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一年級數學分一分教案7篇

一年級數學分一分教案7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着重要的地位。我們該怎麼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一年級數學分一分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一年級數學分一分教案7篇

一年級數學分一分教案1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活動中,讓學生體驗上下、前後的位置與順序,初步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能確定物體上下、前後的位置與順序,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經歷上下、前後空間位置關係的形成過程,初步體會認識物體空間位置的方法。

教學重點:能確定物體上下、前後的位置與順序,並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一定的辨別空間方位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感知位置

師:現在交通便捷,而且有序,大家都很遵守交通規則,想不想去看一看呢?請看畫面。(畫面一:汽車通過十字路口,行人在等待;畫面二:汽車停止前進,行人通過斑馬線)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上、下”的位置關係。

①觀察畫面,認知“上、下”的位置關係。

師:這麼有序的交通,你知道是什麼在指揮嗎?(紅綠燈)

師:對,是紅綠燈,它們的作用可真大。

師:請小朋友仔細觀察,這裏的紅、黃、綠燈是怎麼擺的呢?與同桌小朋友輕聲説一説。

聯繫實際提問:剛才,同學們把3盞燈的上、下位置關係説得很清楚,(板書:上下)再看看,在我們的教室有這樣的上、下位置關係嗎?我們的身體上呢?

②練習。

把數學書放存課桌的上面,把文具盒放在數學書的上面,然後把你的雙手壓在文具盒上面。

説一説,數學書上面是什麼?你的雙手下面是什麼?

(2)教學“前、後”的位置關係。

①認知“前、後”的位置關係。

下面,請小朋友繼續看畫面,綠燈亮了,汽車繼續前行,這時,畫面上有幾輛車,你能不能用“前、後”來説説它們又是什麼位置關係呢?

學生交流。(教師適時板書:前、後)

師:你喜歡哪輛車,就用“前、後”説説它的位置。

⑦練習。

a、出示十二生肖圖,讓學生説説誰排在最前面,誰排在最後面,誰排在誰的前面,誰排在誰的後面。

b、教室裏的座位也有前、後這樣的位置關係,看看你座位前面是誰,後面是誰。也可以説,你在這個同學的在另一個同學的(被唸到的同學請站起來)。還可以問:從前往後數,他的前面有幾個人?後面呢?

三、運用知識。鞏固練習

(1)師生一起玩“做一做”的遊戲。然後同桌兩人出座位玩邊説方向位置邊拍手的遊戲。

(2)做“説反話”遊戲。

四、質疑總結

今天我們學會了什麼?(師指着板書)“上”“下”“前”“後”在生活中我們會經常碰到,你能向老師這樣舉例子説明嗎?學會了“上、下、前、後”的位置知識,我們就要懂得在生活中將它們進行應用。請小朋友回家後結情境給父母説一説生活巾的“上、下、前、後”。

一年級數學分一分教案2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8頁的例題,第8~9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材簡析]

分類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方法,是學生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必備基礎。教材的編排體現了教學的層次性和學生學習的探索性。首先通過整理文具和學具,讓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初步學習把一些物體按一定的標準進行分類,並初步認識整理物品的常用方法。“想想做做”主要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實踐操作練習按給定的標準或自己選擇標準對物品進行分類。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按一定的標準分類,並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應用。

2.培養整理學習用品和生活用品的習慣。

3.經歷數學活動的過程,獲得數學活動的積極體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談話:小朋友,你們的星期天一般是怎樣過的?下面一起來看看小蘭的星期天是怎樣過的。

學生觀看動畫片《小蘭的星期天》:小蘭早餐後在認認真真地做作業。一會兒,小蘭完成了作業,當她整理東西時卻犯愁了……

提問:哪些東西應該放在文具盒裏?哪些東西又應該放在學具盒裏呢?你能把它們分出來嗎?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怎樣把東西有規律地分一分。

[評:在這裏,教師並不是簡單地出示一個問題,而是把要解決的問題有機地融於一個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中,學生在解決這樣的問題時,彷彿身臨其境。這樣的設計,既利用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生活經驗,又激發了學生探究數學問題的願望和興趣,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離自己並不遠,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二、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1.尋求“分類”的策略。

(1)同桌討論:你準備怎樣分?為什麼這樣分?

(2)交流分的方法,相互評價。

2.動手操作,體驗分類。

同桌合作把這些物品分別放入文具盒和學具盒中,並説説每盒中的東西有什麼不同。

3.反饋分類的結果。

在你們的幫助下,小蘭也把東西整理好了,你們和她分得一樣嗎?(媒體演示)

4.小結。

剛才我們按這些物品的用途把它們分成學具和文具兩類。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我們按照一定的標準將一些物品分一分,這樣東西的擺放就顯得更整齊了,我們用起來也更方便。

5.練一練。

“想想做做”第1題。想一想:下面的動物哪些生活在水裏?圈一圈:把能在水裏生活的動物圈出來。説一説:你認為哪些動物生活在水裏。

[評:對於解決問題來説,重要的不是問題解決的結果或結論,而是讓學生親身經歷解決問題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數學活動的經驗,感受成功的快樂,最終獲得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師這一層次的設計正是實踐了這樣一種理念,給學生提供了實踐操作、自主探索的機會。學生在議一議、評一評、分一分的活動中切實感受到物體如何按某一標準進行分類,從而形成分類的意識和基本方法。其中又適時滲透了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讓學生體驗到幫助別人所帶來的快樂。]

三、鞏固深化,再次體驗

1.“想想做做”第2題。

繼續播放《小蘭的星期天》:小蘭在小朋友的幫助下順利地整理好了自己的書包。這時電話響了,媽媽接了電話後説,有客人要來,她要上街去買菜,讓小蘭做媽媽的“小幫手”,收拾一下家裏,小蘭高興地答應了。客廳的桌上擺着許多東西,把它們放在兩個袋子裏,該怎樣放才合適呢?我們一起和小蘭來比一比,看誰分得又快又好。

一年級數學分一分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通過動手、觀察、合作、交流等活動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知道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或稜長)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係。

過程與方法:

(1)學生在觀察與操作中掌握長、正方體的特徵,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2)學生在觀察、比較、發現長方體、正方體間的聯繫與區別。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讓學生體會立體圖形學習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繫,感受其價值,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團結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長方體、正方體的面、稜、頂點以及長、寬、高(稜長)的含義,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基本特徵。

難點:理解長方體的長、寬、高與每個面得長、寬的聯繫。

教學具準備:

教師:課件、長方體模型、實物、土豆、小棒、橡皮泥()

學生: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師:大家看老師手中拿的是什麼?(機器人)

它是由什麼形狀的物體組成的?(長方體)

以前咱初步瞭解了長方體,這節課,咱們一起學習認識長方體。(板書:長方體)(意圖:機器人取材於學生手工課上的作品,既貼近生活激趣,有很好的導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感知面、稜、頂點

(一)找生活中的長方體物品(學生説教師評價)(意圖從生活實物入手,讓學生從整體上感知長方體,積累長方體的表象。)

(二)探究長方體的特徵

1、操作實驗,感知面、稜、頂點

(1)每個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長方體物品。

(2)師:老師沒有忘記找長方體物品了,所以就帶來了一個土豆,現在要把它變成長方體。

①(切一刀)出現了面,請學生上來摸一摸,感覺平平的。(板書:面)

②(平面朝下,垂直向下再切一刀)觀察你有什麼發現?(兩個面相交於一條邊)

師:這條邊叫做長方體的稜。(板書:稜)

③(將某一平面朝下,垂直兩平面在切一刀)三條稜相交於一點,這個點叫做長方體的頂點。(板書:頂點)(意圖:讓學生在動手中感知長方體的面、稜、頂點,經歷動手、觀察、思考這一過程,讓學生覺得數學知識也可以這樣快樂學會。)

師:咱們感知了長方體的面、稜、頂點,趕快拿起手中的長方體找找長方體的面有什麼特徵?

2、探究面的特徵

(1)學生拿出準備的長方體,摸一摸長方體的每個面,數一數一共有幾個,看一看每個面是什麼形狀。

(2)指名説發現。

(3)學生演示。

(4)觀看課件,再次體會長方體面的特徵。

3、探究稜的特徵

(1)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己的探索得出了長方體“面”的特徵,想不想知道長方體的“稜”有什麼特徵?

學生小組探究,教師參與活動。

(2)班內交流。教師從學生的交流中提取出“稜”的特徵。

學生説自己的發現,補充。

(3)學生上台演示。

(4)觀看課件,再次體驗稜的特徵。

(5)再次體驗稜的特徵。(意圖:突破稜的認識這一重點,促使學生有有針對性的研究,提高了探究的有效性。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怎樣有序觀察、怎樣操作、怎樣概括結論,通過一系列活動,培養學生動手、動口、動腦的能力,小組合作能力。)

4、探究頂點的特徵

(1)請學生拿出長方體實物,摸一摸長方體的頂點,數一數共有幾個頂點?

(2)學生操作交流。

(3)觀看課件,驗證自己的發現。

5、認識長、寬、高

學生看視頻,感知長方體的長、寬、高。(意圖:在獨立思考中,落實數學需要靜的發現,在小組合作中,鍛鍊學生交流彙報的邏輯思維,提高學生的團結合作力,競爭意識,在觀看課件視頻中,區分長方體的長、寬、高和長方體上每個面的長、寬,它也與後面長方體的學習、計算有着密切的聯繫)

6、認識立體圖形

(1)請同學們觀察講台上的長方體,你能看到幾個面?

(2)教師向位置不同的同學提問,得到最多能看到長方體三個面的答案。

(3)課件展示用虛線畫出的其他面。

7、利用小棒、橡皮泥等材料動手做長方體。(意圖:學生在製作中將所學知識加以實踐消化,體驗合作的快樂與成功)

(三)探究正方體的特徵

課件演示長方體漸漸變成正方體。

師:(出示課件)看長方體現在在變,變成什麼了?(正方體)

探討:正方體有幾個面、幾條稜、幾個頂點?它的面和稜各有什麼特點呢?請你用探究長方體特徵的方法,同桌合作,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然後再小組中交流自己的發現。

學生彙報交流,多指定幾個學生説。教師評價鼓勵。

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異同:

①讓學生結合長方體和正方體實物進行觀察、歸納,再同桌交流觀察結果。

②彙報交流。學生間相互補充。教師相機板書

③:引導小結出長方體與正方體間的關係

在以前我們學過的正方形是特殊的長方形,師指着板書,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正方體是一種特殊的長方體。

④學生看課件,用兩個橢圓表示的長方體與正方體間的關係。(意圖:學生在學會了長方體後,教師採用半扶半放的方式認識正方體,讓學生能夠學會知識的遷移,體驗數學的魅力)

三、鞏固反饋,深化新知

完成第1填空題:

(1)長方體有()個面,()條稜()個頂點()稜長相等。

(2)正方體有()個面,()條稜,()個頂點。每個面都是面積相等的(),每條稜長都()。

(3)長方體中相交與一個頂點的三條稜分別叫做長方體的(),(),()。

(4)在墨水瓶盒,魔方玩具,排球中,()的形狀是長方體,()的形狀是正方體。

完成2題:説出下面每個長方體的長寬高

讓學生互相指一指每個幾何體中長、寬、高(或稜長)的位置,説説它們分別是多少釐米。

四、小結、暢談收穫: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老師也參與談收穫,總體評價學生的表現,以此激勵學生。

五、作業:用一根鐵絲圍成一個稜長3分米的正方體框架,這根鐵絲長多少分米?

一年級數學分一分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初步掌握它們的特徵,會辨認這兩種圖形。

2、初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比較能力和初步的概括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空間觀念,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教學重點

初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徵,會辨認這兩種圖形。

教學難點

正確辨認特殊的長方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圖片“積木圖”】我們來看一看這些物體是由哪些圖形組合而成的。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其中的幾種圖形。

二、探索新知

1、認識長方體。

(1)直觀感知。

分別出示:墨水盒、字典,學生説出它的形狀。(貼圖並板書:長方體)

讓學生從學具中找出一個長方體指給旁邊的同學看。

(2)建立表象。

學生觀察自己手中的長方體,數一數一共有幾個面。比一比、看一看每個面的大小、形狀有什麼特點?

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小組交流,最後在全班進行彙報。(長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的或者有兩個面是正方體形的,相對的兩個面形狀相同。)

(3)形成概念。

學生互相説一説長方體有什麼特點。

2、認識正方體。

(1)直觀感知。

分別出示:魔方、藥盒等,學生説出它的形狀。(貼圖並板書:正方體)

讓學生從學具中找出一個正方體指給旁邊的同學看。

(2)建立表象。

學生觀察手中的正方體,看一看它有什麼特點?小組交流後在全班進行彙報(正方體有6個面,6個面都相同)。

(3)形成概念。

學生互相説一説正方體的特徵。

3、區分長方體和正方體。

讓學生分別找出學具中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組織他們開展小組討論:怎樣辨別長方體和正方體?

三、鞏固拓展。

1、完成書上做一做【圖片“做一做1”】

2、到生活中去找長方體和正方體。【出示圖片“生活中的圖形”】

師:你能在這張圖裏找到我們今天學習的圖形嗎?

鼓勵學生舉出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

3、擺圖形。

(1)用8個同樣的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

(2)用8個同樣的正方體擺成一個大正方體。

4、用橡皮泥捏一個長方體或正方體,捏好以後展示給全班同學看【詳細過程參考探究活動“捏圖形”】。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什麼圖形?長方體和正方體都是立體圖形,它們分別有什麼特點呢?(帶學生説一説)

一年級數學分一分教案5

教學目標

1、認識計數單位“一”和“十”。能夠熟練地一個一個地或一十一十地數出數量在100以內的物體個數。

2、掌握100以內的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3、培養學生觀察、操作能力以及同學間的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弄清數的組成,理解計數單位。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

1、課件出示問題,回答問題:

1個十和2個一組成()20是()個十組成的

5個一和1個十組成()()個十和()個一組成17

2、課件出示第33頁圖。提出問題:

(1)圖上有幾個小朋友?

(2)他們在幹什麼?(數一共有幾隻羊)

(3)他們都説了些什麼?(有的説大概有100只,有的説比20只多得多……)

教師:他們回答對嗎?這些羊大概有幾隻?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數數、數的組成。

二、新授課。

1、教學例1。

(1)教師:同學們拿出小棒,一根一根地數,數出10根用橡皮筋捆一捆(學生動手操作)。10個一是多少?(10個一是一十)(板書)是幾捆?(一捆)繼續數出10根捆一捆。

教師:你們如果再接着數出9根,現在一共是幾根?(29根)

教師:大家數到29根小棒,如果再添上一根是多少根?(30根)這10根又要捆一捆,現在一共有幾捆?(3捆)

(2)排木塊,全班同學數一數有幾塊?(10塊)拿3排木塊是多少塊?(30塊)再加2塊呢?(32塊)接着再加3塊現在一共是幾塊?(35塊)

(3)教師:剛才我們已數出30根小棒是幾捆?(3捆)如果加入7捆小棒現在一共是幾捆?(10捆)10捆是幾根小棒呢?(100根)10個一是一百。(板書)

在教學中要注意每數到接近整十時,再數一個是幾十要停頓強調。如29後面是30,39後面是40……同時每數完整十數就問同學們怎麼辦?(捆成一捆)

教師:數物體的個數可以1個1個地數,還可以10個10個地數,10個十是多少?(10個十是100)

2、教學例2。

(1)70是7個十組成的,46是4個十加6個1組成的。

(3)做課本第35頁例2上面的“做一做”。

讓學生獨立做,先從五十七根小棒數到六十三根,再接着數到七十二根,有些學生可能對五十九後面,六十九後面的數是什麼有困難,老師要給予輔導。

3、教學例3。

教師出示課件。(數鈕釦)

大家數一數黃色的鈕釦有多少粒,紅色的鈕釦有多少粒。綠色的鈕釦有多少粒。

大家知道怎麼寫這些數嗎?我們先在計數器上表示這些數,再寫一寫。

三、鞏固練習。

1、做課本第37頁的“做一做”。

首先讓學生認真觀察圖形,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獨立完成後,把你的想法告訴同桌的同學。

2、兩人一組,互相説數字,再説出它的組成。

甲:我是15。十五是由1個十和5個一組成的。

乙:我是50。五十是由5個十組成的。

丙:我是32。三十二是由3個十和2個一組成的。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100以內的數,在生活當中仔細觀察一下,看看哪裏有我們今天學習的數。

一年級數學分一分教案6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和設計圖案的活動,進一步認識三角形、圓、長方形和正方形。

2、發展動手操作能力、空間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學重、難點:動手實踐操作。

教學過程:

一、欣賞圖案

1、出示圖案:

風車兔子萬花筒青蛙

2、引導觀察

3、小組討論:

每人分別選一個圖案指出這個圖案是由哪些圖形組成的。

4、彙報交流

5、小結評議

6、介紹圖案的作用

二、練一練

1、想一想,塗一塗

看清題意,動手畫一畫。

2、擺一擺

(1)用3根小棒可以擺一個三角形,擺兩個三角形最少用幾根小棒?擺3個呢?

(2)用10根小棒能擺出幾個正方形?

一年級數學分一分教案7

單元教學目標

1、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意識。

2、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並能利用他們進行拼圖摺紙等活動。

3、初步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

4、欣賞利用圖形組成的美麗圖案,並能嘗試進行設計。

認識圖形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識三角形、圓、長方形和正方形,體會面在體上。

2、在實際生活中能正確區分,瞭解它們的用途。

3、發展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認識圖形,瞭解用途。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把課前準備好的學具拿出來。

2、小組互相介紹。

3、小結學習情況。

二、新課教學

1、小組彙報:

一邊介紹圖形一邊拿起實物模型。

2、歸納板書:

長方形圓三角形正方形

3、在生活中你見過這樣形狀的圖形嗎?

(1)小組交流

(2)彙報評議

三、鞏固練習

1、連一連

仔細看清題意,獨立完成。

2、塗一塗

按要求畫一畫。

3、想一想

請你接着畫下去。

4、數一數

眼睛看仔細,試做,校對。

標籤: 一年級 教案 數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8kl9j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