誇、炫耀)        (6)、王怒而疏屈平(疏遠)   

(7)、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恨)      (8)、 可謂窮矣(處境困難)  

(9)、 其文約(簡約)               (10)、其詞微(含蓄精深)  

(11)、明道德之廣崇(闡明)         (12)、治亂之條貫( 條理,規律 )   

(三)、詞類活用

(1)、 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動詞做名詞,識別力)  

(2)、 讒諂之蔽明也(  動詞活用為名詞,中傷別人的小人)  

(3)、 邪曲之害公也(形容詞做名詞,邪惡、不正的小人)     

(4)、  蟬蜕於污穢(名詞做狀語,像蟬那樣;形容詞做名詞,污濁的環境) 

(5)、 方正之不容也(形容詞做名詞,端方正直的人) 

(6)、 明道德之廣崇(形容詞做動詞,闡明)  

(四)、 文言句式 

(1)、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判斷句) 

(2)、 方正之不容也(被動句) 

(3)、 明於治亂,嫻於辭令(狀語後置)

(4)、 離騷者,猶離憂也(判斷句)  

(5)、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被動句)  

(6)、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被動句) 

 (7)、  明道德之廣崇(定語後置句)  

(五)、 翻譯句子

(1)、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一個人在處境危急的時候必定要念及上天和父母,所以人每當勞苦疲憊的時候,沒有不喊天的;有了病痛和憂傷的時候,沒有不喊父母的。

(2)、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就其文字來看,不過尋常事物,但表現的旨意卻極遠大,所舉的事例雖是人常見的事物,但表現出來的意義卻極深遠。

(3)、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

他學識廣博,記憶力強,明曉國家治亂的道理,熟悉外交應酬的辭令。

三、文本探究:

1、課文第一段重點介紹了屈原哪幾個方面的才能?並聯系全文分析作者為什麼把屈原得志時的情況寫的如此簡約?

答:主要介紹了屈原的文化素養、政治才幹、外交能力三個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寫的簡約,是因為作者為屈原寫傳的重點是表現其失意後的忠君愛國和發憤著書的情況。

2、研讀第三自然段,指出屈原作《離騷》的原因,並分析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介紹《離騷》的?

答:(1)原因:憂愁幽思而作《離騷》。憂愁的具體內容是“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以下幾個方面:

解題:離騷者,猶離憂也。

成因: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

內容: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靡不畢見。

風格:其文約,其詞微,其志潔,其行廉,其稱文小而其指極大,舉類邇而見義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e7on7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