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議論文教學課堂實錄

議論文教學課堂實錄

主要內容:如何寫議論文

議論文教學課堂實錄

師:有些同學説議論文不會寫,接下來我想對議論文多説一些。所謂議論文就是對事物發表看法。要寫好議淪文,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認真思考

1.高瞻遠矚

站得高,看得遠,不要就事論事。有時看上去好像沒有什麼,但認真分析一下還是能夠發現問題。在看似沒有問題的問題中發現了問題,這就是高瞻遠矚。

2.見微知著

也就是説,要從報微小的事物中看到一種發展的趨勢,看到一種大的事情。

3.由表及裏

要從表面深入到事物的本質進行分析。

4.由此及彼

有時兩個事物看上去沒有什麼聯繫,其實他們有一定的內在聯繫,你要能把他們掛起鈎來。

(二)注意材料

1,佔有材料

2.庫存材料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社會,信息對做什麼事情都很重要,我們也要以信息化來促進教學質量。信息是倉庫,有的同學説來説去就那麼幾句話,就因為攝入的信息量少,所以我們要善於捕捉信息,佔有庫存材料。

3.運用材料

在寫作時,要對儲存的材料庫進行篩選,提取你所需要的材料。

(三)語言表達

分析提煉出了觀點,又篩選好了材料,接下來就是語言表達了。語言不在華麗,關鍵是準確、簡潔,歷來大作家們的作晶看起來都不是很華麗,但卻讀起來琅琅上口,耐人咀嚼,而且能經得起時代的考驗,就像我們現在讀魯迅的作品,一樣能感到語言很優美。其實,大部分同學語言表達不成問題,主要的問題就是材料少,立意不高。

師:根據我剛才講的,請大家對下面這件亭發表自己的看法:

分餅之爭

兩個小男孩為了一塊餅在爭吵。他們爭辯誰應該吃大的一半。兩個跑去找父親解決紛爭。

父親説:“你們為什麼不把餅切成兩塊一樣大的呢?”

“沒有辦法。”

“那麼你們拋硬幣決定,輸的人切餅,贏的人選餅。”

兩個男孩同意這個辦法,結果切出了大小一模一樣的兩半。

(摘自1月31日《上海家庭報》)

生:這則故事其實談的是公平問題,他的父親給予倆兒子一個公平的權利,一個是切餅,一個是選餅,父親的聰明在於:分餅的權利與選餅的權利分開,使權利不至於太集中。

生:兩個小孩都顯得很自私,只知道為自己着想,想得到大一點的餅,沒有謙讓的精神和寬宏大量的氣度。

生:父親的`聰明之處在於,既公平地解決了孩子的爭鬥,又潛移默化地教育了孩子。

生:一個好的制度比道德規範更可行,更有效。父親雖沒有救給他們謙讓、奉獻的精神,但卻教給他們很好地處理困難、問題的方法。

師:以上同學認為這是一種聰明的方法,那麼,有沒有同學認為這種方法不聰明呢?如果將“分餅”的方法引申開來,會右什麼後果呢?

生:兩個男孩都想維護自己的利益,不知道為別人着想。如果採用這種方法來解決問題,從教育的角度來説是不值得提倡的。

生:由此想到了“孔融讓梨”的故事。我認為,面對這種情況,父親可以把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兒子聽,救他們應誠有一種謙讓的精神。父親用另外一種方法順利地解決了兩個孩子的紛爭,從分餅結果來説,父親是成功的,但從另一角度來看,父親的這種做法是建立在兩個孩子想霸佔整個餅.即有強烈的佔有慾的基礎上,因而,不能對孩子進行很好的思想教育。

師:從大家剛才的發言中,可總結出以下幾種説法:

1.肯定父親的這種做法;

2.父親的做法不對,讓兒子只想多得,不懂謙讓;

3.從道德與規範兩方面來説,儘管父親的思想覺悟不高,但處理問題的方法非常恰當。

這三種觀點都沒錯,議論文只要能自圓其説、言之成理就行,不能強求唯一的答案。對這則材料,我的看法是:開始,我也認為這種做法比較聰明,後來仔細一想,覺得不妥。這篇材料刊登在《上海家庭報》上,《上海家庭報》是一份教育性的報紙,該則材料登在上面,究竟是一種什麼導向呢?兩個小孩為了一塊餅而爭執,他們只顧自己多吃,卻沒有一點謙讓精神。父親用誰輸誰贏這樣一種帶有賭注性質的方法來解決問題,似乎不是很妥當,它迎合了小孩希望多得的思想,雖然解決了問題,但這只是治表的辦法,將來兄弟之間還是可能紛爭不斷。如果能從道德的角度教小孩謙讓,我相信將來就不會再有爭執,父親也可一勞水逸了。

生:聽了方老師剛才的看法,我想起了另外一個故事:

三個中國人正在打籃球.這時有四個美國人跑來要與他們三對三地對打比賽。顯然,四個美國人中有一個人只能站在旁邊觀看,他們沒有説誰不應該上場,而是主動地拿起籃球站在罰球線上準備投藍,結果投中的三個人蔘與比賽,沒投中的人就自覺地退到一邊觀看,這當中他們一句話也沒説,但很自然地解決了誰該上場、誰不該上場的問題。

這種方法比起相互爭執或投硬幣的方法有效得多。評判某種解決問題的方法,我認為應該視具體的對象而言。在“分餅”故事中,兩個兒子都只是兩個還不懂事的小孩,一時要讓他們達到謙讓的思想境界很難。因此,我覺得父親的這種方法無可厚非,而且實踐證明非常有效。

師:這位同學講得很好,我説過,只要能自圓其説,言之成理,就是一篇很好的議論文。

下面,我抄寫一段文言文,同學們可以和剛才那則材料對照一下,並由此及彼地聯繫起來。

薛包好學有行,弟求分財異居,包不能止,乃中分其財。奴婢取老弱病殘者,曰:“我共事久矣。”田園取其荒者,曰:“吾少所理,意所戀也。”器物取朽損者,曰:“素所服,身口所安也。”(薛包是東漢汝南人,字孟嘗,以孝敬父母、友愛兄弟著稱)

還有一則故事:(關於李舶的)

李舶本姓徐,名世舶,字茂功,隨李世民征戰,封英國公。姊嘗病。舶已為僕射,親為之煮粥.風回焚其鬚髯。姊曰:“僕妾幸多,何自苦如是?”舶曰:“非為無人使令也,顧姊老,舶亦老,雖欲久為姊煮粥,其可得乎!”

生:在與弟弟分財產時,薛包不但沒有與弟弟爭執,而且主動地挑“老弱病殘者、荒者、朽損者”,體現了高尚的情操,為什麼?因為“薛包好學有行”。薛包與上面兩個小孩形成鮮明的對比,關鍵也在於受教育的程度與個人的修養有別。

生:李舶雖然是僕射,但當他妹妹生病時,親自為其熬粥,連“須”被“焚”也在所不惜,還深感內疚。這也體現了兄妹之間的友好情誼。

師:“分梨”、薛包與李舶這三故事看似沒有關係,但我們分析下來,發現它們實際上説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兄弟姐妹之間只要謙讓、友好,什麼事都好辦,所謂家和萬事興;反之,兄弟姐妹之間斤斤計較,爭吵不斷,則什麼事也不好辦,家庭也就肯定好不起來,嚴重的甚至導致家破人亡。同學們在寫的時候,還可以補充一些事例,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下面,我佈置一個作文題:《金魚之死的啟示)

金魚之死法

董玉潔

只要有鮮水,金魚就無餓死之虞,但難免脹死之憂。

金魚是鯽魚的變種,徹頭徹尾是人類馴育的結果。人類對其一貫的要求是美,只要美就行。而金魚的捕食能力卻被作為美的代價退化殆盡。不會捕食,危機惑便無時不在,它別無選擇地必須抓住每一粒投向自己的食物,而人把食物精工細製得可口至板,成為一種其無力抗拒的誘感,於是不會搖頭的金魚吃啊吃,直到連同食物一起沉至水底。

貪得無厭是金魚最常見的死因。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wzw90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