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小學數學反思《正視差異分層反思》

小學數學反思《正視差異分層反思》

在案例中,教師設計這組對比題的目的,是想讓學生通過計算,初步感受有的連加計算可以應用加法結合律使計算簡便。故而面對部分學生提前“走捷徑”的想法,教師採取了相對武斷的答覆。我理解教師的苦衷,或許他認為當時給了學生肯定的答覆後,會有相當一部分學生走這條“捷徑”,從而使本來的設計意圖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實。應該説,教師這種斷然拒絕的態度肯定是不可取的。既然學生已經注意到算式的特點,並知道可以應用加法結合律使計算簡便,又何必逼着學生回到“假裝一無所知”的狀態呢?這就如同牛兒已經看到了遠處的草,願意撒開四蹄,我們卻硬是牽着繩子,讓它裝做什麼都沒看見,慢慢地往前挪一樣。

小學數學反思《正視差異分層反思》

因學生知識基礎、智力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故而教學中常常出現“陪學”的現象。不是差生“吃不了”,眼巴巴地看着優生向前跑,就是優生“吃不飽”,耐着性子慢慢熬。這給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造成很大的困難。如何使存在着差異的學生在統一授課的過程中得到提高與發展呢?我感到,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按照學生的不同層次提出不同的要求,實施分層教學。

小學數學教材內容有較強的邏輯性,環環相扣,循序漸進。新的知識往往都和已有的知識聯繫密切,如果對已有的知識掌握不牢,就不便於學生進行新知的探究。目前教材的編排大多是從問題情境引入,不像過去從“複習”開始,這會給部分學習後進的學生造成新的困難。因此,在一個新的內容教學開始,教師必須瞭解學生真實的學習起點,注意為學習後進的學生做好查漏補缺的工作,使他們在探索新知時能夠位於合適的起點。

學生在探究新知的過程中,自然也會表現出差異。有的學生不僅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有的學生則僅僅知道結果,對得出結果的過程缺乏正確的認識;有的學生則可能對結果一無所知,對過程糊里糊塗。因此,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從現有的起點出發,逐步達到要求。對後進的學生,可以提供較低的起點,這裏的.“低”不是低要求,更不是放鬆對他們的要求。相反,低起點是為了實現高要求。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再小組討論,然後集體交流,教師評點,有意識地讓優秀生帶動後進生。這樣,在尊重差異的基礎上,合理地利用了差異。

例題教學後,有的學生能融會貫通,有的學生基本學會,有的則可能似是而非。因此,鞏固練習也必須因人而異,設計更具針對性和層次性的練習。可以設計同步練習,但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對於解題時間,不作硬性規定;對於解決問題的方法,鼓勵優秀生探索有沒有其他的方法,等等。也可以安排分層練習。一方面設置基本題,夯實基礎;另一方面,出示提高題供優秀生思考,使他們得到更好的發展。這裏所謂的提高題應是已學知識的綜合運用,是對所學內容的拓展和對後繼學習的適度延伸。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om9eo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