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六年級過秦論的教學設計

六年級過秦論的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六年級過秦論的教學設計

瞭解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主張“施仁義”的進步意義侷限性。(難點)

瞭解先進行論證,然後得出結論以及運用對偶、排比的寫作方法。

掌握一些常用的多義詞,疏通文意。(重點)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

教學要點:

瞭解作者的生平概況和他寫作本文的目的;瞭解秦國日益強盛的情

況;譯析一、二段。

教學過程

1、作者介紹、解題(板書課題及作者)

賈誼(前200-前168),西漢洛陽人,年青時就有才名,經人薦舉,被漢文帝召為博士,一年後,升至太中大夫。他學識淵博,很有抱負,曾針對時弊提出了一套改革政治、法律的主張,但遭到了守舊的貴族和大臣們的打擊和誣陷,被遷為長沙王太傅深為憂傷憤懣,四年後改為樑懷王太傅。樑懷王墮馬死,賈誼自傷未盡大夫之責,經常哭泣,以至鬱郁而死,年僅33歲。後人輯他的文章為《賈長沙集》,另《新書》十卷。

賈誼是漢代傑出的政論家。他在政治上強調要削弱地方割據勢力,鞏固中央政權,全力抗擊匈奴的侵擾,主張重視農耕以充裕民食。

(學習提示及註釋)

2、生朗讀一、二段,正音。

3、譯析一、二段,理解文意。 地利--據、擁

固:險要地方。 條件 人和--君臣固守

窺:伺機奪取。 1、始強 內政--務、修

鬥:使相鬥。 政策

既沒:已死。 外交--外、鬥

弱:使動用法。 文治:蒙故業,因遺策

與:結交。 武功:六國--合縱締交

一:數詞用為名詞。 2、日強 秦國--九國不進

之屬:這一類人。 結果:縱散約敗

倫:類(不倫不類)。 割地賂秦

延:迎。

厚:寬厚而愛人(厚道);賞厚而信(深,重。信,有信用。)

厚今薄古(看重);厚酒肥肉(味濃)

通:通其意(溝通);道路不通(通過、順暢)不肯為通(通報、傳達)

通今博古(通曉);通夜不寢(整、全)

第二、三課時

教學要點:譯析三至五段;總結課文;完成練習;背誦三至五段。

教學過程

1、複習舊課

《過秦論》的寫作目的是什麼?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一句中“制”字後省略了什麼?(之以)

注音:崤;逡;笞;隳;鏑;牖。

2、講析三、四、五段。(方法:讀、講、背)

1、始強 百越俯首

攻 2、日強 外交:執、御

北卻匈奴

3、極盛 廢道焚書

內政:執、鞭 勢異

隳城殺傑 (原因)

餘威: 震於殊俗

出身:貧苦農民

陳涉 才能:不及中人

4、滅亡 人力:疲弊數百

物力:斬木為兵 仁義

守 結果:天下響應並起亡秦 不施

國力:非弱

地利:自若 秦國 六國--陳涉

5、亡因 地位:非尊 比較 (不可同年而語)

武器:非銛 陳涉 今:七廟隳

實力:非抗 秦

戰術:非及 昔:序八州

多義詞:

制:制其兵 (控制,統率) 金:金人十二 (銅)

制其弊 (制服) 金城千里 (牢固)

制六合 (控制) 聞金聲而止(鑼)

增其舊制(規模) 勢:攻守之勢 (形勢)

制禮作樂(制定) 兵勢強盛 (勢頭,力量)

周制,…(制度) 萬乘之勢 (權力,勢力)

家:以六合為家 (家庭)。

大夫統治的地方叫“家”;諸侯統治的地方叫“國”。

析講:

三段:秦始皇是怎樣統一天下的?統一天下後實行了什麼樣的政策?

外交上,執長策而御宇內。用武力統一中國以後,國力空前強盛。

開頭用五句話寫出了“威震四海”的局面。接着又以“百越俯首”“北卻匈奴”的事例,寫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又擴展了版圖,鞏固了邊疆,國力強大之極。

第二層,執敲撲而鞭笞天下。“廢道焚書”、“隳城殺傑”,迅速把它的統治置於同人民敵對的地位。更有甚者,他窮兵黷武,想憑藉險要的地勢(“踐華為城,因河為池,據億仗之高,臨不測之淵以為固”),和依靠“良將勁弩”、“信臣精卒”來實現自己的統治,自以為這樣就奠定了“子孫萬世之業”。

以上三段是本文的第一部分,敍述了秦國從開始強大一步步發展到統一中國以後赫赫威勢。作者這樣寫,都是為下文寫秦國的迅速滅亡做襯托文章。

四段:強大的`秦國是怎樣滅亡的?

這一段的第一句,對秦國的勢力的強大再揚一筆,做足文章;接着,用“然而”一詞,調轉筆頭,把整個文章轉到反面。先寫陳涉出身,次寫才能,再寫人力,後寫物力,接着,寫由陳涉起義引起的巨大反響,“天下響應並起亡秦”。這一段是本文的第二部分,寫秦國在陳涉發動的起義面前迅速滅亡的史實。

五段: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是什麼?

這一段在上述大量歷史事實的基礎上,對秦朝迅速滅亡的原因進行總結。(見板書)拿秦與陳涉進行比較,照應第1-3段與4段,最後用“何也”引出全文結論。

3、辯證分析:怎樣看待秦亡的原因?作者的看法是否正確?

從結論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主張“施仁義”來統治的。這種思想屬於儒家的政治思想的範疇,是對孟子“施仁政”這一思想的發揮。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看,秦國的逐步強大以至迅速滅亡,有着經濟的、政治的多方面原因,不能以“仁義不施”作為唯一的原因。但是,應該看到,秦朝的統治者奉行愚、民政策,激化了矛盾,的確是秦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時,作者“施行仁義”的主張是針對漢初的政治而提出來的,在客觀上對人民是有利的,所以有它一定的進步意義。

4、歸納主題

本文論述了秦朝由盛到衰的變化中所犯的過失,分析總結了秦朝滅亡的原因,申述了作者關於治國應施仁義的主張。作者的目的是希望漢文帝以秦朝為借鑑,施行仁義,以免蹈秦朝的覆轍。

5、分析寫作特點

A、列舉大量事實進行論證(舉例論證)

1-3段皆寫秦強,作者列舉大量史實,先寫始強,次寫日強,最後寫秦終於統一天下,建立了鞏固的統治。寫來氣勢充暢,有如江河行地一瀉千里。4段用“然而”一轉,寫出了秦國的迅速滅亡。5段對以上事實進行比較分析,最後用“何也”問句導出全文結論。

這種列舉大量事實進行論證,最後得出結論的方法,收到了水到渠成之功,具有很強的邏輯力量。

B、對比論證 (1-3段與4段對比;5段內比;2段內比)

C、對偶、排比,廣泛運用。(整句:對偶、排比)

6、作業:完成練習題

7、本篇為何從秦孝公寫起?能否捨去一、二段?

(培養輻射思維能力、擴散思維能力)

上篇:從秦孝公寫起,如何變法,富國強兵--攻 開頭

中篇:從秦並海內,得到人民仰望寫起 由全

《過秦論》下篇:從秦的地勢險要寫起(暗示涉首難後還可守住) 篇內

攻勢守勢不同 (上) 容決

各篇論點 不注意安定,造成滅亡 (中) 定

涉首難後用地形安民不可有作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kx04k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