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育隨筆 >

六國論 教案教學設計

六國論 教案教學設計

 六國論

六國論 教案教學設計

   作品定位

   這是一篇史論,評議戰國時期六國對付秦國策略的得失,闡述了六國滅亡的原因在於賂秦,賂秦必然資敵而弱己。文章以古喻今,借六國“賂秦”而亡,提醒治國的人吸取這個歷史教訓,不要重蹈覆轍。閲讀這篇文章,應該注意到作者並非單純評論史實,而是採用借古諷今之方法。

   

   文脈梳理

   

   六國論(結構)

   第一節提出中心論點: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

   --不賂者以賂者喪

   論史 (第二節)論證分論點一: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

   --韓魏楚三國賂秦而力虧

   (第三節)論證分論點二:不賂者以賂者喪

   --齊燕趙不賂而亡 - 諷今 (第四節)總結歷史教訓,申明政見

   議論抒情--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無使為積威之所劫

   (第五節)警告北宋王朝不要重蹈覆轍

   借古諷今--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又在六國 之下 

   

   

   

   

   資料展板

   1、字音詞義

   

   ①率(shuài)賂秦:全都,一概。

   ②思厥(jué)先祖父:這裏相當於“其”。

   ③抱薪(xīn)救火:柴草。

   ④暴(pù )霜露:暴露。

   ⑤燕(yān)趙之君: 燕國。

   ⑥洎(jī):及,等到。

   ⑦革滅殆(dài )盡:副詞,將近。

   ⑧為(wéi)國者:治理國家的人。

   2.詞語積累

   ①通假字

   暴霜露,斬荊棘 暴通曝,曬

   暴秦之慾無厭 厭通饜,飽,滿足

   當與秦相較 當通倘,倘使,表假設關係

   

   理解通假字要注意如下兩點:

   (1)通假字在文中運用假借意

   如:厭不當“厭惡”講,而應理解為“滿足”,即饜為飽,引申為滿足

   (2)讀音應讀假借字音

   如當通倘,音tǎng 莫讀暮音mù

   

   

   ②注意詞語的古今異義

   (1) 其實:即實際情況,較秦之所得,其實百倍,今義為“實際上”

   (2) 祖父:古義祖輩父輩如“思厥先祖父” 今義:父親的父親。

   智力:古義智謀和力量,如可謂智力孤危

   顛覆:古義滅亡,如“至於顛覆理固宜然”,今義翻倒,推翻。

   

   ③多義詞理解:

   或

   (1) 不定指代詞,有的人 : 或曰,不賂者以賂者表

   (2) 有時:一食盡粟一石

   (3) 或許: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相

   (1)指代一方,他你我 : 相見恨晚

   (2)觀看 : 伯樂相馬

   (3)宰相,名詞 :況於將相乎

   (4)互相 : 當與秦相較

   以

   (1) 介詞,依靠,憑藉

   如:秦以攻取之外

   (2)因為 ,由於

   如:不賂者以賂者表

   (2) 用,拿,把

   如:以地事秦

   連詞,相當於而

   表目的,來: 舉以於人

   動詞:認為: 以為神

   1作家簡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宋仁宗慶曆七年,他27歲,因應試不中,歸而盡焚前所為文,閉門讀書,遂通六經、百家之説,終於形成自己的文章風格。他下筆頃刻數千言,語言明白曉暢,議論雄辯有力,論文大多針對時政而發,議論鋒利,説服力強,能切中時弊,深得歐陽修的賞識。蘇洵與他的兒子蘇軾、蘇轍並稱“三蘇”,屬於“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嘉佑集》。

   2、寫作背景

   北宋建國以後,契丹和西夏兩個國家,不斷進犯北宋邊境,殺人掠貨,西、北邊犯嚴重,自開國至英宗治平年間,宋軍和契丹軍西夏軍大小60餘戰,敗多勝少。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導致外交上的妥協投降,北宋王朝一直採用屈辱求和的政策。到了蘇洵生活的時代,北宋每年都要向契丹和西夏交納歲幣、絹,以求苟安。針對這種現實,蘇洵深感憂慮,寫下了這篇《六國論》,藉此諷勸當朝皇帝要以歷史上的六國滅亡故事為鑑,不要重蹈覆轍。

   3、體裁知識

   論,是一種文體。古人言:“論者,議也。”古人就論文的內容可分為兩類,一是史論,二是政論,史論主要是評價歷史人物的的善惡和歷史事件的是非,而政論主要是針對當世的時政發表看法和主張。

   4、六國與秦的有關史實:

   (1)韓魏楚以地賂秦的史實:

   公元前290年,韓割武遂予秦。

   公元前280年,楚割漢北及上庸予秦。

   公元前275年,魏割温予秦。

   公元前273年,魏割南陽予秦。

   (2)秦滅六國時間表:

   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5年滅魏。

   公元前223年滅楚。公元前222年滅趙、滅燕。

   公元前221年滅齊。

   整體感知

   文章主旨

   本文以高度概括的方式論述破亡的原因,説明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道理,又聯繫現實政治,借古諷今,諷諫北宋王朝應以六國為鑑,不要為契丹、西夏的“積威之所劫”,文章在指出六國應拋棄錯誤政策的同時,又指出了正確的政策,即“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這樣的構想對當時北宋朝廷同樣適用。蘇洵的憂國之心可見一斑。

   

   文章結構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和兩個分論點。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兩個分論點:(1)賂秦力虧,破滅之道。(2)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論證中心論點。其中,第二段論述第一分論點,第三段論述第二分論點。

   第三部分(第四、五段),結尾部分。第四段,作者總結歷史教訓,提出自己的政見。第五段,含蓄警告北宋王朝,引以為戒。

   寫作特色

   一, 論點鮮明,論證嚴密

   這篇文章一開頭就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第一段)。然後就論點的兩個方面進行分別論述,層層深入,反覆論證:先論直接割地賂秦(指韓、魏、楚三國),則“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第二段)。證明了分論點一:“賂秦而理虧,破滅之道”。繼論齊、燕、趙三國雖然沒有割地賂秦,但是賂秦的國家既然相繼滅亡,那麼他們失去強有力的支援者,也就不不免於滅亡,這就是所謂“不賂者以賂者喪”,仍是“弊在賂秦”(第三段)。然後又從反面説,指出六國如果不賂秦,團結天下的才併力抗秦,那麼秦國人就不可能平安無事;指出六國之亡,是由於被秦國的積威所嚇倒(第四段)。最後説六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如果不賂秦而起來抗秦,還有獲得勝利的可能,那麼當今宋朝堂堂的天下大國,那就更沒有重蹈六國滅亡覆轍的道理了(第五段)。這篇文章脈絡很清楚,結構極為完整。

   

   二,語言生動,富於情感:

   不僅具有一般議論文用詞準確、言簡意賅的特點,尤其是用語生動形象,富有情感。1、在論證中穿插有生動的描述,如:“思厥先祖父……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然後得一夕之安寢”與“起視四境,秦兵又至矣”。2 引古人之言來形象地説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嚥來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3、文章的字裏行間飽含着作者的感情。文章不時有“嗚呼”“悲夫”等感情強烈的嗟歎,就是在夾敍夾議的文字中也洋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對以地事秦的憎惡,對“義不賂秦”的讚賞,對“用武不終”的惋惜,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憤,都溢於言表,有着強烈的感染力,文章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且文章還運用對偶、對比、比喻,引用、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不僅章法嚴謹,而且富於變化。,縱橫恣肆,起伏跌宕,具有雄辯的力量和充沛的氣勢。

   鑑賞要點

   一、 文章論證相當嚴密,脈絡清晰,閲讀時應首先理清文章思路。

   二、 語言生動,富於情感,需認真加以揣摩。

   

   文本展示

   課文第一段

   內容講析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觀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論點的提出簡潔明瞭,立場鮮明。作者先否定作為戰敗理由的兩點“兵不利”“戰不善”,把矛頭直接指向當權者,沒有絲毫妥協,接着提出自己的觀點“弊在賂秦”。賂秦導致的後果是“力虧”,“力虧”的結果自然是國家的破滅。為了是文章更加無懈可擊,作者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提出第二個分論點。兩個分論點提出的方式不同,第一個是前問的自然深化,第二個則顯得靈活,生動。最後,作者回應上文,再次重申論點,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重點指津

   1、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着又提出兩個分論點,你認為有必要嗎?

   2、 清代的儲欣在《唐宋十大家全集錄》中説“老泉(蘇洵)論六國之弊在賂秦,蓋以規宋也。故言激切而淋漓。”試加以分析。

   3、 “弊在賂秦”在一段中出現兩次,我們卻沒有重複之感,為什麼?

   【①率(shuài)賂秦:全都,一概。

   ②思厥(jué)先祖父:這裏相當於“其”。

   ③抱薪(xīn)救火:柴草。

   ④暴(pù )霜露:暴露。

   ⑤燕(yān)趙之君: 燕國。

   ⑥洎(jī):及,等到。

   ⑦革滅殆(dài )盡:副詞,將近。

   ⑧為(wéi)國者:治理國家的人。

   2.詞語積累

   ①通假字

   暴霜露,斬荊棘 暴通曝,曬

   暴秦之慾無厭 厭通饜,飽,滿足

   當與秦相較 當通倘,倘使,表假設關係

   

   理解通假字要注意如下兩點:

   (1)通假字在文中運用假借意

   如:厭不當“厭惡”講,而應理解為“滿足”,即饜為飽,引申為滿足

   (2)讀音應讀假借字音

   如當通倘,音tǎng 莫讀暮音mù

   

   

   ②注意詞語的古今異義

   (3) 其實:即實際情況,較秦之所得,其實百倍,今義為“實際上”

   (4) 祖父:古義祖輩父輩如“思厥先祖父” 今義:父親的父親。

   智力:古義智謀和力量,如可謂智力孤危

   顛覆:古義滅亡,如“至於顛覆理固宜然”,今義翻倒,推翻。

   

   ③多義詞理解:

   或

   (4) 不定指代詞,有的人 : 或曰,不賂者以賂者表

   (5) 有時:一食盡粟一石

   (6) 或許: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相

   (1)指代一方,他你我 : 相見恨晚

   (2)觀看 : 伯樂相馬

   (3)宰相,名詞 :況於將相乎

   (4)互相 : 當與秦相較

   以

   (3) 介詞,依靠,憑藉

   如:秦以攻取之外

   (2)因為 ,由於

   如:不賂者以賂者表

   (4) 用,拿,把

   如:以地事秦

   連詞,相當於而

   表目的,來: 舉以於人

   動詞:認為: 以為神

   

   分析:李楨這篇史論,提出了個人的獨到的見解,他把宋二蘇氏的《六國論》的`觀點概括為六國的滅亡是因“不知堅守縱約”並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六國的滅亡是“以其暴”,在他看來,“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同專以罪秦也”。而東方諸侯之國沒有能“愈於秦”但是“其溺於攻伐,習於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無異也”。結果招致兵連禍結,曾無歲月。又“終不克為秦所為”最後必然是“以卒自弱,而致秦滅”。李楨的史論,分析精當,論證嚴密,在質樸的語言中表達對暴政的強烈憎惡只之情。

   【思考與探究】

   李楨的《六國論》和蘇洵的《六國論》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六國滅亡的原因,你同意誰的看法?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觀點,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文本展示

   文章第二、三段

   內容講析

   第二段説明以地事秦,無異於自取滅亡。文章擺出事實,以秦受賂所得的土地與侵佔所得和六國賂秦割地的事實進行對比,進一步説明,六國因賂秦而力虧。觸目驚心,無可反駁。進而歸納,作者指出“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一個“固”,起強調作用,感情強烈。

   接着,又從諸侯割地自安的心理入手,進行分析。首先,追溯歷史,寫諸侯賂秦的情形和結果,説明乞秦和適得其反,只能助長秦的侵略野心,造成顛覆的下場。“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與“舉以予人,如棄草芥”相對照,極力寫祖先創業之艱難和子孫割地之輕易,點出了賂秦的弊病。“今日:”“明日”點出割地之多,之快。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即使這樣頻繁割地,卻求一夕安穩而不可得。其次是引用古人的話證明道理,形象地説明賂秦的危害。由此就賂秦的國家(韓、魏、楚)滅亡的原因進行分析論述,有理有據,確鑿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觀點。

   第三段從第二個方面(“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論證六國破滅的原因。先指出了齊國滅亡的原因是:“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後又闡釋燕、趙兩國滅亡的具體原因是其本身的錯誤,這兩個國家與齊國不同,沒有“與嬴而不助五國”,而是“義不賂秦”,敢於用兵抗秦,但終於“戰敗而亡”,原因不僅在於燕、趙本身的錯誤,即燕“以荊卿為計”,趙“牧以讒誅”“用武而不終”,還在於“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孤立無援,於是滅亡也就“誠不得已”。

   要點指津:

   1、第二段主要論述“賂秦而力虧”的,文章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對比論證的?

   

   2、齊國和燕、趙兩國為什麼滅亡?

   

   明確:1、(1)數量上比較,賂而得者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2)難易比較。祖先得土地之難,子孫送土地之易。(3)賂秦的心理與秦的慾望,為求一夕安寢奉之彌繁,可侵之愈急。

   2、齊,與贏而不助五國。燕,以荊卿為計。趙,用武不終也。

   

   【閲讀延伸】

   名二子説

   蘇洵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賞析】本文非常有趣味,是論説蘇洵給兩個兒子取名的原因的。

   文章先説,車上的各個部位各司其職,都是車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好像只有“軾”沒有什麼作用。但“軾”並非真的沒有用,它是露在外面用作扶手的橫木,可扶以遠瞻,因此蘇軾字“子瞻”。車軾的突出特點是露在外面,蘇洵説:“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的確,蘇軾一生豪放不羈,鋒芒畢露,確實“不外飾”,結果屢遭貶斥,“烏台詩案”險些喪命。

   “轍”是車輪碾過的軌道,自然也屬於車外之物,既無車之功,也無翻車之禍,所以“善處乎禍福之間”。蘇轍一生平和淡泊,在當時激烈的政治鬥爭中,雖然也曾遭貶,但終能免禍,得以安度晚年。

   這篇文章簡析了車各部位的作用,進而分析了蘇軾兄弟的性格,有希望,也有擔心。

   【思考與探究】用現代漢語,概括一下蘇軾兄弟的性格。

   答:蘇軾,鋒芒畢露,不善於掩飾。蘇轍,處事平穩,明哲保身。

   

   

   閲讀下面一首詩,按要求答題:

   (2000年高考題)對下面這首宋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約客

   趙師秀

   清明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

   A .前兩句寫出了時令特色和地方氣息,從側面透露出詩人在靜候友人來訪時的感受。

   B.第三句點題,以“夜半”説明詩人在久久等待,但約客未至,卻只聽到陣陣的雨聲蛙聲。

   C. 第四句描寫了“閒敲棋子”這一細節,生動地表現出此時閒適恬淡的心情。

   D. 全詩通過對環境人物動作的渲染,描寫詩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韻味。

   【分析】本題重點是考查考生鑑賞詩歌作品的主旨、表現形式及意境,能力層級為E級。本詩作者趙師秀(?-1219年),南宋詩人。字紫芝,號靈秀,永嘉(今浙江温州)人,著有《趙師秀集》,是南宋後期“永嘉四靈”之一。

   這首詩中的“黃梅”、“雨”、“池塘”、“蛙聲”,寫出了江南梅雨季節的夏夜之景詩人在這樣的雨夜約客下棋,但友人尚未出現,他只得靜靜等候,可見選項中A項是對的。第三句“有約不來過夜半”,夜深不寐足見詩人期待之久,希望之殷,期待的是約客的叩門聲,但聽到的卻是一陣陣的雨聲和蛙聲,可見B項也是對的。全詩對撩人思緒的環境及“閒敲棋子”這一細節動作的渲染,既寫了詩人雨夜候客的情景,又描述了約客未至的一種悵惘心情,真是形神兼備。這樣看來,D項也是對的。同時我們也可通過“閒敲棋子”這一細節描寫,結合詩中所寫的黃梅雨夜、蛙聲鼎沸、夜半燈下、一人孤坐的詩歌意象,來體味詩歌內在的藝術意境:約客久候不到,詩人百無聊賴之際,還下意識地將黑白棋子在棋盤上輕輕敲打,震落燈花,這種貌似閒逸的“閒敲”哪有什麼閒呢?更是入木三分地襯出詩人的煩躁、失望、焦灼的心情。]

   而C項故意反説,答案即為C。

   由此可見,分析詩歌藴涵的思想感情,要結合整首詩歌的主旨和意境來體味。

   

   

   

   全腦過關訓練

   1、 文學常識題: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這首詩中的“一門三父子”指的是:

   A.班彪、班固、班昭 B.蘇洵、蘇軾、蘇轍

   C.曹操、曹丕、曹植 D.杜甫、杜牧、杜荀鶴

   2、 下列句子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項:

   A. 暴秦之慾無厭 B.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C.諸侯之所亡 D.失其所與,不知

   3、 解釋下列詞語的古義:

   A.弊在賂秦 B.非兵不利 C.率賂秦耶

   D.其實百倍 E.與嬴不助五國也 F.始速禍焉

   G.可謂智力孤危 H.六國破亡之故事

   L .思厥其先祖父 M. 是又在六國下

   

   4、 默寫課文句子:

   (1) , 。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 。

   (2)思厥先祖父, 

   。 

   (3)古人云:                       。

   (4)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 , 

   。

   

    5辨析下列各組句中加線詞的詞義:

   非①覺今是而昨非

   ②非有仲尼墨翟之賢

   ③非抗於九國之師

   ④非兵不利,戰不善

   

   或①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②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③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④一食或盡粟一石

   同步閲讀

   《六國論》(節選)

   蘇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之諸侯,藕之以弊其西,故莫於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於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六國論》(節選)

   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着急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6、 比較這兩篇文章的觀點有什麼不同?

   答: 

   

   7、 蘇轍文中“因得以自完其間”的“完”字的含義與下列哪一句的“完”字相同:

   A.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B.餘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

   C.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D.豈見覆巢之下復有完卵乎

   

   8、 蘇轍的文中一句“致使秦人得伺其隙”中的“得”字的含義與下面哪一句中的“得”字相同:

   A.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B.誠不得已

   C.此言得之

   D.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9、 蘇轍文中“故莫厚韓親魏以擯秦”中的“以”與下面哪一句中的“以”字意義用法相同:

   A.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獲城

   B.嘗以十倍之敵,百萬之師

   C.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D.不賂者以賂者喪

   

   10、下列四句中不同的一句是:

   A.不賂者以賂者喪

   B.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C.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

   D.五國既喪,齊國亦不免矣

   

   課外拓展

   閲讀〈趙廣漢傳(節選)〉做文後練習

   (趙)廣漢為人強力,天性精於吏職。見吏民,或夜不寢至旦。尤善為鈎距,以得事情。鈎距者,設欲知馬賈,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後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推,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唯廣漢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也。郡中盜賊,閭里輕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請求銖兩之奸,皆知之。長安少年數人會窮里空舍謀共劫人,坐語未訖,廣漢使吏捕治具報。富人蘇回為郎,二人劫之。有頃,廣漢將吏到家,自立堂下,使長安丞龔奢叩堂户曉賊,曰:“京兆尹趙君謝兩卿,無得殺質,此宿衞臣也。釋質,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時解脱。”二人驚愕,又素聞廣漢名,即開户出,下堂叩頭,廣漢跪謝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獄,敕吏謹遇,給酒肉。至冬當出死,豫為調棺,給斂葬具,告語之,皆曰:“死無所恨!”

   ★選自班固《漢書》

   1選出詞義解釋錯誤的一項( )

   A廣漢為人強力     強力:強大的力氣 

   B釋質,束手 束手:自縛其手

   C或時解脱       解脱:免除刑罰 

   D 參伍其賈 參伍:錯綜比較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代漢語相同的一項( )

   A以得事情 B及吏收取請求銖兩之奸 C二人驚愕 D得善相遇

   3比較下列四組句子中的畫線的點字,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 )

   A或夜不寢至旦 或時解脱

   B尤善為鈎距 豫為調棺

   C然後及馬 他人效者莫能及也

   D以得事情 以類相?4文章用了形象的比喻介紹了鈎距之法,請概括“鈎距”一詞得含義

   答:----------

   5在兩次捕捉盜賊過程中,那些句子是表現趙廣漢辦案神速的?

   答:----------

   6下列敍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 )

   A趙廣漢善用鈎距之法,表明他是一個機警聰穎的幹吏。

   B全文運用正面敍述、側面烘托的手法,勾勒了一個精於吏職、辦案神速的封建官吏形象。

   C趙廣漢與二劫持者的對話,語言十分精練,他緊緊抓住二劫持者的心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後兩人投案自首。

   D文中“蘇回為郎”的“郎”是官職,“京兆尹趙君謝二卿”中的“卿”則不是。

   7把下列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1) 唯廣漢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也

   (2) 幸活全郎,甚厚

   參考答案:

   1、B. 2、C.3、A.弊病,錯誤;B.兵器;C.全都,一概 D.那實際上;E.親附,親近;F.招致;G.智謀,力量;L.舊事;M.這。

   4、(1)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

   (2)暴霜露,斬荊棘,以得尺寸之地。

   (3)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4)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

   5、非:①錯誤,不對;②沒有;③不;④不是 。或:①有的人;②有的……有的……③或許,也許;④有時,偶或。6、兩人的論述角度不同,觀點也不相同,蘇洵認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而蘇轍認為“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

   7、C(A.使……完整;B.完好,健壯;C.保存完好;D.完整。)

   8、B(A.得到;B.能、能夠,可以;C.適宜,得當;D.應當,必須)

   9、C(A.憑介詞;B.用,拿,介詞;C.順承連詞,當“來”講D.因,介詞。)

   10、 B不同,為判斷句,其餘為一般陳述句。

   課外拓展答案:

   1A"強力"應為“剛強有毅力”2C 事情:事情的真相;請求:接受別人的囑託替人辦事;相遇:對待

   3D A項第一個“或”的意思是“有時”,第二個為“或許”;B項“為”的意思分別是“使用”(動)和“給”(介)C項“及”分別為“到”、“比得上”。D項都用在表目的複句中,可譯為“來”

   4反覆調查取證,比較推理得方法

   5坐語未訖,廣漢使吏捕治具服;有頃,廣漢將吏到家。

   6C“對話”、“投案自首”不妥。

   7只有趙廣漢能夠運用得很精妙,那些仿效他(這種做法)的人都比不上他。(“精”,精妙。“至精”為“運用的很精妙”)

   幸虧你們保全了郎官的性命,承蒙厚意。 (“幸”,幸運。“全活”是“保全”之意。“厚”,宜作“厚意”解。

   

 

標籤: 教案 教學 六國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yusuibi/77qx4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