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語文知識 >近義詞 >

囫圇吞棗的近義詞

囫圇吞棗的近義詞

 囫圇吞棗近義詞

不求甚解,走馬觀花,生吞活剝

[拼音] [hú lún tūn zǎo]

[釋義] 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出處] 宋·圓悟禪師《碧巖錄》卷三:“若是知有底人,細嚼來咽;若是不知有底人,一似渾侖吞個棗。”又作“鶻崙吞棗”,見宋代朱熹《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許順之書之三》:“今動不動便先説個本末精粗無二致,正是鶻崙吞棗。”

成語典故】

相傳,古時候有個老先生,身邊教了很多學生。一天課餘時間,學生們拿出新鮮的梨子和大棗吃了起來。這時,先生家裏來了一位客人。這位客人是個醫生。他看到學生們都 在不停地吃着梨子和大棗,就勸他們説:“雖然梨子有益於牙齒,但吃多了卻會傷脾;大棗是有益於脾,可是吃多了就會損壞牙齒。”聽了這位客人的話,一個愚鈍的學生想了很久才説:“那我吃梨的時候光嚼不嚥下去,這樣就不能傷我的脾了;吃棗就整個兒吞下去而不嚼,也就傷不了我的牙齒了。”客人説:“唉,真沒辦法,你整個兒一個囫圇吞棗呀!”

 【用 法】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狀語;含貶義,形容讀書不認真。

【示 例】

(1)茅盾《夜讀偶記·理想和現實》:“缺乏辨別力的青年,囫圇吞棗地讀了《紅樓夢》,的確會產生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情緒。”

(2)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看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朱自清《論詩學門徑》

 【成語示例】

◎ 如果使學生處於被動狀態,讓學生囫圇吞棗死記硬背,即使在學生的頭腦裏填塞了一大堆知識,也不可能增進他們的思考力。

◎ 然而,人們來不及鑑別、吸收和消化,只能採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圇吞棗的辦法,良莠不分,拾起來便用。

◎ 那種只有一個籠統説法的囫圇吞棗式的教科書,只能使學生"食而不化",難以理解。

◎ 在學習前人的東西時,取囫圇吞棗的方法,不能消化並理解其所以然。

◎ 爺爺也不要求這些,因為他本來就講不明白那些詩,只能讓我囫圇吞棗。

◎ 倘使囫圇吞棗,似乎沒有多大用處。

【英文解釋】 swallow dates whole -- read hastily and without thinking;gulp down without thought;lap up information without digesting it;read without understanding;bolt ;

 【中英例句】

我們囫圇吞棗地吃了幾口就出門了。

We bolted a few mouthfuls of food and went out

“不管什麼事,你都可以囫圇吞棗,”他説,“或者你可以試着理解它。”

"You can gobble up the thing," he said, "or you can try to understand it."

如果我到1月7日沒有讀完七本書,我很明顯就不能保持這樣一種囫圇吞棗的閲讀速度。

If I didn't have seven books finished by jan. 7, I obviously wasn't going to be able to keep such a meth-addled pace.

我已經讀過數不清的電子書,囫圇吞棗了各種博主的許多經驗,知道了所有可能的結果。

I've read countless e-books, devoured advice from other bloggers, and learned about all the possible outcomes.

我們急急忙忙地收發電子郵件,好像頭髮着了火一樣;我們快速瀏覽在線信息,只是為了囫圇吞棗地獲取某些重要資訊,也可能是我們需要或不需要的任何資訊;甚至在社交網絡上,我們也會因為同事而困擾(更不用説因為職場中的相互嫉妒所造成的對立情緒)。

We blast off emails like our hair is on fire; we quickly skim the surface of information online just to ingest something, anything; and we even obsess over colleagues on social networks ( not to mention battle feelings of professional jealousy)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yuwenzhishi/jinyici/yg3g0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