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作文素材 >成語故事 >

囫圇吞棗的典故

囫圇吞棗的典故

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囫圇吞棗的典故,歡迎閲讀參考!

囫圇吞棗的典故

解釋:囫圇:整個兒。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把棗整個嚥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對事物不加分析思考,籠統地接受。

  成語故事

從前有個人看書的時候,總會把書中文章大聲念出來,可是他從來不動腦筋想一想書中的道理,還自以為看了很多書,懂得許多道理。有一天,他參加朋友的聚會,大家邊吃邊聊,其中有一位客人感慨地説:“這世上很少有兩全其美的事,就拿吃水果來説,梨對牙齒很好,但是吃了傷胃;棗子能健胃,可惜吃多了會傷牙齒。”大家都覺得很有道理。這個人為了表現自己的.聰明,就接下去説:“這很簡單嘛!吃梨子時不要吃進果肉,就不會傷胃;吃棗子時用吞的,就不會傷牙啦!”這時桌上正好有一盤棗子,他便拿起棗子打算直接吞下去。大家怕他噎到,連忙勸他説:“千萬別吞,卡在喉嚨多危險呀!

  用囫圇吞棗造句

1) 學習中的大忌是囫圇吞棗;讀書中的小忌是走馬觀花。

2) 讀書就像品茶一樣,囫圇吞棗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細細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樂趣。

3) 一次專心學習勝過百次囫圇吞棗;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輕率行動;一次真誠相助勝過百次憐憫同情;一次見義勇為勝過百次豪言壯語!

4) 我們要認真理解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切勿囫圇吞棗。

5) 他只是把這首詩囫圇吞棗地背下來了,至於什麼意思一點兒也不清楚。

6) 理解膚淺是因為看書時囫圇吞棗,所以我們要認真讀書,反覆思考。

7) 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而要從中吸取自己需要的東西。

8) 學習中的大忌是囫圇吞棗;讀書中的是走馬觀花。

9) 囫圇吞棗,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雖看不知精神。民諺

10) 有些道理必須深入思索,絕不能囫圇吞棗。

11) 這麼重要的知識,學生還不懂,怎能囫圇吞棗地就略過呢?

12) 生活壓力大,鮮棗來幫忙;囫圇吞棗引腹脹,細嚼慢嚥幫減壓,空腹睡前易燒心,加餐用來效果佳,鮮棗亦防膽結石,注意飲食用處廣!

13) 你覺得你這樣囫圇吞棗的做完這件事情會不會有收穫呢。

14) 不懂得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圇吞棗。

15) 水子回到家,將布克寫給自己的信囫圇吞棗地看了。

16) 像他這樣循序漸進地學習,雖然成效可能較慢,總比囫圇吞棗、不求甚解要好。

17) 上課學習不能半知半解,囫圇吞棗是不能提高學習成績的。

18) 不懂的問題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圇吞棗。

19) 培訓講課有點粗糙,囫圇吞棗,還得回家好好研究。

20) 要養成讀書的好習慣,提倡積極思考,反對不求甚解,囫圇吞棗。

21) 讀書不能囫圇吞棗,要讀到內涵,讀到中心才能讀好。

22) 每次我看到新的東西,我先是囫圇吞棗,然後在細細琢磨。

23) 小明回到家裏,把老師發的家長信囫圇吞棗的看了。

標籤: 囫圇吞棗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zuowensucai/chengyugushi/0l9rw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