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淮陰侯列傳(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淮陰侯列傳(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 分析韓信之死的原因,體會作者藴含在文字中的情感;

2、 引導學生髮現和探究文章中的疑點,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二:教學時間:一課時

三: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理解司馬遷的態度和情感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欣賞電視劇《淮陰侯韓信》的主題歌《十面埋伏》。

導入語:將軍戰術傳千古,功臣末路斷頭顱!一曲《十面埋伏》,一聲歎息!今天,我們就來研習韓信之死,探究司馬遷的態度和觀點。

劉邦曾説過:“夫運籌策於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可見,劉邦是很賞識韓信的軍事才能的。作為一代名將,“韓信虜魏、破代、平趙、下燕、定齊,南摧楚兵二十萬,殺龍且,而楚遂滅。漢並天下,皆信力也。”沒有韓信就沒有漢家王朝。可韓信的結局卻是夷滅三族。這是為什麼呢?                      

(二)、研習課文

1、韓信是因為什麼罪名被殺的?

明確:謀反。韓信因協助陳豨兵變,被告謀反,被呂后誅於長樂鍾室。

2、如果沒有陳豨兵變,韓信就能躲過被殺一劫嗎?

明確:不能

3、探究:

韓信的真正死因有哪些?

學生討論併發言,教師概括

明確:功高蓋世,恃才放曠,得意忘形,錯失良機,自矜功伐,君主的猜忌、偏狹……

4、探究:韓信由於性格上的弱點和君主的猜忌,最終躲不過被殺的命運,那麼,韓信謀反的罪名是否成立?你覺得司馬遷的寫作中有沒有可疑之處?請認真研讀課文,結合有關資料,説説你的看法。

學生再讀課文,在文中找出自己觀點的依據。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同學的觀點可能有三種:有認為韓信釜底抽薪謀反並不可能,也有人認為其造反證據確鑿,還有人認為他是被逼上梁山。韓信究竟有沒有謀反,這已成千古懸案,見仁見智。但司馬遷在編史時留下了一些疑點,讓後人去思考,去評説。與同學交流一些思考:

知恩圖報,拒絕造反。天下已定,造反已遲。手中無兵,怎能造反?與豨合謀,不怕告發?

幾年才反,不符常理。舍人弟告,安能相信?用兵如神,會如此反?,若真謀反,怎會憐之?

……

5、關於韓信謀反被誅,司馬遷在文中有沒有談到自己的觀點?

明確:第11節,學生齊讀課文

請同學翻譯最後一句的意思

探究:“天下已集,乃謀畔逆”有什麼言外之意?

補充資料:

“天下已集,乃謀叛逆”此史公微文。謂淮陰之愚,必不至此也。

    --李慈銘《越漫堂讀書記》 

“天下已集,豈可為逆於其必不可為叛之時?而夷其宗族,豈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讀此數語,韓信心跡,劉季呂雉手段昭然若揭矣。” 

       --李笠《史記訂補》 

學生思考並回答

教師小結:一般人認為這是反語,“太史公曰”表面上批評韓信“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其實在敍事中用盡曲筆,惋歎之意深藴其中。也表達了司馬遷對統治者的憤激之情。

曲筆:史家編史記事有所顧忌或循情避諱而不據實直書。

(三)延伸拓展:韓信的悲劇的確令人惋歎,韓信的悲劇是他一個人的悲劇還是一類人的悲劇?

明確:一類人

教師補充資料:

功臣遭遇知多少?

燕王臧荼,他就在劉邦稱帝的那一年被劉邦以謀反罪名消滅。 

韓王信就是害怕劉邦的懷疑,在極度恐懼的情況下乾脆公開投降匈奴的。但最後也逃脱不了被追殺的命運。 

燕王盧綰是劉邦的同鄉,自劉邦浪跡豐沛市井之時,他們就成了患難與共的朋友。漢朝開國前,盧綰一直是劉邦的親信和心腹,但最後也被劉邦逼得逃亡匈奴,罪名又是有謀反企圖。 

趙王張耳本是劉邦的女婿,也因涉嫌謀反被廢除王位,貶為宣平侯。

公元前196年,當另一將領陽夏侯陳豨被逼反叛時,樑王彭越的部下曾勸彭越一同謀反,彭越猶豫着沒有答應。劉邦得知此事,不但不表彰彭越的忠心,反而將他逮捕後處死。最殘忍的是,劉邦殺了彭越之後,為了威脅警告其他將領和功臣,竟將他的屍體剁成肉醬,再派人分賜給各位諸侯和功臣品嚐。功臣們因此更加膽顫心驚。 

彭越事件後,淮南王英布自知不能倖免,也被迫鋌而走險,起兵反叛。結果也被劉邦親自統兵鎮壓。 

朱元璋當皇帝后,為了鞏固其統治地位,使江山永遠姓朱,大殺功臣到了殘酷的程度,胡維庸被告謀反,被立刻斬首,還誅連一萬五千多人,李善長有兩道免死鐵券也未免一死,且被抄家滅族七十多口,大將藍玉謀反案又誅殺一萬五千多人,明朝開國功臣基本全被剷除,搞得人人自危 

司馬遷藉助《淮陰侯列傳》要表達的一種獨特的歷史觀:

統治者心狠手辣,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教師總結: 今天我們一起探究了韓信之死,同學們勇於表達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發現,非常好,老師的觀點也是一家之言,同學們的觀點言之成理即可。我想重要的不是一個統一的標準答案,而是探究、發現的精神。

學生齊讀結束語:易中天《漢代風雲人物韓信成敗之謎》

      韓信,一代名將,曠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掙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戰鬥中奮進,在勝利中沉淪。他在最能夠背叛劉邦的時候忠貞不貳,卻在最不可能反叛時涉嫌謀反。正如司馬遷所説:“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因此,有人認為韓信釜底抽薪謀反並不可能,也有人認為其造反證據確鑿,還有人認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這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韓信作為我們英雄時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負重,他的自強不息,他的叱吒風雲,甚至他的猶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記憶,耐人尋味,發人深思。

(四):作業:小論文(任選一題)

韓信為什麼只能成為一代名將?

你如何看待中國歷史上的“英雄悲劇”現象?

(五):本課在音樂中結束:《十面埋伏》

     亮煌煌幾頁史書,

    亂紛紛萬馬逐鹿。

   雄赳赳一代名將,

   野茫茫十面埋伏。

   山埋伏,水埋伏;

   將軍戰術傳千古。

   雲埋伏,霧埋伏;

   功臣末路斷頭顱!

   疑兵疑陣在何處?

戰場埋伏、

    官場埋伏、

    朝廷埋伏、

    宮廷埋伏……

   啊!

   帥才不及帝王術!

   兵書不如聖詔書!

   空留下《十面埋伏》古琴譜;

   讓後人評述,功過何如???

教學後記:這是一節區公開課,之前在同年級的其他班級試上過,不同班級的學生學情不同,每次效果也都不一樣,對我來説,每次上這一節課都是一種新的挑戰,因為我不能完全預設課堂上學生會有怎樣的觀點與見解。教學思路是改了又改,力求適應我們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已是第四課時,是在疏通文意、熟悉課文情節的基礎上嘗試的探究課,希望能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與新高考方案增加的探究能力接軌。實際的課堂上,學生的表現非常好,敢於發表見解,有理有據,語言表達能力也不錯,給聽課老師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探究重點問題時,為了讓學生有充分説的機會,所用時間多了些,本節課後面的時間有點緊,略顯倉促了些。但重難點比較突出。

在引導學生探究疑點時,學生側重討論韓信是否謀反,對文中的疑點雖有發現但還不到位,需要教師啟發或補充,這種探究問題似乎是難了些,但很能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今後的教學中還要注重探究方法的指導

點評(憑記憶略作整理,可能不完整):

吳老師點評:

兩節課的共同點:都是賞析課,教學思路清晰;注重學生活動,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師生雙邊活動比較好,學生敢説而且説得很不錯。針對賞析課引發文言文姓“文”還是姓“言”的再思考,建議文言文教學“言”的色彩再濃一些。

李老師點評:

 開設的公開課是賞析課,注重“文”而非“言”;而平時的實際教學大多注重“言”。從選修教材的目的來看,主要培養學生解讀文本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探究能力,還是比較偏重“文”的角度。學生的表現欲很強,膽子大,也比較能説,同學發言説得也很好。在已疏通文意的基礎上進行賞析、探究也很好。建議:在賞析課文找依據時可以引導學生多去看看文言現象,順便抓抓字詞,兼顧“文”與“言”。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4rx33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