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反思 >

數學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

數學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我們需要很強的教學能力,藉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數學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數學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

數學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1

1、教學內容比較簡單,難度比我國低一到兩個年級。

2、重練習質量輕 練習數量,美國學生的作業負擔很輕,尤其在數學,不會採用題海戰,主要採用多樣化的練習幫助學生數學學習。而且都是第二天課堂上完成頭一天的作業,再上新課!

3、比較重視數學能力與數學思想的培養,教學內容比較生活化,因為在美國中小學教學中,大量的使用比如學生生活裏面所遇到的以及課堂教學裏面大家能接觸到的例子來進行教學;比如,"現在有半杯糖均勻的灑在批薩上,現在來了三個小朋友,我們每個人能吃進多少糖?

4、教學形式多樣化,他們教學最多的方式是讓學生充分的去參與,讓學生去做,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老師很少把這種答案直接的去告訴學生,而是讓學生通過練習,通過自己的活動來發現數學知識,如遊戲,比賽。

5、師生關係融洽,學生課堂上比較自由,甚至可以走來走去,與我們要求學生規矩的端坐,完全不一樣.學生會主動幫老師擦黑板!

數學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2

週四下午小組內進行了課前備課,因為這節課的的學習目標有兩個,(1)掌握一個數乘分數的意義(2)一個數乘分數的的計算法則,文本上首先出示的是一個工人師傅每小時刷一面牆的,小時刷這面牆的幾分之幾?其實對於孩子來説列式沒有問題,利用工作效率乘工作時間,也就是×,但是這節課的難點不是列式,而是如何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通過備課我們討論的結果是讓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和小組討論來突破難點,所以這節課的設計是直接出示例題讓孩子列式,再出示動手操作的步驟和自學問題分別是(1)拿出準備好的一張長方形紙,用直尺找到這張紙的,並用斜線畫出來,(2)再把這張紙的平均分成4份,找到它的,用雙斜線畫出來。(3)的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你是怎麼知道的?(4)觀察×怎麼等於的,自己説一説,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5)從剛才的動手操作中你發現的表示的結果就是×,自己説一説分數乘分數的意義。自主學習後小組再合作交流,最後的疑難解答環節,再讓孩子們提問,突破難點。

上課的過程中我是這樣來操作的,動手操作環節,孩子們都在同桌的幫助下找到了,以及的,但是對於法則和意義的理解孩子有點含糊不清,我想如果這節課加上直觀的課件演示一張紙的和的的過程,可能會更有利於學生的理解,這節課的學習效果會更好。

數學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3

本節課《分數乘分數》是人教版六年級數學第二單元的內容,重點是鞏固和進化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

在教學實踐中我繼續採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幫助學生達成以上的兩個數學目標。對於課堂中的“探究活動”沒有直接放手,這是因為學生對“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還不夠深刻,因此在整個得教學過程分為三個層次:

(1)、引導學生通過用圖形表示算式,再用算式表示圖形,深化“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感知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2)、以3/4×1/4為例,讓學生先解釋算式的意義,然後用圖形表示這個意義,最後在根據圖形表示出算式的計算過程,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的過程是學生鞏固分數乘法的意義,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

(3)、學生運用數形結合的方法獨立完成教材中的試一試,進一步達成以上目標,併為總結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積累認知。整體教學的效果很好。

由於學生有比較堅實的整數乘法意義的基礎,所以對於探索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探索完全可以讓學生獨立進行。而在分數乘分數計算過程的探索中,由於學生剛剛認識“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分數乘法意義,並且用圖形表徵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比較複雜,因此採用“扶一扶,放一放”的策略就比較好。

學生在計算分數乘分數時能根據計算法則進行計算,但對於計算過程的約分,部分學生的約分意識不強,如3的倍數,7的倍數,甚至更大質數的倍數,學生不知道約分,使結果不是最簡,還要加強訓練。

數學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4

不久前,在教學分數乘分數時,有一些反思,現整理如下:

}案例一

浙江版教材是這樣安排和處理的:一台飼料粉碎機,每小時粉碎飼料1/2噸,3/4小時粉碎飼料多少噸?引導學生想:3/4小時粉碎飼料多少噸,就是求1/2噸的3/4是多少,算式是1/23/4。通過數形結合的方法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1小時粉碎飼料1/2噸,1/4小時粉碎1/2噸的1/4,就是把1/2噸平均分成4份,取中的1份,也就是把1/2噸平均分成(24)份,取其中的1份。3/4小時粉碎1/2噸的3/4,就是取3個1/ (24),結果是 ,最後師生歸納分數乘以分數的計算法則。

【反思一】

這樣的安排側重於意義的學習,但由於例題的安排缺乏一定的問題情境和生活情境,比較枯燥和抽象,很難調動學生的求知慾望。因為學生的學習不是簡單地接受知識,而是在體驗和創造中學習。我們的數學教學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學生已有的數學知識結構出發,基於這樣的想法,在實際教學中,我進行這樣的處理:

〖案例二

先創設問題情境地,分數單位乘以分數單位。課件出示一個邊長為1米的正方形,面積為1平方米。然後,在正方形一角又出示一個小長方形,請大家估計一下,圖中的陰影部分大約是多少平方米,用分數表示。(學生猜測、估計)。課件出示背景格子圖,學生很容易就看出來整個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20份,而這個陰影部分恰好是1/20平方米;這個格子圖把正方形的邊長分別平均分成了4份和5份,即:這個長方形陰影的長和寬分別是1/4米和1/5米。學生已經知道長方形的面積是長乘寬,那麼1/51/4和1/20平方米之間有什麼聯繫?你有什麼想法?指導學生進行交流

【反思二】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是學生主動的建構活動,學習應與一定的情境相聯繫,在實際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原有知識和經驗同化當前要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的新知識,不但便於保持,而且容易掌握遷移到新的情境中去。創設教學情境,不僅可以使學生容易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枯燥的、抽象的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饒有興趣。從現代教學論的觀點看,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的情境,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

孔企平説,我們在課堂裏講的數學學科與數學家研究的數學是有區別的。數學家研究的數學學科是從概念、公理、定理出發的以邏輯體系為基礎的數學,而我們給學生講的數學則更多地建立在學生經驗的基礎上,是這方面生活經驗的昇華。所以,這樣的設計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經驗,

但這樣的設計顯然對算理的學習不足,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學生的體驗也是不足的。另外,所有這一切,包括圖形和數據,都是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學生的所有猜想與活動都是在老師所劃定的圈子裏進行,雖然我精心為學生創設了一個探索的情境,但是,學生還是被老師牽着鼻子走。

〖案例三

活動與問題:1、每人拿出一張長方形紙,折一折,表示出它的1/□,塗上顏色;再把這張紙的1/□看作單位1,表示出它的1/□,也就是1/□的1/□,把折出的1/□塗上然後把這張長方形展開看一看,塗色部分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2、你能把剛才摺紙的操作活動用算式表示出來嗎?3、猜想與驗證:塗兩種顏色的陰影是整個長方形的幾分之幾?打開摺紙並驗證。4、把學生的算式和結果儘可能多的都寫在白板上。5、小組討論並發現規律。

【反思三】

《國家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如何把一些抽象的數學概念變為小學生看得見、摸得着、理解得了的數學事實?這是每個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很好考慮的問題。許多成功的案例説明,讓小學生動手操作是提高數學學習的有效策略之一,因為這樣做既符合兒童的生理、心理特徵,可以吸引他們把注意力集中到有意識的教學活動中來;又能使他們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整理,找出有規律的現象,逐步抽象、概括,獲得數學概念和知識,使抽象問題具體化。

基於這樣的認識,在實踐中設計本課時,有以下三個想法:

1、開放式的教學設計。把一張長方形的紙折成1/□,可千萬不要輕視這個小小的□,它給學生的很大的空間和權利。我們常説,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個□就是在把學習的權利還給學生;

2、讓學生經歷猜想與驗證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學會研究數學問題的方法,有了大膽的猜想才會更有繼續研究的.慾望。

3、在親身活動中感受數學。美國華盛頓兒童博物館的牆壁上張貼着一句格言:我聽見了,就忘記了;我看見了,就知道了;而我做了,就理解了。案例三的設計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把較複雜的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用摺紙這一直觀動作進行反映,有利於學生感受和理解計算方法。

現代教學論認為,每位學生都有潛力,教師的作用僅僅是激發這種潛力。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應力求凸顯學生生命的主體地位,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其內在的發展潛力,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讓他們經歷知識的發現、問題的思考、規律的尋找、結論的概括、疑難的質問乃至知識結構的建構等一系列的數學活動過程,使短短的一節課,時時充滿生命活力。這是學生課堂生命活動得以充分展現的關鍵。作為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儘可能給他們提供動手操作的機會。但數學課的操作畢竟是學習意義上的操作,是一種特殊的動手活動,在組織操作活動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要有明確的操作目的,切忌為了操作而操作,使活動本身流於形式。二是要給學生留有足夠的思維空間。學具操作要注意適時、適量和適度。適時就是要注意最佳時機,當學生想知而不知,似懂而非懂時,用學具擺一擺,就會起到化難為易的效果。適量是指要控制使用的次數,活動的時間,並不是搞得越多越好。適度是指當學生的感性認識已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應引導學生在豐富的表象的基礎上及時抽象概括,掌握火候,使感性認識逐步上升為理性認識。

數學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5

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是分數乘整數意義的擴展,記住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並不困難,但讓學生理解算理難度就比較大了。本節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是鞏固和進一部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探索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法則。教學中我主要是採用“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直觀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並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歸納總結。首先在複習中,通過直觀演示,引導學生依次折出長方形紙條的1/2,再取1/2的1/4和3/4,並讓學生用乘法算式來表示這個過程,初步感受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接着以2/3×1/5、2/3×4/5例,讓學生先解釋算式的意義,然後用圖形表示這個意義,最後在根據圖形表示出算式的計算過程,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的過程是學生鞏固分數乘法的意義,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過程。教學中我充分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通過觀察、實驗、操作、推理等活動,通過例題的直觀操作,通過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初步掌握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在探究活動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分析、觀察、猜想、驗證、比較、歸納的過程,進一步發展了學生初步的演繹推理和合情推理能力。

通過本課教學我有了以下幾點思考:

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相結合。

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的道理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起來不是很容易,所以利用圖形使抽象的問題直觀化,在本課教學中就顯得尤其重要了。縱觀教材,數形結合思想的滲透也有着不同的層次,例如分數乘法前兩節課中是利用具體的實物圖形,幫助學生從具體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在分數乘法第三節課中是利用直觀的幾何圖形,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計算道理;接下來的分數乘法應用中,我們還將利用線段圖幫助學生理解分數乘法應用的問題。數形結合的過程不是簡單的抽象變為直觀的過程,而是抽象變為直觀之後,再從直觀變為抽象,也就是要講“以形論數”和“以數表形”兩個方面有機的結合起來,只有完整的使學生經歷數與形之間的“互動”,才能使他們感知“數形結合”,才能使他們能在解決問題時自覺地應用“數形結合”

經歷探究過程,優化互動生成。

“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這一新的理念説明:數學教學活動將是學生經歷一個數學化的過程,是學生自己建構數學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學本課時力圖讓學生親自經歷學習過程。即讓學生在動手操作——探究算法——舉例驗證——交流評價——法則統整等一系列活動中經歷“分數乘分數”計算法則的形成過程。這裏關注了讓學生自己去經歷、去體驗,去感悟、去創造。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把探究的權力真正還給學生後,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在兩個班的上課中,關於分數乘分數法則都有不同的驗證和説明的方法出現,這些方法遠遠超出課前的預設。究其原因,就是學習變成了自己的事,學的更主動,潛能發揮到了極至。

數學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6

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是分數乘整數意義的擴展,記住分數乘法的計算法則並不困難,但讓學生理解算理難度就比較大了。所以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教學中我主要是突出了實際操作和圖形語言,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直觀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並能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總結。

首先在複習中,我先讓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及計算方法,然後通過直觀演示,依次折出長方形紙條的1/2,再取1/2的1/4和3/4,並讓學生用乘法算式來表示這個過程,初步感受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並用語言概括,初步滲透了無限的思想;然後讓學生猜想1/2×1/4=?由於學生已有了分數乘整數的基礎,所以不難猜出:1/2×1/4=1/8,接着就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藉助圖形語言,體會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感受分數乘分數為什麼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學生在摺紙的過程中,體驗到結果都相同,再借助教材中“討論”的問題,鼓勵學生討論算式與圖形之間的關係,通過類似幾道題的“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讓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小結分數乘分數的方法。

教學中充分藉助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通過觀察、實驗、操作、推理等活動,通過例題的直觀操作,通過知識的遷移幫助學生理解了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初步掌握了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在探究活動中,讓學生主動進行分析、觀察、猜想驗證、比較、歸納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初步的演繹推理和合情。

數學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7

今天教學了分數乘分數(例4和例5),在課前研究教材時就覺得不太好理解,因為例題中都有兩個單位1, 比如畫斜線的1份佔1/2的1/4,此時的單位1是1/2,但是對於整個長方形來説是1/8,此時的單位1是一個長方形。

後面的1/2的3/4,以及對例5的兩個算式的理解都是同出一轍。但要注意兩者教學時的區別:例4是讓學生從圖中猜想(感知)出兩個分數乘分數的結果。例5是讓學生先猜算結果,再用圖來驗證。二者在教學中的順序是相反的,但其目的都是讓學生從圖形直觀感知進而理會出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但是從學生的反饋來看,好像不能夠充分理解,確實是太抽象了,雖然有圖的輔助。分開來看都能理解斜線部分是1/2的1/4,又是這張紙的1/8。但是為什麼1/2的1/4就是1/8呢?這其間可是隱含着兩個不同的單位1啊。學生能轉得過來嗎?單靠猜想感知行嗎?教學時我是照書按步就班的教的,但有不少學生好像鑽到雲霧裏去了。

為什麼呢?怎麼辦呢?

原因很簡單太抽象了。

辦法是有的化抽象為形象:我們來看看練習九的第1題,與例題的最大的區別在於例題是在數之間思考,練習中的第1題是在數量之間的思考。不要小瞧這一點變化,藉助數量來理解就比例題數之間的理解要容易得多。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教學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前面的幾個例題都是藉助具體的數量讓學生理解算理的,而分數乘分數比前面的幾個例題都複雜些,但是卻擺脱數量而抽象成數,學生的思維難度陡增。為什麼不借助數量呢?如果把例題轉換成像練習九第1題這樣的情境,學生會很容易列式,也比較容易理解算理。在此基礎之上,再抽象成數,如例題式樣的,學生學起來會好得多。]

數學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8

緊張的三天時間過去了,對於我來説,彷彿經歷了一個重大的抉擇,我是一個心裏素質極差的人,有人説,我為什麼還要不斷地把自己的博文寫下去,不是為了別人,不是為了做給人看,而是做給自己知道,讓自己知道自己有那麼多的不足之處,能夠不時的檢視自己,審察自己,更能不斷地提醒自己,自己是一個永遠需要各方面營養填充的個體,也是一個需要不斷糾正自己的人。

在這節課中,有兩點沒能做做到的地方,一個是在教學過程中,沒有引領孩子們看到把1/2公頃平均分成了4份,也就是把1公頃平均分成了8份,這樣學生在思維上就沒有形成一個良好的過渡,孩子們不能在腦中形成清晰的認識,認識不到求1/2公頃的1/4是多少,求的是1/8公頃,分母代表把1公頃一共平均分成的份數,分子1代表取了其中多少份。面對孩子們的困惑,正是由於在指導上的缺失,才失孩子們不能更好的理解到這一點,要想讓孩子有大視角,我們必須先要有大視角。

第二,能讓孩子們更具體的感受到,分子乘分子的積代表什麼,分母乘分母的積代表什麼,只能説,我們無論想到了多少,如果只是一味地關注我們自身,都會影響到我們自己做的事,就如同牆角的花,當我們孤芳自賞時,天地變小了,一切都是我們自己的錯,只有在一種忘記自我的狀態中,才能做的更好,也許這是一條永遠都要堅持的理念。

當然,此次活動,也讓自己看到了自己的另一方面不足,沒能請同事深入到自己的課堂之中,只有別人才能真正看清自己缺失的地方是哪些,也只有一針見血的指出,才會讓我們前進的步伐更穩鍵。

生活給予我們的挑戰也許更是一個個地機會,更是一次次促進自己的方式,在這樣的角度看來,壓力更能讓人進步,讓自己更適應不斷變的形式,讓自己更能成為一個掌控自己的人,比什麼都重要!

數學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9

[片段一]

師: 1/41/2你們能不能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計算出它的答案呢?

生:能。

師:請同學們聽清要求,先獨立思考,再與你的同桌交流你是怎麼想的?

生:(嘗試計算答案,探究算理)

師:(巡視,指導)

師:許多組想出了很多辦法,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説説你們是怎麼想的?(據學生彙報:化小數板書;摺紙請他生再演示;彙報算式先放一放,最後請學生説説理由)

組1: 1/4=0.25,1/2=0.5,所以0.250.5=0.125=1/8,我們認為答案是1/8。

組2:可以把一張紙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這樣一共把這張紙平均分成了8份,取了其中的一份,所以是1/8。

(師:這種方法你聽懂了嗎?這個8是怎麼來的?

組3:按他的想法來説,是折出來的,先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再平均分成2份,實際上是把這長方形分成了8份。)

組4:(邊説邊畫):我們用的是線段的方法,畫一條線段作為單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一份,再把這一份平均分成2份取一份,就是把這條線段平均分成了8份,取了其中的一份。

師:以1/41/2=11/42=1/8為例,你為什麼能用42呢?(課件呈現)

[片段二]

師:像1/41/2,大家想出了很多辦法,如果工作1/3小時可以鋪設這塊地面的幾分之幾?3/4小時呢?現在你能不能解決了?誰來彙報算式?(課件呈現)。

師:聽清要求,我們分工一下,1、2組研究第一個算式,3、4組研究第二個算式,用你喜歡的方法獨立思考一下。

生:選擇探究算理及其結果。

師:巡視,指導。

師:許多組想出了很多辦法,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我們先請選擇第一個問題的同學彙報:説説你們是怎麼想的?

生:彙報。

師:這題你們為什麼沒有化小數去解決。

生:不能化有限小數。

師:所以化小數去解決是不是對所有的分數乘分數都適用呢?(生:不能)所以化小數去解決分數乘分數有一定的侷限性。

師:我們再請解決第二個問題的同學彙報:説説你們是怎麼想的?

[片段三]

師:從剛才的推算中,我們已經得出了1/41/2=1/8、1/41/3=1/12、1/43/4=3/16,是不是我們以後遇到這樣的題目都需要這樣推算呢?(生:不是)

師:那請你們仔細觀察一下,分數乘分數我們應該怎樣計算呢?

同桌討論,彙報:

(板書)分數乘分數,用分子相乘的積做積的分子,分母相乘的積做積的分母。

[反思]

1.猜想驗證歸納的探究思路是否需要?

在本節課的試教中,我採用了猜想驗證歸納的探究思路來進行教學。在課堂中,我發現學生猜測1/41/2,他們猜測的結果都是1/8。在驗證環節學生純粹停留在如何得出算式結果上,導致學生的思路大大受到限制。而在第二次教學時。我採用了計算彙報方法歸納的思路進行教學。我發現學生在課堂中更為積極主動,學生在彙報方法時也體現了層次性。學生羣體一:單純從如何得出答案入手,但正所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學生羣體二:能初步從自己的探究中知道應該怎樣算。

綜上所述,猜想驗證歸納的探究思路的確在數學教學中起了相當大的作用,但對於部分內容的探究還是不適合的。

2.教師該如何從學生的發言中抓準本質?

課堂活躍了,學生髮言就大膽了,自然而然課堂上各種不可預設的回答就出現了。作為教師要善於調控課堂節奏、善於引導(歸納)學生髮言,這樣才不至於讓有價值的問題流失,不至於讓課堂上學生的回答變的無人理睬。

如:我在試教中,學生彙報了1/41/2=(14)(12)=18=1/8,我一開始並沒有理解這位同學的這樣做的理由。我馬上問:有誰明白這樣做的理由嗎?為自己儘量爭取儘可能多的時間。當然,即使我明白這樣做的理由,也應讓學生多思考、多説説,這樣才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參與度。

綜上所述,我覺得善於從學生的發言中抓準本質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它必須從自身漫長的經歷中去體驗、感悟才能變得收放自如。

數學分數乘分數教學反思10

本節課內容是《分數乘分數》,它是建立在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意義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在於使學生理解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及計算方法,這也是本單元的難點。教學設計中主要是突出實際操作和圖形語言,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直觀體會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並能運用自己的語言進行總結。

首先在情境中,先讓學生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及計算方法,然後通過直觀演示,依次折出長方形紙條的二分之一,二分之一的二分之一,並讓學生用乘法算式來表示這個過程,初步感受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和計算方法,然後讓學生猜想,由於學生已有了分數乘整數的基礎,所以不難猜出結果,接着就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藉助圖形語言,體會分數乘分數的意義,感受分數乘分數為什麼是用“分子乘分子,分母乘分母”的方法,學生在摺紙的過程中,再借助教材中“討論”的問題,鼓勵學生討論算式與圖形之間的關係,通過類似幾道題的“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讓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小結分數乘分數的方法。在計算法則的發現上,因為在前面花費了許多的筆墨,到法則的形成時,就讓學生根據黑板上的五個算式讓學生觀察“積的分子、分母與兩個因數的分子、分母有什麼關係?”得出分數乘分數的計算方法。

由於本節課只是初步讓學生通過摺紙活動感受分數乘分數的意義及計算方法,整節課大量的時間都放在了學生“折一折、塗一塗”的直觀感受上,注重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於學生更多的自主學習的機會。整個教學的流程是非常清晰的,由複習到新授再到練習老師都對教材進行了很好的研究,並且非常熟練自己的教學程序。

反思本課的教學,在計算方法的形成過程時,有點重結論輕過程之嫌。如果加上讓學生自己舉例驗證的環節,可能更體現數學思想方法的滲透;另外,平時教學中,發現學生如果在原來的題目上直接約分,學生往往錯誤率相對高一點,於是一律要求重新抄題再約分,因此在練習中要求先約分再計算時,學生基本都是先抄好題目,然後在計算過程中進行約分的,其實這一個環節可以放在第二課時中進行,放在這裏讓學生倒有點無所適從的感覺。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fansi/nw9m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