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管仲列傳》教學實錄(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管仲列傳》教學實錄(蘇教版高二選修) 教案教學設計

 讀其書想見其意

--《管仲列傳》課堂實錄

 一導入

朋友是人類永恆的話題,因為人們總是渴望心靈的溝通和精神的交流。有人説:“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見知已難得啊。所以歷史上結為刎頸之交的廉頗和藺相如才會世代為人們所稱道;而高山流水謝知音的伯牙和鍾子期才會世代為人們所仰慕;春秋時,齊國人管仲和鮑叔牙也留下了一段讓人津津樂道的佳話,後世稱為“管鮑之交”。今天我們就讓我們通過學這篇《管仲列傳》來了解這段友誼。本文選自《管晏列傳》。

二、課文分析

師:本文篇幅短小,要求大家回家先預習的。大家在預習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可以現在提出來。

生:“一匡天下”是什麼意思?

師:大家知道“匡正”這個詞嗎?匡正就是糾正的意思,在這裏指平定,“一匡天下”也就是平定天下的意思。

生:“故論卑而易行”是什麼意思?

師:言論平易容易施行,也就是貼近百姓的意思。還有問題嗎?

生:“善因禍而為福”是什麼意思?

師:“因”我們以前學過哪幾種意思呢?因有“於是,就”的意思,有表原因,也還有表依靠的意思,如“因人之力”,也就是憑藉別人的力量。大家看看這裏應該解釋為什麼呢?善於轉禍為福,“因”解釋為憑藉。

生:“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和“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 是什麼意思?

師:桓公因為對少姬生氣,所以把她送回了孃家蔡國,但她父親居然要她改嫁,所以一怒之下,桓公就去攻打了蔡國。“而管仲因而令修召公之政”中“修”是“恢復”的意思,“重修舊好”的修就是這個意思。因為齊國幫助了燕國,燕國接受他們的建議回覆了以前的統治。

生:“然孔子小之”,為什麼孔子看不起管仲呢?

師:孔子認為管仲不節儉,不知禮,所以看不起他。好,大家如果沒有什麼問題,我來出幾個題目考考大家。

 (投影):與鮑叔牙遊

 已而       

遂進管仲

齊桓公以霸

九合諸侯

嘗與鮑叔賈

多自與

三仕三見逐於君

以我為不肖

不羞小節

富國強兵

諸侯由是歸齊

豈管仲之謂乎?

 生:(回答)

明確:遊-交遊;已而-不久;以霸-憑藉他稱霸;九-多次;賈-做買賣;自與-給自己

      見-被;不肖-不才;羞-以之為羞;富-使國家富裕;由是-因此;賓語前置句式。

師:理解了文字意思後,我們一起來把課文讀一遍。

生:(齊讀課文)

師:本文一共五個自然小節,前四個小節是司馬遷對管仲生平的記載,以記敍為主,最後一個小節則是司馬遷對管仲的評價。我們先來分析管仲的生平事蹟。全文主要從哪兩個方面來寫管仲的?

生:與鮑子的交往和在齊國做宰相這兩個方面。

師:那麼這兩個方面的內容有什麼內在的聯繫嗎?

生:好像沒有什麼關係

師:真的沒有關係嗎?換個順序可以嗎?

生:好像又不可以,先有管鮑之交,再有做宰相。

師:對啊,正因為有管鮑之交,鮑子對管子的瞭解和推薦,才有了後面管子“任政相齊”的結果啊。可見鮑叔牙這個知己對管仲來説是多麼的重要啊。因此文章兩個方面的內容,從這個角度來看,“管鮑之交”的內容更為重要了。所以,我一開始就提到,“生得一知己足矣”可見知己是多麼難得啊。好,看完全文後,我有個問題要大家思考了,管子作為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幫助齊桓公登上了霸主的寶座。無論在經濟、政治、還是軍事都有卓著的建樹。可以説是一生政績輝煌。司馬遷是不是把政績一一羅列敍述出來呢?

生:(齊答)不是

師:是啊,傳記中沒有任何具體的從政事件,都只是綱要的略述和結果的簡述,甚至於三個大事記的內容前因後果都沒有交代清楚。這似乎有悖於一般情理。一向被稱為“不虛美,不隱惡”的司馬遷要這麼來處理這篇傳記呢?(停頓一下)我們好像一下子很難找到答案,那麼我們換一個角度來思考,剛剛我們提到《管仲列傳》實際上選自《管晏列傳》,即管子與晏子兩個人的合傳。把怎樣的兩個人放在一起寫司馬遷是有所選擇的。比如我們學過的什麼呢?

生:(齊答)《廉頗藺相如列傳》

師:對,《廉頗藺相如列傳》是合傳,因為他們兩人的故事互有交叉,我們很容易理解為什麼作者把他們放在一起。再比如《屈原賈生列傳》也是合傳,屈原與賈誼是完全生活在兩個時代的人,司馬遷為什麼把這兩個人放在一起呢?

生:因為兩個人都不得志吧。

師:那就是説兩人遭遇相同嘍。那我們來回憶一下屈原和賈誼的生平。屈原的一生是怎麼樣的?

生:屈原出身貴族,少年得志,年青時就做了左徒大夫,深受楚懷王的寵信,。但遭到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誣陷,最後被流放,在汨羅江投江而死。

師:那麼賈誼呢?賈誼也是年少得志,年僅20餘歲,成為最年輕的博士。每次議政,諸博士尚未能言,賈誼盡為之對答,得到文帝的賞識。但也因朝中有重臣的嫉妒和陷害,被貶為長沙王太傅。鬱郁不得志,最後悲鬱而死。兩個不同時代的人,有着如此相同的遭遇,而且兩人在文學上也又着相似之處,所以司馬遷把他們放在一起,寫了合傳《屈原賈誼列傳》。

那麼管仲和晏子放在一起的理由又是什麼呢?晏子和管仲一樣,是齊國傑出的政治家,他協助景公成就治世,政績同樣顯赫。把兩人放在一起,僅僅是因為他們同為齊國的丞相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補充材料。無獨有偶,我們發現司馬遷在寫晏子列傳時,也沒有把重點放在政績的取得經過上,而是選取了兩則軼事。這段材料中作者寫了哪兩件軼事?

生:(一)越石父因晏子沒有和自己告別就進入內室,要求與晏子絕交。晏子意識到錯誤,後尊他為上賓。(二)晏子的車伕意氣揚揚,遭到妻子的指責後學會謙恭,被晏子薦為大夫。

師:如果我告訴大家這兩個故事和管子中寫到的內容有相似之處,大家能找到相似點嗎?找前先給大家一個提示,找到其中有一個故事極其相似,是哪個呢?給大家五分鐘時間可以自由討論。

生:(自由討論)

師:請告訴我,你找到的是哪個故事。

生:《晏子》中的第一個故事和管鮑之交的內容。

師:大家同意他的觀點嗎?

生:同意,我找的也是這個內容。

師:那請你説説理由。

生:只是感覺比較象。説不上什麼理由。

師:那我再給大家一個提示,先找到兩段中的重點句子,在這基礎上來分析,答案就很清楚了。請個同學告訴你找到的重點語句。

生:(一)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二)知己而無禮,固不如在縲紲之中。

師:對嗎?

生:(齊答)對的

師:那麼相似點在哪裏?

生:“知我者鮑子也”和“知己而無禮”

師:用一個字來概括的話,是哪個?

生:“知”。

師:對,相似點就在“知”上,雖然前者管子被知,後者晏子是知人。但是都是在討論人與人之間的相知。那麼又來個新問題,因何而知,知什麼?我們來看看司馬遷自己是怎麼説的,能從他的身上找到答案嗎?我們一起來看最後一小節。

(投影):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認為他器量狹小。)。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順勢助成)其美,匡救其惡(糾正、挽救),故上下(指君臣百姓)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師:司馬遷認為,管仲,是世人認為的賢臣,但孔子卻看不起他。這段材料旁邊的小字説,“實為太史公借孔子而言己意也”,也就是司馬遷借孔子的話,來表達自己的意思。所以豈本來表示反問,這裏表示推測語氣,司馬遷推測孔子看不起管子的原因是“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意思就是,桓公既然是明君,為什麼不勉勵他一統天下,而只是做了個稱霸一方的諸侯呢?其實這是對管子才能的高度肯定。所以接着説,俗話説:“扶持君王,成就他的美德,改正他的錯誤,所以君王和百姓能親密無間。是否説的就是管仲呢?所以這段評論是對管仲政治才能的高度肯定。用原文中的一個字概括,就是在讚揚管仲的什麼呢?

生:“賢”。

師:對,那麼我們就找到答案了,知什麼呢?知賢啊!我們來看一段補充材料。

(投影):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世代享受俸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讚美)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師:最後一句説,天下的人不稱讚管仲的才幹,反而讚美鮑叔能夠識別人才。晏子知的究竟是什麼呢?就是管仲的“賢”啊。鮑子因其賢而薦之,才成就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管子。我們再來看晏子中的兩個故事,越石父,晏子為何去贖之,也是一個“賢”字,是知其賢而贖之。第二個故事,晏子推薦自己的車伕為大夫,因為他懂得為人謙恭,這也是賢能之一啊。所以我們把兩篇文章的主旨總結為”知賢”兩字。那麼前面的答案也就找到了,司馬遷不重點寫政績,看似避重就輕,實則另有深意,

(投影):陳子龍:“管晏功能甚偉,而太史公載其一二軼事,大要在於結交推賢,意有所寄耳。”

師:管子和晏子雖然偉績很多,司馬遷卻只選軼事,就是為了突出結交推賢這個主旨,他是有所“寄”的。 “寄”是什麼意思?

生:寄託的意思。

師:那麼寄託的又是什麼呢?這就需要我們結合司馬遷的生平來理解了。給大家幾分鐘時間思考,可以相互討論,然後來告訴我你的思考結果。

生:(自由討論)

師:你認為司馬遷寄託了什麼?

生:他希望有人能理解他,為什麼選擇了活下來,而不是自殺。

師:他的認為對嗎?

生:不對。

師:為什麼呢?

生:沒有突出“賢”字,他是希望有人能認可他的才能啊。希望當時的人能認識到《史記》這部作品的偉大。

師:大家贊成誰的觀點呢?

生:我贊成第一個同學的,因為他一直為自己的生死所困擾。

師:你呢?

生:我贊成第二個同學的,因為主要還是講賢能。但我認為他是希望自己能當官。

師:那麼究竟誰的觀點是正確的呢?我們來看看前人又是怎麼説的呢?

(投影):“管仲仇也,鮑叔薦之;越石父囚也,晏子贖之,遷蓋自傷其弗遇也。”

--柯維騏

“太史遭刑,不能自贖,交遊莫救,故作此二傳,寄意獨深,使當時有知管仲之鮑子知之,或可勸君解免,有知越石父之晏子知之,亦可援法代贖,多鮑叔之知人,與執鞭所欣慕,皆情見乎辭矣。”                                                   -- 李晚芳

師:這兩人都是結合司馬遷的遭遇來解讀文章,因自己無知己之人,而對管鮑之交和晏子知人心生羨慕之情。是藉由管仲、晏嬰兩位春秋名臣,來表達人們對於知己之人、知遇之情的讚歎與景仰。更進一步來説,希望有知己,其實不僅是渴望精神的交流,而是希望自己的賢能被人賞識而能有所重用,即望君任用賢良。到這裏我們可以説,找到了司馬遷之所以這樣處理這篇列傳的真正原因了。

                                                                                                                                                                                                                                                                                                                

三.結語

學習這篇文章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那就是選材、組材和立意之間的重要關係。這個意就是“讀其書想見其意”的“意”。如何想見其意,必須從材料入手,(一)考慮選材--司馬遷為什麼不選管仲和晏子政跡,而取選軼事呢?(二)考慮組材--司馬遷為什麼要把管仲和晏子放在一起呢?只有從這兩個方面下手,我們才能真正瞭解立意。在閲讀中我們要善於運用材料來領會文章主旨,即如何讀其書想見其意。這是閲讀的方法。這個啟示同樣適用於寫作,即如何圍繞主旨來選材和組材。這就是我們今天這堂課最大的收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vv873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