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小石潭記 >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通用9篇)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通用9篇)

引導語: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序。那麼什麼樣的教學設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通用9篇)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篇1

一、導入新課

唐代有一位著名作家,他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柳宗元。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

二、整體感知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説説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一)引導討論下列問題: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發現小潭 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

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 (移步換景的寫法)

(二)討論下列問題: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説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裏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裏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亻台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着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遊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掌握記敍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以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繫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敍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

五、教具學具準備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繫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緻觀察,然後進行口頭小作文訓練。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全文。

2、整體感知並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

3、通過對精彩語段的品讀,感受大自然的美,提升對美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

1、體會本文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2、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教學難點:作者的憂樂情懷

學法指導:誦讀 合作探究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音樂導入,美麗的大自然是改變我們心境的最好地方,如果我們感覺身體有些疲倦,如果我們感覺心情有些煩悶,我們不妨到大自然中走一走,大自然是我們人類最好的朋友。今天老師就帶你們到永州的小石潭看看,那兒曾是唐代文學家柳宗元去過的地方。被貶後的詩人為擺脱抑鬱悲憤之情,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間,有一天他來到了小石潭……

二、作者-、文體簡介 出示圖片

三、整體感知課文

1、教師領讀課文。

2、學生熟讀課文。

3、學生熟讀課文註腳、理解句意。

三、精讀賞析,出示問題,學生思考:

1、課文一共幾個自然段?每一個自然段重點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點?

1、四人一組討論:作者在小石潭欣賞時的心情如何?並找出原文有關句子加以説明。(樂——憂)

2、作者為何而樂呢?請結合文中內容,談談你的看法。

(1)水聲美、好奇心。

(2)景美而樂。請學生説説作者是如何來描寫景物的?

石:奇特樹:茂盛水:透明(側面描寫)魚:歡快(動靜結合)

3、作者為何而憂呢?(環境:幽深冷寂身世:被貶)

4、全文寫樂與憂有什麼關係呢?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在遊玩山水中的歡樂一經淒涼環境的影響,被貶官後的鬱悶之情又立刻湧上心頭。(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的悲涼悽苦的情感。)

四、體驗反思

你學生了這篇文章後有什麼收穫?(寫景的寫作方法)

1、借景抒情。

2、動靜結合。

3、側面描寫。

4、抓住景物特點。

五、佈置作業;背誦全文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的]

1. 學習按照一定順序組織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徵,用鮮明生動的語言寫景狀物的方法。

2. 體會本文融情於景,借景抒情的藝術特色。

3. 瞭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為”在文中的用法。

[教學重點]

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難點]

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教學時間]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教學過程]

1、 從複習第五單元課題人手,從“書”“傳”“説”“序”引入到第六單元的“記”體裁。指導學生看完學習摘要後板書課題:小石潭記

2、出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3、 簡介作者,背景,解題。(指名學生朗讀自己查找的資料,然後播放課件)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粥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4、 生初讀課文,圈出生字、生詞。

5、 聽課文錄音,並輕聲跟讀,注意朗讀節奏。

6、 師生共同疏通文意。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教師個別指導)

7、檢查小組學習效果。

(1)、指名翻譯課文,(2名學生)

(2)、出示練習題。(播放課件)

古今異義:

去:(古)離開(今)前往,到某處

怡然:(古)靜止不動的樣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樣子

小生:(古)年輕人(今)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一詞多義 :

以: 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 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堪,為巖。(動詞,“成為”)

清: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 翻譯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8、課文整體感知,

出示問題,小組先討論,然後教師指名回答。

(1)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寫小石潭的?

(2)、你能從課文中找出相應的句子來驗證這個“潭”確實是“小潭”,而且也是“石潭”嗎?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寫景抒情的方法。

[教學過程]

1、播放課件,指導學生背課文。

2、、提問:

(1) 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用到了哪些動詞?

(2) 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3) 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4) 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5) 跟作者同遊的好幾個人,為什麼篇末才能將他們的姓名一一列

板書:

第一段:寫發現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三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3. 賞讀課文。

(1)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石”?請説明理由。

點撥:文中描繪的景物無不浸透着“石”的氣息。“全石以為底”,“卷石底以出”説明“潭”的的確是個“石潭”。“如鳴佩環”形容聲音嘹亮,説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優美形態。“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魚影表現水的清澈透明。“悽神寒骨”不盡是石的冰涼,不容含蓄地表達了作者憂傷、悲涼的心境。

(2) 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説明理由。

點撥:“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chu而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3) 文中的“動”與“靜”

點撥:①游魚的“怡然不動”及“chu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②小溪。就小溪身來説,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説,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4) 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點撥: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怡然不動”和“chu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5) 文中的“景”與“情”

點撥: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這遠離塵世的小石潭雖充滿了生機——“聞水聲,如鳴佩環”,但卻無人賞識,四周被竹圍抱,其幽清無聞與自己的遭遇相同,觸景傷情。作者離開國都長安來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習慣。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為了擺脱抑鬱心情。此刻過於清冷的環境更容易激起他“悽神寒骨,悄愴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悽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脱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6) 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點撥:在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象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採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7) 文中的寫景短句。

3. 總結全文。

[課堂練習]

1.課後習題2、寫熟悉的某處景物,二三百字。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篇5

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詞語,背誦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點,學習文章寫法。

3、感悟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清之情。

學習重點:1、掌握重點詞語,背誦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點,學習文章寫法。

學習難點:體會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清之情。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基礎達標

1.作者作品介紹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宗元與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

2.文體、背景介紹

.關於文體

“”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寫作背景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遊記,後稱《》。

《小石潭記》是《》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3.字音、字形、詞語

自學提示一:請大聲讀課文,給加點字注音,並在空行處寫出本課你遇到的讀音障礙。

篁()竹清冽()為坻()為嶼()為嵁()佁()然

俶()爾翕()忽差()互寂寥()悄愴()幽邃()

自己還不會讀的字--------

自學提示二:

(1)結合課本註釋和其他工具書,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②潭中魚可百許頭()()

③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④以其境過清,小可久居()()

⑤明滅可見()⑥乃記之而去()()

(2)文言現象

①一詞多義

可:潭中魚可百許頭

明滅可見;不可久居

從: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隸而從者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過清

差:參差披拂

其岸勢犬牙差互

②詞類活用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皆若空遊無所依。空:

日光下澈。下:澈:

潭西南而望。西南:

斗折蛇行。鬥:蛇:

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

悽神寒骨。悽:寒:

③古今異義。

去:

小生:

④特殊句式:

如鳴佩環

全石以為。

乃記之而去。

不會解釋的詞語

自學提示三:結合課本註釋和其他工具書,通譯全文,並注意重點句子的翻譯。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自己不會翻譯的句子:---------------------------------------

自學提示四: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②其岸勢犬牙差互

(二)初讀感知

自學提示五:學生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説説本文寫作思路。

二、合作探究

(一)研讀賞析

1圍繞小石潭,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麼特點?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2文章開頭寫“心樂之”,結尾又寫“悄愴幽邃”,前樂後憂怎樣理解?

(二)展示交流

以小組為單位選代表展示合作探究問題,師生共同探究,明確答案。

研讀第1題時,逐段分析文章內容,把握景物特點,學習移步換景法、動靜結合、正側面描寫相結合和借景抒情等寫法;研讀第2題,結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內容必須包含一篇與課文相關的課外閲讀訓練)

閲讀選文,完成文後各題。

道州①城西百餘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②。兩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盤曲,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⑤之所遊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

(節選元結《右溪記》)

〔註釋〕①道州:今湖南省道縣。唐時偏僻荒涼,元結曾在此為官。②合營溪:匯入營溪。③敧:傾斜。④嵌:凹陷(又作“張開”)。⑤逸民退士:遁世隱居的人。⑥置州:設置州郡。

(1)、文中描寫溪水的語句是。

(2)、解釋下面加橫線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南流數十步南:

②不可名狀名:

(3)、面對美景,作者為什麼會產生“悵然”的情緒?(用原文回答)

四、佈置作業

(一)、請不看課本和資料獨立完成課文背誦.

1.文中寫游魚靜態的句子是:

2.寫游魚動態的句子是:

3.描寫遊玩時的淒涼感受的句子是:

4.跟《與朱元思書》一文中的“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都寫出了水的清澈見底,透明可愛的句子是:

5.文中寫水聲清脆悦耳的語句:

6.文中側面描寫水清澈透明的語句:

7.寫潭中游魚動靜相宜、靈活有趣的語句:

8.描寫溪流曲折悠遠的語句:

(二)積累整理文言詞語。(重點詞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五、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發現小潭:篁竹、青樹、藤蔓

景清潭中景物:潭水、游魚

小潭源流:溪身、岸勢抒發在寂寞處境中

的悲涼悽苦的情感

神悽--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重點

1.探究文中所寫景物的特點;掌握文中寫景手法;

2.通過誦讀來欣賞文章的美。

二、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樂”與“悽”的關係。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聽寫字詞。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嶼yǔ 嵁kān 參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愴chuàng 邃suì

2 文章第2段寫游魚與寫潭水之間有什麼聯繫?

【目標展示】

1.探究文中所寫景物的特點;掌握文中寫景手法;

2.通過誦讀來欣賞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樂”與“悽”的關係。

【新知研習】

上節課我們從全文寫景與抒情的角度入手解讀,這節課我們從其他的角度入手,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

1.試從標題的四個字入手,説説題文之間有什麼聯繫?

參考:①緊扣“石”的語句有:明寫的如“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其岸勢犬牙差互”等,暗寫的如“聞水聲,如鳴佩環”(只有水衝擊到石上才會有如此悦耳動聽的聲音),“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石的形狀各異導致“青樹翠蔓”形狀不同)等。

②緊扣“潭”的語句有“下見小潭”“潭中魚可百許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緊扣“小”的語句,明寫的有“下見小潭”,暗寫的有“潭中魚可百許頭”(在今天,能有這麼多的非放養的魚的小潭實在難尋,環境污染太嚴重了,而過去,河中,潭中到處可見游魚,只有一百來條魚的潭能説大嗎?)

④緊扣“記”的語句如“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記之而去”,“同遊者”等。

2.請問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你如何解讀課文?

參考:

①“動與靜”,“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寫游魚之動,“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樹蔓之動,“聞水聲,如鳴佩環”以聲寫動,“斗折蛇行”與“犬牙差互”則化靜為動,“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寫潭中魚之靜,“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寫環境之靜(淒涼)。

②“音形色”,“聞水聲”,“如鳴佩環”寫聲音悦耳,“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之形狀各異,同樣“青樹翠蔓,蒙絡搖綴”也暗寫出樹蔓因石之形狀各異而本身的形狀各異,“斗折蛇行”用比喻寫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狀,“犬牙差互”用比喻寫岸勢相互交錯的形狀。竹之青色,樹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黃色,魚的顏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與情:開頭因“如鳴佩環”之景而“心樂之”,略寫平常不樂,見此景,聽此聲而忘卻憂傷而樂,後來寫游魚“似與遊人相樂”則是作者進一步忘情山水而樂,不過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在小潭的時間一長,小潭幽靜之景又觸發了作者心底的悲涼之情。這可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一種翻版,可以説成是“寄情山水以銷愁,觸景生情愁更愁”。

3.全文193字,卻寫出如此豐富的內容,不能不讓我們讚歎作者運用語言的深厚功力。請你品品文章的語言美在何處?

4.作者看到潭水游魚覺得它們“似與遊者相樂”,小石潭的環境卻使他感到“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該怎樣理解作者這種思想感情的變化?

明確:作者寫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徹時游魚的活潑生動,流露出作者一時開朗明淨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鬱悶。但內心的孤寂是無法真正排遣掉的,後來寫“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觸發了作者貶居中羈旅孤寂的心境。

【歸納總結】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緻。肖其貌,傳其神。

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

【鞏固拓展】

假如小石潭要開發旅遊資源,在潭邊要修建一座亭子,請你給亭子命名,並撰寫一副對聯。

【預習指導】

預習《記承天寺夜遊》,解決朗讀和字詞的音、形、義。

收集描寫月亮的詩詞名句。

四、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小——“下見小潭” 抓住特徵,描寫細緻

石——石底、石岸

潭——潭水、魚、溪流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記——“記之”“同遊者”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篇7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有感情地朗誦全文,並能背誦全文。

2.能結合註釋疏通全文,並能弄清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

3.體會作者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抒發出的悲涼悽愴的心緒。

【重點難點】

1.有感情地朗誦全文,並能背誦全文。

2.能結合註釋疏通全文,並能弄清一詞多義和詞類活用。

3.體會作者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抒發出的悲涼悽愴的心緒。

【自主導學】

1.“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 ,也可 ,並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2.給加點的字注音。

清洌( ) 參差披拂( )( ) 佁然( )

俶爾( ) 翕忽( ) 悄愴幽邃( )

3.對下列句中加點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下見小潭,水尤清洌。(特別)

B.斗折蛇行。(像北斗七星那樣,像蛇一樣)

C.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居住,到)

D.潭中魚可百許頭。(用在數字後,表示不定數)

4.填空。(8分)

①本文作者是 代的 ,字子厚,河東解人,世稱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其中最著名的,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這就是為人稱道的“ ”。

②《小石潭記》直接寫潭水清澈的語句是;間接寫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5.文章中抒發作者抑鬱憂傷之情的一組句子是()。(多選)(8分)

A.聞水聲,如鳴佩環 B.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C.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 D.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E.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F.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G.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 H.日光下徹,影布石上

6.文中描寫了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 的特點。

【自主合作探究】

7.解釋下列多義詞。

①環:如鳴佩環( ) 四面竹樹環合( )

②清:水尤清洌( ) 以其境過清( )

③可:潭中魚可百許頭( ) 不可知其源()

④以:全石以為底( ) 以其境過清( )

8.解釋加點的詞在句子裏的意思,並探究説明這些詞語的用法特點。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下見小潭

③皆若空遊無所依

④潭西南而望

⑤斗折蛇行

⑥其岸勢犬牙差互

⑦悽神寒骨

9.把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2)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反饋檢測】(20分)

10.解釋加點的詞在句子裏的意思(6分)

①日光下徹

②俶爾遠逝

③如鳴佩環

④心樂之

⑤近岸

⑥隸而從者

11. 按提示寫出相應語句並加以積累。(4分)

(1)文中寫水聲清脆悦耳的語句:

(2)文中側面描寫水清澈透明的語句:

(3)寫潭中游魚動靜相宜、靈活有趣的語句:

(4)描寫溪流曲折悠遠的語句:

12.按要求用課文原句填空。(7分)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 , 。

②以游魚來寫潭水清澈的句子是:

③以“陽光”“影子”,從另一個角度來寫水之清的句子是:

13.讀了課文,小石潭給你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麼?如果你也坐在小石潭邊,會有什麼感覺?(3分)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領會作者抓住特點生動細緻地狀寫景物的寫法。

2.體會作者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抒發出的悲涼悽愴的心緒。

【重點難點】

1.領會作者抓住特點生動細緻地狀寫景物的寫法。

2.體會作者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抒發出的悲涼悽愴的心緒。

【自主導學】

14.填空。.

①《與朱元思書》一文以“游魚細石,直視無礙。”寫江水的澄澈,柳宗元的《小石潭記》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②描寫小石潭岸上優美景色的句子是 。

③描寫游魚動態,勾勒出一幅魚樂圖的句子是。

15.文中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氛圍,同時抒發作者政治上受挫遭貶後憂傷心情的語句是

【自主合作探究】

16.課文是按遊覽的先後順序來描寫景物的,條理十分清楚。説説本文的寫作思路。

17.本文第一段描寫小石潭的概貌,採用了 的手法;第二段寫潭水和遊

魚,則變換為 _的手法;第三段寫潭水來源及岸勢,多用_ 辭格,摹形狀貌,形象逼真。

18.品味下列句子的妙處。

⑴“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説説“聞”“伐”“取”“見”好在哪裏?

⑵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⑶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19.文章寫景與感情相融。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這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20.善於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緻地加以描繪是本文的一大寫作特點,試舉例對這一寫作特點進行闡述。

【反饋檢測】(20分)

21.文中描寫小石潭的 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的 特點,全文寓情於景,抒發了作者在寂寞處境中_ 的情感。(3分)

22.作者坐潭上感到“悽神寒骨”的原因是()。(2分)

A.深秋時節出遊,天氣涼了。

B.遊的時間長了,接近黃昏,下了寒氣。

C.小石潭四周沒有多少遊人,潭水很涼。

D.自己的心境悽苦孤寂。

23.“悽神寒骨,悄愴幽邃”在全文有何作用?(2分)

24.閲讀下文,回答問題(13分)

風煙俱淨,天山共色。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裏,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峯。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⑴解釋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語。(4分)

①負勢競上 ②泠泠作響;

③望峯息心 ④ 橫柯上蔽

⑵翻譯下面句子(3分)

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欲忘反。

⑶請説出文中的觀察角度是如何變化的。(3分)

⑷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是怎樣一種感情?(3分)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能流暢地誦讀課文

2.能分類整理積累文言詞句

3.能用四字短語概括分析課文

4.能遷移閲讀課外文言語段

教學重點:目標1.2

教學難點:目標3.4

教學方法:先學後教當堂訓練

教學過程:

一、誦讀課文

二、歸類整理

1.學生自主勾畫重要字詞

2.運用歸類法積累文言詞句 A含義接近 B相同用法 C一詞多義 D四字短語

3.練習《面對面》知識梳理

三、複習課文

1.用四字短語來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發現小潭

第二段:潭水清澈

第三段: 小潭源流

第四段: 小潭氣氛

第五段:同遊之人,跟隨小生。

2.課文按照什麼順序寫?抓住了小石潭的哪些特點?作者對小石潭的整體感受是什麼?

3.1.2段中,哪些地方突出了水尤清冽的特點?

4.第四段寫出了小石潭怎樣的氛圍?表現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5.作者遊小石潭的心情由樂而悲,如何理解?

四、拓展練習

《面對面》練習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 篇9

教學目標:

循“憂去——憂來”的情脈(也是本文的文脈),抓住打上作者獨特情感印記的景物描寫及心理描寫的詞句,深入體會作者悲苦、淒涼的內心世界,並感悟作者在山水遊記中所體現出來的審美特徵——精微性、酣暢性和獨特性。

教學重點:

在景物描寫的細微處、獨特處體悟作者的情感律動和思想個性。

教學難點:

抓住具體的細節,深入感悟作者在山水遊記中表現出來的審美特徵——精微性、酣暢性和獨特性。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請5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根據朗讀情況,及時正音,並檢測其對疑難詞句的理解。

1、重點字詞:伐竹取道、蒙絡搖綴、斗折蛇行、以其境過清

2、解釋+演示(借簡筆畫、肢體語言、或相關實物,再現情景)的句子:

①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二、感悟作者的情感:樂

1、快速尋讀:小石潭,説穿了就是一個小水塘,簡簡單單,平平常常,加上長期被翠竹、綠樹掩蓋,一直默默無聞,可是因為一次偶然的“六人行”,它竟然像一首美妙的樂曲,非常神奇地撥動了作者的心絃,引得他為之心潮起伏,並揮筆寫下了這篇流傳千古的山水名篇。你能在課文中找出一對直接表現作者情感起伏的詞語嗎?

2、交流答案:樂(“心樂之”中的“樂”為意動用法,形容詞作動詞,“以……為樂”)、悄愴(憂傷的樣子)

3、具象品讀:作者快樂的心情,可以從哪些細節中看出來呢?

①聞水聲——“如鳴佩環”,佩環由上好的玉製成,用來做裝飾品,聲音清脆悦耳,以聲音之美寫小石潭之美,實際上就是告訴別人:“咱柳宗元,今兒個真高興,真呀嘛真高興!”

②闢小道——“伐竹取道”,聽一聽,享享耳福也就罷了,還拿出隨身佩戴的寶劍,累死累活地在茂密的`竹林中砍出一條道來,沒有很高的興致很難做到!

③見石潭——“為坻,為嶼,為嵁,為巖”;“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倘若沒有好心情,石頭自然形成的豐富而奇特的形狀,青樹翠蔓遮掩、纏繞、搖擺的動作,不可能被細膩地表現出來。細膩描摹不僅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愉快心情的寫真!

④賞游魚——“空遊”表面寫出了潭水的清澈,實質上也寫出了作者此時心情的自由和愉悦;游魚不論是“怡然不動”,還是“俶爾遠逝”,都是作者靜穆祥和,怡然自得的心情表現。

羅曼羅蘭的小説《約翰.克里斯多夫》中也有一處與之異曲同工的描寫:小約翰被父親關在門外的樓梯上,萊茵河在屋下奔流,水聲激發了他的想象。閉上眼的孩子,腦子裏產生了特殊的感受,想象中隨即響起了急促的奔騰的水聲,水聲又變成樂器的彈奏聲,想象的昇華使他的心靈充滿了自由歡樂之感,他感到無窮的幸福。

此時的柳宗元,凝視着潭中或靜或動的魚羣,內心何嘗不是也有一首輕快、曼妙的樂曲在演奏呢!先緩後急,先靜後動,曲盡變化。魚兒的“往來翕忽”,簡直就是勁爆、動感的樂曲,將他觀賞的快感與沉醉,給淋漓盡致地傳遞出來了!

4、以讀傳情:同座合作,從第一二自然段中任選一段,讀給對方聽,想象自己就是立於潭邊的柳宗元,正激動地向朋友介紹當時的所見所感。

5、畫龍點睛:把喜悦的心情寄託在悦耳的水聲中,伐竹取道的行動中,潭中石頭的豐富形狀中,青樹翠蔓多姿多彩的動作中,這種寫法就叫“寓情於景”、“情事相依”。

三、感悟作者的情感:憂

1、探究閲讀:但是作者歡快的心情持續不久,便憂從中來了,這可以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①寂寥無人——明明有5個人隨行,卻説無人;剛才還是熱鬧的景,現在卻變得“寂寥”,寂靜、寥落,這種景物的變異是由心情的落差所致。一個被憂傷浸泡的人,無論身處多麼喧鬧的環境,都會鬱鬱寡歡。把咖啡廳的熱鬧,街道上的繁華,當作憂傷的元素或背景的人,多了去了;

②悽神寒骨、其境過清——作者説他感到骨頭寒冷、環境悽清,實際上都是冷落、淒涼心情的投射,也就是説因為“悽神”,所以“寒骨”;因為“悽神”,所以“其境過清”。

2、深化體驗:同學們摳住關鍵詞,運用比照、追問等方法,十分精準而深刻地感受了作者的憂傷之情。這種景隨情變的情感體驗,大家能再舉一些親身經歷的例子來説明嗎?

3、入情朗讀:讀“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一段,感受作者心中的憂傷、淒涼!

四、探析文章的情感基調:是樂,還是憂

1、升格、啟悟:從作者的心情切換中,你感悟到了什麼?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基調到底是樂,還是憂?

2、探究、交流

①憂傷之情的深重,憂傷難纏,短暫的快樂無法衝散它;

②快樂成了作者憂傷的背景,或者説反襯了作者的憂傷之深、之重。

③如果説“發現石潭——潭中景物——石潭源流——潭周氣氛——記錄同遊”是本文的明線,那麼“憂去——憂來”則構成了本文的暗線,也成了文章的情脈、文脈,而憂傷或者説文章的“悄愴”是統攝全篇的一個“文眼”。

3、以意逆志:你怎樣看待這種“憂傷”?脆弱、悲壯、矯情,還是其他?

4、體驗互享

①這種憂傷之情可以理解。

唐順宗永貞元年,也就是公元805年,王叔文領導的政治改革失敗,他本人被殺,而和他一起奮鬥的朋友則紛紛被貶到邊遠之地,比如劉禹錫被貶到連州,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一片忠心,卻遭遇誹謗、誣陷,被貶謫到瘴氣橫行的蠻荒之地;白髮蒼蒼的老母親受連累,來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處於年富力強的人生階段,卻“行則膝顫,坐則髀痺”;好不容易建立了一個安身之所,卻遭遇火災,家無餘儲……這些天災人禍接二連三地降臨,怎能不令人憂從中來呢?

②這種憂傷之情令人尊敬。

沒有人淡如菊——既然人與人的溝通如此困難,何不一心一意地與山水交朋友呢?沒有憤激出世——既然國家不愛我了,我憑什麼對她一往情深?沒有四大皆空——什麼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全部見鬼去吧,一切都是空的,索性以空心面對這個無心的世界;更沒有世故圓滑——既然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何不收斂自己的鋒芒,迎合這個污濁的世界,求得身心的安頓和舒適呢?

柳宗元選擇的是在痛苦中備受煎熬,在煎熬中微茫守望。生逢黑暗的年代,一個智者常常是很痛苦的。如果他還是仁者,這種痛苦將是雙倍的。柳宗元恰恰是這樣一位剛直不阿的智者、仁者!

③這種憂傷之情令人深思。

這種憂傷的情緒看似柳宗元個人的心情寫照,何嘗不是那個腐朽年代渴望奉獻平身所學,卻空老終身的仁者、智者們的共同宿命呢?正因為如此,作者在小石潭面前的歡樂、憂傷,還有最後看似脆弱的逃離,都一樣地令人同情,令人心酸,也令人深思了。

5、鞏固體驗:讀“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一段,感受作者剪不斷、理還亂的憂傷。

五、領略文本的審美特徵:精微、酣暢、獨特

1、順勢思考:一篇不足200字的山水遊記,一段並不慷慨激昂的情感,卻成就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小水塘千古不朽的名聲,這裏面的成功之道到底是什麼?

2、個性探究

①審美精微性。柳宗元的審美精微有點超乎尋常。“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一個文學家卻像數學家一樣敏感於數字,這種精細如絲的觀察與體驗習慣,如果沒有出於對“處女景觀”的新奇和喜愛,斷然不可能如此細膩。

與之相類的還有對石潭中羣魚數量的描寫“潭中魚可百許頭”。倘若在此句上稍作停留,我們不難復現作家當時的神態:眉頭舒展,目光柔順,像個孩子似的用手認真清數着潭中的游魚。因為魚兒太調皮,穿梭來,穿梭去,害得他不停地重數,幾次三番,幾次三番,終究敗下陣來,不得不以“以大概一百來條吧”匆匆結束清點。貌似冰冷、生硬的數字,實際上道盡了一個男人無限的細心與熱心,以及在尋常景物中發現美的智慧與能力。

這和司空圖追慕的“離形得似”——得神似而非形似,還有近代詩家們所津津樂道的“嬰兒眼光”、“黎明感覺”,在本質上是一致的,和感官癱瘓的現代人相比,柳宗元不知要強多少倍!

②審美酣暢性。儘管惜墨如金,但是遇到觸動心靈的景物,柳宗元還是會情不自禁地潑墨揮毫。比如對潭中石塊的描寫:“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用“坻”、“嶼”、“嵁”、“巖”狀潭邊石頭彎曲所成的不同形狀,看似寫實,實際上將自己的驚喜之情也和盤托出了!不籠統地説“為坻、嶼、嵁、巖”,而説“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如數家珍,不厭其煩地,不避重複地一一盤點,正是作家邂逅自然美的“新大陸”,按捺不住激動之情,急於要和讀者一起分享的天真爛漫之表現。

對潭中游魚的描寫,還有對潭周氣氛的描寫,莫不如是。

③審美獨特性。《小石潭記》所表現出來的審美獨特性,莫過於柳宗元對自我情感的藝術表達上。本文簡直可以説是以“憂”字統領全文,“憂去——憂來”既是文章的形式結構,也是全文的情感脈絡。解憂而來,懷憂而去,但是作者對“憂”的源頭,比如自己忠而見謗,被貶謫蠻荒;昔日的戰友,如今死的死,流放的流放;老母親受連累,來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自己本應年富力強,卻“行則膝顫,坐則髀痺”;好不容易建立了一個安身之所,卻遭遇火災,家無餘儲……這些物質性的內容,他竟然都不置一詞,反而一口咬定是小石潭的環境“寂寥無人,悽神寒骨”,彌滿着憂傷的氣息,這種剋制力已經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

然而,正是因為這種剋制,卻使憂鬱的情緒一下子全部浸透到文字的骨頭裏去了,也給讀者留下回味的廣闊空間!

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小石潭“無邊光景一時新”,似乎只因它無言、寬容,善於傾聽,更不會像某些居廟堂者那樣誹謗自己是“怪民”,可誰又能説,它美麗而無人識,只能在山野之中空寂地慢慢老去,這種“不見用”的命運,不是此時沉淪下潦的柳宗元呢?

3、入情朗讀。齊讀第三、四自然段(潭西南而望……坐潭上……),再度體驗作者的憂傷。

六、課堂小結

事實上,撇開這些文學創作的智慧,我們更願意看到柳宗元在小石潭上注入的同病相憐的情感,還有小石潭以其自由、寧靜,而不乏生機的山水清音對作者傷痕累累心靈的柔情撫慰。

很短的篇幅中,伐竹取道的探險精神有了,青樹翠蔓的詩意有了,空遊無依的禪趣有了,不知其源的迷惘有了,可是這些豐富的營養都無法驅散作者剪不斷,理還亂的憂傷,似乎是不可救藥了,似乎是潦倒到底了,可是字裏行間分明還滲透着一種剋制,一種堅守,還有用苦難默默滋養的希望。

這就很了不起,一篇看似有骨無肉的山水遊記,能引發人們如許的聯想和思索,更是偉大,這或許是它感動千年的緣故吧!

七、拓展練習

1、從內容和藝術表現手法的角度,比較吳均《與朱元思書》和柳宗元《小石潭記》的異同。

2、關於審美的精微性、酣暢性和獨特性,請從課外讀物中,各找一例寫下來,下節語文課交流

八、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去聞水聲——如鳴佩環

闢小道——伐竹取道審美精微性

樂見石潭——為…為…為…為;蒙絡搖綴

賞游魚——空遊、怡然不動、俶爾遠逝

憂審美酣暢性

(剪不斷,理還亂)

審美獨特性

來(悄愴):寂寥無人、悽神寒骨、其境過清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anji/nqj82.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