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過秦論教案設計

過秦論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過秦論教案設計

1.感受這篇史論鋪張揚厲的氣勢與文風

2.瞭解文章的主題

3.賈誼懷才不遇的悲劇人生

4.文言詞語的積累

教學重點:

1.文言詞語積累

2.秦朝滅亡的主要過失

3.鋪張揚厲的文風

教學難點:

1.賈誼懷才不遇的悲劇人生

2.作家深邃的思想穿透力

3.重點文言詞語識記

教學手段:

1.以講授為主,輔以必要的朗讀錄音,感受本文的文風

2.輔以必要的幻燈片配合教學需要

課時預計: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要求:

1.瞭解賈誼的悲劇人生

2.認讀課文,掃清障礙

3.誦讀課文,整體感知本文文風

4.學習課文第一、二段,把握秦國崛起的條件及逐步走向強盛的過程

5.有關重點文言詞語及句式的把握

窺、席、包、囊、內、務、拱手、會、弱、愛、從、叩、逡巡、因

外連衡而鬥諸侯、追亡逐北、宰割天下、會盟而謀弱秦

過程:

一、導語設計

中國歷史上,頻繁上演着改朝換代的事件。但是,秦漢易代,對歷代的統治者以強烈的震撼,同時,給知識分子的心靈以空前的震撼,也成為漢初熱議的社會思潮之一。作為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登峯造極的強大王朝之一——秦帝國,經數代君王勵精圖治,歷數百年歲月(公元前361年——前221年,近140年)終於結束戰國諸侯割據的局面,首次統一全國。然而,這一強大的中央集權帝國,短期內(存在不滿14年)便如摧枯拉朽般迅速的折戟沉沙,灰飛煙滅,給歷史、社會留下了許多值得探究的課題。歷代的統治者和知識分子不斷地從中汲取亡秦經驗教訓,從中管窺出秦朝的滅亡對社會、歷史極具穿透力。今天,我們將要學習一篇漢初傑出知識分子的代表人物的經典名篇,分析探討秦朝滅亡的經驗教訓的史論文章——賈誼的《過秦論》(板書)。

二、解題及作者

1.(師):過秦論:過,(動詞)指出秦的過失。論:古代的一種文體。本文是一篇史論。

《過秦論》分上中下三篇,這裏選的是上篇。

2.賈誼

(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政論家、文學家。年18歲以能誦詩書、善屬文聞名於郡中,年20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張,表現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漢文帝的賞識,但卻因此受到守舊派的詆譭,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後又貶為樑王太傅,後來樑王墜馬而亡,賈誼認為自己失職,哭泣歲餘,抑鬱而終,年僅33歲。政論文以《過秦論》、《陳政事疏》、《論積貯疏》最為有名。另有辭賦等作品傳之於世。(出示幻燈片)

(師):賈誼有很高的政治抱負,才華橫溢,作為一個傑出知識分子的代表,他有着強烈的濟世為民的使命感。然而時運不濟,他的革新政治的主張觸犯了貴族集團的利益,生事誣陷,被貶後,雖身居閒職,仍心繫朝事。英年早逝,一顆璀璨的巨星從此長逝歷史的天空,賈誼人生雖然短暫,但他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將永遠浸潤着中華民族的子孫後代,他的懷才不遇的悲劇人生引起後世文人的扼腕歎息。

(師):請同學齊讀這首詩。

(生讀):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李商隱《賈生》(幻燈片)

(師):漢文帝在宣室(注:漢代未央宮裏的一著名宮殿名,漢代皇帝經常在這裏召見諸臣商議軍國大事)裏召見賈誼,賈誼的政治才華無與倫比。可惜文帝夜半虛席以待賈誼,不是向他去請教治國的策略,反而詢問鬼神之事。其實,賈誼並沒有得到統治者真正的重用。

要求學生當堂背誦本詩。

(師):王勃的“嗚呼!時運不濟,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騰王閣序》(幻燈片)説的也是賈誼懷才不遇的悲劇人生。

少年倜儻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堪哀。

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台。

雄英無計傾聖主,高節終竟受疑猜。

千古同惜長沙傅,空白汨羅步塵埃。

——毛澤東:《詠賈誼》(幻燈片)

(師):所以,在封建專制時代,有抱負、有才華、具有完美人格的知識分子遭受莫名其妙的打擊而鬱郁不得志者,豈止賈誼一人呢!

三、指導學生誦讀課文,具體感受本文鋪張揚厲、縱橫椑闔的文風

(放錄音,學生跟讀。)

好,錄音我們就先聽到這裏。

四、(師):現在請大家大聲朗讀課文兩遍,熟悉課文內容,把讀不準的字詞做出標記,對照註釋或者當堂查字典解決

下面是需要重點認識的字詞:

崤函(xiáo)、囊括(náng)、連衡(héng)、合從(zòng)、陳軫(zhěn)、召滑(shào)、翟景(zhái)、逡巡(qūnxún)、鏃(zú)、流血漂櫓(lú)、鞭笞(chī)、藩籬(fānlí)、隳(huī)、鏑(dí)、踐華為城(huà)、甕牖繩樞(yǒu)、氓隸(méng)、倔起(jué)、阡陌(qiānmò)、贏糧景從(yíng yǐng)、鋤耰棘矜(yōuqín)、銛(xiān)、長鎩(shā)、謫戍(zhé)、度長絜大(duóxié)、萬乘(shèng)、(幻燈片)

注:關於“崤函”的“崤”的讀音需要作點説明。人教版2003年版的《語文》課本註釋讀yáo。而2006年版的《語文》註釋讀xiáo。前後註釋為什麼不一樣呢?《説文解字》沒有“崤”這個字,但是有“殽”這個字,許慎解釋為“相雜錯也,從殳餚聲,胡茅切。”依據許慎注音,“殽”讀yáo。可以推斷,“崤”、“殽”至少在東漢許慎時代兩字是不通用的。1988年版《詞源》第508頁“崤”條,注音為“xiáo,胡茅切,平,餚韻,匣。”未標出有yáo音,且詞條有“崤山、崤谷、崤函、崤陵”四條。商務印書館第5版的《現代漢語詞典》1496頁註釋:“崤:Xiáo 崤山,山名,在河南。”也未見有yáo音。既然這些字(詞)典都注為xiáo,我們應該按xiáo音來處理比較合理,看來,2006年版的課本改讀xiáo音是有一定道理的。(幻燈片)

五、(師):分組朗讀課文,體會賦體的句式特點,領會本文鋪張揚厲的文風

諸如:①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②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③……,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④……之屬為之謀;……之徒通其意;……之倫制其兵。

⑤追亡逐北,浮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⑥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六、指導學習課文第一段

1.(師):指名學生朗讀課文第一段,思考課文第一段主要敍述的內容?

(生甲):主要敍述秦國的野心。

(生乙):主要敍述商鞅變法,富國強兵。

(生丙):主要敍述秦國的優勢。

(師):剛才三位同學分別從不同視角回答了這個問題,很好。但不夠全面,誰能總結一下他們三位的發言?

(生丁):秦國的崛起(幻燈片)

2.(師):對!概括的很準確。那麼,請大家思考:秦國憑藉哪些優勢在諸侯之中崛起?

(生甲):地利優勢: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幻燈片)

(師):崤山、函谷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是秦國安全生存且能夠發展經濟、軍事的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外因)。

(生乙):秦孝公的深謀遠慮與雄才大略:君臣固守以窺周室,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幻燈片)

(師):思考:這句話裏哪一字很傳神?

(生丙):我認為是“窺”字。説明秦孝公有野心,具有政治上的遠見卓識,但不敢光明正大地看,説明他此時尚有懼怕之心。

(師):他懼怕什麼呢?

(生丙):怕周天子。

(師笑):戰國時代,周天子已經失去往日振臂一呼,響者百應的局面了。也就是開始衰落了,何懼之有?

(生丁):懼怕其他諸侯國的威勢。

(師笑):為什麼懼怕其他諸侯國的威勢?

(生丁):害怕其他諸侯國不答應。

(師笑):這恰恰説明了什麼?

(生丁):説明秦國打不過其他諸侯國。

(師):對呀,説明此時秦國國力尚不足以與周天子為代表的中央政府和天下諸侯相抗衡,力量還不足夠強大。所以,只能偷“窺”以周天子為代表的天下,但他已經開始覬覦王室,説明它有野心,可謂一字千斤(內因)。

(師):秦國還憑藉什麼呢?

(生甲):人才優勢:任用商鞅變法圖強,在諸侯之中率先崛起。

(師):商鞅變法是戰國時代以及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變法之一,他開啟後代的革除弊政、變法圖強的先例,如宋代王安石變法、晚清的戊戌變法等。商鞅變法從四個方面對秦國進行改革:

商鞅變法內容(幻燈片)

內 立法度: 政治上——健全法律制度,有章可循;

務 耕 織: 經濟上——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夯實基礎;

修守戰之具: 軍事上——積極備戰,走強兵之路;

外 連橫而鬥諸侯: 外交上——採取連橫策略,讓諸侯互相猜忌,發動戰爭,消耗實力。

所以,商鞅在秦國全方位實行變法,對外採取消耗諸侯實力的戰略,秦國無論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方面在諸侯之中均佔優勢,擴大地盤,壯大力量。

結果 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幻燈片)

補充:秦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商鞅伐魏,魏使公子卬為將而擊之。商鞅遺書公子卬,願與為好會而罷兵。會盟既已,商鞅虜公子卬而襲奪其軍。其後十年間,魏屢敗於秦,魏王恐,乃使使割西河之地獻於秦以和。(《史記·秦本紀》)

可以看出,秦國從一開始,就使用詐術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3.(師):所以,秦國崛起的關鍵——天時:周室衰微,羣雄割據爭霸

地利: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人和:君臣固守,商君佐之(幻燈片)

4.(師):請解釋下列字詞的含義與句式特點:

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

有席捲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

內立法度 務耕織

外連橫而鬥諸侯(幻燈片)

5.(師):請大家嘗試背誦第一段內容。(齊背與個別背誦相結合)

七、指導學習課文第二段

1.(師):現在請大家朗讀第二段。要求:讀出那種縱橫捭闔、鋪張揚厲的氣勢,體會戰國縱橫家的文風。(學生集體齊讀)

(師):哪位同學朗讀一下第二段。(指名學生朗讀)

重點指導朗讀以下句式:(幻燈片)

①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②……,齊有孟嘗,趙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③……之屬為之謀;……之徒通其意;……之倫制其兵。

④秦有餘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浮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趁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

2.(師):惠文、武、昭襄三位君王為秦國都做了些什麼?

(生甲):蒙故業,因遺策,南取漢中,西舉巴、蜀,東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師):“蒙”是什麼意思?

(生):承受。

(師):“因”呢?

(生):沿襲。

(師):你們怎麼知道“因”的意思的呢?

(生):《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上第二條義項。

(師笑):同學們的學習主動性很好,學習方法也不錯。所以,學習不但要思考,還要善於藉助工具書。

(師):“南”、“西”、“東”、“北”都是方位名次做動詞,“向南、向西、向東、向北”的意思。

(師):惠文、武、昭襄三位君王為秦國都做的事情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嗎?

(生乙):延襲孝公政策,積極主動出擊,略地擴疆,為統一大業夯實基礎。

(師):大家認為他概括的怎麼樣?

(生):非常準確。

注意“合從締交,相與為一”。(幻燈片)

首次合從(縱)在前334年—前332年,蘇秦説六國合從,任從約長,佩六國相印,“秦兵不敢窺函谷關十五年”。前318年,蘇秦再次約六國攻秦,楚懷王任從約長,至函谷關,秦出兵擊六國,六國皆引兵而歸。此外,前298年,魏、齊、韓三國曾聯合攻秦。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於河外。

從上述史實可以看出,政論敍史只是一種概述方式,跟史書記載略有出入。

3.(師):賈誼特別提到戰國四公子,他們都是戰國時代才俊之士的傑出代表人物,他們善於禮賢下士,延攬人才而聲名遠播各諸侯國。我們不妨在此給大家摘引一些史書中的記載略見一斑。

補充:①據《史記· 孟嘗君列傳》記載:

孟嘗君……招致諸侯賓客及亡人有罪者,皆歸孟嘗君。孟嘗君舍業厚遇之,以故傾天下之士。食客數千人,無貴賤一與文等。(幻燈片)

有名的“狡兔三窟”、“焚券市義”就發生在孟嘗君田文門客身上的故事。

②《史記·平原君列傳》記載:

平原君趙勝者,趙之諸公子也。諸子中勝最賢,喜賓客,賓客蓋至者數千人。(幻燈片)

家喻户曉的“毛遂自薦”的故事就出在平原君的門客中。

③《史記·魏公子列傳》記載: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裏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當時是,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幻燈片)

像信陵君魏無忌禮遇夷門監者與竊符救趙的故事都是極為有名的歷史美談與壯舉。

④《史記·春申君列傳》記載:

秦國率韓、魏聯軍大舉攻楚,楚頃襄王派春申君出使秦國來遊説秦昭襄王,春申君僅用一封書信——上書秦王——就退敵於國門之外,後又入秦智救太子完的故事,都是激盪人心的事件。(幻燈片)

所以,戰國四公子對各自國家及其他諸侯國免受強秦威脅起了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同時,他們都是開風氣之先,引領潮流的一代顯赫的知識分子代表人物。

4.(師):接着賈誼進一步列舉六國人才濟濟,他們叱吒於戰國的歷史舞台上,書寫着自己的精彩人生,也為這樣的時代與歷史濃墨重彩的塗抹上靚麗的一筆,使得戰國的歷史名副其實地成為人才比拼的歷史,人才馳騁的舞台,人才最大限度地實現自我價值的歷史。

5.(師):“嘗以十倍之地,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這幾句你感受到了什麼?

(生甲):六國地廣兵強,氣勢洶洶向秦國撲來,我感到秦國處境非常危險。

(師):説的好。我也感到秦國處境的危險。這裏顯示出賈誼的才華橫溢,他寫戰爭來臨之時真讓人有如身臨其境之感。正所謂“山雨欲來風滿樓,黑雲壓城城欲摧”。看來九國之師來者不善呀。注意:賈誼描寫九國的氣勢,哪個字用的最妙?

(生):“叩”字。

(師):妙在何處?

(生討論後回答):寫出九國經過充分準備想畢其功於一役,他們對自己實力的極端自信——自負,想一舉消滅強敵秦國。也寫出各諸侯國主動出擊,而戰爭的陰霾籠罩在秦人頭上。表面上看,秦國處於被動局面。從感情與理智上分析不難發現,賈誼對九國不自量力的嘲笑。實際上,賈誼從骨子裏鄙視他們的不自量力與外強中乾。

6.(師):同學們竟然能讀出賈誼的這種情感,着實讓我刮目相看。所以説,讀書要用“心”去讀,才能發現許多常人所不能發現的問題。

(師):秦國人是如何迴應九國之師的呢?

(生甲):開關延敵。

(師):怎麼講?

(生乙):就是打開函谷關,讓敵人長驅直入。

(師):通過這四個字你看出了什麼?

(生丙):秦國採取以逸待勞戰術,“開關延敵”這一輕輕的舉動,把秦人的那種極為自信的姿態以及對九國之師的蔑視逼真的刻畫出來,可謂字字千金。

(師):好,把秦人的心理分析的入木三分。你看,賈誼根本沒有展示秦人如何準備這場戰爭的畫面,正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裏周瑜指揮赤壁之戰時的胸有成竹、鎮靜自若時的“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一樣,這樣的大寫意,惜墨如金手法正是借鑑了這類文章的寫法,他們在這些方面的表現力都是一脈相承,這都是我們平常在寫作中需要加以玩味借鑑的地方,提高我們用詞的張力。

7.(師):九國之師面對秦人的“開關延敵”竟然“逡巡而不敢進”,請閲讀課文註釋“逡巡”這個詞語的意思。

(生):qūnxún,有所顧慮而徘徊不前。

(師):“逡巡”這個詞用的好。好在哪裏?

(生):表現了九國之師的一種微妙心理。

(師):什麼微妙心理?

(生):骨子裏還是害怕秦國的心理。

(師):九國之師人才濟濟,兵強馬壯,為什麼到了函谷關反而顧慮徘徊不敢前進呢?

(生甲):他們以前跟秦國交過手,秦國把他們打怕了。

(生乙):秦人的部署讓他們摸不着頭腦,這叫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呀!如果秦國反抗,正中他們的下懷。

(生丙):秦人臨危不懼的魄力着實讓他們沒有料到。

(生丁):九國之師各懷鬼胎,為了各自的利益而來。這是人心不齊的表現。

(生戊):他們原本打算向秦國施壓,想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結果秦國並不懼怕,所以,他們的心理防線崩潰了。

(師):對。這是以少勝多的戰局,你能列舉出歷史上其他以少勝多的戰例嗎?

(生甲):赤壁之戰、官渡之戰。

(生乙):淝水之戰。

(師):據《史記·秦本紀》記載:

昭襄王“十一年,齊、韓、魏、趙、宋、中山五國共攻秦,至鹽氏而還。”結果無功而返。

秦王贏政“六年,韓、魏、趙、衞、楚共擊秦,取壽陵。秦出兵,五國兵罷。”也是如此。(幻燈片)

8.(師):“秦無亡失遺鏃之費,而天下諸侯已困矣。”這一句通過對比,寫出秦與諸侯的不同處境。秦國以極小的代價換來最大的效益。當然,這裏作者使用誇張的手法,突出秦國力量的無比強大,襯托諸侯國的不利處境。

9.(師):“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從這一句裏你發現了什麼問題?

(生甲):合縱政策的失敗。

(生乙):他們力量的分散。

(生丙):從九國的視角來寫秦國的強大。各諸侯國為了自保,他們不約而同採取割地求和賄賂秦國的措施。

(師):難道他們苦心經營的“合從締交,相與為一”的策略就如此不堪一擊?

(生丁):由於他們人心不齊,還有就是秦國力量太強大了。

(師):對。還有一點,秦國當然在外交上也採取了相應的措施。針對六國合縱政策(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秦國採取“連橫”策略,即離間六國,使它們各自與秦國聯合,後來,秦國進一步採用“遠交近攻”策略,即距離秦國遙遠的國家和它們建立友好關係,距離秦國較近的國家採取武擊破,從而達到各個擊破的策略。實際上這就是“蠶食諸侯”的策略。

10.“秦有餘力而制其弊,伏屍百萬,流血漂櫓;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強國請服,弱國入朝。”用宏大的全景式鏡頭展示秦國追亡逐北,宰割天下,分裂山河的全過程。寫的極為簡略,秦國即將走上統一全國的道路。

“伏屍百萬”這説的不是一次戰役的死亡人數。秦擊六國殺傷人數皆有記載,如前293年擊韓伊闕。斬首24萬;前273年擊魏華陽軍,斬首13萬(《年表》作15萬);前260年,破趙長平軍,殺卒45萬;其餘,斬首不足十萬者皆略而不書。(幻燈片)

(生甲):老師,這幾句就是鋪陳排比句式嗎。

(師):是的。大家不妨讀一下,體會這種句式的特點。(生齊讀)

(師):你們感受到這種句式有什麼特點?

(生):朗朗上口,很舒服。

(師):很有氣勢。所以,寫文章要表現氣勢,最好採取這種鋪陳排比的方法,大家在寫作中不妨嘗試。

11.(師):概括本段主要內容。

(生討論後回答):秦國的強盛。它已經成為諸侯中的超級大國而可以睥睨天下了。

(師):賈誼主要採取那些表現手法從哪些方面來展示秦國的強盛?

(生討論後回答):

對比手法,鋪陳排比手法

一國——多國

一國之士——多國之士

一國之徒——多國之徒

一國之將——多國之將

一國之土地——多國之土地

一國之兵——多國之兵

結局對比

秦無亡失遺鏃之費,宰割天下——諸侯已困,俯首稱臣(幻燈片)

12.(生甲):老師,你認為秦國強盛的主要原因何在?

(師):我認為秦國的武器先進,裝備精良,士兵的英勇善戰。

(生甲):那麼九國的武器就落後嗎?士兵不善戰嗎?

(師):大家認為主要原因何在?互相討論一下。

(生討論後回答):憑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再加上延續先王(秦孝公)制定的既定政策——統一全國的雄心,並不因循守舊,在戰術上針對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調整策略,積極主動出擊,憑藉人才優勢出謀劃策,才掌握了戰局的主動性,贏得了寶貴的時機。所以説,善於把握時機,善於運用人才資源是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

(師):對。趙國有廉頗而不能用,秦國使用反間計,趙國殺掉大將李牧,自毀長城;楚國的屈原被放逐,燕國的樂毅被猜忌,都折射出諸侯國對人才的態度。這都是讓人寒心的作法。所以,決定一切事情成敗的主要因素是人。

13.①重點文言詞語

西舉巴、蜀 膏腴 愛 叩關 逡巡 弊 追亡逐北

②通假字

合從 連衡

③詞類活用

會盟而謀弱秦 (幻燈片)

14.請課後背誦一、二段內容。

第二課時

要求:

1.檢查第一課時所學內容,查漏補缺。

2.繼續學習課文第三、四段內容,秦國的鼎盛(以統一諸侯各國為標誌)及迅速滅亡。

3.排比與誇張的藝術手法增強文章的氣勢,體會戰國縱橫家鋪張揚厲的文風。

4.對比手法的運用。

5.重點文言詞語及句式:

奮、策、御、履、六合、敲撲、鞭笞、百越、俯首繫頸、委命下吏、藩籬、卻、黔首、隳、鏑、踐華為城、因河為池、不測之淵、甕牖繩樞、氓隸、阡陌、揭竿為旗、贏糧、景從、山東

過程:

一、檢查上節課內容

1.指名學生背誦李商隱的《賈生》詩並對該詩內容做大體闡釋。

2.指名學生背誦課文第一、二段。

3.指名學生解釋“窺、席、包、囊、內、務、拱手、外連衡而鬥諸侯”等詞語含義。

二、指導學習課文第三段內容

1.(師):哪位同學朗讀課文第三段。要求:讀出那種縱橫捭闔、鋪張揚厲的氣勢,體會戰國縱橫家的文風。(生讀課文)

指導學生重點朗讀以下的句式:

①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

②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③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

④隳名城,殺豪傑

⑤……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仗之城,臨不測之淵

⑥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2.(師):你讀了以上句子體會到了什麼?

(生甲):秦始皇的偉大。因為他開創了人類歷史的一個新時代。

(生乙):秦始皇的自大。因為他不汲取人類文化的優秀精華而反其道行之。

(生丙):秦始皇的剛愎自用。因為他相信可以使用武來解決一切問題。

(生丁):秦國的鼎盛達到無人可以匹敵的地步,以及秦國延續以武來治理已經統一的國家的思想和秦始皇的洋洋自得的神態。

3.(師):綜合幾位同學的回答,一個完整的秦始皇形象就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這就是集體的智慧勝過一人的智慧。我翻檢了一下《中國歷史地圖集·秦時期全圖》,以咸陽為中心,東北到達瀋陽,正北包括呼和浩特,正西包括銀川、蘭州在內,西南到怒江及紅河流域部分地區,疆域比夏時期擴大了將近六倍,比商時期擴大了將近五倍,比西周時期擴大了近兩倍,比春秋時期擴大了近一倍,初步奠定了中華民族的版圖,這是秦始皇對中華民族巨大的歷史貢獻。

“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請仔細玩味這幾個動詞的含義。

(師):秦國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消滅各諸侯國,迅速盪滌守舊勢力,終於完成歷史所賦予的重任。這是秦國的勝利,也是歷史的巨大進步,對中華民族而言,功不可沒。

4.(師):秦國的聲威不僅震動華夏大地,還遠播廣大邊疆地區。如“乃使蒙恬北築長城,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師):“卻”是什麼意思?

(生):擊退。

(師):大家都知道,中國曆代邊患不斷,問題非常棘手,而只有秦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擊退了匈奴等少數民族,這是華夏民族對其他民族的勝利。連剽悍的匈奴都懼怕秦國的力量,可見,秦國力量的強大。

5.(師):那麼,敵國已消滅,周邊已安定,接下來你認為秦始皇應該採取何種政策來治理國家、對待百姓呢?

(生甲):我認為應該放棄戰時政策,以發展經濟為主,讓百姓安居樂業。

(生乙):我認為首先醫治戰爭給國家、百姓帶來的創傷。

(生丙):消滅反動殘餘勢力,使國家穩定。

(生丁):我認為應該向統一的其他諸侯國地區的百姓廣泛施以恩惠,使他們從心底裏歸順秦國,認同秦國統治。

(生戊):我認為應該以高壓態勢統治統一的其他諸侯國地區的人民,不然,他們會造反生事的。

(師):到底應該採取哪一種政治呢?看來大家的認識不盡相同。實際上,這對秦始皇來説治理一個統一的龐大的帝國不但是個全新的課題,更是一種挑戰。秦始皇選擇了哪一種治國方略呢?請大家齊讀:

於是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師):讀的很好。現在思考,秦始皇是從哪些方面採取什麼措施來治理國家、對待百姓的呢?

(生甲):背棄先王的治國經驗,焚燬百家學説與思想,毀壞著名的城池,斬殺有勇有謀的豪傑之士,把天下的'兵器收繳起來。

(生乙):我認為秦始皇從三個方面來治理國家對待百姓的。首先,在思想上鉗制百姓,讓他們都變得愚昧無知;其次,對那些優秀人才一律採用武鎮壓的辦法;第三,實行嚴格的兵器管制制度。所以,他多管齊下,從文與武、軟與硬兩個方面來對待百姓。

(生丙):我認為秦始皇剛愎自用,因為他沒有吸取先王的治國經驗,以為自己絕對正確。

(師):剛才幾位同學從不同角度回答了這個問題。很好。需要糾正一下,有位同學説秦始皇從文與武、軟與硬兩個方面來對待百姓。我認為秦始皇沒有采取軟的政策,應該是嚴刑峻法,因為他採納法家人物韓非的思想,這是秦始皇治國的主要理論基礎。

秦始皇這樣對待百姓,你認為有何利弊?為什麼?

(生甲):他的弊端在於,統一天下時,必然要用武。而今,天下統一了,治理天下,要採取文治呀。

(生乙):我認為秦始皇應該對百姓採取區別對待的辦法。對那些遵紀守法的良民,可以採取文治的辦法,但是對那些不法之徒,決不能心慈手軟。

(生丙):我認為秦始皇的這種做法完全是蔑視人民,把人不當人的一種作法,你看看,他首先廢先王之道,然後焚書,其次是愚民,再就是殺人毀城,目的讓百姓毫無反抗力——弱民,這哪一樣是關愛百姓,關愛生命的行為呢,如果面對這樣殘暴的政權統治,誰能受的了呢。

(師):看來,大家對秦始皇的統治的看法發生了一點分歧,這正説明大家把課文讀的比較深、比較透的表現,我很欣慰,也説明你們在閲讀的過程中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所以,讀書貴在思考。

秦始皇的作法我也持不贊成的態度。為什麼?因為,戰國時期,諸侯兼併,人民經歷了近五百年的戰亂,可以説百姓是苦不堪言,早已盼着這場兼併戰爭結束,過上安定的生活。戰爭好不容易結束了,安居樂業的日子應該到來了,可結果呢,還不如以前的統治,心裏的期待不免轟然倒塌,滿懷的希望變為失望,進而對這種政權的絕望也在情理之中,被逼入絕境的百姓再也無法繼續忍受下去,自然會鋌而走險,奮起反擊,推翻這種暴政。《荀子·王制篇》説:“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實際上,秦始皇這樣做,他心裏根本沒有把百姓的重要性放在心上,這是一種對人民的態度問題。這樣做當然會很危險。

6.(師):那麼,秦始皇眼裏,他的政權所倚重的是什麼呢?請指出原文句子來。

(生甲):然後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仗之城,臨不測之淵,以為固。良將勁弩守要害之處,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為關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孫帝王萬世之業也。

(生乙):秦始皇所倚重的是以華山為城牆,黃河為護城河的堅固城池,再加上裝備精良的武裝力量,到處監視人民的一舉一動,這樣,自以為就可保萬世之帝業。真是荒唐可笑的想法。很難想象,具有雄才大略、統一六國的秦始皇竟然如此幼稚,真是不可思議。

(師):對!這位同學質疑的很有道理。這正是敵國消滅後最容易犯的一種錯誤。喪失了警惕,喪失了進取,再也不集思廣益,閉目塞聽,目空一切,剛愎自用,自以為自己永遠正確,獨斷專制所釀的後果。所以,秦始皇的錯誤就是我們修身立人的一面鏡子。

7.(師):現在總結一下本段內容。

(生甲):本段主要展示秦國橫掃天下,所向披靡,消滅各諸侯國,統一全國,走向鼎盛的過程,終於開創了中華民族輝煌壯麗的一頁。

(生乙):他也犯了嚴重的錯誤。為亡國埋下了禍種。

(師):秦國統一全國是對中華民族歷史的貢獻,也建構起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傳統,即統一壓倒分裂,這是我們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強大的精神支柱。但不可否認秦始皇所犯的嚴重錯誤,即武力治國的策略給後世的統治者以沉痛的教訓,這也是秦始皇給歷史最寶貴的反面貢獻。

8.本段重點字詞及文言句式梳理:

奮 策 御 宇內 履 六合 敲撲 鞭笞 百越 繫頸 委命下吏 藩籬 卻 黔首 隳 鏑 踐 不測之淵 何 金城(幻燈片)

9.學生默讀本段內容,嘗試背誦第三段。

三、分析課文第四段內容

1.整體朗讀第四段。

重點指導朗讀以下句子:

①甕牖繩樞之子,氓隸之人,而遷徙之徒也

②躡足行伍之間,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將數百之眾……

③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

④山東豪俊遂並起而亡秦族矣

2.(師):本段主要寫秦國的滅亡?作者是如何展開的?

(生):用極為簡略,概括的筆法。

3.(師):誰滅亡秦國的呢?

(生甲):陳涉。

(生乙):還有山東豪俊。

(生丙):各諸侯國地區的百姓。

(生丁):是天下百姓。

(師):都説的有道理,但準確一點説,應該是天下百姓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因為陳涉是首倡推翻暴秦的統治,撼動了秦國的基業,也同時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拉開了中國歷史上農民武裝起義推翻暴政的序幕,他們的壯舉彪炳史冊。司馬遷在《史記·陳涉世家》裏有很客觀的評述,下去可閲讀這篇文章。要注意“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這句話的內涵,作者暗示我們,是天下百姓不堪暴秦統治才鋌而走險,推翻暴秦政治。所以,管窺出百姓對秦王朝的失望是多麼深。這不正是“水覆舟”的生動事例嗎。

4.(生甲):老師,從作者的描述如“甕牖繩樞,氓隸之人,遷徙之徒”來看,陳涉是個出身卑微,家庭貧困,而又被徵發去做苦力的人。似乎賈誼瞧不起像陳涉這樣出身卑微的人。

(師):對,這正是需要我們探討的問題。在賈誼眼裏,陳涉的確不怎麼樣。這説明像賈誼這樣的讀書人對陳涉的確有點瞧不起,但是司馬遷在《史記》中給與很高的地位,把他放在世家的傳里加以記述,可以發現司馬遷的良史才具、過人膽識與超絕智慧。

(生乙):老師,陳涉是個智力與才能都很平常的人,是嗎?

(師):但《史記·陳涉世家》裏面可不是這麼認為的,我們不妨讀一下第一段的部分內容:

“……。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輟耕之壟上,悵恨久之,曰‘苟富貴,勿相忘。’庸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幻燈片)

從司馬遷的記述裏發現陳涉年少時就是一位很有抱負與志向的人,再到密謀起事時的精心策劃來看,他也很有心計。當然,賈誼這樣寫,自有深意存焉,目的在於通過他的弱小來襯托諸侯各國力量的強大,而諸侯各國竟然為秦所滅,秦國的無比強大就自然凸顯出來了,而這樣強大的國家竟然為陳涉所撼動,可見秦國失去民心到了何等地步。

(生丙):他是軍隊裏一個地位很低的普通士兵嗎?

(師):他是謫戍漁陽的九百人中的一個——屯長——小頭目。應該説地位不高。

總之,在賈誼眼裏,陳涉不過是一個很卑微、才能很平常的人。這是賈誼的策略,一方面極力貶低陳涉,像這樣一個微不足道的人都能一呼百應,説明秦國失去人心到了何種地步;另一方面,當時百姓對秦國的怨恨到了何種程度。秦國失去了存在的根基,焉能不亡?他是為下文議論蓄勢、張本。

所以,民意、民心,這是一個政權存在的惟一基礎,任你武力再強大,任你思想多禁錮,任你怎麼去愚民,都不會長久的。這是我們吸取的教訓。

5.本段的字詞寫法及含義要注意:

甕牖繩樞 氓隸 躡足倔起 阡陌 疲弊 將 揭竿為旗 贏糧而景從(幻燈片)

6.朗讀本段內容併力爭背誦。

第三課時

要求:

1.檢查第一、二課時所學內容,查漏補缺。

2.繼續學習課文最後一段內容,亡秦之過。

3.本文獨到的眼光,犀利的思想。

4.排比與誇張的鋪陳藝術手法增強文章氣勢,體會戰國縱橫家鋪張揚厲的文風。

5.對比手法的運用。

6.重點文言詞語及句式:

鋤耰棘矜、銛、鈎戟長鎩、謫戍、抗、向時、度長絜大、比權量力、萬乘、七廟、序八州而朝同列

過程:

一、1.檢查學生背誦第一、二、三、四段內容。(生背誦)

2.解釋重點字詞含義。

二、指導學習課文最後一段內容

1.(師):哪位同學範讀最後一段內容?(生甲主動朗讀)

請同學們默讀一遍最後一段內容,就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畫出來,然後思考並互相討論。

(師):注意:“成敗異變,功業相反”這句話是對陳涉起義的肯定。陳涉於起義後半年即被叛軍殺死,但作者認為他是成功的,功業極大。司馬遷也表示過同樣的意見,《史記·陳涉世家》雲:“陳勝雖已死,其所遣侯王將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幻燈片)

2.(生乙):本段是議論秦國滅亡的主要原因,採取對比手法,這一點很清楚。從今昔秦國擁有的地理環境並未發生變化對比,陳涉之位與九國之君對比,武器裝備對比,謫戍之眾與九國之師對比,深謀遠慮及行軍用兵方面對比,都顯出陳涉力量的弱小,九國力量的強大,而最終的結局是九國失敗,秦國兼併了九國,秦國的強大可見一斑;而現在這樣強大的秦國竟然被如此弱小的一羣烏合之眾所撼動,反襯秦國政治上的巨大失誤,離心離德。這是應該引起每一個人深思的問題。

(幻燈片)

秦國地理環境對比

過去 現在

崤函之地,雍州之固 ——→ 崤函之地,雍州之固 守天下地利不足憑恃

勝利 失敗

陳涉與九國對比,暗含九國與秦國對比,其實秦國與天下人民對比

陳涉(弱小) 九國(強大)

地位——→卑微(傭夫) 尊寵(諸侯)

武器——→鋤耰棘矜(簡陋) 鈎戟長鎩(精良)

軍隊——→謫戍之眾(烏合之眾) 九國之師(正規部隊)

謀略——→不能深謀遠慮(淺薄) 人才濟濟(深謀遠慮)

用兵——→不懂用兵之道(乏人) 軍事統帥(眾多)

九國(強大) 秦國(更強大)

(失敗) (勝利)

秦國(更強大) 陳涉(弱小)

(失敗) (勝利)

陳涉首倡—→秦國滅亡—→ 地利天時都不足 憑恃,關鍵在人事}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生丙):賈誼認為秦國滅亡的主要過失在於“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即統一天下後沒有施行仁政,並且不能及時調整政策,也就是奪取天下可以採取武力手段,但隨着兼併的結束,形勢發生了迅速的變化,統治者應該及時改變策略,借鑑治國的成功經驗,可惜的是,他們都沒有跟上形勢的變化,正所謂喪失了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滅亡是不可避免的。

(生丁):我認為秦國的過失主要在這幾個方面:第一、沒有施行有效的安民政策,百姓對這樣的政權不免失望;第二、沒有籠絡廣大的知識分子,失去“士”階層對他們的支持;第三、沒有安撫好六國的後裔,他們是反抗秦國的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因為他們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與號召力;第四、沒有處理好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係,無休止的修長城拆散了許多家庭,製造了大量的人間慘劇,像孟姜女哭長城等;第五,沉重的徭役制度,像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那樣耗費民脂民膏的工程,大肆營建秦始皇陵,都過度消耗國家財力,物力與人力,反而加速國家的滅亡。

(師):所以,奢靡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行為。

(生丁):老師,什麼樣的政策算是“仁義”的,聽着熟悉,但具體內涵好像説不清楚,能具體解釋一下嗎?

(師):你能舉個生活中你認為是不仁義的事例嗎?

(生戊):一次,我好心的去幫助別人整理她的牀鋪,結果不小心把她的衣服弄髒了,反而被她訓斥了一頓,我好心幫助別人反而落了不是,心裏很不好受,我不知道她對待我的態度是否屬於不仁義的範疇。

(師):這就是不仁義。

(某生插話):某人借了我的錢,説過兩三天就還的,結果兩週過去了還沒有歸還的跡象,我態度很好向他討還,結果呢,他不但不還,反而罵我沒有情義,這也是不仁義的事情吧。

(師):這是人際交往方面顯示的不仁義,推而廣之,統治者把老百姓視之如草芥,棄之如敝屣,驅之如犬羊,生殺予奪,把百姓的生命與利益根本不放在眼裏,這就是暴政,殊不知,百姓是他們政權存在的基礎。孔子説,苛政猛於虎。苛政的殺傷力可見一斑。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體系,至於如何解釋這個字的含義,還比較困難。就詞源學的角度來解釋,就是人兩足走路旁邊加個二,即兩個人,就是人與人之間有我就有你,有你、我就有他,有你、我、他就產生了社會。這樣,就發生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怎樣相處、怎樣友愛、怎樣互助等問題。推而廣之,若統治者能對百姓關懷、愛護、體貼,能急百姓之所急、替百姓之所想、憂百姓之所憂,處處關心百姓的利益,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維護百姓利益的制度與措施,這樣的政策就是仁政,否則,為了一己之私利而窮奢極欲,處處搜刮民脂民膏,百姓苦不堪言,像夏桀、商紂,百姓發出“曷日汝喪,予及汝諧亡”的呼聲,離滅亡也就近在咫尺了。

(生己):這樣看來,賈誼也深受儒家思想的感染,但漢初盛行的是黃老思想呀!

(師):對!雖然黃老思想統治着漢初的意識形態領域,但不能説儒家思想並不存在呀。再説了,學術界、思想界是比較自由的,你談你的黃老思想,我談我的儒家思想,並行不悖;還有,任何思想不是天生就佔統治地位的,只有經歷時間的檢驗,經歷激烈的論爭,符合社會、國家、人民的需要才凸顯出它的價值,才會被歷史所採納。事實證明,不施行仁政都避免不了亡國的後果,這是歷史所印證的,孔孟早已預言過,誰還能不相信呢。

三、作為一篇著名的史論,要具有“史”、“論”和“斷”,這是必不可少的結構

本文有大量的敍事部分,像一、二、三、四段的內容,作者主要以敍述為主,歷數秦國的崛起、強大與鼎盛的全過程,這是一個艱辛的過程,在敍述中跌宕起伏,搖曳多姿,大量的賦體句式,增強了文章的氣勢,所以行文波譎雲瑰,變化多端。而在前面大量鋪陳蓄勢的基礎上,到篇末轉入議論,仍然採用對比手法,再把前面的幾個方面綜合到一起,然後得出結論,即所謂“斷”,為了使結論下得鄭重,於是又把秦重新提起總説一遍,才以“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收尾。文章須能放能收,能開能合,始見本領。賈誼在這篇傑作中完全做到了這一點。金聖歎在《才子古文》(歷朝部分)卷二中對本篇加批語説:“《過秦論》者,論秦之過也。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之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至於前半有説六國時,此只是反補秦;後半有説秦時,此只是反襯陳涉。最是疏奇之筆。”這是相當精闢的點評。

所以,漢朝開國之後,認真反思秦亡之過,從賈誼的這篇文章裏認識到了人民的力量,基於這樣的認識,漢朝的統治者才能真正總結秦代由盛而衰、由強而弱的經驗教訓,才經歷文、景的勵精圖治,發展生產,休養生息,開創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因此,我們一面學會了怎樣做文章,一面也借鑑了歷史。我們今天學習《過秦論》也正是為了這個目的。這就是兩千多年前的這篇文章給我們的重要啟示。

好,現在請同學們再把這篇史論齊讀一遍,然後要把它熟讀成誦。完成課後的練習。

四、課後按照《過秦論》的模式仿寫一篇史論作文。要有“史”有“論”有“斷”,儘量表現出文章的氣勢來

這篇文章我們就學習到這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p2mkz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