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漢興之初,反秦之敝,與民休息”原文閲讀答案及翻譯

“漢興之初,反秦之敝,與民休息”原文閲讀答案及翻譯

漢興之初,反秦之敝,與民休息,凡事簡易,禁罔疏闊,而相國蕭、曹以寬厚清靜為天下帥,民作“畫一”之歌。孝惠垂拱,高後女主,不出房闥,而天下晏然,民務稼穡,衣食滋殖。至於文、景,遂移風易俗。是時,循吏如河南守吳公、蜀守文翁之屬,皆謹身帥先,居以廉平,不至於嚴,而民從化。

“漢興之初,反秦之敝,與民休息”原文閲讀答案及翻譯

孝武之世,外攘四夷,內改法度,民用凋敝,奸軌不禁。時少能以化治稱者,惟江都相董仲舒、內史公孫弘、倪寬,居官可紀。三人皆儒者,通於世務,明習文法,以經術潤飾吏事,天子器之。仲舒數謝病去,弘、寬至三公。

孝昭幼衝,霍光秉政,承奢侈師旅之後,海內虛耗,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至於始元、元鳳之間,匈奴鄉化,百姓益富,舉賢良文學,問民所疾苦,於是罷酒榷①而議鹽鐵矣。

及至孝宣,由仄陋而登至尊,興於閭閻,知民事之艱難。自霍光薨後始躬萬機,厲精為治,五日一聽事,自丞相已下各奉職而進。及拜刺史守相,輒親見問,觀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質其言,有名實不相應,必知其所以然。常稱曰:“庶民所以安其田裏而亡歎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②乎!”以為太守,吏民之本也。數變易則下不安,民知其將久,不可欺罔,乃服從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輒以璽書勉厲,增秩賜金,或爵至關內侯,公卿缺,則選諸所表以次用之。是故漢世良吏,於是為盛,稱中興焉。若趙廣漢、韓延壽、尹翁歸、嚴延年、張敞之屬,皆稱其位,然任刑罰,或抵罪誅。王成、黃霸、朱邑、龔遂、鄭弘、召信臣等,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生有榮號,死見奉祀,此廩廩庶幾德讓君子之遺風矣。

(取材於《漢書循吏傳》)

註釋:①榷:專營,專賣。②二千石:漢代內自九卿、郎將,外至郡守、尉,俸祿皆為二千石。後因稱郎將、郡守、知府為“二千石”。

9.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反秦之敝 敝:陋俗

B.外攘四夷 攘:驅除

C.於是罷酒榷而議鹽鐵矣 罷:廢除

D.退而考察所行以質其言 質:驗證

10.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而天下晏然 必知其所以然

B.不至於嚴,而民從化 自丞相已下各奉職而進

C.通於世務 興於閭閻

D.以經術潤飾吏事 輒以璽書勉厲

11.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凡事簡易,禁罔疏闊

凡事都從簡而行,禁例法規也大為放寬

B.承奢侈師旅之後,海內虛耗

此時正值長年征戰之後,四海之內消耗很大

C.至於始元、元鳳之間,匈奴鄉化

到了始元、元鳳年間,匈奴回到故鄉

D.以為太守,吏民之本也

(他)認為太守是管理百姓的根基

12.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6分)

①公卿缺,則選諸所表以次用之。

②所居民富,所去見思,生有榮號,死見奉祀。

13.“循吏”之名最早見於《史記》,後為史書所沿用。請根據本文內容,解説“循吏”一詞。(4分)

14.孝宣時,良吏多的原因是什麼?促成良吏多的具體措施是什麼?請概括作答。(5分)

參考答案

9.(3分)A 10.(3分)D 11.(3分) C

12.(6分)

①公卿位缺時,就從那些受表彰的人中選擇,依次任用。

②在位時人民富足,離任後人民思念,生前有榮譽稱號,死後被尊奉祭祀。

13.(4分)

循吏是為政寬緩,教化民眾;嚴於律己,清廉公正;關心百姓疾苦,以民生為重的好官。

14.(5分)

原因:孝宣帝不僅認識到官吏與自己共同努力是百姓安居樂業的保證,而且他有管理官吏的有效作為。

具體措施:授官嚴格,用官穩定,激勵有法。

參考譯文:

漢朝興起之初,一反秦代的弊政,讓人民得以休養生息,凡事都從簡而行,禁例法規也大為放寬,而相國蕭何、曹參以寬厚清靜的辦事作風成為了天下的表率,人民因而編了一首“畫一”歌來加以稱頌。孝惠帝無為而治,高後女主隱居深宮,而天下安定,人民專心從事農業生產,一片豐衣足食的.景象。到了文帝、景帝年間,便開始移風易俗。當時,循吏如河南郡太守吳公、蜀郡太守文翁這些人,都能嚴於律己,為人表率,為官辦事清廉公正,不用嚴苛的管理方法,而人民順從地接受感化。

武帝時,對外驅除四方蠻夷,對內修改法規條令,人民因此疲憊不堪,奸惡作亂無法禁止。那時很少有能以教化治理而著稱的人,只有江都相董仲舒、內史公孫弘和倪寬等,其政績值得一書。三人都是儒生,既精通處世之道,又熟習文章之法,他們以經學的思想方法處理政務,天子器重他們。董仲舒因病多次辭官,而公孫弘、倪寬做官做到三公。

孝昭帝年幼,霍光代為主持政務,此時正值長年征戰之後,四海之內消耗很大,霍光沿襲於此而恪守職責,沒有改變以前的做法。到了始元和元鳳年間,匈奴歸順,老百姓生活也漸漸富足,於是開始舉薦賢良官員,問詢人民疾苦,於是廢除酒税而討論鹽鐵之利。

待到宣帝時,他興起於里巷,從微賤之地而登上至尊之位,所以深知百姓生活的艱難。他從霍光死後開始親自處理各項朝政,勵精圖治,每五天便聽政一次,從丞相以下各官職依次進朝稟告。待授予刺史、郡守、諸侯相等官職時,都要親自接見詢問,瞭解他們的思想,然後再考察其行為以驗證其言論,有名實不符合的,必須清楚它的根源。

孝宣帝常説:“老百姓所以能夠安心於農業生產而沒有憂慮怨恨的不良心情,是因為政治清平而法律公正。與我共同保證這一點的人,只有那些好的太守啊!他認為太守是管理官吏人民的根基,頻繁調換就會造成地方上的不安寧,人民知道太守的人選十分穩定,不可欺瞞,才會服從他的教化。所以太守如果治理有成效,他總是親自頒書勉勵,增加其俸祿並賜以重金,有的授爵號至關內侯,公卿位缺時,就從那些受表彰的人中依次選用。因此,漢代的良吏在這樣情況下層出不窮,有中興之稱。像趙廣漢、韓延壽、尹翁歸、嚴延年、張敞這些人,都稱職盡責,可是任用刑罰,有的人抵罪而死。王成、黃霸、朱邑、龔遂、鄭弘、召信臣等人,在位時人民富足,離任後人民思念,生前有榮譽的稱號,死後被尊奉祭祀,這樣的風采也許就是仁德禮讓的君子遺風吧。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gljnnj.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