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過秦論》《六國論》教學設計(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過秦論》《六國論》教學設計(教師中心稿) 教案教學設計

書劍

導入:

高一時我們分別學習過《過秦論》和《六國論》這兩篇文章,今天我們試着將這兩篇文章進行比較學習。

教學板塊之一:疏通文章的語言文字。

1. 高一、高二時我們學習文言文,有時是不求甚解,到了高三,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對各種文言詞彙作些歸納、整理、積累,有計劃地將學過的詞、語、句經過整理分門別類地抄在筆記本上,如此才便於高三複習和翻檢,最終成為自己語言倉庫中的一部分,並終身受用。

2. 文言詞彙一般包括詞性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句式幾種。

[板書:積累詞語句:詞性活用、古今異義、通假字、文言句式]

3. 歸納整理。

① 詞性活用

a .名詞作狀語

席捲天下(像卷席子一樣)    包舉宇內(像提包裹一樣)    囊括四海之意(像扎口袋一樣)    內立法度(對內)    外連衡而鬥諸侯(對外)    南取漢中(向南)    西舉巴蜀(向西)    東割膏腴之地(向東)    北收要害之郡(向北)    天下雲集響應(像雲一樣)(像回聲一樣)    贏糧而景從(像影子一樣)

b .使動用法

外連衡而鬥諸侯(使…相鬥)    會盟而謀弱秦(使…削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拜)    以弱天下之民(使…削弱)    李牧連卻之(使…敗退)

c .其他

過秦論(名作動,評論過錯)    甕牖繩樞(名作動,用破甕作,用草繩系)    追亡逐北(動作名,逃亡的軍隊)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作動,變小變弱)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名作動,禮遇)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名作動,堅持到底)

② 古今異義

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古:指崤山以東,即東方諸國  今:山東省)    以致天下之士(古:招納  今:致使造成某種後果)    奮六世之餘烈(古:功業  今:猛烈)    思厥先祖父(古:祖輩和父輩  今:父親的父親)    可謂智力孤危(古:智謀和力量  今:智商)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古:舊事、前例  今:一種文學體裁)    至於顛覆(古:以致於  今:連詞,表示另提起一件事)

③ 通假字

合從締交(縱)    贏糧而景從(影)    甿隸之人(氓)    鉏耰棘矜(鋤)    外連衡而鬥諸侯(橫)    俛首繫頸(俯)    暴秦之慾無厭(饜)    當與秦相較(倘)

④ 文言句式

判斷句:然陳涉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被動句:為天下笑    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省略句:以(之)為桂林、象郡

倒裝句:陳涉之位,非尊於齊、楚……中山之君也    趙嘗五戰於秦(狀語後置)

4. 小結:

經過這麼一歸納、一整理,我們對這兩篇文章的文言詞彙基本已經掌握,並且能夠運用這些知識去閲讀新的文言文,這也是我們高考試題中考察的一個重要部分。如果我們能夠這麼堅持下來,積累到一定程度,相信高考題中的文言文閲讀題會迎刃而解。

教學板塊之二:相同點的歸納分析。

1. 這兩篇文章不僅在文言詞彙方面有許多相同的用法,而且在其他許多方面也有相同或相近的地方。比如文章的標題:過秦論、六國論,都是一個“論”字,表明它們都是議論文。

大家試着從各個角度去尋找這兩篇文章的相同之處。

[板書:歸納相同點]

2. 歸納:

① 體裁:兩篇文章作者雖然所處年代有先後的差別,但表達思想都用了史論的方式。

② 題材:兩篇文章都是借戰國時期秦與六國間的戰爭來議論的。

③ 創作目的:兩篇文章都強調借過去的史實來諷喻當今的最高統治者,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④ 寫作手法:兩篇文章都採用了對比的方式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板書:體裁、題材、創作目的、寫作手法]

3. 小結:

蘇洵的作品當時很受歐陽修的讚賞,認為可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盛。由此可知蘇洵和賈誼的作品確實有許多相同之處。

教學板塊之三:相異點的區分理解。

1. 雖然這兩篇文章在很多角度都有許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但是畢竟一個是漢朝,一個是宋朝,相距一千餘年,不可能處處都是一個樣,它們必定有許多各自的特色。

下面大家就來找找這篇文章的相異點。

[板書:區分相異點]

2. 歸納:

① 主旨:

《過秦論》所體現的意圖是分析秦王朝滅亡的歷史原因,從反面總結出中心思想,即“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它的現實針對性是指西漢初期的政策,是勸諫西漢統治者要施行仁政。

《六國論》主要是論述了六國滅亡的原因,目的在於諷喻宋王朝要以六國為鑑,不為遼和西夏的“積威之所劫”,一味納幣輸絹以求苟安,要“封天下之謀臣”,“禮天下之奇才”,奮起抵禦外侮以維護統治。

補充:賈誼生活在西漢初期,由於此前經過秦末戰爭的破壞,社會經濟凋敝,人口減少,所以他極力主張行仁政以“安民”。他曾向漢文帝反覆宣講仁義之道,認為“德莫高於博愛人,而政莫高於博利人”,“政莫大於信,治莫大於仁”。他認為按照禮的規定,“國有飢人,人主不飧;國有凍人,人主不裘”。他繼承並發展了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認為民是國家、君主和官吏的根本,離開了民則國將不國,君將不君,官將不官,誰敢與民為仇,必將為民所埋葬。因此,他極力向漢文帝宣講仁政的道理。

蘇洵也是一個非常有政治抱負的人。他説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當世之要”,是為了“施之於今”。

② 結構:

《過秦論》的結構

第一步:秦孝公至莊襄王不斷擴展疆域,已形成了居高臨下、高屋建瓴的架勢。秦始皇上台後吞併六國,一統天下。

第二步:敍述秦王朝勝利後所實行的種種錯誤政策:一為“焚百家之言”,一為實行高壓政策,武力防範。

第三步:記述陳涉發難,天下雲集響應,推翻了秦王朝。

第四步:在前文敍述的基礎上議論,表明作者的政治見解。

《六國論》的結構

第一步:開篇提出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第二步:將中心論點轉化為兩個分論點:一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一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第三步:總結歷史教訓,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第四步:諷諫宋王朝不要重蹈六國的覆轍。

補充:這兩篇文章的行文思路恰好是相反的,前者是先敍史,後作結;後者是先提出論點,後舉例論證。

③ 語言風格

[板書:主旨、結構、語言]

思考:

一 、《過秦論》這篇文章的語言特色在文章前面的閲讀提示裏説得很清楚--“氣勢磅礴”。那麼這篇文章為什麼能夠做到“氣勢磅礴”的呢?它的“氣勢”是怎樣得來的?

第一個,最主要的,即這篇文章雖是説理文,其中卻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來敍事。用敍事來説理,可以説是本篇最大的特點。作者用千把字的篇幅概括了從秦孝公到秦亡國這一百多年來的歷史,讓讀者感到短短一篇文章竟然包涵了這許多東西,自然覺得文章飽滿充沛,氣勢磅礴。

第二個,作者在用寫賦的手法來寫説理散文。寫賦是需要鋪張和誇大的,賈誼寫這篇文章可以説通篇都採用了這種手法。比如第一段“有席捲天下”四句,“席捲”“包舉”“囊括”“併吞”等詞,基本上都同義、“天下”“宇內”“四海”和“八荒”,也都是同一個意思。同一個意思而一連寫上好幾句,既有排比又有對仗,這就是寫賦的誇張手法。其他段也都有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

【朗讀】第1段第1句。體會這種大氣。

【朗讀】點學生找文中的例子並大聲朗讀,要求讀得有氣勢。(第2、3、5段)

這樣。氣勢自然就充沛了,自然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筆鋒鋭不可當,咄咄逼人,讀起來有勁頭,有説服力,而且有欲罷不能之感。這是由於作者本人原是一位辭賦作家的緣故。

第三個,即作者用全篇對比到底的手法寫出了他的論點。對比手法並沒有什麼稀奇,而本篇精彩處卻在於作者用了四個方面的對比:即秦國本身先強後弱、先盛後衰、先興旺後滅亡的對比;秦與六國的對比;秦與陳涉的對比;陳涉與六國的對比。幾種對比交織在一起,結構自然宏偉,氣勢也自然磅礴,話也顯得更有分量了。主客觀形勢的不同,強弱盛衰難易的不同,都從幾方面的對比中顯現出來。而文章氣勢磅礴的道理,也就不難理解了。

【朗讀】將文中運用對比的句子一齊讀一遍:第5段中。

二 、《六國論》這篇文章的語言與《過秦論》相比,有明顯的不同,其不同之處在哪裏?

《過秦論》的語言如辭賦一般,詞采華麗,千變萬化,多用對偶和排比句式,長句較多,用語雅而不俗;文章一氣呵成,文脈如行雲流水,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首尾氣貫長虹,感情充沛。

《六國論》是語句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句式豐富多彩,交相輝映;論證語言隱、直、正、反相映成趣,行文幹練老辣,有“戰國縱橫之學”。

可以這麼説,《過秦論》的語言主要着眼於作者自身的感受,而《六國論》的語言則着眼歷史事件的現實意義。前者的感性色彩更濃厚,後者的理性思考更深刻。

【朗讀】第2段:“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此言得之。”此句將暴秦的野心和六國的處境揭露得非常清楚,閃耀着理性的光芒。

【朗讀】點學生再在文中找一些理性思考的句子並讀一讀。

小結:《過秦論》的語言氣魄恢宏,酣暢熱烈;《六國論》的語言深沉深刻,幹練老辣。它們都是千古傳誦的名篇。

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過秦論》《六國論》兩篇文章,我們在受到了美的薰陶的同時,也得到了深刻的教育和啟發。我們在今後的學習中一定要多讀一些這樣的作品,提高我們的修養,豐富我們的頭腦,成就我們的大業。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wwywg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