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列子一則原文翻譯

列子一則原文翻譯

列子一則原文翻譯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資料,歡迎閲讀哦。

第一篇:《列子翻譯》

列子·皇帝篇”翻譯

正文:列子一則原文及翻譯

黃帝即天子位的第十五年,因天下百姓擁戴自己而十分高興,於是就保養身體,興歌舞娛悦耳目,調美味温飽鼻口,然而卻弄得肌膚枯焦,面色黴黑,頭腦昏亂,心緒恍惚。又過了十五年,因憂慮天下得不到治理,於是竭盡全部精力,增進智慧和體力,去治理百姓,然而同樣是肌膚枯焦,面色黴黑,頭腦昏亂,心緒恍惚。

黃帝長歎道:“我的錯誤真是太深了。保養自己的毛病是這樣,治理萬物的毛病也是這樣。”於是他放下了紛繁的日常事務,離開了宮殿寢室,取消了值班侍衞,撤掉了鍾磐樂器,削減了廚師膳食,退出來安閒地居住在宮外的大庭之館,清除心中雜念,降服形體慾望,三個月不過問政治事務。

有一天,他白天睡覺時做夢,遊歷到了華胥氏之國。華胥氏之國在弇州的西方,台州的北方,不知離中國有幾千萬裏,並不是乘船、坐車和步行所能到達的,只不過是精神遊歷而已。那個國家沒有老師和官長,

一切聽其自然罷了。那裏的百姓沒有嗜好和慾望,一切順其自然罷了。他們不懂得以生存為快樂,也不懂得以死亡為可惡,因而沒有幼年死亡的人;不懂得私愛自身,也不懂得疏遠外物,因而沒有可愛與可憎的東西;

不懂得反對與叛逆,也不懂得贊成與順從,因而沒有有利與有害的事情。沒有什麼值得偏愛與吝借的,也沒有什麼值得畏懼與忌諱的。他們到水中淹不死,到火裏燒不壞。刀砍鞭打沒有傷痛,指甲抓搔也不覺酸癢。

乘雲升空就像腳踏實地,寢卧虛氣就像安睡木牀。雲霧不能妨礙他們的視覺,雷霆不能搗亂他們的聽覺,美醜不能干擾他們的心情,山谷不能阻擋他們的腳步,一切都憑精

神運行而已。黃帝醒來後,覺得十分愉快而滿足,於是把大臣天老、力牧和太山稽叫來,告訴他們説:“我安閒地在家中住了三個月,清除了心中的雜念,降服了形體的慾望,專心考慮能夠保養身心和治理外物的方法,卻仍然得不到這種方法。後來我因疲倦而睡覺,做了一個這樣的夢。現在我才懂

得最高的‘道’是不能用主觀的慾望去追求的。我明白了!我得到了!但卻不能用語言來告訴你們。”又過了二十八年,天下大治,幾乎和華胥氏之國一樣,而黃帝卻昇天了,老百姓悲痛大哭,二百多年也不曾中斷過。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住着神人,呼吸空氣,飲用露水,不吃五穀;心靈似深山的泉水,形貌似閨房的少女;

不偏心不私愛,仙人和聖人做他的羣臣;不威嚴不憤怒,誠實與忠厚的人替他辦事;不施捨不恩惠,外界的事物都自己滿足;不積聚不蒐括,自己的用品一點也不缺乏。陰陽二氣永遠調和,太陽月亮永久明亮,春夏秋冬年年有序,風霜雨雪季季適當,孕育生長時時合節,五穀雜糧歲歲滿倉;

而土地未被傷害,人民不會夭殤,萬物沒有殘疾,鬼魅不興風作浪。 列子拜老商氏為師,以伯高子為友,把兩人的所有本領部學到了手,然後乘風而歸。尹生聽説了,便來跟列子學習,並和列子住到一起,好幾個門都下回去看望家人。他趁列子閒暇時,請求學習他的法術,往返十次,列子十次都沒有告訴他。尹生有些生氣,請

求離開,列子也不表態。尹生回家了。幾個月後,尹生心不死,又去跟列子學習。列子問:“你為什麼來去這麼頻繁呢?”尹生説:“以前我向您請教,您不告訴我,本來有些怨恨您。現在又不恨您了,所以又來了。”列子説:“過去我以為你通達事理,現在你的無知竟到了如此程度嗎?坐下!我打算把我在老師那裏學習的情況告訴你。

自從我拜老商氏為師、以伯高子為友,三年之內,心中不敢計較是與非,嘴上不敢談論利與害,然後才得到老師斜着眼睛看我一下罷了。又在兩年之內,心中(比學道前)更多地計較是與非,嘴上更多地談論利與害,然後老師才開始放鬆臉面對我笑了笑。又在兩年之內,我順從心靈去計較,反而覺得沒有什麼是與非;

順從口舌去談論,反而覺得沒有什麼利與害;老師這才叫我和他坐在一塊席子上。又在兩年之內,我放縱心靈去計較,放縱口舌去談論,但所計較與談論的也不知道是我的是非利害呢,也不知道是別人的是非利害呢;並且也不知道老商氏是我的老師,伯高子是我的朋友;這時身內身外都忘得一干二

淨了。從此以後,眼睛就像耳朵一樣,耳朵就像鼻子一樣,鼻子就像嘴一樣,沒有什麼區別了。心靈凝聚,形體消失,骨肉全部融化了;感覺不到身體依靠着什麼,兩腳踩着什麼,隨風飄遊四方,就像樹葉與乾燥的皮殼一樣。竟然不知道是風駕馭着我呢,還是我駕馭着風啊!現在你在老師的門下,還不到一個時辰,便怨恨了好幾次。你的一片膚體也不會被元氣所接受,你的一根肢節也不會被大地所容納。腳踏虛空,駕馭風雲,又怎麼能辦得到呢?”

尹生非常慚愧,好長時間不敢大聲出氣,也不敢再説什麼。

列子問關尹説:“道術最高的人在深水中游泳不會窒息,站在火中不感到熾熱,在最高的地方行走不至於戰慄。請問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呢?”關尹説:“這是積聚了純真之氣的結果,而不是聰明、技巧和果敢所能辦到的。坐下!我給你講。凡是有相貌、形狀、聲音和顏色的,都是物。物與物為什麼會差別很大呢?是什麼使某些物比其它物高出一頭呢?不過是形貌與聲色罷了。而那些高級的物可以達到沒有聲色形貌的程度,以圭

第二篇:《《列子二則》資料:杞人憂天翻譯》列子一則原文及翻譯,

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無處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邪?”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處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

譯文

古代杞國有個人擔心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食不下咽,寢不安席。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説:“天不過是積聚的氣體罷了,沒有哪個地方沒有空氣的。你一舉一動,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裏活動,怎麼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人説:“天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

開導他的人説:“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麼。” 那人又説:“如果地陷下去怎麼辦?” 開導他的人説:“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麼地方是沒有土塊的,你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麼還擔心地會陷下去呢?” (經過這個人一解釋)那個杞國人才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興。列子一則原文及翻譯,,百度文庫

典故

從前在杞國,有一個膽子很小,而且有點神經質的人,他常會想到一些奇怪的問題,而讓人覺得莫名其妙。有一天,他吃過晚飯以後,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門前乘涼,並且自言自語地説:“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來,那該怎麼辦呢?我們豈不是無路可逃,而將活活地被壓死,這不就太冤枉了嗎?”

從此以後,他幾乎每天為這個問題發愁、煩惱,朋友見他終日精神恍惚,臉色憔悴,都很替他擔心,但是,當大家知道原因後,都跑來勸他説:“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麼會塌下來呢?再説即使真地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愁就可以解決列子一則原文及翻譯,,百度文庫

的啊,想開點吧!”可是,無論人家怎麼説,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後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第三篇:《《列子學射》原文及翻譯》

原文

列子①學射,中矣,請②於關尹子。尹子曰:“子③知子之所以④中者乎?”對⑤曰:“弗知也。”關尹子曰:“未可。”退而習之,三年,又以報關尹子。尹子問:“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

關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獨射也,為國與身亦皆如之。"

譯文

列子學射箭,射中了,於是(列子)向關尹子請教(射箭)。關尹子問:“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嗎?”列子説:“不知道。”關尹子説:“還 本文來自end#不可以。”(列子)回去後再去練習,三年之後,又向關尹子請教。

關尹子問:“你知道你射中(靶心)的原因嗎?”列子説:“知道了!”關尹子説:“可以了,(你)要牢記這個道理,不要輕易地丟棄。不僅學習射箭是這樣,治理國家和修身做人也都應是這樣。”

註釋

①列子:名禦寇,戰國時鄭國人;子:寫在姓氏後,對人的尊稱。

②請:請教。

③子:您。

④所以:……的原因。

⑤對:回答。

⑥頃歲:近年來。

⑦乘間:乘機,乘着間隙。

⑧工:精,妙。

第四篇:《《列子》一則(伯牙善鼓琴……)原文(節選)註釋及翻譯》

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①之。伯牙遊於泰山之陰,卒②逢暴雨,止於巖下;

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③,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歎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於何逃④聲哉?”選自《列子·湯問》

翻譯: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心裏想着高山。鍾子期説:“好啊!高聳的樣子像泰山!”心裏想着流水,鍾子 本文來自end#期説:“好啊!寬廣的樣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鍾子期必然瞭解它。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遊覽,突然遇到暴雨,在巖石下;心裏傷感,於是取過琴而彈了起來。起先是連綿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聲音。每有曲子彈奏,鍾子期總能尋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歎地説:“好啊,好啊!你聽琴時所想到的,就像我彈琴時所想到的。我從哪裏讓我的琴聲逃過你的耳朵呢?”

註釋:①得:體會。②卒:通“猝”,突然。③操:琴曲。④逃:隱藏。⑤志:志趣,心意。⑥伯牙善鼓琴,善:擅長。⑦善哉,善:讚美之詞,即為“好啊”。⑧峨峨:高聳的樣子。 ⑨洋洋:寬廣的樣子。 ⑩鼓:彈奏。

第五篇:《《逍遙遊》原文註釋及翻譯》

原文:

北冥有魚①,其名曰鯤②。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裏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③。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裏也;怒而飛④,其翼若垂天之雲⑤。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⑥。南冥者,天池也⑦。

齊諧者⑧,志怪者也⑨。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⑩,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11),去以六月息者也(12)。”野馬也(13),塵埃也(14),生物之以息相吹也(15)。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16)?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17),則芥為之舟(18);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19)。而後乃今培風(20),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21),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22):“我決起而飛(23),搶榆枋(24),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25);奚以之九萬里而南為(26)?”適莽蒼者(27),三飡而反(28),腹猶果然(29);適百里者,宿舂糧(30);適千里者,三月聚糧。

之二蟲又何知(31)?小知不及大知(32),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33),蟪蛄不知春秋(34),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35),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36),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37)。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38),眾人匹之(39),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40):“窮髮之北有冥海者(41),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裏,未有知其修者(42),其名曰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43),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44),絕雲氣(45),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46):‘彼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47),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48)。而彼且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49)。

故夫知效一官(50)、行比一鄉(51)、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52),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宋榮子猶然笑之(53)。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54),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55),定乎內外之分(56),辯乎榮辱之境(57),斯已矣。

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58)。雖然,猶有未樹也。夫列子御風而行(59),泠然善也(60),旬有五日而後反(61)。彼於致福者(62),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63)。若夫乘天地之正(64),而御六氣之辯(65),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66)?故曰:至人無己(67),神人無功(68),聖人無名(69)。

註釋:

①冥:亦作溟,海之意。“北冥”,就是北方的大海。下文的“南冥”仿此。傳説北海無邊無際,水深而黑。 ②鯤(kūn):本指魚卵,這裏借表大魚之名。 ③鵬:本為古“鳳”字,這裏用表大鳥之名。 ④怒:奮起。 ⑤垂:邊遠;這個意義後代人寫作“陲”。一説遮,遮天。 ⑥海運:海水運動,這裏指洶湧的海濤;一説指鵬鳥在海面飛行。徙:遷移。 ⑦天池:天然的大池。 ⑧齊諧:書名。一説人名。 ⑨志:記載。 ⑩擊:拍打,這裏指鵬鳥奮飛而起雙翼拍打水面。 (11)摶(tuán):環繞而上。一説“摶”當作“搏”(bó),拍擊的意思。扶搖:又名叫飆,由地面急劇盤旋而上的暴風。 (12)去:離,這裏指離開北海。息:停歇。 (13)野馬:春天林澤中的霧氣。霧氣浮動狀如奔馬,故名“野馬”。

(14)塵埃:揚在空中的土叫“塵”,細碎的塵粒叫“埃”。 (15)生物:概指各種有生命的東西。息:這裏指有生命的東西呼吸所產生的氣息。 (16)極:盡。

(17)覆:傾倒。坳(ào):坑凹處,“坳堂”指廳堂地面上的坑凹處。 (18)芥:小草。 (19)斯:則,就。 (20)而後乃今:意思是這之後方才;以下同此解。培:通作“憑”,憑藉。 (21)莫:這裏作沒有什麼力量講。夭閼(è):又寫作“夭遏”,意思是遏阻、阻攔。“莫之夭閼”即“莫夭閼之”的倒裝。

(22)蜩(tiáo):蟬。學鳩:一種小灰雀,這裏泛指小鳥。 (23)決(xuè):通作“翅”,迅疾的樣子。

(24)搶(qiāng):突過。榆枋:兩種樹名。 (25) 控:投下,落下來。 (26) 奚以:何以。之:去到。為:句末疑問語氣詞。

(27) 適:往,去到。莽蒼:指迷茫看不真切的郊野。 (28)飡(cān):同餐。反:返回。 (29)猶:還。果然:飽的樣子。 (30)宿:這裏指一夜。 (31)之:這。二蟲:指上述的蜩與學鳩。

(32)知(zhì):通“智”,智慧。 (33)朝:清晨。晦朔:一個月的最後一天和最初天。一説“晦”指黑夜,“朔”指清晨。

(34)蟪蛄(huìgū):即寒蟬,春生復死或復生秋死。 (35)冥靈:傳説中的大龜,一説樹名。 (36)大椿:傳説中的古樹名。 (37)根據前後用語結構的特點,此句之下當有“此大年也”一句,但傳統本子均無此句。

(38)彭祖:古代傳説中年壽最長的人。

乃今:而今。以:憑。特:獨。聞:聞名於世。 (39)匹:配,比。 (40)湯:商湯。棘:湯時的賢大夫。已:矣。 (41)窮髮:不長草木的地方。 (42)修: 本文來自end#長。 (43)太山:大山。一説即泰山。 (44)羊角:旋風,迴旋向上如羊角狀。 (45)絕:穿過。 (46)斥鴳(yàn):一種小鳥。

(47)仞:古代長度單位,周製為八尺,漢製為七尺;這裏應從周制。 (48)至:極點。 (49)辯:通作“辨”,辨別、區分的意思。 (50)效:功效;這裏含有勝任的意思。官:官職。

(51)行(xìng):品行。比:比並。 (52)而:通作“能”,能力。徵:取信。

(53)宋榮子:一名宋鈃,宋國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猶然:譏笑的樣子。 (54)舉:全。勸:勸勉,努力。 (55)非:責難,批評。沮(jǔ):沮喪。 (56)內外:這裏分別指自身和身外之物。在莊子看來,自主的精神是內在的,榮譽和非難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貴的。 (57)境:界限。

(58)數數(shu)然:急急忙忙的樣子。 (59)列子:鄭國人,名叫列禦寇,戰國時代思想家。御:駕馭。 (60)泠(líng)然:輕盈美好的樣子。 (61)旬:十天。有:又。 (62)致:羅致,這裏有尋求的意思。 (63)待:憑藉,依*。 (64)乘:遵循,憑藉。天地:這裏指萬物,指整個自然線。正:本;這裏指自然的本性。

(65)御:含有因循、順着的意思。六氣:指陰、陽、風、雨、晦、明。辯:通作“變”,變化的意思。 (66)惡(wū):何,什麼。 (67)至人:這裏指道德修養最高尚的人。無己:清除外物與自我的界限,達到忘掉自己的境界。 (68)神人:這裏指精神世界完全能超脱於物外的人。無功:不建樹功業。

(69)聖人:這裏指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人。無名:不追求名譽地位。

翻譯:

北方的大海里有一條魚,它的名字叫做鯤。鯤的體積,真不知道大到幾千裏;變化成為鳥,它的名字就叫鵬。鵬的脊背,真不知道長到幾千裏;當它奮起而飛的時候,那展開的雙翅就像天邊的雲。

這隻鵬鳥呀,隨着海上洶湧的.波濤遷徙到南方的大海。南方的大海是個天然的大池。《齊諧》是一部專門記載怪異事情的書,這本書上記載説:“鵬鳥遷徙到南方的大海,翅膀拍擊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濤,海面上急驟的狂風盤旋而上直衝九萬里高空,離開北方的大海用了六個月的時間方才停歇下來”。

春日林澤原野上蒸騰浮動猶如奔馬的霧氣,低空裏沸沸揚揚的塵埃,都是大自然裏各種生物的氣息吹拂所致。天空是那麼湛藍湛藍的,難道這就是它真正的顏色嗎?抑或是高曠遼遠沒法看到它的盡頭呢?鵬鳥在高空往下看,不過也就像這個樣子罷了。

再説水匯積不深,它浮載大船就沒有力量。倒杯水在庭堂的低窪處,那麼小小的芥草也可以給它當作船;而擱置杯子就粘住不動了,因為水太淺而船太大了。風聚積的力量不雄厚,它託負巨大的翅膀便力量不夠。

所以,鵬鳥高飛九萬里,狂風就在它的身下,然後方才憑藉風力飛行,揹負青天而沒有什麼力量能夠阻遏它了,然後才像現在這樣飛到南方去。寒蟬與小灰雀譏笑它説:“我從地面急速起飛,碰着榆樹和檀樹的樹枝,常常飛不到而落在地上,為什麼要到九萬里的高空而向南飛呢?”到迷茫的郊野去,帶上三餐就可以往返,肚子還是飽飽的;到百里之外去,要用一整夜時間準備乾糧;到千里之外去,三個月以前就要準備糧食。寒蟬和灰雀這兩個小東西懂得什麼!

小聰明趕不上大智慧,壽命短比不上壽命長。怎麼知道是這樣的呢?清晨的菌類不會懂得什麼是晦朔,寒蟬也不會懂得什麼是春秋,這就是短壽。楚國南邊有叫冥靈的大龜,它把五百年當作春,把五百年當作秋;上古有叫大椿的古樹,它把八千年當作春,把八千年當作秋,這就是長壽。可是彭祖到如今還是以年壽長久而聞名於世,人們與他攀比,豈不可悲可歎嗎?

商湯詢問棘的話是這樣的:“在那草木不生的北方,有一個很深的大海,那就是‘天池’。那裏有一種魚,它的脊背有好幾千裏,沒有人能夠知道它有多長,它的名字叫做鯤,有一種鳥,它的名字叫鵬,它的脊背像座大山,展開雙翅就像天邊的雲。

鵬鳥奮起而飛,翅膀拍擊急速旋轉向上的氣流直衝九萬里高空,穿過雲氣,揹負青天,這才向南飛去,打算飛到南方的大海。斥鴳譏笑它説:‘它打算飛到哪兒去?我奮力跳起來往上飛,不過幾丈高就落了下來,盤旋於蓬蒿叢中,這也是我飛翔的極限了。而它打算飛到什麼地方去呢?’”這就是小與大的不同了。

所以,那些才智足以勝任一個官職,品行合乎一鄉人心願,道德能使國君感到滿意,能力足以取信一國之人的人,他們看待自己也像是這樣哩。而宋榮子卻譏笑他們。世上的人們都讚譽他,他不會因此越發努力,世上的人們都非難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沮喪。他清楚地劃定自身與物外的區別,辯別榮譽與恥辱的界限,不過如此而已呀!宋榮子他對於整個社會,從來不急急忙忙地去追求什麼。

雖然如此,他還是未能達到最高的境界。列子能駕風行走,那樣子實在輕盈美好,而且十五天後方才返回。列子對於尋求幸福,從來沒有急急忙忙的樣子。他這樣做雖然免除了行走的勞苦,可還是有所依憑呀。

至於遵循宇宙萬物的規律,把握“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無盡的境域,他還仰賴什麼呢!因此説,道德修養高尚的“至人”能夠達到忘我的境界,精神世界完全超脱物外的“神人”心目中沒有功名和事業,思想修養臻於完美的“聖人”從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

第六篇:《《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現位於,河南省濟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kuí)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jīběn)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遺男,始齔(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

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來在冀州的南部、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腳下有個叫愚公的人,年紀將近九十歲了,面對着山居住。愚公苦於山北面道路阻塞,進進出出曲折繞遠。於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來商量説:“我和你們盡全力剷平險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意見

愚公的妻子提出疑問説:“憑你的力量,連魁父這座小丘都剷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這兩座山怎麼樣呢?況且把土石放到哪裏去呢?”大家紛紛説:“把土石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面。”

愚公於是帶領兒子孫子和能挑擔子的三個人,鑿石挖土,用箕畚裝土石運到渤海的邊上。鄰居姓京城的寡婦只有一個兒子,剛七八歲,但卻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們。冬夏換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的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説:“你真是太不聰明瞭。憑你殘餘的歲月剩餘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頭怎麼樣呢?”愚公長歎一聲説:“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不能改變的地步,連寡婦孤兒都不如。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沒有窮盡的,可是山不會增高加大,為什麼還擔心挖不平呢?”智叟無言而對。

山神聽説了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這件事。天帝被他的誠心感動,命令誇娥氏的兩個兒子揹走了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東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從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的南岸,沒有山岡阻隔了。

點評:

這個故事從前也和別的普通寓言一般,鮮為人知。自從毛澤東主席在一次講話中,提到了這個故事後,就變得家喻户曉。通過寫智叟的膽小怯弱反襯了愚公的堅持不懈,把“愚”和“智”作對比告訴人們,無論遇到什麼困難的事情,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地做下去,就有可能成功。

文學常識

列禦寇,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與鄭繆公同時。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後漢班固《藝文志》“道家”部分錄有《列子》八卷。《列子》又名《沖虛經》,(於前450至前375年所撰)是道家重要典籍。 漢書《藝文志》著錄《列子》八卷,早佚。

今本《列子》八卷,從思想內容和語言使用上看,可能是後人根據古代資料編著的。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説等134則,是東晉人張湛所輯錄增補的,題材廣泛,有些頗富教育意義。

課下註解:

1太行山: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

2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

2王屋山: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

3方:指面積。

4仞: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5冀州:古地名,包括現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

6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7且:副詞,將近。

8面山而居:面對着山居住。

9懲(chéng):戒,這裏是‘苦於、為......所苦’的意思。

10塞(sè):阻塞。

11迂(yū):曲折、繞遠。

12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

13汝:你。這裏做複數看,為‘你們’的意思。

14畢力平險: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

15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

16漢陰: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

17獻疑:提出疑問。

18以:憑藉。

19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雜然,紛紛的樣子。許,贊同。

20損::削減。

21曾(céng):副詞,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也……”,常與‘不’連用。

22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境內。

23丘:土堆。

24置:安放。

25且:況且。

26焉:疑問代詞,哪裏。

27荷(hè):扛的意思。

28夫:成年男子。

29箕畚(jī běn)簸箕,一種用竹片或柳條編成的器具。這裏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

30孀(shuāng) :孀妻,寡婦。

31遺男:遺孤,單親孤兒,遺腹子。

32齔(chèn):兒童換牙齒,乳齒脱落後重新長恆齒。這裏始齔表示年齡,約七八歲。齔,換牙。【《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文章《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出自

34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 本文來自end#焉,語氣助詞。

35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36叟(sǒu):老頭。

37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

38其:在“如……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39長息:長歎。

40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裏指山的一小部分。

41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

42匱(kuì):竭盡的意思。

43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用在主謂之間,無實意。

44苦:愁。

45亡(wú)以應:沒有話來回答。亡,通“無”。

46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裏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47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幹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48帝:神話中的天帝。

49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感動。

50誇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

51負:背。

52厝(cu):同“措”,放置。

53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指山西省的東部。

54雍:就是雍州,在現今陝西、甘肅省一帶地區。

56隴斷:即壟斷,山岡高地

57列子:這是一部古書的名稱,屬於我國先秦時期道家的著作。關於這部書,有兩種説法:一種認為是戰國初年的列禦寇著的;另一種認為是後來晉代的人著的,沒有定論。書中記載了許多寓言和傳説故事。

古今異義:

1指古義:直,一直今義:手指

2曾古義:乃,並今義:曾經

3毛古義:草木今義:毛髮

4陽 古義:山之南,水之北 今義:太陽

5陰 古義:山之北,水之南 今義:陰天

6諸 古義:之於 今義;各個、許多

7荷 古義:扛 今義:荷花

8息 古義:歎氣 今義:休息

9雖 古義:即使 今義:雖然

10已 古義:停止 今義:已經

11方 古義:方圓 今義:常指矩形

12懲 古義:苦於,被... ...所苦 今義:懲罰

詞性活用:

1險:形容詞活用為名詞,險峻的大山。

2箕畚:名詞活用為狀語,用箕畚。

3面:名詞用為動詞,面向着。

4聚:使動用法,使... ...聚,相當於:“把... ...召集在一起”。

一詞多義:

1方 方七百里【指面積】 方其遠出海門【正當】

2曾 曾不若孀妻弱子【竟】 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

3固 汝心之固【頑固】 吾義固不殺人【本來】 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鞏固 】

4亡 今亡亦死【逃走】 河曲智叟亡以應【通“無”,沒有】

5其 懼其不已也【代詞,他】 其如土石何【助詞,加強反問語氣】 帝感其誠【他】 其妻獻疑【他的】

6之 以君之力【的】 雖我之死【助詞,主謂間取消句子獨立性】 告之於帝【代詞,這件事】

7且年且九十(將近)且焉置土石(況且)

8焉 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裏】 始一反焉【加強語氣】

9而 面山而居【表修飾】 何苦而不平 【表承接】而山不加增【錶轉折】

通假字:

1始一反焉。“反”通“返”,返回。

2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聰明。

3河曲智叟亡以應。“亡”通“無”,沒有。

4一厝朔東。“厝”通“措”,放置。

5指通豫南,達於漢陰。 “指”通“直”,一直

6無隴斷焉。“隴”通“壟”,高地。

文言句式:

1甚矣,汝之不惠【倒裝句 汝之不惠,甚矣,你太不聰明瞭】

2“(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此句中省略主語“太行、王屋二山”。

3且焉置土石? 倒裝句,疑問代詞“焉”提前。【《愚公移山》原文與翻譯】默認分類省略句,省略主語愚公。倒裝句,定語“三夫”後置。

5.告之於帝。倒裝句,狀語“於帝”後置。

6.帝感其誠。被動句,譯為:天帝被他的誠心所感動。

文章理解:

第一段寫太行、王屋二山的面積、高度和地理位置。意在襯托移山的艱難。愚公要移山,山越高大,移山的任務越艱鉅愚公的品質也就越突出。這是故事的背景,為下文愚公移山埋下伏筆。

第二段寫愚公主張提出移山,家裏人提出運土方案,率領幾人便馬上開始行動。

第三段寫愚公對智叟的駁斥,這是情節的發展。愚公和智叟的對話是全文的核心,愚公堅信可以移山。智叟目光短淺,阻止愚公移山。

第四段寫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了,派神將山揹走了,愚公的願望實現了。

文章通過愚公移山成功的事情,反映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和驚人毅力,説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下定決心,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道理.

人物分析

愚公:目光長遠,以發展的眼光看問題,積極奮鬥,不怕困難,不怕犧牲。

智叟:目光短淺,以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對困難採取冷漠逃避。

問題研究

1.故事的結局是天神幫助愚公移走了兩座大山。這樣的安排是否有損愚公的形象?

答:不有損。一是這個神話結尾,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藉助神的力量實現愚公的宏偉抱負,反映了古代勞動人們的美好願望,這與封建迷信有本質區別。二是因為正是愚公的決心和行動感動了天帝,天帝才派遣力神二子揹走二山,這襯托了愚公的形象,使之更加豐富,這是對愚公精神的肯定和讚揚。

2.在挖山過程中有哪些困難?

1).“方七百里,高萬仞”山本身高大無比。

2).“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路途遙遠。

3).“北山愚公,年且九十”“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始齔,跳往助之”人老又少。

4).“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工具簡陋。

5).河曲智叟勸阻,譏笑。

標籤: 翻譯 列子 原文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wyvzq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