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淮陰侯列傳》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二選修)

《淮陰侯列傳》 教案教學設計(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

2、體會敍事的跌宕起伏的行文特色 

3、學習這篇文章中的人物刻畫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中的重點詞語與句子

2.瞭解文章刻畫人物形象的多種角度。

【教學難點】

字詞整理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

教學目標:

1、學習文章1--4節,梳理字詞,能翻譯這四節。

2、在韓信早期的三件事件中發掘其性格特點。

一、導語

我們大家都知道,司馬遷甘願接受宮刑,屈辱苟活的原因是有比尊嚴更尊貴的事情需要他去做。那麼歷史上還有一位因受胯下之辱而留名青史的人物,他是誰呢?他為什麼要這麼做?他又是一個怎樣的人呢?今天我們來繼續研讀《淮陰侯列傳》。

二、理清文章字音。

井陘xíng  閼與è yǔ   爨cuàn宿sù飽  傳飧sūn   畏惡wù    鞅鞅yàng

三、文章第一段字詞解析。

1.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平民百姓。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時,貧無行【沒有好的品行】,不得推擇【推舉選用】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以做生意維持生計】,常【經常】從人寄食飲【吃閒飯】,人多厭之者。常【曾經】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室內牀上吃掉。蓐:同“褥”,草蓆】。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譯: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閒飯,人們大多厭惡他。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閒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就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內室牀上去吃。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準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離去不再回來。

四、文章第二節字詞梳理。

2、信釣於城下,諸母【對老年婦女尊稱】漂【在水裏沖洗絲棉之類】,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完畢】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sì,吾哀王孫【公子,少年。對年輕人敬稱。】而進食,豈望報乎!”

譯: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娘説:“我一定重重地報答老人家。”大娘生氣地説:“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五、文章第三節字詞梳理。

3、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內心】怯耳。”眾辱【當眾污辱】之曰:“信能死【能死:不怕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兩腿間】下。”於是信孰視之,俯【爬】出袴下,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譯:淮陰屠户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説:“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説:“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1)研讀文本1----3節 ,這部分介紹的是韓信落魄時候的三個小故事。分別為他們擬小標題。

明確:寄食遭拒   漂母賜飯    胯下之辱

(2)這三個小故事分別展現了韓信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明確:寄食遭拒--“怒,竟絕去”--“怒”,自尊受到傷害後怨恨,又沒有辦法去責問別人;“竟絕去”,自尊而倔強。

漂母賜飯--“必有以重報”,--是他為人義氣,知恩欲報的人性,二是既説這話,已經顯露出他欲出人頭地的內心志向,有自信,有抱負。

胯下之辱--“孰視之”--心理的冷靜,能屈能伸,成大業的忍性,可以看出他尖鋭激烈的思想鬥爭和忍辱負重的堅忍性格。對周圍人的描繪一方面用世俗人的眼光反面襯托,還顯示出其人與眾不同。

補充:古之所謂豪傑之士,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蘇軾《留侯論》)

(3)補充三個故事的結局:(韓信被封為楚王)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

及下鄉南昌亭長,賜百錢,曰:“公,小人也,為德不卒【指沒有把好事做到底】。”

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為楚中尉。告諸將相曰:“此壯士也。方辱我時,我寧不能殺之邪?殺之無名,故忍而就於此。” 

六、文章第四節字詞梳理。

4、信與張耳以【帶領】兵數萬,欲東下【突破】井陘xíng擊趙。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趙國】也,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説成安君曰:“聞漢將韓信涉【渡】西河,虜魏王,禽夏説,新【最近】喋血【形容激戰而流血很多】閼與è yǔ,今乃【乃今,現在】輔【輔佐】以張耳,議【商議】欲下【奪取】趙,此乘勝而去國遠鬥,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cuàn【臨時打柴割草,燒火做飯。樵:砍柴。蘇:割草。爨:燒火做飯。】,師不宿sù飽【宿飽:經常飽】【士兵們很難安飽】。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並列】軌,騎不得成列【排成行列】,行háng【行走的部隊】數百里,其勢【部隊行進的情形】糧食必在其後。願足下假【借】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隱蔽小道】絕【截斷】其輜重【輜(zī)重:軍用物資,此指糧草。】;足下深溝高壘【深挖戰壕,加高營壘】,堅營【堅守軍營】勿與戰【交戰】。彼【他們】前【向前】不得鬥,退【後退】不得還【退還】,吾奇兵【出奇兵】絕【截斷】其後,使野【在荒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西將之頭可致【送】於戲huī下【軍營下】。願君留意【考慮】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經常宣稱】義兵不用詐謀【欺詐】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語出《孫子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倍則分之”。意思是説兵力十倍於敵人,就可以包圍它,一倍於敵人,就可以和他對陣。】。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同“乃”竟然】千里【跋涉千里】而襲我,亦【也】已【已經】罷【罷:通“疲”。】極。今【現在】如此【像這樣】避【迴避】而不擊,後有大者【強大的後續部隊到來】,何以【以何,用什麼辦法】加【戰勝】之!則【那麼】諸侯謂【認為】吾怯【膽小】,而輕【輕易】來伐我。”不聽【採納】廣武君策,廣武君策不用。

譯:韓信和張耳率領幾十萬人馬,想要向東到井陘口攻擊趙國。趙王、成安君陳餘聽説漢軍將要來襲擊趙國,在井陘口聚集兵力,號稱二十萬大軍。廣武君李左車向成安君獻計説:“聽説漢將韓信渡過西河,俘虜魏豹,生擒夏説,新近血洗閼與,如今又因為張耳輔助,計議要攻下趙國,這是乘勝利的鋭氣離開本國遠征,他的鋒芒不可阻擋。可是,我聽説千里運送糧餉,士兵們就會面帶飢色,臨時打柴割草,燒火做飯,士兵們很難安飽。如今井陘這條道路,兩輛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排成行列,行進的軍隊迤邐數百里,運糧食的隊伍勢必遠遠地落到他的後邊,希望您臨時撥給我奇兵三萬人,從隱蔽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就深挖戰壕,高築營壘,堅守軍營,不與交戰。他們向前不得戰鬥,向後無法退卻,我出奇兵截斷他們的後路,使他們在荒野什麼東西也搶掠不到,用不了十天,兩將的人頭就可送到將軍帳下。希望您仔細考慮我的計策。否則,一定會被他二人俘虜。”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學説的刻板書生,經常宣稱正義的軍隊不用欺騙詭計,説:“我聽説兵書上講,兵力十倍於敵人,就可以包圍它,超過敵人一倍就可以交戰。現在韓信的軍隊號稱數萬,實際上不過數千。竟然跋涉千里來襲擊我們,已經極其疲憊。如今像這樣迴避不出擊,強大的後續部隊到來,用什麼辦法來戰勝他呢!諸侯們會認為我膽小,就會輕易地來攻打我們。”不採納廣武君的計謀。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熟練掌握文章5-8節字詞,翻譯句子。

2、在井陘之戰中發掘其軍事才能,並能體會在人物刻畫方面的特點。

七、文章第五節字詞梳理。

5、韓信使【派】人間視【暗中探聽,窺伺】,知【瞭解】其不用,還【回來】報,則大喜,乃【才】敢引兵遂【就】下【進入井陘隧道】。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宿營】。夜半傳發【傳令出發】,選【挑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bì【通“蔽”,隱蔽。】(於)山而望【觀察】趙軍,誡【告誡】曰:“趙見我走【逃走】,必空壁【空壁:全軍離營。】逐我,若【你】疾【火速】入【衝入】趙壁【營壘】,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偏將,副將】傳飧sūn【開飯的命令】,曰:“今日破趙會食【會餐】!”諸將皆莫信,詳【通“詳”,假裝】應曰:“諾。”謂軍吏曰:“趙已先【領先】據便地為壁【建造營壘】,且彼【他】未見吾大將旗鼓【大將旗鼓:主將的旗幟和儀仗】,未肯擊【攻擊】前行【先行部隊】,恐【怕】吾至阻險【險要地方】而還。”信乃使萬人先行,出【出了井陘口】、背水陳【陳:同“陣”,佈陣】。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天剛亮】,信建【設置】大將之旗鼓,鼓行【大吹大擂】出井陘口,趙開【打開】壁【營壘】擊【攻擊】之,大戰良久。於是【在這時】信、張耳詳棄鼓旗【拋棄旗幟和戰鼓】,走【逃回】水上軍【軍營】。水上軍【河上部隊】開【打開軍營】入【使動,使進入】之,復疾【激烈】戰。趙果空壁爭【爭奪】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河邊陣地】,軍皆殊【斷,絕】死戰,不可敗【打敗】。信所出【派出】奇兵二千騎,共候【一起等到】趙空壁逐利【追奪戰利品】,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取勝】,不能得【俘獲】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潛逃】,趙將雖斬之【代詞,逃兵】,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徹底摧垮】虜趙軍,斬成安君沒泜chí水上,禽趙王歇。

譯:韓信派人暗中打探,瞭解到沒有采納廣武君的計謀,回來報告,韓信大喜,才敢領兵進入井陘狹道。離井陘口還有三十里,停下來宿營。半夜傳令出發,挑選了兩千名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紅旗,從隱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隱蔽着觀察趙國的軍隊。韓信告誡説:“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衝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又讓他的副將傳命士卒就其駐地稍吃一點食物,説:“今天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各位將領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韓信對手下軍官説:“趙軍已先佔據了有利地形築造了營壘,他們看不到我們大將旗幟、儀仗,就不肯攻擊我軍的先頭部隊,怕我們到了險要的地方退回去。”韓信就派出萬人為先頭部隊,出了井陘口,背靠河水排開陣勢。趙軍遠遠望見,大笑不止。天剛矇矇亮,韓信豎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趙軍打開營壘攻擊漢軍,激戰了很長時間。這時,韓信張耳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河邊陣地的部隊打開營門放他們進去。然後再和趙軍激戰。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奪漢軍的旗鼓、追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經進入河邊陣地。全軍殊死奮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韓信預先派出去的兩千輕騎兵,等到趙軍傾巢出動去追逐戰利品的時候,就火速衝進趙軍空虛的營壘,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豎立起漢軍的兩千面紅旗。這時,趙軍已不能取勝,又不能俘獲韓信等人,想要退回營壘,營壘插滿了漢軍的紅旗,大為震驚,認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了趙王的將領,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荒潛逃,趙將即使誅殺逃兵,也不能禁止。於是漢兵前後夾擊,徹底摧垮了趙軍,俘虜了大批人馬,在泜水岸邊生擒了趙王歇。

八、文章第六節字詞梳理。

6、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於是有縛廣武君而致戲下者,信乃解其縛,東鄉坐,西鄉對,師事之。

譯:韓信傳令全軍,不要殺害廣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賞給千金。於是就有人捆着廣武君送到軍營,韓信親自給他解開繩索,請他面向東坐,自己面向西對坐着,像對待老師那樣對待他。

九、文章第七節字詞梳理。

    7、諸將效首虜【效:呈獻,貢獻。首虜:首級和俘虜。】,(休)畢【完畢後】賀【稱賀】,因問信曰:“兵法右【右邊】倍【背對】山陵,前【前面】左【左邊】水澤【以上二句語見《孫子行軍篇》:“丘陵堤防,必處其陽面而背之。”意思是説,行軍佈陣應該右面和背後靠山,前面和後面臨水。倍,背靠,背向。】,今者將軍令臣等反【反而】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然而】竟【竟然】以【因此】勝,此何術【什麼戰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只是】諸君不察【留心】耳。兵法不曰‘陷【使動,使陷入】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保全】’【 以上二句語出《孫子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意思是説,把士兵置之死地,就沒有其他選擇,只有拼死戰鬥,死中求生而獲勝。】?且【況且】信非得【得到】素【一向,平素】拊循【撫慰,順從。引申為受過訓練,聽從指揮。】士大夫【指一般將士】也⑤,此所謂‘驅市人【沒有得到訓練的將士】而戰之’,其勢非置之【他們】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寧【哪裏】尚【還】可得【得到】而用【使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譯: 眾將獻上首級和俘虜,向韓信祝賀,趁機向韓信説:“兵法上説:‘行軍佈陣應該右邊和背後靠山,前邊和左邊臨水’。這次將軍反而令我們背水列陣,説‘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我等並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勝利,這是什麼戰術啊?”韓信回答説:“這也在兵法上,只是諸位沒留心罷了。兵法上不是説‘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況且我平素沒有得到機會訓練諸位將士,這就是所説的‘趕着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這種形勢下不把將士們置之死地,使人人為保全自己而戰不可;如果給他們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麼還能用他們取勝呢?”將領們都佩服地説:“好。將軍的謀略不是我們所能趕得上的呀。”

(1)4--7節是寫與趙國之間的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充分體現了韓信的軍事才能,給這場戰爭取一個名稱,並且説説在這場戰爭的描寫上是從正面還是側面展現韓信的軍事才能的?

 明確:井陘之戰。正面表現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側面:成安君的話“義兵不用詐謀”以及“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兵法運用

(迂腐,墨守成規,缺少謀略而又聽不進好的建議。代價是身首異處。)

“趙軍望見而大笑”

(以趙軍的愚蠢襯托韓信的智謀。)

士兵佯應曰“諾。”“佯”有何含義?

(表現諸將雖然嘴上答應,內心卻不信。)

(2)韓信能取得井陘口這場戰鬥勝利有哪些主要原因?

明確:背水而陣,迷惑趙軍;

引蛇出洞,騎兵偷襲,內外夾擊;

關鍵是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輕敵的弱點,做到知己知彼。 

(3)“東鄉坐,西鄉對,師事之”這一細節可以放映什麼樣的性格特徵?

明確:識人才,重人才,敬人才。成安君和廣武軍進行對比,廣武君較機智,但計策沒被採用;成安君和韓信進行對比。

(4)體會細節“不察”。

這就是韓信高過諸侯的地方,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他看到,別人不能做的事情,他做了。

十、文章第八節字詞梳理。

    8、信知漢王畏惡wù【畏忌】其【自己】能【才能】,常稱病不朝從【不朝見,不從行。】。信由此日夜怨望【怨恨】,居常鞅鞅【yàng通“怏怏”。不滿意,不服氣,鬱悶失意的樣子。】,【韓信的才能早就遭到了劉邦的畏忌,劉邦雖用韓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項羽敗亡後,即奪其兵權,由齊王徙為楚王,繼又借涉嫌謀反之名黜為淮陰侯,將其軟禁在自己身邊。所以“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羞與絳、灌等列【與絳侯周勃。穎侯灌嬰同為列侯羞恥】。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竟然】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竟然】與噲等為伍!”上常【曾經】從容與信言諸將能不【相當於“否”。能否,高下】,各有差。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對】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謂天授,非人力也。”

譯:韓信知道漢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託病不參加朝見和侍行。從此,韓信日夜怨恨,在家悶悶不樂,和絳侯、灌嬰處於同等地位感到羞恥。韓信曾經拜訪樊噲將軍,樊噲跪拜送迎,自稱臣子。説:“大王怎麼竟肯光臨。”韓信出門笑着説:“我這輩子竟然和樊噲這般人為伍了。”皇上經常從容地和韓信議論將軍們的高下,認為各有長短。皇上問韓信:“像我的才能能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説:“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皇上説:“你怎麼樣?”回答説:“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着説:“您越多越好,為什麼還被我俘虜了?”韓信説:“陛下不能帶兵,卻善於駕馭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俘虜的原因。況且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分析“笑”的含義。

明確:本來“漢王畏惡其能”,而韓信又“常稱病不朝從”“羞與絳、灌等列”又“陛下不過能將十萬。”“臣多多而益善耳。”劉邦的笑中反問,就很有討厭的色彩了。好在韓信一句:“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做了點補救。這裏的描寫為下文韓信的被殺,作了因果鋪墊。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 掌握文章9-12節字詞。

2、 尋求韓信悲劇命運的成因,體會司馬遷在他身上給予的情感。

十一、文章第九節字詞梳理。

    9、陳豨xī拜【被任命】為鉅鹿守,辭於淮陰侯,淮陰侯挈qiè【拉】其手,闢【退避。使周圍的人離去。】左右與之步【漫步】於庭,仰天歎曰:“子可與言【倒裝,可以對你説】乎?欲與子有言也。”豨曰:“唯【希望】將軍令【吩咐】之。”淮陰侯曰:“公之所居【管轄】,天下精兵處【聚集的地方】也;而公,陛下之信倖臣【信倖臣:親信,寵幸的臣子。】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告發】,陛下乃【就】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將【親自帶兵圍剿】。吾為公從中起【從中起:從京城起事為內應。】,天下可圖也。”陳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謹奉教【恭敬聽從教誨】!”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稱病】不從。陰使人至豨所,曰:“弟【弟:但,只管。又寫作“第”。】舉兵,吾從此【在這裏】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假傳】詔赦【赦免】諸官徒奴【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欲發【發動】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報告】。其舍人【家人】得罪【獲罪】於信,信囚,欲殺之。舍人弟上變【上變:上書皇帝告發非常之事。】,告信欲反狀【情形】於呂后【狀語後置】。呂后欲召,恐其黨【通“倘”,或者、萬一。】不就【就範】,乃與蕭相國謀,詐令【假傳命令】人從上所【皇上那兒】來,言豨已得【判決】死,列侯羣眾皆賀。國相紿【欺騙】信曰:“雖【即使】疾,強【強打精神】入賀。”信入,呂后使武士縛信,斬之長樂鍾室。信方【將要】斬,曰:“吾悔不用蒯通之計,乃【卻】為兒女子【兒女子:婦女小孩子】所詐,豈非天哉!”遂夷【誅滅】信三族。

譯: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向淮陰侯辭行。淮陰侯拉着他的手避開左右侍從在庭院裏漫步,仰望蒼天歎息説:“您可以聽聽我的知心話嗎?有些心裏話想跟您談談。”陳豨説:“一切聽任將軍吩咐!”淮陰侯説:“您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説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陳豨一向知道韓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説:“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漢十年,陳豨果然反叛。皇上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託病沒有隨從。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説:“只管起兵,我在這裏協助您。”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裏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去襲擊呂后和太子。部署完畢,等待着陳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他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后告發了韓信準備反叛的情況。呂后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相國謀劃,令人假説從皇上那兒來,説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羣臣都來祝賀。蕭相國欺騙韓信説:“即使有病,也要強打精神進宮祝賀吧。”韓信進宮,呂后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鐘室殺掉了。韓信臨斬時説:“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至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於是誅殺了韓信三族。

(1)評論“遂夷信三族”

明確:可以看出呂后的狠毒。

(2)開放探討:有人覺得這個材料不夠真實,可能是劉邦、呂后等故意編造出來欺騙世人的,你覺得呢?

參考:韓信的才能早就遭到了劉邦的畏忌,劉邦雖用韓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項羽敗亡後,即奪其兵權,由齊王徙為楚王,繼又借涉嫌謀反之名黜為淮陰侯,將其軟禁在自己身邊。所以“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怏怏”。 以韓信的智慧,在大好形勢時,他也沒有背叛劉邦,反而會在國家基本安定,劉邦坐穩位置,自己失去兵權後做這樣的大舉動,可能嗎?倒是故意編造尋找殺人藉口的可能性更大。

(3)補充:韓信墓前有一副對聯曰:“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 不僅概括了韓信了的一生,而且點出他的成敗之由。 

明確:“一知己”指蕭何,韓信一生的成功和失敗都繫於蕭何一人身上,他的軍事才能不是一開始就被他所投靠的主人發現並得到重用。他先投項梁,後投項羽,直到他離開項羽來投奔劉邦也一直是無用武之地,最後是由於蕭何的大力推薦才得以有嶄露頭角的機會--蕭何非常賞識韓信的才能,認為他是有深謀遠慮,有運籌帷幄,決勝廟堂的大將之才,所以想法設法地把已經出走的韓信留了下來,並最終促使劉邦拜其為大將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蕭何月下追韓信”和“登壇拜將”兩個故事。所以民間就有“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説法;“兩婦人”指的是漂母和呂后。漂母堅定了他對生命的自信,而呂后終結了他的生命。

十二、文章第十節字詞梳理。

    10、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憐憫】之,問:“信死亦【加強語氣】何言?”呂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計。”高祖曰:“是齊辯士也。”乃詔齊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陰侯反乎?”對曰:“然,臣固【本來】教之。豎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自夷:自取滅亡。夷:滅盡。】於此。如彼豎子用臣之計,陛下安得而夷【殺】之乎!”上怒曰:“亨【烹,煮】之。”通曰:“嗟呼,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韓信反,何冤?”對曰:“秦之綱絕而維弛【綱絕而維弛:比喻國家法度敗壞,政權瓦解。綱,網上總繩。維,系物的大繩。】,山東大擾【大亂】,異姓【各路諸侯】並起【羣起】,英俊烏集。秦失其鹿【鹿:與“祿”偕音,比喻皇帝之位。引申為政權。】,天下共遂之,於是高材【才智高超】疾足【行為敏捷】者先得焉。跖zhí之狗吠(於)【對】堯,堯非不仁,狗因【因為】吠非其主。當是時,臣唯【只】獨知韓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鋭精【磨快武器】持鋒【拿着鋒利的武器】欲為【做】陛下所為者甚眾,顧力不能耳。又可盡亨之邪?”高帝曰:“置【置:赦罪,釋放。】之。”乃釋通之罪。

譯:高祖從平叛陳豨的軍中回到京城,見韓信已死,又高興又憐憫他,問:“韓信臨死時説過什麼話?”呂后説:“韓信説悔恨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高祖説:“那人是齊國的説客。”就詔令齊國捕捉蒯通。蒯通被帶到,皇上説:“你唆使淮陰侯反叛嗎?”回答説:“是。我的確教過他,那小子不採納我的計策,所以有自取滅亡的下場。假如那小子採納我的計策,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皇上生氣地説:“煮了他。”蒯通説:“哎呀,煮死我,冤枉啊!”皇上説:“你唆使韓信造反,有什麼冤枉?”蒯通説:“秦朝法度敗壞,政權瓦解的時候,山東六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事,一時天下英雄豪傑象烏鴉一樣聚集。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傑都來搶奪它,於是才智高超,行動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蹠的狗對着堯狂叫,堯並不是不仁德,只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當這時,我只知道有個韓信,並不知道有陛下。況且天下磨快武器、手執利刃想幹陛下所幹的事業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從心罷了。您怎麼能夠把他們都煮死呢?”高祖説:“放掉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過。

(1)品味細節“高祖已從豨軍來,至,見信死,且喜且憐之” 中“喜”之箇中之味。

明確:“喜”就是高興,就是開心,説明本來就有的願望,也表現出司馬遷的大膽和對劉邦的揭露。

(2)總結8--10節,總結各段段意。

明確:第8節寫劉邦忌諱韓信  

第9節舍人得罪韓信,“舍人弟上變”不足信; 

第10節蒯通勸韓信反他沒有反 

十三、文章第十一節字詞梳理。

11、太史公曰:吾如【到】淮陰,淮陰人為【向】餘言,韓信雖【即使】為布衣時,其志與眾異。其母死,貧無以葬,然乃【卻】行營【行營:四處尋找、謀求。】高敞地,令其旁可置萬家。餘視其母冢【墳墓】,良然【很這樣】。假令【讓】韓信學道【道家】謙讓【謙恭退讓】,不伐【誇耀】已功,不矜【誇耀】其能【能力】,則庶幾【庶幾:差不多】哉,於【對】漢家勛可以比【能夠相匹】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受享祭。古代祭祀,宰殺牲畜做祭品,所以叫血食】矣。不務【致力】出【於】此,而天下已集【通“輯”。安定】,乃【反而】謀【謀求】叛逆,夷滅【被動,被誅殺】宗族,不亦宜【也應該】乎!

譯:太史公説:我到淮陰,淮陰人對我説,韓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時,他的心志就與眾不同。他母親死了,家中貧困無法埋葬,可他還是到處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讓墳墓旁可以安置萬户人家。我看了他母親的墳墓,的確如此。假使韓信能夠謙恭退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漢朝的功勛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這些人相比,後世子孫就可以享祭不絕。可是,他沒能致力於這樣做,而天下已經安定,反而圖謀叛亂,誅滅宗族,不也是應該的麼。

韓信為漢家出生入死,功高於世,最後卻落個夷滅宗族的下場,那麼司馬遷對韓信持有什麼樣的感情和態度呢? 

憤激、歎惋之情、同情深藴於反語之中。體現在:“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韓信死得可謂冤屈之至。對此,深處漢室的司馬遷只能以曲折委婉的言辭加以表述,而將憤激、同情之意藴於反語譏誚之中。

十四、深刻思考

為什麼功臣末路斷頭顱?有人説韓信是被呂后等設計陷害死的;也有人認為他造反證據確鑿,咎由自取;還有人認為他是被逼上梁山。但這也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韓信作為一代名將,曠世功臣,他在困境中掙扎,在草莽中崛起,在戰鬥中奮進,在勝利中沉淪的那段光輝的歷史讓人銘記。重要的是,韓信作為我們英雄時代的英雄人物,他的忍辱負重,他的自強不息,他的叱吒風雲,甚至他的猶豫狐疑、患得患失,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永久的記憶,耐人尋味,發人深思。(見易中天《漢代風雲人物韓信成敗之謎》)  

板書:早年軼事   寄食遭拒    自尊而倔強

漂母賜飯    知恩欲報    有自信,有抱負

胯下之辱    能屈能伸   忍辱負重

井陘之戰    背水而陣,迷惑趙軍;

引蛇出洞,騎兵偷襲,內外夾擊;

抓住了成安君迂腐、輕敵的弱點,做到知己知彼。

成安君、趙軍、諸將側面襯托

         韓信之死    漢王畏惡   呂后陰謀

 

周嫻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4rx3w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