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教師之家 >教學設計 >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模板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模板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加有效地進行。我們該怎麼去寫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記》教學設計模板,歡迎閲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模板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

一、教材依據:

本教學設計的《小石潭記》一課是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26課,所用版本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7月第3版。本單元入選的課文都是歷來傳誦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國山水文學情景交融的特點。

二、設計思路:

1、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卻清晰地記敍了作者出遊、遊覽、返回的全過程,觀察入微,描摹細緻,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形似寫景,實則寫心。作者在寫景中傳達出貶居生活中孤寂悲涼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教材入選這篇文章,意在讓學生學習名家名篇,培養學生閲讀古文的能力,品味文章的優美意境,提高審美情趣,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

2、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在七年級學習了十多篇文言詩文,在八年級又系統的學習了三個單元的文言文,到第四個單元的文言文學習時已有一定的文言知識積累,能借助註釋、工具書和一定的文言知識初步讀懂課文,對文言文的分析和理解也已具備了一定的能力。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不是很濃厚,在教學文言文時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指導思想:

課堂上學生不是被動的信息吸收者,而是知識體系的主動建構者。心理學研究也表明:一節課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大約為二十分鐘,因此本課的設計以趣味為導入點,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實現知識的建構與重點、難點的突破。

4、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應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本課的學習中通過營造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進行朗讀競賽幫助學生掃除字詞障礙,加強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現知識的建構與重點、難點的突破,讓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喜悦,不斷髮展學生閲讀文言文的興趣,產生繼續學習的慾望,最終養成自主積累的習慣,發展自主學習能力,潛移默化中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品味和文學素養。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瞭解柳宗元的經歷及作品常識,能借助工具書、註釋疏通文義,學習對自然景物入微的觀察、細緻的描摹。

方法與途徑目標:通過營造氛圍激發興趣、進行朗讀競賽掃清字詞障礙,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突破重點、難點。

情感與評價目標:理解作者失意被貶,寄情山水得抑鬱憂傷的感情;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注重學生互評與教師評價。

現代教學手段運用:使用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重點:

1、疏通文義;

2、學習抓住景物特點寫景狀物的方法。

五、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六、教學準備:

1、蒐集資料、製作課件;

2、指導學生課前預習:

(1)收集有關作者及與《小石潭記》相關的資料。

(2)藉助工具書、書下注釋,讀懂文章大意。

(3)整理出預習中解決不了的疑難字句。

(4)在閲讀和蒐集資料的過程中,將發現的問題整理到預習筆記上。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請你暫時忘掉周圍的一切,讓我們伴着《瀟湘水雲》的古琴曲一起走近小石潭。一邊欣賞圖片中的美景,一邊展開想像的翅膀,漫步於青翠的山林間。看清亮透明的泉水歡快地流淌;聞野花淡淡的撲鼻而來的清香;聽各種鳥兒啁啾婉轉的鳴叫;陽光透過樹隙,暖暖地照在你的身上……

美麗的大自然是改變我們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們感覺有些疲倦,如果我們感覺心情有些煩悶,我們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今天我們來到的`地方是永州的小石潭,那兒曾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去過的地方。被貶後的詩人為擺脱抑鬱悲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有一天他來到了小石潭……

(設計意圖:創設幽深寧靜的意境,引導學生走近作者,走近作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走近作者,瞭解背景

請學生交流收集到的柳宗元的資料。學生交流後,教師評價、補充,多媒體呈現有關柳宗元的資料。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代著名文學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幼聰慧好學,21歲中進士第。他與韓愈、劉禹錫是同事。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但遭到保守勢力的反對。革新運動失敗,柳宗元被貶到永州,永州之貶,一貶就是十年。在這期間他寫下了《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遊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澗記》、《石渠記》、《小石城山記》)、《江雪》、《捕蛇者説》等大量詩文。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堪稱我國曆史上最傑出的散文家。《永州八記》已成為我國古代山水遊記名作。這些山水遊記,融合了作者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寄予自己的不幸遭遇,傾注怨憤抑鬱的心情。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收集資料、整合資料的能力。通過對作者的生平介紹瞭解寫作背景,有利於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對難點的突破起到關鍵的作用。)

(三)整體感知、走近作品

1、教師示範朗讀課文,請同學們注意字音與斷句。

2、自讀課文,教師指導,要求:讀準字音,吐字清晰,聲音洪亮;讀出節奏,停頓正確;讀出語氣,讀出感情。

3、以大組為單位進行朗讀競賽,看看哪一組讀完整篇文章的人數最少。規則:出現朗讀聲音不宏亮、打絆子;字音、斷句不準確時換下一位同學接着朗讀,教師不發表意見,請其他組來評價。

(設計意圖:誦讀是文言文教學的基本方法也是基本任務,教師通過示範朗讀和方法指導教會學生如何誦讀文言文。然後抓住中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進行朗讀競賽,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快速、高效地掃清文字障礙,為理解文意與背誦打基礎。)

(四)小組合作,疏通文意

形式: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結合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圈點勾畫出疑難詞句,小組內質疑,記錄不能解決的難題。教師請小組的A、B、C、D類學生(異質分組:按學生語文基礎與理解能力差異分成四類)進行疑難文句的朗讀、翻譯、重點詞解析並且進行評價。教師點撥,強調重點字詞句。

(設計意圖:教會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而不是由老師灌輸。引導學生養成查工具書看課下注釋的習慣,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的習慣,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利用小組合作方式,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新課標指出“評價學生閲讀文言文,重點在於考察學生記誦積累過程,考察他們能否藉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

對於A、B、C、D四類學生教師要胸有成竹,在每次分配任務時可有不同的側重點,以便及時反饋課堂學習的落實情況。學生互評的形式不僅能夠讓他們體會到學習成功的喜悦,而且能夠加強他們合作的意識。這一環節在合作、互動中完成知識的建構與重點突破。)

(五)質疑探究、抓住特點

1、投影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1)本文寫景條理清楚,作者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2)小石潭中有哪些景物,它們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寫的?

2、在學習小組內展開討論,小組代表總結髮言。教師評價並板書明確,並對第二段重點品讀,嘗試背誦其中的佳句。

(設計意圖:本文是文言文遊記中的佳作,作者對小石潭觀察入微,描摹細緻,這兩個問題目的在於引導學生去探究文章的寫作特點,感受小石潭的幽靜。)

(六)品味文章,對話作者

1、精讀感悟,體會以景寫情的寫法

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暢説優美景色給人的感受:小石潭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彷彿置身其境。自古以來,多少文人墨客對《小石潭記》稱讚不已,如果你也坐在潭邊,會有什麼感受?

2、深入探究,走進柳宗元

面對如此優美景色,作者卻是如此憂傷,文中的哪一句體現了作者的感情呢?你能不能結合寫作背景,分析一下作者的憂鬱從何而來呢?(可以從文中找出相應的語句)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説出自己的體驗”,而且“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繫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設計這個環節,要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活動中,通過對內容的分析,結合作者的背景資料來理解文中包含的情,這就是寓情於景,這樣達成突破文章的難點的目標。)

(七)暢談收穫、總結全文

教師可引導學生從以下方面談收穫:

1、這堂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掌握了哪些方法?

2、通過對課文的分析及對作者的瞭解,你獲得了那些啟示?

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説出自己的想法、感受,最後教師做總結髮言。

(設計意圖:新課標要求學生“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設計這一環節是為了讓學生回顧本節課學習的要點,鞏固所學知識,並能結合生活進行思考。)

(八)我做導遊,介紹美景

選擇文中自己最喜歡的一處景緻,設計一段導遊詞,允許發揮想象做形象的描述,以引起“遊客”的遊玩興致。

請4——5名學生為全班同學導遊(時間允許的話可以多請幾位學生),評評誰的導演最棒。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能就適當的話題即席講話,有自己的觀點,有一定的説服力”,設計這一環節,既訓練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也有利於鍛鍊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一舉多得。)

(九)課後回顧,舉一反三

1、根據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2、課外你一定看過不少描寫景物的古詩文,試着把其中描寫山水的名句摘錄下來,並選擇一兩則加以賞析。

(設計意圖:記誦積累是文言文學習的重點,故設計第一題。設計第二題意在培養學生對優秀文學作品的欣賞能力和對祖國優美山水的審美能力,以陶冶美好的情操。這是一道拓展性的聯繫題。)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全文。

2、整體感知並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

3、通過對精彩語段的品讀,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對美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會本文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2、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教學難點:作者的憂樂情懷

學法指導:誦讀、合作探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音樂導入,美麗的大自然是改變我們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們感覺身體有些疲倦,如果我們感覺心情有些煩悶,我們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兒曾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去過的地方。被貶後的詩人為擺脱抑鬱悲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有一天他來到了小石潭……

二、作者-、文體簡介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領讀課文。

2、學生熟讀課文。

3、學生熟讀課文註腳、理解句意。

三、精讀賞析,出示問題,學生思考:

1、課文一共幾個自然段?每一個自然段重點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點?

1、四人一組討論:作者在小石潭欣賞時的心情如何?並找出原文有關句子加以説明。(樂——憂)

2、作者為何而樂呢?請結合文中內容,談談你的看法。

(1)水聲美、好奇心。

(2)景美而樂。請學生説説作者是如何來描寫景物的?

石:奇特樹:茂盛水:透明(側面描寫)魚:歡快(動靜結合)

3、作者為何而憂呢?(環境:幽深冷寂身世:被貶)

4、全文寫樂與憂有什麼關係呢?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在遊玩山水中的歡樂一經淒涼環境的影響,被貶官後的鬱悶之情又立刻湧上心頭。(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的悲涼悽苦的情感。)

四、體驗反思

你學生了這篇文章後有什麼收穫?(寫景的寫作方法)

1、借景抒情。

2、動靜結合。

3、側面描寫。

4、抓住景物特點。

五、佈置作業;背誦全文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瞭解柳宗元的生平情況及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能力目標:積累重點文言詞語,能結合書下注釋流暢翻譯課文第一段

3、情感目標:初步感知作者所處時代背景

教學重點:

積累重點文言詞語,能結合書下注釋流暢翻譯課文第一段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移步換景”的表現手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詩歌鑑賞導入課文學習。

Ppt展示《江雪》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寫的一首絕句,在這首詩裏寄託了詩人高潔孤傲執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他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這篇文章同樣體現了他獨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憤懣之情。

二、寫作背景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因擁護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被貶後無法排遣的憂傷悽苦的思想感情,成為後世寫作山水遊記的楷模。此間共寫了8篇知名的山水遊記,後稱《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其中的第四篇。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遊記》中作者這樣記述當時的心情:“自餘為僇人,居是州,恆惴慄。”《小石潭記》中景語即情語,“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處的描寫,情景交融,很好地説明了這一問題。《小石潭記》原題為《至小丘西小石潭記》,選自《柳河東集》第29卷(中華書局1974年版)

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怪異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澗紛至沓來,美不勝收。《始得西山宴遊記》與《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並稱為《永州八記》.

三、文學常識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散文家和思想家,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為“韓柳”。與劉禹錫並稱“劉柳”;與唐代的韓愈、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並稱“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詩文作品達600餘篇,其文的成就大於詩。

四、課文學習

(一)、研讀課文第一段,積累實詞,翻譯課文,疏通文意

1.從:自,由。

2.小丘:小山崗,在小石潭東面。

3.西:(方位名詞作狀語)向西。

4.行:走。

5.篁(huáng)竹:成林的竹子。篁,竹林,泛指竹子。

6.如鳴佩環:像玉環和玉佩相碰發出的聲音。環:都是玉質裝飾物。鳴:發出聲響。

7.樂: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8.伐竹取道:砍伐竹子,開闢道路。伐:砍伐。取:這裏指開闢。道:路。

9.下:(方位名詞作狀語)向下,往下。

10.見:看見。

11.水尤清洌(liè):潭水格外清涼,清澈。尤:格外,特別。清洌:清涼。清,清澈。冽:涼。

12.全石以為底:(潭)以整塊石頭為底。以為:把……當作(此句為倒裝句,賓語前置,“以全石為底”)。以:用來。為:作為。

13.近岸:靠近潭岸的地方。近,靠近。岸,岸邊。

14.卷石底以出:實為“石底卷以出”。石底有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卷:彎曲。以:表修飾,形容如何“出”。

15.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巖:形成了小石礁,小島嶼,小石壘,小石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巖石。巖:高出水面較大而高聳的石頭。

16.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cēncī)披拂:意思是(樹枝藤蔓)遮掩纏繞,搖動連結,參差不齊,隨風飄蕩。翠蔓,翠綠的藤蔓。

(二)思考並討論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篁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4.本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板書】發現小潭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移步換景的寫法)

五、課後作業

1、背誦第一段

2、將第一段重點詞句整理積累在作業本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jiaoshizhijia/jiaoxuesheji/wzyxe8.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