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案模板 >

《六國論》學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六國論》學案(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學設計

 陽燁  2007、9、28

第一課時學案

一、 介紹作者:

蘇洵,字       ,號老泉,四川眉山人,        著名散文家,據説27歲才發憤讀書,經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業大進。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帶領兒子        、       到京城,以所著文章22篇(《幾策》2篇、《權書》10篇、《衡論》10篇)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賞識這些文章,認為可以與賈誼、劉向相媲美,於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名因而大振。後人因其子蘇軾、蘇轍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三人合稱“         ”,均列入“              ”。著有          ,本文選自               。《權書》都是評論政治和歷史的,本文是其中的第8篇。

二、 介紹背景:

在我國曆史上,戰國七雄爭霸時代,《六國論》中的“六國”即除秦以外的               六個國家。秦國本來是個弱小落後的國家,經過商鞅變法的徹底改革,經濟和軍事實力都強大起來;而原本強大的六國卻因宗法勢力的強大,因循守舊,經濟和軍事實力日益衰落。秦強盛起來後,積極向東發展,奪取六國的土地。六國也曾聯合起來對抗秦國,這就是所謂“合縱”。但他們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這種聯合並不鞏固。秦採取“遠交近攻”的軍事戰略。韓、魏、楚三國都緊靠秦國,因此直接受到秦國的威脅和侵略。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並最早被消滅;燕、趙、齊三國也相繼滅亡。六國滅亡,“非兵不利,戰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絕不僅僅是因為割地賂秦。蘇洵抓住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一點來論證,是為其鍼砭現實服務的。  

北宋建國後一百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軍隊大小六十餘戰,幾多勝少。到北宋中期,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鋭,政治上專制腐敗,軍事上驕惰無能,外交上極端軟弱。蘇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舉攻宋,直逼黃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脅宋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找了勝仗,但北宋最高統治者面對 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澶淵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向西夏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這樣賄賂的結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北宋的這種輸幣、納貢求和的辦法,與“六國”賂秦而求一夕安寢的政策極為相似。所以,蘇洵寫了《六國論》,以“六國破滅之道”來進行諷諫,希望北宋統治者改弦更張,勿蹈覆轍。

三、 釋題:

六國論:六國破滅之論,這是一篇史論。敍述評價歷史事實,總結歷史教訓,諷喻時政。

四、 讀課文,並給下列字注音:

賂(   )   邑(   )   厥(   )   暴(   )露   芥(   )   嬴(   )   洎(   )   

殆(   )   勝負之數(   )   下嚥(   )   為(   )國者   洵(   )   誅(   )

五、 本文是史論(議論文),再讀課文,找出論點及分論點;並分析本文結構:

1、 論點:

2、 分論點:

3、結構:可分為   部分,第一部分為第   段,提出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第二部分為     段,圍繞中心論點,論證兩個分論點--“賂秦而喪”、“不賂者以賂者喪”;第三部分為      段,總結六國破滅之教訓,勸諭當朝統治者“                 ”。 

六、 學習第一段:解釋劃線的重點字詞並翻譯整個句子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2.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3. 不賂者以賂者喪

4.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問: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總領全文,引發以下議論。

七、 學習第二段:解釋劃線的重點字詞並翻譯整個句子

5.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6.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

7.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8.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9.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慾無厭

10.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11.至於顛覆,理固宜然。

12.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提問: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問:本段從哪幾個方面説明賂秦的危害?  

明確:A 以地事秦,導致了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刺激了貪慾和擴張的野心。  

      B 韓、楚、魏三國以地事秦求苟安而不得。  

★問:本段的中心內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第二課時學案:

一、 學習課文第三段,解釋劃線的重點字詞並翻譯整個句子

13.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14.    是故燕雖小國而後亡,斯用兵之效也。

15.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16.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17. 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18.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於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附]:秦滅韓:前230年         滅魏:前225年     滅楚:前223年     

滅燕:前222年         滅趙:前222年     滅齊:前221年 

★比較燕趙兩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明確:共同點--形勢環境相同,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軍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不同點--對抗秦國的方式不同  

                燕太子丹招募荊軻刺秦王招致禍患。  

                趙因李牧被讒言所害自毀長城。  

★找出第一段中與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話。  

明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問:本段從哪個方面論證六國滅亡的原因?分幾層意思,怎樣論證的?  

明確:本段緊承第二個分論點“不賄者以賄者喪”來論證六國滅亡的原因。分三層,從正反兩方面展開論述,全面深入的論證。  

(1) 齊國:與贏不助五國                         反面 

(2) 燕國:用荊卿為計速禍                       正面 

      趙國:牧以讒侏用武不終             

(3)  齊人勿附 

       燕客不行       勝負或未易量             反面假設 

       趙將猶在 

★提問:最後一句話在全文中有什麼作用?  

明確:用“向使”引起假設,總結六國情況,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 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同時又為下文進一步假設作鋪墊,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

二、 學習課文第四段,解釋劃線的重點字詞並翻譯整個句子

19.    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19. 以趨於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提問:作者在本段連用了兩個歎詞,有什麼作用?  

明確:嗚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國合力抗秦的主張。  

      悲夫--又回到歷史中,感歎六國破滅的可悲結局,抨擊六國的政策。提出“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才是賂秦之根源。  

作用:表達作者對歷史的思考與感慨,起到連接作用,在歷史與現實間快速自由轉移,引導讀者理清思路。  

★提問:最後一句語帶雙關,請説明其含義。  

明確:作者對歷史事實分析後的議論,明確了六國賂秦的根本原因,同時也切合當時北宋王朝的實際情況,委婉地勸諭當權者面對北方的威脅,放棄屈辱的妥協政策,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三、 學習課文第五段,解釋劃線的重點字詞並翻譯整個句子

20. 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之下矣。

★提問: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論述中起了什麼作用?  

明確:本段議論的基礎建立在作者自己對歷史事實的分析上,源於歷史,但又高於歷史,諷諫北宋王朝面對外來侵略不要重蹈歷史覆轍。

四、 小結課文特點:  

借古諷今,切中實弊。  論點鮮明,論證嚴密。  語言生動,氣勢充沛。

五、 總結本文:

作者的意圖是點明賂秦是六國滅亡的原因,以此警告宋朝統治者,不能重蹈了六國的覆轍,不要用賄賂的方法對待契丹和西夏,要用武力,要抵抗。他的這種憂國憂民的情懷會永留青史,他的這種高瞻遠矚的眼光會驚醒世俗。可是不幸的是北宋的命運為蘇洵所言中:就在蘇洵死後六十年,終於發生了“靖康之變”(1126年),北宋為後起的金所滅,徽、欽二帝被俘,客死異國他鄉。 

歷史是一面明亮的鏡子,常常照出醜陋才能有挽救的希望。而不知回望歷史,不懂吸取教訓,只會重蹈覆轍。所以説:“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我們現在生活在安寧祥和的年代,戰爭的硝煙已經消散多年。當時間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地不斷延伸開去,許多人已經忘記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傷痕。可歷史的悲劇往往會驚人的相似。所以,可怕的不是那段血寫的歷史,可怕的是那不堪回首的歷史再重演。 

還記得嗎? 

160年前,閉關自守的清政府腐敗無能,面對列強的大炮卑躬屈膝,割地賠款,,喪權辱國,大好江山,任侵略者隨意踐踏,泱泱大國,支離破碎。 

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國主義用罪惡的雙手在中國大地上製造了“九一八”事變。從此,中國人民進入了漫長的八年抗戰,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知道嗎?我們的民族飲下的是一杯杯落後的苦酒。 

願北宋重蹈覆轍的故事永遠成為故事!

第三課時學案

一、解釋下列加線的詞

非兵不利,弊在賂秦

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秦以攻取之外

秦之所大欲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

至於 顛覆,理固宜然

此言得之

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斯用兵之效也,始速禍焉

李牧卻之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

且燕趙處革滅殆盡之際

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為國者

二、找出下列句中的古今異義詞,並解釋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可謂智力孤危

至於顛覆,理固宜然

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三、找出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的詞,並解釋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義不賂秦

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李牧連卻之

理固宜然

小則獲邑,大者得城

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

併力西向

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四、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並釋義

暴秦之慾無厭

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五、辨析下列各組加點詞的詞義

非、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非有仲尼,墨翟之賢

非抗於九國之師也

或、或曰:六國互喪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得、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此言得之

誠不得已

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相、當與秦相較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勢、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其勢弱於秦

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

理、我知種樹而已,理非吾業也

當窗理雲鬢

不以木為之者,文理有疏密

至於顛覆,理固宜然

始、燕趙之君,始有遠略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六、翻譯下列句子

1、  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2、  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

3、  趙嘗五戰於秦,二敗而三勝

4、  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

5、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七、指出下列句子屬於何種特殊句式: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2、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4、洎牧以讒誅  

5、趙嘗五戰於秦                            6、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八、説出下列“以”的用法:  

1、不賂者以賂者喪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讒誅           5、至丹以荊卿為計     6、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  

7、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              8、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10、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九、課堂檢測

1、下列加點字的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     ) 

A.洎(jì)牧以讒誅    不得下嚥(yàn)        奉之彌(mí)繁 

B.弊在賂(lù)秦     棄之如草芥(jiè)       率(lǜ)賂秦耶 

C.暴(bào)霜露     革滅殆(dài)盡之際     小則獲邑(yì) 

D.勝負之數(shù)   思厥(jué)先祖父       與(yǔ)嬴而不助五國也 

2、下列句中的“以”字,與“不賂者以賂者喪”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C.舉以予人,如棄草芥

B.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D.洎牧以讒誅

3、選出加點字“而”不表轉折的一項                                   (      ) 

A.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    B.戰敗而亡,誠不得已 

C.故不戰而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D.苟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4、選出沒有活用現象的句子                                           (      ) 

A.至於顛覆,理固宜然            B.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C.故不戰強弱勝負已判矣        D.日削月割,以趨於亡 

5、下列句中畫線的詞語,含有與現代漢語詞義相同的一項是               (      ) 

①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②思厥先祖父 

③然後得一夕安寢                              ④可謂智力孤危 

⑤剌客不行,良將猶在                          ⑥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 

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⑧.至於顛覆      ⑨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A.①③⑤            B.②④⑦            C.⑥⑦⑧            D.①⑤⑨ 

6、翻譯下列各句 

①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②以賂秦之地封……秦人食之不得下嚥也

十、拓展遷移:

名二子説       蘇  洵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僕馬斃,而患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賞析】 本文非常有趣味,是論説蘇洵給兩個兒子取名的原因的。 

文章先説,車上的各個部位各司其職,都是車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好像只有“軾”沒有什麼作用。但“軾”並非真的沒有用,它是露在外面用作扶手的橫木,可扶以遠瞻,因此蘇軾字“子瞻”。車軾的突出特點是露在外面,蘇洵説:“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的確,蘇軾一生豪放不羈,鋒芒畢露,確實“不外飾”,結果屢遭貶斥,“烏台詩案”險些喪命。 

“轍”是車輪碾過的軌道,自然也屬於車外之物,既無車之功,也無翻車之禍,所以“善處乎禍福之間”。蘇轍一生平和淡泊,在當時激烈的政治鬥爭中,雖然也曾遭貶,但終能免禍,得以安度晚年。 

 這篇文章簡析了車各部位的作用,進而分析了蘇軾兄弟的性格,有希望,也有擔心。 

【思考與探究】 用現代漢語,概括一下蘇軾兄弟的性格。 

答:蘇軾,鋒芒畢露,不善於掩飾。蘇轍,處事平穩,明哲保身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anmuban/gely8y.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