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説課稿 >

論語十二章説課稿

論語十二章説課稿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總歸要編寫説課稿,藉助説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怎樣寫説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論語十二章説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論語十二章説課稿

各位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要説課的內容是《論語十二章》,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對象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方面對本課的教學設計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論語十二章》是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第5篇課文。它選自於我國儒家經典著作《論語》,在《語文課程標準》一書中明確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是語文教學的總目標之一。而這一目標的達成主要依靠對文言文的學習。

本課涉及到的《論語》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論的語錄體古藉,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部鉅著,是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遺產,對我國幾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即使在今天,其精華部分依然為人們所效法。

課文中所選的《論語十二章》,着重敍述了求知態度、學習方法、修身做人三方面內容。這三方面內容均歸屬於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範疇。著名教育學家葉聖陶説過:“教育就是養成好習慣”。

著名語言學家呂淑湘先生也曾説過:“在語文教學上主要的任務應該是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因此,本文旨在讓學生深刻理解語言含義,並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深入養成教育。

二、教學對象分析

初一學生剛剛入學,在小學時又強調快樂學習,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夠重視,因此學生在學習習慣和行為習慣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論語十二章》是學生本學期接觸的第二篇古文,由於初一學生剛剛接觸文言文,基礎較差,就我們班學生來説,對文言文實詞、虛詞的掌握較差,實詞積累少,因此在閲讀中存在一定困難。所以本文要在熟練朗讀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拔釘子”的方法,掌握重點詞語,並且注意積累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等文言知識。

三、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

1、學習重點文言詞語,解讀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閲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瞭解《論語》的有關知識,明確其在歷史上的價值。

3、學會朗讀背誦文言文,掌握學習古文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

1、通過合作探究、體驗反思學習經典的原創精神。

2、聯繫自身學習經歷,體會課文豐富精彩的內藴,端正學習態度,改進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學習能夠正確認識並及時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學生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四、教學重點

1、通過學習重點文言詞語,理解各則語錄,培養學生閲讀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結合本文的學習認識並調整自己的學習方法和態度;激發學生熱愛民族經典文化的熱情。

五、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所藴含的深刻哲理,並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道理付之於實踐的意識。

六、説理論依據

新課標要求初一學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閲讀淺顯的文言文,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並背誦優秀詩文,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文化智慧。

七、教學方法

1、誦讀法

《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指出:“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初中生剛接觸文言文不久,通過反覆地讀、大聲地讀、氣韻暢達地讀,讀出古味,熟讀成誦,培養學生古文的語感。注意朗讀的語氣、語調和停頓等。

教法依據:“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本文是文言文,課文要求背誦,對文言字詞的理解主要是通過朗讀來實現;其次本文語言簡練,句式相似者較多,適宜朗讀,通過朗讀,從整體上感知語言,理解內容。

2、點撥法。運用點撥教學法,以突破重點。運用點撥法,就是教師針對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存在的知識障礙、思維障礙等,用畫龍點睛和排除故障的方法,啟發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從而達到掌握知識和發展能力的目的。如學生在討論“賢哉,回也!”時,只要老師引導一下,學生就知道這是一個判斷句。教師的相機誘導,往往能撥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教會學生一些學習的方法,不斷聯繫,補充新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思維也得到訓練。

教法依據:根據學生的實際和年齡特徵,廢止串講,突出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特徵;主體與主導的最佳組合是現代課堂教學理想的境界。

3、合作探究法。四人小組合作探究,學生互問互答,圍繞問題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通過與文本的交流,學生積極地參與學習,表現出積極的思維。用學生的互問互答,老師的適當點撥和評價等互動互助的形式,把問題給學生,通過學生的思考,分析得出答案,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在較開放的探究活動中對文章深入理解。

教法依據:新課程標準在關於古文學習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注意語言品味,語感的形成,情感薰陶的基礎上突出文體色彩,應以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4、分類整理歸納法

這是一種整理性的課堂學習活動,它所養成的是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及習慣。這種能力及習慣訓練得越早,學生對語言材料歸類的意識就越強。而“歸類”是“研究性學習”的重要技能之一。

教學依據:大綱在“教學中要重視的問題”中這樣陳述道:“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技能,全面提高語文能力。”

八、説學法

以學為本,變教為學,是葉聖陶先生“教是為了不需要教”這一道學思想的理論基礎。為學生設計教學,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的能力,保證教學過程的最優化。

1、 積累文言詞語。對於文言文而言,教師應重視知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累文言詞語,在具體的語境中落實字、詞、句,而學生應注意融會貫通,歸納總結。

2、 朗讀法:知道學生在反覆的朗讀中,感知每一則的含義,加深理解。

3、 整體感悟法。雖然每一則之間內容缺乏聯繫,然而就其內容的側重點而言,內容又可歸納為學習和修身兩部分,整體感悟內容,以利於初步把握孔子的思想,即他所認為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以及個人的品德修養。

4、 討論、合作探究法。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討論探究面越是深廣,就越能激發學生主動求知的潛能,有利於學習的深入;學會發現問題,並能圍繞某個問題探究,解決,在積極採育中使自己的話語、思維能力得到鍛鍊,學到一些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九、説教學過程

《論語十二章》一文的教學安排,主要分三課時,第一課時熟讀課文和學習並理解前三章;第二課時學習並理解四至八章;第三課時學習並理解九至十二章。本次説課內容即針對第二課時而設計。由温故知新導入,然後通過朗讀、翻譯、點撥、理解小結等環節學習四至八章,再板書總結,最後做題學以致用。在設計中突出學生主動的合作探究,充分讓學生活起來,注重方法的指導和學習能力的培養,同時字詞的教學在深入理解中得到強化。

(一)温故知新

同學們,昨天我們已經學習了前三章,下面我檢查一下大家學習的情況。(出示)

1、填空

《論語》是記錄________的一部書,共___篇。

孔子是春秋時期__國的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__家,___ 家。

2、解釋下面的詞語。

不亦説乎? 説:

人不知而不愠,愠:

不亦君子乎? 君子: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信:

四十而不惑,不逾矩。惑: 逾: 矩:

3、翻譯下面句子。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教學一開始通過温故知新,瞭解學生掌握的情況,從而做好對學生本節課學習的指導。

(二)學習理解

【朗讀】

點明學生讀這五章。

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讓學生讀熟文章,便於後邊的學習。

【翻譯 】

1、學生自由翻譯

要求:結合課下注釋翻譯第四至八章,不會的標註出來。

這一環節設計訓練學生獨立翻譯的能力。

2、小組合作討論不會翻譯的詞句。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解決不會的字詞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

【點撥】

提問學生後,老師對於學生翻譯中存在的字詞句進行點撥。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通過老師的點撥強調重點,解決難點。

【理解】

同學們,熟悉了這幾章大意後,下面我們從幾個問題來理解。

(出示)

“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師也”這則告訴我們孔子認為怎樣的人可以當老師?(互動1題)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則告訴我們怎樣才是正確的學習方法?(互動3題)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港,人不堪其憂,回仍不改其樂,賢哉,回也!””從這則語錄中,孔子讚美顏回有怎樣的品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運用什麼修辭?孔子的這番話告訴我們什麼?(互動2題)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這則告訴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通過解決這些問題理解這五章內容。

【小結】

結合板書小結。

這一環節設計主要是總結本節課學習了的學習方法、求知態度和修身做人。

【隨堂檢測】

1、比一比,看誰課文背得又準又快。

2、完成課後練習二,將答案寫在課本上。

【拓展延伸】完成課後練習四,寫一段不少於80字的自己的體會。

【佈置作業】

1、完成校本作業。

2、熟記下列名言,並試着在寫作中運用。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shuokegao/m8gkz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