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屈原列傳》導學案(二)(蘇教版高二選修教學總結)

《屈原列傳》導學案(二)(蘇教版高二選修教學總結)

 《屈原列傳》導學案(二)

製作:胡英傑        審定: 高二語文組      2017-12-13

【學習目標】

1、研習課文4--9節。

2、掌握文中重點實詞、虛詞和句式等文言知識。

3、如何理解屈原的被疏與楚國的日益衰敗。

3、學習屈原的愛國精神和志潔行廉、剛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學習重難點】

1.積累文中重點實詞、虛詞和句式等文言知識。

2. 學習本文記敍、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寫作方法

學習方法】     涵詠背誦   自主合作   互動探究 

【學習過程】

誦讀理解:

1、 自讀課文,結合註釋及學案疏通文意。

2、 合作探究,理解文章第三部分的大概內容。

一.文言基礎知識梳理

(一)、通假字

(1)、 屈平既絀(“絀”通“黜”) 

(2)、齊與楚從親(“從”通“縱”)  

(3)、亡走趙,趙不內(“內”通“納”)  

(4)、乃令張儀詳去秦(“詳”通“佯”) 

(5)、使於齊顧反(“反”通“返”)  

(6)、 厚幣委質事楚(“質”通“贄”)

(二)、 文言重點詞語釋義

(1)、 惠王患之(擔心、畏懼)         (2)、齊與楚從親(合縱) 

(3)、楚誠能絕齊(如果)               (4)、懷王乃悉發國中兵以深入擊秦(全部)   

(5)、明年秦割漢中地與楚議和(第二年)   (6)、臣請往如楚(往、到)   

(7)、奈何絕秦歡(斷絕)                 (8)、屈平既嫉之(憎恨)  

(9)、人君無愚智(無論)                 (10)、冀幸君之一悟(希望; 全部)  

(1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達)       (12)、 然亡國破家相隨屬(一件接着一件)

(三)、詞類活用

(1)、  厚幣委質事楚(名詞做動詞,用豐厚的禮物)  

(2)、 亡國破家相隨屬(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滅亡; 使……破)   

(3)、 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名詞做狀語,在宮內; 在外面)  

(4)、 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形容詞 做名詞,忠誠之士;賢能之人) 

(5)、 身客死於秦(名詞做狀語,像客人那樣) 

(6)、 秦虎狼之國(名詞做狀語,像虎狼一樣)  

(7)、  時秦昭王與楚婚(名詞做動詞,結為婚姻)

(四)、 文言句式 

(1)、 大破楚師于丹淅(狀語後置句)  

(2)、 遂絕齊(省略句)  

(3)、 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省略句)  

(4)、 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被動句) 

(5)、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被動句)  

(6)、  舉賢以自佐(賓語前置)

(五)、翻譯句子

(1)、惠王患之,乃令張儀詳去秦,厚幣委質事楚,

秦惠王畏懼齊楚兩個大國聯合,於是就命張儀假裝背離秦國,並用豐厚的禮物作為信物,表示願意侍奉楚王。

(2)、張儀聞,乃曰:“以一儀而當漢中地,臣請往如楚。”

張儀聽説了,就説:“拿我一個張儀就能抵上漢中的大片土地,我請求您允許我到楚國去。”

(3)、如楚,又因厚幣用事者臣靳尚,而設詭辯於懷王之寵姬鄭袖。

到了楚國,張儀又用豐厚的禮物收買了當權的大臣靳尚,還在懷王寵愛的妃子鄭袖面前編造了一番騙人的鬼話。

(4)、屈平既嫉之,雖放流,眷顧楚國,繫心懷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屈原當然更憎恨子蘭,他雖然被流放,但仍眷念着楚國,惦記着懷王,始終沒有忘記有一天能夠回到朝廷來,並希望君王能徹底的醒悟過來,一切壞的習俗全都改變。

(5)、人君無愚智賢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為,舉賢以自佐。

一個國家的君王無論他是愚蠢的,還是聰明的,也無論他是有才能的,還是沒有才能的,沒有一個不想任用忠臣來侍奉自己,選拔賢才來輔佐自己的。

【文本探究】

1、本文的題目是《屈原列傳》,為什麼這裏用大量的篇幅來寫楚國的政治而不寫屈原?

答:説明屈原的去留關係着楚國的命運。實寫楚國的命運,其實是寫屈原對楚國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都昏庸腐朽,當朝重臣多貪婪鄙陋,像屈原這樣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見容於朝廷,所以最後終於自沉汨羅江。

2、 閲讀第九自然段,概括該段內容是從哪兩個角度來寫的,並指出每一個角度運用的表達方式。最後分析該段表達了屈原和作者什麼樣的情感?

答:(1)它是從兩個角度來寫的。先從為臣(屈原)的角度寫,方法是寓議於敍,突出屈原的“忠”與“賢”,闡明他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後從為君(懷王)的角度寫,方法是純用議論,突出其結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於秦”,闡明人君“不知人之禍”。

(2)既強調屈原的忠貞不渝和九死未悔,也鮮明的表達了作者對屈原遭遇的憤憤不平和深切同情。

【互動探究】:

一、被動句的表現方法總結:

1、無專門詞語    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兵措地削,亡其六郡。

2、介詞“於”      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

3、介詞“見”      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

4、“見……於”  臣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5、介詞“為”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

6、“為……所” 夫直議者 ,不為人所容。      其後楚日益削,數十年,竟為秦所滅。

7、“為所”       不者,若屬皆為所虜。

8、介詞“被”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二、為: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        語氣詞,表反問      

竟為秦所滅          介詞,被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變為,變作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            介詞,替,給      為肥甘不足於口與              因為

聞秦王善為秦聲             彈奏                我為趙將                表判斷

為刎頸之交            成為

【附:關於史傳“變體”】   

我們讀完《屈原列傳》之後總覺得和一般的傳記不同,這篇傳記用了大量的議論,和前面《高祖本紀》相比較就能明顯地感覺得到,作者為什麼要用這種手法來寫呢? 

A、歷來一般認為,是由於司馬遷為了便於寄寓自己個人的“政治幽憤”。在司馬遷看來,他與屈原有着類似的遭遇。他侍奉漢武帝,原來也受信任,他自己也“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日夜思竭其不肖之力”為主上服務。不料在李陵事件上卻受到極不公正的懲罰。他和李陵本無交情。李陵被俘投降時,他因李陵平素頗有“國士”之風,又因李陵被俘前,只憑五千人的兵力,就跟匈奴數十萬兵力連戰十餘天,轉戰千餘里,最後才因矢盡道窮,救兵不至被俘,就揣想李陵也許是想暫時保全自己,然後再找機會報答漢朝。加上他又看不慣那滿朝文武的醜態,當李陵未被俘以前,看到武帝高興,就爭着奉觴上壽,現在李陵投降,看到武帝惱怒,就又爭説李陵的壞話,於是就想為李陵説幾句公道話。這一來,就觸怒了武帝,被下獄治罪,被處以腐刑。在封建士大夫看來,受腐刑,這是極大的恥辱。他之所以還活着,是因為要完成《史記》這部偉大著作,就如屈原被放流以後,發憤寫出《離騷》一樣。這就是他要在《屈原列傳》中寄託自己政治幽憤的原因。 

B、先秦文獻中有關屈原事蹟的記載本來很少,特別是秦始皇焚燬六國典籍後,有關屈原的記載,更幾乎是蕩然無存,要憑史料來寫出屈原的偉大精神和偉大人格是不可能的。這隻要從這篇傳記所寫屈原的事蹟,不過片鱗斷爪,僅夠勾畫他一生大體輪廓就可看出來。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卻流傳下來了,可以充分運用它來寫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這就是這篇列傳為什麼要採用“以議論行敍事”的“變調”寫法的根本原因。也可以説,這篇文章的基本寫作特點,是以粗筆寫“形”,以工筆寫“心”,研讀時一定要把握住這一特點。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gelv9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