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采薇 >

《采薇》的課堂教學實錄

《采薇》的課堂教學實錄

《采薇》描寫了西周時期一位飽嘗思鄉之苦的戍邊士兵在歸家途中的所思所想。

《采薇》的課堂教學實錄

1、新課導入

(從台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詩導入。)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

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裏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裏,大陸在那頭。

這是台灣詩人余光中的《鄉愁》。其實,每個人都有自己生於斯長於斯的家園,每個人都擁有融於自己的血脈的故土親情。對故土的情結對一個人的影響常常是終生的,有時甚至讓人魂牽夢繞,蕩氣迴腸。為什麼?讓我們到我國文學的源頭和西方文學的源頭中去體驗一下這種美好的情感吧!

2、背景知識

《詩經》和“〈詩經〉六義”

師:請同學們將蒐集到的關於《詩經》和“〈詩經〉六義”的知識和大家分享

生1:《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結,共收入從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紀)至春秋中葉(公元前7世紀)約五百餘年的詩歌三百零五篇(詩三百)。最初稱“詩”,漢代儒者奉為經典,乃稱“詩經”。

生2:根據音樂的不同, 《詩經》可分為《 風》《雅》《頌》三部分,“風”即“國風”,是各國土樂。“頌”是專門用於宗廟祭祀的音樂,“雅”是周朝王畿之樂,“雅”又有“正”的意思,“雅”又分為“大雅”“小雅”,“大雅”大多是時代較早,以歌頌為主的詩,共31篇;時代較晚的民歌以及一般貴族的雅樂稱“小雅”,共74篇

生3:“風”、“雅”、“頌”和《詩經》的主要表現手法“賦”“比”“興”合起來,被稱為“《詩經》六義”

師:同學們説的非常好,  《詩經》的305篇詩歌,多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作品,產生於今山西,陝西、河南、山東、湖北等地。大體上説,《風》是民間樂歌,《雅》是宮廷樂歌,《頌》是宗廟樂歌和舞歌。《風》的絕大部分及《小雅》的少部分作品,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代表了《詩經》得最高文學成就。這些產生於民間的作品,或揭露當時的社會政治的黑暗,或反映徭役,兵役的痛苦,或表現勞動生活的苦樂,或描述愛情婚姻的悲歡,從各個側面廣泛的展示了古代社會,政治和日常生活的圖景。

3、學生朗讀,整體把握

師:請同學們思考這首詩表現了什麼樣的主題?

生1:我覺得這首詩歌抒發了戍邊士兵的思鄉之情。

生2:這首詩表現了士兵們的悲傷心情。

師:詩中的地點是?

生:歸鄉途中。

師:誰能再説説?

生3:這首詩主要寫士卒歸鄉途中撫今追昔,痛定思痛而更加悲傷。

4、自主學習

師:下面請同學們疏通詞句,掌握主要內容。

(教師請三名同學疏通詞句,從而使學生了解文意)

想我當年出征日,楊柳春風真美麗。如今歸來返故里,卻是雪花紛飛時。行路遲緩路漫漫,又渴又餓不勝寒。無限傷悲在我心,誰人知曉歎伶仃。

5、合作探究

(讓學生暢所欲言,允許從不同方法去讀去看,答錯了不批評,然後再分小組討論發言,進行交流彙總。)

師:“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視為情景交融的佳句。你是怎樣理解的?

生1:“楊柳依依”句回首往事,“依依”寫出了柳枝隨風搖曳之狀。

生2:這一句也表現出戍卒對家鄉依依難捨的眷戀之情。

師:説的很好。

生3:“雨雪霏霏”句抒發了歸人濃烈的`思鄉之情。

師:天氣怎麼樣?

生4:不好,下雨,下雪。

師:陰霾的天氣,紛紛揚揚的雪花,有力地烘托出人物沉重抑鬱的心境。

師:古人對這兩句詩做出了高度的評價,你們知道他們是怎樣評價的嗎?

生5:劉義慶《世説新語•文學》:“謝公(謝安)因弟子集聚,問《毛詩》何句最佳,遏(謝玄)稱曰:‘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生6:方玉潤《詩經原始》中評説:“此詩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實景,感時傷事,別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凱奏生還,樂矣,何哀之有耶?”又説:“末乃言歸途景物,並回憶來時風光,不禁黯然傷神,絕世義情,知古常新。”

生7:清人王夫之在論《詩經•小雅•采薇》這兩句時説:“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

師評:一以往昔之虛襯眼前之實,以凱旋之樂襯內心之悲痛;二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尋味;三“楊柳依依”與“雨雪霏霏”對比,突出不勝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飢渴難當,情境實悲;五語調低沉,低迴往復,氣氛悲愴。

師:其他幾句呢?

生8:“行道遲遲”一句書寫了戍卒歸程之艱難及其心力交瘁的境況。

生9:最後一句:“我心傷悲,莫知我哀”,直抒胸臆。抒發了悲痛的心情。

師:前三句既是寫景寫境,又是抒情,融情於景,寓情於境,情與景與境交融,相映成輝。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caiwei/mkl2n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