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六國論優秀教案設計

六國論優秀教案設計

作為一名教職工,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教案要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六國論優秀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六國論優秀教案設計

一、學習目標

1. 領會蘇洵關心國家、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抵抗外辱的思想,瞭解作者借古諷今的現實針對性,培養學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歷史責任感和“以史為鑑共創未來”的與時俱進精神

2. 通過聽示範朗讀和自由誦讀相結合,找出並提出文言知識疑難點,在教師引導啟發下,學生能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積累總結文言實、虛詞、活用情況和句式特點

3.瞭解本文嚴謹的論證結構和靈活多樣的論證方法

二、學習重點

1. 掌握“兵、弊、互、率、完、暴、彌、至於、顛覆、再、殆、速、智力、不行、當、禮、故事、”的含義;歸納多義詞“得、非、或、相、勢”的義項;掌握文中重要虛詞“而、之、以、為”的用法;總結歸納本文特殊句式和用法

2. 洞悉“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中心論點的內涵,瞭解蘇洵如何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證,理清思路,弄清論點和論據的關係

三、學習難點

1.引導學生辯證看待文章“改造史例、為文造勢、為文造情”的史論筆法

四、課時安排

二課時

五、教學流程

課前預習:

教師在簡單介紹文章的寫作背景下提出如下預習要求:

1. 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能讀正文章中的字音、通順熟練地讀完全文

2. 藉助課文註釋和工具書能理清句意,疏通課文大意,歸納文言基礎知識,提出疑難問題

預習作業主要在夜自習上完成,同學在預習過程中有不理解的地方可舉手提問,讓學生自己完成文言文的疏通意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講課時教師除了補充些文言知識外,其他如實詞、虛詞、句式、翻譯等文言知識均由提問學生(學生的覆蓋面要大)、檢查預習效果的形式來完成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2分鐘)

宋仁宗嘉佑二年(公元1057年),蘇軾二十歲,到京師卞梁(開封)去考進士在京師等考期間,有幾個自負的舉人看蘇軾年輕,瞧不起他,有意戲弄蘇軾六個舉人備了六個下酒菜,延請蘇軾喝酒,蘇軾欣然前往入席,一舉人建議為助酒興,喝酒要行酒令,酒令內容是每人説一個歷史人物的典故,聯繫那樣菜,那樣菜就歸誰吃,行令要從年紀大的到年紀小的其餘五舉人連聲附和:“好、好、好!”

“姜尚渭水釣魚”,年最長者傲氣滿臉地端走了魚;“秦瓊長安賣馬”,第二位神氣十足地端走了馬肉;“蘇武北海牧羊”,第三個毫不示弱地端走了羊肉;“張飛蜀都賣肉”,第四位不慌不忙地端走了豬肉;“關羽荊州賣豆腐”,第五個從容不迫地端走了豆腐;“諸葛亮隆中種菜”,第六個胸有成竹地端走了青菜 全部菜被端走了,六個舉人正準備高興地吃菜喝酒,蘇軾開口了:“各位,該我行酒令了!”他説出了六個字,不緊不慢地把六盤菜端到自己面前,然後笑眯眯地説:“諸位兄台,請!” 原來蘇軾行的酒令是( 嬴政併吞六國)

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第一個大動盪、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時期七雄爭霸並於秦,後世英傑多扼腕對這段歷史,後人多有評説宋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蘇軾和蘇轍之父)就曾有過十分精闢的論述那就是《六國論》今天,就讓我與大家一起來領略蘇洵精闢與廣博的分析

二、 解題、作者簡介(3分鐘)

1. 六國:在我國曆史上,戰國是七雄爭霸的時代,為了獨佔天下,國與國之間經常進行戰爭六國就是指的戰國七雄中秦國以外的齊、楚、燕、趙、韓、魏六個國家,它們都被秦國一個個地擊破而消滅了“六國論”在這裏是一個省略式短語,實際應是“六國破滅之論”文章旨在分析六國失敗的原因

2.“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散文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於析理,一般有兩種,即政論文和史論文,政論文主要用於發表作者對於時政的見解和主張,史論文主要通過評論歷史,總結歷史教訓為當時統治者提供治國借鑑提問:本文屬於政論文還是史論文?

(史論文)

3.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詩書… …可謂是大器晚成”),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人稱“老蘇”,與兒子“大蘇” (蘇軾)、“小蘇” (蘇轍)並稱三蘇後人有詩稱讚:“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聯繫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

三、通讀全文,讀準字音

請四個男生讀課文,並請其他同學評價,糾正讀音(5分鐘)

易讀錯的字:

(1)弊在賂(lù)秦 (2)六國互喪(sàng)

(3)率(shuài)賂秦耶(yé) (4)小則獲邑(yì)

(5)思厥(jué)先祖父 (6)暴(pù)霜露

(7)暴秦之慾無厭( yàn) (8)草芥(jiè)

(9)與(yǔ)嬴 (yíng) 而不助五國 (10)洎(jì)牧以讒誅(zhū)

(11)革滅殆(dài)盡 (12)勝負之數(shù)

(13)當(tǎng)與秦相較 (14)或未易量(liáng)

(15)下嚥( yàn) (16)悲夫 (fú)

(17)為(wéi)秦人積威之所劫 (18)日削(xuē)月割

(19)苟(gǒu)以天下之大 (20)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gùshì)

四.整體把握文章論證結構(20分鐘)

全班齊讀課文,要求在讀的過程中找出文章中心論點及各段的主要內容

1提問:本文在開頭提出的中心論點是什麼呢?賂”何以使得六國破滅?

答:第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開門見山,鮮明簡潔!並且接着強調“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是正面解釋由於賄賂秦國導致實力虧損,才是被消滅的根本原因

2.提問:聯繫課文後邊的內容來看,“是不是所有的國家都賄賂了秦國呢?哪些國家沒有賄賂秦國?“六國中“不賂者”因何破滅?(師補充介紹秦滅六國的順序:秦滅韓——滅魏——滅楚——滅燕——滅趙——滅齊 )

答:沒有賄賂秦國的國家:齊、燕、趙沒有賄賂的國家是因為賄賂的國家而滅亡的,因為“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失去了強大的援助,不能單獨保存自己對抗強大的秦國老蘇似乎早已料到讀者會有如此疑問,於是緊接着從反面闡述了“不賂者”喪的原因,通過設問消除了讀者的'疑問,使總論點穩固、周密、無懈可擊,同時也形成了總論點下的兩個分論點

3.提問:文章第三段圍繞哪一個分論點展開?

答:第3段以“割城”為例,論證“賂秦”之弊緊承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寫韓、趙、魏三國把祖先艱難得到的土地輕易拱手送給秦國,而“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從而論證“弊在賂秦”的論點

4.提問:文章第四段圍繞哪一個分論點展開?

答:第4段,以“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事實,進一步論證“弊在賂秦”緊承第2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文中寫齊、趙、燕三國雖“義不賂秦”,但“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從而論證“弊在路秦”的中心論點

5.提問:第五段在結構上的作用是什麼?作者評價六國的滅亡,意在闡述什麼樣的政治主張?

答:第5段承上啟下,提出“為國者”不要被敵國的“積威之所劫”的政治主張

6.提問:第六段中作者為什麼將六國的情況和北宋的情況做對比?師補充北宋當時的政治處境

答:第6段,借時諷世,借古喻今,諷諫北宋王朝改變妥協政策,奮起抵抗將六國的情況與北宋情況作對比,證明六國力量遠弱於北宋,警告北宋統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點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歷史與現實有時候是驚人地相似,一代又一代的“為國者”皆被敵人積威所劫,以物供敵,以錢富敵蘇洵睹之心憂,憂而思救,一個“賂”字把歷史與現實聯繫起來,以“六國破滅之道”來諷諫,希望北宋統治者改弦更張,勿蹈覆轍,於是寫下了這篇醒世文章

7.總結:

五.局部研習文章

(一)第一、二小節:

1. 提問:解釋詞義(1分鐘)

(1)非兵不利 (2)戰不善 (3)弊在賂秦 (4)賂秦而力虧

(5)破滅之道也 (6)或曰 ( 7)六國互喪 (8)率賂秦耶

(9)不賂者以賂者喪 (10)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教師補充 (2分鐘)

非:

①不是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 (《六國論》)

②不對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來兮辭》)

③無,沒有 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苟子·勸學》)

或:

①或許 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六國論》)

②有人、有的人 或曰:‘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③有時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馬説》)

聯繫“莫”:

①沒有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赤壁賦》)

②沒有誰

2.提問: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故曰:弊在賂秦也什麼句式?(1分鐘)

答:典型的判斷句式,也在古代漢語中只是表示判斷語氣的語氣助詞“古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實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在古代漢語中用“亦”表示現代漢語中“也”的意思

3.提問:翻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2分鐘)

答:“而“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道:原因,聯繫“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餘嘉其能行古道”

(二)第三小節:

1.提問:解釋詞義 (2分鐘)

(1)秦以攻取之外 (2)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3)較秦之所得

(4)其實百倍 (5)則秦之所大欲 (6)固不在戰矣

(7)思厥先祖父 (8)暴霜露,斬荊棘 (9)以有尺寸之地

(10)子孫視之不甚惜 (11)舉以予人 (12)然後得一夕安寢

(13)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 (14)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15)至於顛覆,理固宜然 (16)此言得之

教師補充:(1分鐘)

得:

①動詞,得到 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六國論》)

②適宜,得當 此言得之 (《六國論》)

③找到 至德不得(《莊子·秋水》)

④捕獲 然得而腊之以為餌 (《捕蛇者説》)

⑥看到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記》

2.&10047;提問:翻譯(7分鐘)

(1)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2)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3)則秦之所大欲,諸侯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4)思厥先袓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與人,如棄草芥(“以有尺寸之地”以字用法是蘇教版語文教材的孤例,,但經常考舉以與人,兩種解釋)

六、結語(1分鐘)

蘇洵這位充滿憂患意識,關心國家命運的北宋散文家,開篇提出中心論點,以六國為喻,反覆申述六國滅亡的原因是“弊在賂秦”,其結果是削弱自己,強大敵人,最終導致自己的滅亡這堂課我們整體感知了文章的論證結構和具體研習了文章的一、二、三段的文言知識,然而針對“賂秦而力虧” “不賂者以賂者喪”這兩個分論點作者又是怎樣進行論述的呢?我下節課繼續學習請大家做好預習工作

七、作業

1.整理本文的文言基礎知識,包括重要實詞、虛詞的含義,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及用法

2.完成《學習與評價》(必修教材配套練習)語言基礎及內容大意部分練習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pvgr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