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觀滄海 >

《觀滄海》課堂教學實錄

《觀滄海》課堂教學實錄

引言:《觀滄海》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在教學上應如何提高《觀滄海》教學質量呢?以下是小編分享的《觀滄海》教學實錄,希望能給在備課的老師一些幫助。

《觀滄海》課堂教學實錄

  教學目的:

1、初步學會鑑賞詩詞,領會樂府詩優美語句和深邃內涵。

2、引導學生通過朗讀來體會詩人昂揚奮發的精神。

3、培養學生想象和再造想象能力。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切實體會詩人所營造的意境,體會到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教學難點:

通過詩歌本身和教師的介紹,領會曹操建功立業的抱負,以及他詩歌的創作特點。

課時安排 一學時

  教學方法 :講授法、提問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使用多媒體大屏幕

  教學內容: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都看過一些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的曹操,也都或多或少地講出一些與曹操有關的歷史故事,關於曹操的評價,歷來爭議很大,想必同學們的評價也不一樣,不過可以肯定一點,曹操是偉大的,否則他也不會建立不朽偉業,他有着廣博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這一點在他的很多詩中都可見端倪,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他代表作之一:《觀滄海》。

二、 作者簡介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瞞,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作為一代梟雄,他精通音律,善作詩歌,抒發政治抱負,並反映漢末人民苦難生活,慷慨悲涼,剛勁有力。

三、 寫作背景

曹操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烏桓的途中。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餘萬户。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烏桓。在這年八月的一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一中國的宏願。把前後的事件聯繫起來,我們可以看出,北征烏桓對曹操來説是一次多麼重要的戰爭了。

四、整體感知

帶着問題有感情地高聲朗自由朗讀課文(讀幾遍、正音)

五、研讀課文

1 師:先來理解題目,翻譯很簡單,就是看大海、觀大海,那麼詩題可不可以換成《觀大海》呢?

生:海水色蒼,蒼指顏色,是暗綠色,“滄海”比“大海”形象且內容豐富,故不可替換。

2 師:看前兩句:東臨碣石,以觀滄海。這碣石是指山名,“臨”是動詞,登臨之意,以是目的連詞,翻譯成“為了”“來”,這些都要記住,那麼誰能翻譯並回答這兩句詩交代了什麼情況?

生:我來到碣石山來觀看大海。

師:這兩句詩有什麼作用?

生:這兩句詩交代了詩人所處的位置和來到碣石山的目的。有統領全詩的作用。

師:根據這個開頭,下文該寫什麼呢?

生:寫觀海所見之景

3 師:讀過全詩,從哪一句到哪一句是作者所見實景?

生:“水何澹澹”到“洪波湧起”

師:哪位同學能解釋一下這六句詩的內容?

生:眼前的大海水波浩淼,遼闊蒼茫,在這渺遠的海面上還有突兀聳立的山島。再聳峙的山島上,雖然已到了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但島上仍然草木繁茂、百草豐美,一派勃勃生機。在仔細看,秋天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湧起伏,氣勢雄渾。

師:那麼現在來仔細分析這六句實寫觀看景緻的詩句。那麼這六句所寫的內容的角度有何不同?那些是總寫的,哪些是分寫的?

生:前兩句描繪的是全景,是望海的整體印象,像繪畫中的粗線條,將滄海的大致景象勾勒出來,而後四句則分別寫山島和海上的景象,島上草木勃勃生機,大海氣勢宏偉。後四句是照應和解釋前兩句的。

師:注意積累這六句中的重點字詞。何:何其,多麼的意思,表達出對大海的讚美,澹澹的含義、竦峙的含義,根據課下注釋把他們記住。現在同學思考:曹操筆下的秋天與我們潛意識裏的秋天、我們熟悉的歷代文人筆下的秋天有何不同?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guancanghai/lvoow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