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小石潭記 >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彙編15篇)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彙編15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應當如何寫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彙編15篇)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掌握記敍的順序。

(二)能力訓練點

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真切地描寫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有意觀察的能力。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作者筆下永州小石潭的優美景色,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四)美育滲透點

領略文中描寫的自然風光的美。

二、學法引導

學習本文,重點是背誦及體會文章寫景抒情的方法。把握課文內容可以從寫作順序入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應聯繫作者生平和與作背景。

三、重點、難點、疑點及解決辦法

1.重點:①掌握記敍的順序。②學習綜合運用多種技巧,細緻描寫事物的方法。

解決方法:教師講解。

2.難點:樹、石、水、魚特點及對它們的準確描寫。

解決方法:學生自讀,從書上勾畫出來。

3.疑點:文章結尾部分感情基調為何與前不同?

解決方法:教師啟發,學生回答。

四、課時安排

1課時

五、教具學具準備

六、師生互動活動設計

1.通過課文,把握文章大意。

2.精讀課文,體會寫景抒情方法。

3.聯繫作者生平及寫作背景體會文中思想感情。

4.口頭作文:根據教師展示的畫面,細緻觀察,然後進行口頭小作文訓練。

七、教學步驟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②誦讀課文

2、能力目標:

①體會文章按照遊蹤移步換景和抓住景物的特徵。

②品味文章由景及情,以情入景的寫作特點,學會鑑賞情致化的景物描寫。

3、德育目標:

①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的情感,引導學生用審美的眼光看待自然景物,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②理解文中作者悲涼悽苦的情懷。

教學重點: 關注文中描寫潭中游魚的文字。

體會景物描寫中融注的思想感情,重點關注第四段,理解作者悽苦孤寂的心境。

教學難點: 文章先些“心樂之”,後面又見“俏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對此該如何認識?

教學流程

激情導入:聆聽鋼琴曲,欣賞山水圖片,激發同學們的激情。

第一環節:佳景導遊

(檢查上節課留的作業:學生學寫導遊詞,本節課有學生導入新課。)

檢查對作者的瞭解。

第二環節:尋景悟情

(一)尋找小潭。

①學生找出發現小石潭的語句,並讀出。

(教師稍做朗讀指導,然後檢查上節課內容翻譯此句話。)

②這句話中那些字暗含了尋找的開始?

(隔 聞 伐 取 見要求學生在文勾畫這樣的詞)學生看音畫素材。

小結:在這樣一個無名的小丘之上,小石潭的現身怎不讓柳宗元老先生“樂”呢?

小潭的發現是我們尋找到的,也就是説移動了自己的腳步,想起向前去走,引領我們欣賞到了不同的景點,這無形中已經教給了我們遊記散文的一種寫法:移步換景。

(二)潭中景物

請大家放慢腳步根據自己的喜好盡情的欣賞小潭的景色,然後用這樣的句式來回答:我喜歡這裏的————(景物),因為————————。(學生在文中找景物,並動筆描繪所喜歡的景物。同桌可以互相討論,教師巡視點撥。)

預設問題:

①柳宗元筆下的“石”有四種形態,都是什麼?

教師解釋“巖”中空的石頭。

②小石潭的樹是什麼樣子?

(學生試讀,讀出樹的飄逸,讀出柳宗元的快樂,教師指導)

③那些句子體現了魚的自由自在?這裏寫水了嗎?(學生讀此段,找句子,教師引導寫作方法:動靜結合,側面描寫體現水清澈。介紹定點觀察。)

小結:柳宗元“樂”在石,“樂”在樹,“樂”在魚,此時柳宗元沉浸在其樂融融中,除這些還寫了什麼?我們繼續來遊賞。

(三)小潭源流

請同學們齊讀第三段。

問題:①宗元此時抬頭向潭西南望去,他看見的小溪是什麼樣子?(找句子,翻譯此句,教師點撥介紹寫法:比喻手法,動靜結合,觀看幻燈片。)

②時此刻,作者的心情怎樣呢?(這個句子是由樂轉憂的過渡,似乎沒有明顯變化,但卻暗含着一個“悲”)

小結:此時,我們彷彿看到了一位孤獨的老人正茫然的望着小溪的源頭“不可之其源”,柳宗元的心情陡然下滑。

(四)潭中氣氛

讓我們環顧小潭四周,看看四周是怎樣的一種景色?(第四段,即興説出小潭的美景。)

問題:①裏景色有什麼特點?

② 柳宗元為何要離開小潭?(引導學生回答,教師點撥)

③ 那些句子體現悽清?柳宗元是怎樣的心情?

④ 文章先些“心樂之”,後面又見“俏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對此該如何認識?(學生先交流回答,然後教師介紹柳宗元的處境。)

小結:難怪有人説,讀《小石潭記》就如同品一杯濃濃的苦丁茶,清香在前,仔細品味卻有一種悲苦在後。

第三環節:做業佈置。

①背誦課文

②課後習題三

第四環節:再次欣賞小石潭的美(在朗朗的讀書中結束本課)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3

【課前學習準備】

查閲資料,瞭解作者情況,準備畫圖用品、工具。

【學習目標】

1、能用普通話順暢地朗讀課文。

2、能利用頁下注釋或工具書疏通文意。

3、能理清課文的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課堂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一、讀一讀

1、導語:

由祖國江山多嬌導入課文學習,檢測課前學習。

2、明確學習目標,徵求學生意見。

3、組織學生誦讀課文。

4、評價學生朗讀。

明確任務,回答。

學生髮表意見,明確學習目標。

自讀課文聽讀課文伴讀課文。

自我評價朗讀。

二、想一想

1、導入想一想環節,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梳理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思路。

2、檢測問題達成情況。

3、導入活動一環節,請學生讀文作畫。

4、組織交流、評價。

梳理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思路。

發言反饋。

讀文作畫。

交流、評價。

三、比一比

1、導入活動二教學環節組織學生背誦比賽。

2、組織比賽、評價。

3、組織檢測。

背誦、準備比賽。

參與比賽。

完成檢測。

四、課後學習 探究本文寫作手法,借鑑本文的寫法,描寫一處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遊景點,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徵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學習對景物細緻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的方法,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淒涼的心境。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對景物細緻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的方法,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2、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

教學工具:多媒體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二、誦讀課文

1、學生自讀課文。(讀準課文,不要漏字)

2、教師範讀提示,學生再讀課文。(想象在欣賞自己的作品)

3、出示標題。(多媒體顯示)

(1)小石潭記

(2)小石潭記

4、釋題

(1)解釋“遊記”

(2)回憶《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體驗孤獨的情感。

5、體驗情感,再讀課文。

三、整體感知

1、學生分段朗讀,疏通文意。(多媒體顯示)

2、重點字詞理解。(多媒體顯示)

清冽、參差披拂、蒙絡搖綴、往來翕忽、犬牙差互、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四、探究發現

1、學生自讀課文,詞句探究。

(1)欣賞“聞水聲,如鳴佩環”

提示:明寫水,暗寫石。

(2)欣賞“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提示:明寫魚,暗寫水;正面寫魚,側面寫水。

(3)“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是寫外界景色的,“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是寫人物內心的感受的。

(4)欣賞“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提示:巧妙地運用比喻,把溪流比作北斗星那樣曲折,又比作蛇行那樣彎曲,讓人讀了有身臨其境之感。

2、寫法探究。(多媒體顯示)

五、拓展延伸

(一)趣味欣賞課文,把握寫景特點。

從文中任選一處造句,必須要用含有“清”字的一個詞。

(1)“水尤清冽”形容水“清澈”透明。

(2)“寂寥無人,悽神寒骨”的環境是“清寂”的。

(3)流水撞擊兩岸發出“清脆”的聲音。

(4)“清涼”的竹林裏飄散着“清新”的氣息。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景物很“清幽”。

(6)“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氣氛顯得很“清冷”,內心很“悽清”。

(二)《小石潭記》趣味欣賞。學生記錄並朗誦。(多媒體顯示)

(三)根據圖片背課文。(多媒體顯示)

六、課堂總結:

七、佈置作業

八、板書設計

清脆

清澈

清新

清清秀

清幽

清悽

清冷

沈興邦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瞭解作者、作品常識;熟練的誦讀課文,初步背誦課文。

2.能力目標

掌握重點字詞解釋和重點句的翻譯,整體把握文意。

3.情感目標

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二、教學要點

掌握重點字詞解釋和重點句的翻譯,結合描寫順序,整體把握文意。

三、教學難點

在內容分析和理解的基礎上,藉助於“剝皮抽筋”手法,掌握本文的情感主旨。

四、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激情導入:

《江雪》是唐代散文家柳宗元寫的一首絕句,在這首詩裏寄託了詩人高潔孤傲執著不屈的崇高人格。

柳宗元曾經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此期間,他寫下了一組著名的山水遊記,合稱《永州八記》。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永州八記》之一的《小石潭記》。這篇文章同樣體現了他獨立的人格以及不被理解的憤懣之情。初步瞭解文本。

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本課

作者、作品及寫作背景簡介

1.關於作者:

柳宗元唐代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厚,祖籍河東(今山西永濟),世稱柳河東。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他參加過永貞革新,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從此柳宗元在荒遠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後又被改貶到更為荒涼的柳州,四年後,病魔無情地奪去了他年僅四十七歲的生命。文稿由劉禹錫編為《柳河東集》。

2.關於作品:

柳宗元是一個“遍悟文體”的文學家,眾體兼長,作品豐富,以散文成就最大,有《柳河東集》。山水遊記是柳宗元散文創作中最富藝術獨創性的一部分,有《永州八記》等留存,其中最負盛名的是《小石潭記》。

柳宗元的山水遊記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為人稱道的《永州八記》是他被貶謫到永州以後寫的《始得西山宴遊記》《鈷潭記》《鈷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3.寫作背景

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後,時艱不可濟,唐祚難振興,謗毀兼至,貧病交加,老母病故,居處遭火,他滿懷憂懼之情,多藉山水以排遣。所幸永州的大自然待他不薄,奇形異態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澗紛至沓來,美不勝收。《永州八記》就寫於此時。

4.解題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託物言志。即山水遊記。

瞭解作者的情況。

知人論世初讀文本

粗品文意(一)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線的字注音。

篁竹(huáng)清洌(liè)

為坻(chí)珮環(pèi)

為堪(kān)佁然(yǐ)

俶爾(chù)翕忽(xī)

參差(cēncī)寂寥(liáo)

悄愴(qiǎo)幽邃(suì)

(二)學生大聲朗讀課文。

朗讀提示:

1.課文第一二段寫作者興致勃勃暢遊小石潭,有全石帶來的好奇,有清澈的水流和飄忽不定的游魚所帶來的快樂,應讀得歡快些。

2.第三四五段寫小石潭周圍幽深冷寂的氛圍,應該讀得傷感些,低沉些。

(三)疏通文句,落實字詞。

翻譯文本(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知、體悟並結合工具書翻譯、並分組討論結果,老師略加點撥形成學生個性化的理解,然後教師大屏幕出示翻譯,讓學生齊讀一遍)。

譯文:

從小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的樣子,隔着竹林,就能聽到水聲,好象掛在身上的玉珮、玉環相互碰撞的聲音,心裏很是高興。於是砍了竹子,開出一條小路,順勢往下走便可見一個小潭,潭水特別清澈。整個潭底是一塊石頭,靠近岸邊,石底有的部分翻卷出水面,形成坻、嶼、嵁、巖等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葱的樹木,翠綠的藤蔓,遮蓋纏繞,搖動低垂,參差不齊,隨風飄動。

潭中游魚約有一百來條,都好象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射潭底,把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面上,呆呆地不動;忽然間又向遠處游去了。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象在與遊人一起娛樂。

順着水潭向西南方向望去,溪流象北斗七星那樣曲折,又象蛇爬行那樣彎曲,或隱或現,都看得清楚。溪岸的形勢象犬牙般交錯參差,無法看到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周有竹子和樹林圍繞着,靜悄悄的沒有人跡,使人感到心境淒涼,寒氣徹骨,真是太寂靜幽深了。由於這地方過於冷清,不能長時間地停留,於是就把當時的情景記下來便離去了。

同我一起遊遠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作為隨從跟着我們來的,有兩個姓崔的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學生朗讀課文,結合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文意,瞭解課文大意

讓學生結合自己的感知、體悟並結合工具書翻譯、並分組討論結果

再讀文本,積累文言知識

(四)疏通文意

1.提名翻譯。

2.朗讀PPT投影翻譯。

(五)文言知識梳理

1.重點實詞

(1)水尤清冽尤:格外。冽:涼

(2)卷石底以出卷:彎曲

(3)為坻坻:水中高地

(4)為嶼嶼:小島

(5)為嵁嵁:不平的巖石

(6)潭中魚可百許頭許:表示約數

(7)佁然不動佁然:呆呆的樣子

(8)俶爾遠逝俶爾:忽然

(9)往來翕忽翕忽:輕快敏捷的樣子

(10)犬牙差互差互:參差不齊

(11)悄愴幽邃悄愴:憂傷的樣子邃:深

2.詞類活用

(1)名詞用作狀語

①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原意為西方,在文中意思為向西。

②下見小潭

原意為下面,在文中意思為向下。

③皆若空遊無所依

原意為空中,在文中意思為在空中。

④斗折蛇行

原意為北斗星,在文中意思為像北斗星那樣。

原意為蛇,在文中意思為像蛇那樣。

⑤其岸勢犬牙差互

原意為狗的牙齒,在文中意思為像狗的牙齒那樣。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悽神寒骨

願意為淒涼,在文中意思為使……感到淒涼。

原意為寒冷,在文中意思為使……感到寒冷。

(3)形容詞用作動詞

似與遊者相樂

原意為快樂,在文中意思為嬉戲,逗樂。

3.一詞多義

(1)清:以其境過清:悽清

水尤清冽:清澈

(2)可:潭中魚可百許頭:大約

不可久居:可以,能夠。

(3)從: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沿着

隸而從者:跟從

(4)遊:皆若空遊無所依:游泳,遊動

同遊者:遊玩

聽讀課文

感受語言的美積累文言知識

學生小組討論,推舉代表作答。

學生思考、交流

學生齊讀課文初步感知文本大意、感受語言美

佈置作業:1.背誦文章

2.指導學生完成課後作業小組合作:對文本進行評註式精讀和誦讀式精讀。找出語言要素,如修辭,共享學習成果。以書面形式上交學習成果,由小組長組織負責。(此課後作業是針對第二課時做準備)加強理解文本能力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6

一、教學重點:

1.掌握文中實詞以及虛詞“以”“其”等詞的不同含義,疏通文意。

2. 學會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描寫景物;理解第二段寫“魚”與寫“水”的關係。

二、教學難點:

文中所表現的“樂”與“悽”的關係。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生字詞(請學生上黑板注音)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嶼yǔ 嵁kān 參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愴chuàng 邃suì

2.瞭解作者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唐代中期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秀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非常有名的《永州八記》。

《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瞭解文體。“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借景抒情,託物言志。

【目標展示】

1.掌握文中實詞以及虛詞“以”“其”等詞的不同含義,疏通文意。

2. 學會按照遊覽的先後順序描寫景物;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樂”與“悽”的關係。

【新知研習】

1.你能正確、流利地閲讀這篇文章嗎?

學生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注意語音、語調、停頓,讀出文言情感。

2.你能疏通全文嗎?

生自主學習,藉助工具書,解釋文中的重點字詞。(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自主完成字詞的解釋,最後由其中的一個小組展示成果,其他小組糾正和補充)

(1)重點詞語

西行 心樂之 全石以為底

卷石底以出 百許頭 皆若空遊無所依

日光下徹 俶爾 斗折蛇行

明滅可見 其岸勢犬牙差互 不可知其源

寂寥無人 悄愴幽邃 佁然不動

乃記之而去 隸而從者

(2)特殊現象

①古今異義。

乃記之而去:古義(離開)今義(前往,到某處)

崔氏二小生 古義(年輕人) 今義(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②一詞多義。

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以 卷石底以出(相當於“而”,表承接,不譯)

以其境過清(因為)

清 下見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詞,清澈)

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 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3)翻譯句子。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③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3.你能概括文章每一小節的主要內容嗎?

明確:第1節,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描繪小石潭的概貌。

第2節,寫潭水和游魚。 第3節,寫潭水的來源。

第4節,寫潭上四周景色給人的感覺。 第5節,記下同遊者的姓名。

4.根據對課文內容的概括,請問作者寫景的順序是什麼?

明確:以作者的遊覽行蹤為順序。

5.寫景過程哪些詞、句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老師提示:可以從動詞的角度談,可以從修辭的角度談,可從顏色的角度談,可以從聲音的角度,也可以從寫形狀的角度談、從情與景的角度談,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斗折蛇行”,用兩個比喻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小溪蜿蜒彎曲的樣子。

6.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小石潭的全貌是: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的部分,有的翻卷過來露出水面;四周樹長得很茂密,高高低低,隨風飄搖;潭水很清,有魚兒遊動。

7.文章第2段寫游魚與寫潭水之間有什麼聯繫?

明確:正面寫魚,側面寫水,寫魚突出水之清澈,寫水是緊扣文章的標題的。

【歸納總結】

小石潭,人跡罕至,悽清幽靜。作者以簡練的文筆,按遊覽觀察的順序,抓住景物特點生動細緻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

【鞏固拓展】

想象描寫:

1.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預習指導】

在理解作者感情表達方面,你有什麼疑惑?

四、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發現小石潭

潭水和游魚

潭水的來源

潭邊的感受

記錄同遊者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通曉文章大意並背誦全文。

2、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3、學習細緻地觀察生活和準確生動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二、教學重難點:

1.理解作者借景所寄喻的心情。

2.學習細緻地觀察生活和準確生動地描寫景物的方法。

、作者介紹: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中期傑出的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祖籍山西河東,人稱“柳河東”。晚年被貶柳州,亦稱“柳柳州”。曾參與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活動,任禮部員外郎。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遷柳州刺史。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以遊山玩水,欣賞大自然風光來排遣內心的愁悶。後死於柳州。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我國古典文學散文史上頗有名的《永州八記》。他和韓愈是古文運動的兩個主要倡導者,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的散文中,寓言小品、傳記散文、山水遊記散文都很有名。寓言小品諷刺社會醜惡,語言犀利;傳記散文反映人民的悲慘生活,揭露尖鋭的社會矛盾;山水遊記散文描寫景物準確、生動、傳神,語言精美清麗。著有《柳河東集》《河東先生集》。

四、寫作背景介紹:

唐憲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作者因受以王叔遠為首的政治革新集團牽累,被貶為永州司馬。他到永州後,母親病故,王叔文被處死,自己也不斷受到統治者的誹謗和攻擊。當時他政治失意,心情鬱悶。因此借遊山玩水來排憂解悶,感覺自己政治抱負無法實現。遊歷永州,風景奇特,成就了中國文學史上頗有名氣的《永州八記》,《小石潭記》是其中的第四篇。在遊山玩水中,大自然的造化,使失意的柳宗元得到一絲短暫的快樂,然而始終都不能釋懷,失意的烏雲始終壓在作者的頭頂,這種情緒在本課中得到了充分的流露。

五、體裁: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四、朗讀課文,正字音:

huánglièchíyǔkāncēncīfú

篁竹清冽為坻為嶼為嵁參差披拂

yíchùxīqiǎochuàngsuìgōngxuán

佁然俶爾翕忽悄愴幽邃龔古宗玄

六、理解課文大意:

1、重點實詞:

a清冽:清涼。冽,寒冷。

b“為坻”二句:坻,水中高地。嶼,小島。嵁,不平的巖石。巖,有石窟的巖石。

c“青樹”三句:蔓,蔓草。蒙絡,遮蔽纏繞。搖綴,搖動相連。披拂,被風吹動的樣子。

d依,依託。

e佁然:愣住的樣子。俶爾:忽然。逝,往,去。

f鬥,像北斗星一樣。蛇行:像蛇爬行那樣彎曲。

g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

h環合:環繞合抱。悄愴:寂靜得讓人感到憂傷。邃:深。

2、一詞多義:

以:

①全石以為底(介詞,用)

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譯)

③以其境過清(介詞,表原因)

為:

①全石以為底(動詞,當“作為”講)

②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動詞,“成為”)

清:

①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詞,清澈)

②以其境過清(形容詞,冷清)

可: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副詞,大約)

②不可知其源(助動詞,能夠)

差:

①參差披拂(形容詞,長短不一)

②其岸勢犬牙差互(動詞,交錯)

3、翻譯課文:

①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譯:四周青葱的樹木,碧綠的藤蔓,樹蓋着藤,藤纏着樹,迎風搖動,互相連綴着,參差不齊,擺來飄去。

②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譯:彎彎曲曲的溪流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又像長蛇在爬行,雖或隱或現,也能看見。

③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譯:溪岸的地勢,就像狗的牙齒那樣互相交錯,不知道溪水的源頭在什麼地方。

④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譯:寂靜冷落沒有來往的人,使人感到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憂愁悲傷的情感也更深了。

七、賞析課文:

1、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1段):總寫小石潭全貌。寫了竹、水、潭、石、樹等。

第二部分(2~3段):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並寫到了小溪的走勢。

第2段:寫潭水清澈,游魚活潑。

第3段:寫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三部分(4段):寫作者對小石潭總的印象和感受。

第四部分(5段):記下與作者同遊小石潭的人。

2、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

明確:“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3、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

4、文中哪些句子寫了“水”?請説明理由。

明確:“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遊者相樂”,這句話正面寫出游魚的生動活潑,從側面表現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用形象的比喻,寫出了小溪的形狀。

5、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6、體會文中的“動”與“靜”

明確:

①游魚的“佁然不動”及“俶爾遠逝”表現了魚兒的生動活潑。

②寫小溪。就小溪本身來説,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説,作者形容它像蛇爬行那樣,這是流動的。用了這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

7、體會文中的“對比”和“烘托”

明確:

①為了突出魚的生動活潑,把“佁然不動”和“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兩種情態加以對比,靜動相對,尤顯出魚的活潑。

②作者用反襯的手法寫魚在潭中歷歷可數,使人感到像是“空”“無”,尤使水清之狀具有實感。

8、體會文中的“景”與“情”

明確: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環境結合起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本文在對景物描繪中結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際,滲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懷。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與作者心境的悽清美形成了強烈的比襯,有力反襯出作者那種無法擺脱的壓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對冷酷現實的.不滿。

9、體會文中的“鏡頭”與“畫面”

明確:在第一段,作者採用的是“移步換形”的寫法,在移動變換中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光影片,具有極強的動態的畫面感。在第二段作者描寫潭水、游魚,採用了“定點特寫”的寫法,作者一共只用了四十個字,就活靈活現地描繪出了潭水中游魚的美景。

八、主題:

這篇散文生動地寫出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在朗讀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2、積累和運用文言詞彙,掌握文中的實詞,瞭解文中虛詞的用法。

教學過程:

一、異曲同工的句子——拓展積累

《記承天寺夜遊》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似與遊者相樂。

《與朱元思書》

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二、古今異義

1.小生:

古義:年輕人。

今義:指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2、去:

古義:離開。(乃記之而去)

今義:往,到。

3.聞:

古義:聽到。(聞水聲)

今義:用鼻子嗅氣味。

4.居:

古義:停留。(不可久居)

今義:住。

5.可:

古義: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

今義:能願動詞,可以。

6.布:

古義:映。

今義:可做衣服或其他物件的棉麻品。

7.許:

古意:用在數詞後表示約數,相當於現在用法的“來”。

今義:允許。

8.佁(yǐ)然:

古義:呆呆的樣子。

今義:痴呆或深思的樣子。

9.清:

古義:悽清;冷清。

今義:清晰,清淨等。

三、一詞多義

1.可:

(1)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

(2)可以,能夠。(不可久居)

2.從:

(1)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跟隨。(隸而從者)

3.清:

(1)清澈。(水尤清冽)

(2)悽清。(以其境過清)

4.差:

(1)長短不一。(參差披拂)

(2)交錯。(其岸勢犬牙差互)

5.見:

(1)出現。(下見小潭)

(2)看見,動詞。(明滅可見)

6.樂:

(1)以…為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心樂之)

(2)逗樂,嬉戲。(似與遊者相樂)

7.以:

(1)因為。(以其境過清)

(2)表修飾。(卷石底以出)

(3) 把。(全石以為底)

8.而

(1)不譯,表順接關係。(乃記之而去)

(2)不譯,表修飾關係。(隸而從者)

(3)不譯,表修飾關係。(潭西南而望)

9.遊

(1)遊動。(皆若空遊無所依)

(2)遊覽。(同遊者)

10.環

(1)玉環。(如鳴佩環)

(2)環繞。(竹樹環合)

11.為

(1)作為。(全石以為底)

(2)成為。(為巖)

四、詞類活用

1.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詞作方位狀語,向西。

2.下見小潭。下:名詞作狀語,在下面。

3.皆若空遊無所依。空:名詞作狀語,在空中。

4.日光下澈。下:名詞作狀語,向下。

5、俶爾遠逝。遠:名詞作狀語,向遠處。

6.潭西南而望。西南:名詞作狀語,向西南。

7.斗折蛇行。鬥:名詞作形容詞,像北斗七星一樣。蛇:名詞作形容詞,像蛇一樣(爬行)。

8.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名詞作形容詞,像狗的牙齒一樣。

9.悽神寒骨。悽: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形容詞作動詞,使…淒涼。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感到寒冷。

10.如鳴佩環。鳴:使動用法,使…發出聲音。

11.心樂之。樂:意動用法,形容詞作動詞,以…為樂。喜歡的意思。

12.近岸。近:形容詞作動詞,靠近。

13.隸而從者。隸:名詞作動詞,跟着。

14.似與遊者相樂。樂:形容詞作動詞,玩樂。

五、特殊句式

倒裝句:

1.如鳴佩環(正確語序:如佩環鳴) 好像玉環玉佩相碰擊發出的聲音。

2.全石以為底(正確語序:以全石為底) 小潭以整塊石頭為底。

3.卷石底以出(正確語序:石底卷以出) 石底向上彎曲,露出水面。

省略句:

1.乃記之而去。(省略主語“這番景緻”)於是記下這番景緻便離開了。

2.斗折蛇行。(省略主語“小溪的岸邊”)溪水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前行那樣蜿蜒。

3.以其境過清。(省略主語“我”)我因為它的環境過於悽清。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9

1、能用普通話順暢地朗讀課文。

2、能利用頁下注釋或工具書疏通文意。

3、能理清課文的寫作思路,背誦課文。

課堂一讀 一 讀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後反思

1導語:由祖國江山多嬌導入課文學習,檢測課前學習。明確任務,回答。

2明確學習目標,徵求學生意見。學生髮表意見,明確學習目標。

3組織學生誦讀課文 。自讀課文聽讀課文伴讀課文

4評價學生朗讀。自我評價朗讀。

二 想 一 想

1導入想一想環節,組織學生合作學習梳理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思路。梳理課文內容,理清課文思路。

2檢測問題達成情況。發言反饋。

3導入活動一環節,請學生讀文作畫。 讀文作畫。

4組織交流、評價交流、評價。

三比 一 比

1導入活動二教學環節組織學生背誦比賽。背誦、準備比賽。

2組織比賽、評價參與比賽

3組織檢測完成檢測

課後學習探究本文寫作手法, 借鑑本文的寫法,描寫一處你熟悉的(或常州的)旅遊景點,寫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注意寫出景物的特徵和你的感受。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及本文的寫作背景,積累文言詞語,掌握重點實詞。

2、理解課文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的心境。

3、掌握抓住景物特徵加以細緻描摹的方法與融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體會這些寫法的妙處,提高自己的鑑賞能力。

4、能積累一定數量的文言實詞與虛詞,掌握其音與義,瞭解常見的文言句式特點,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和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

朗讀課文,增強語感,把握作品的思想內涵,體會文章按照遊蹤移步換景和抓住景物特徵,生動形象的寫景方法。

教學難點:

品味由景入情、以情入景的寫作方法,激發熱愛自然、讚美自然的豪情,陶冶自身情操,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方法:朗讀、研討。

課型:新授課。

課時數: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訪名山遊大川實乃人生一大樂事,面對充滿詩情畫意的山山水水,我們總會心曠神怡、浮想聯翩,既能獲得美的享受,又常有許多感悟。然而有那麼一位名人,面對秀麗奇特的自然風景,卻覺得“悽神寒骨,悄愴幽邃”。不信?就讓我們一起走進《小石潭記》,與他同遊,去感受他那特有的心境。今天我們學習《小石潭記》。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柳宗元(773~819)唐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代宗大曆八年(773年)出生於京城長安,貞元九年(793)中進士,憲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於柳州,享年不到50歲。因為他是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又因官終柳州刺史,又稱柳柳州。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共同倡導唐代古文運動,並稱韓柳。著有《柳河東集》。

2、作者曾被貶為永州司馬,結合自己的經歷和遭遇,寫下了有連續性的、精美的山水遊記多篇,合稱《永州八記》。《小石潭記》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遊記》《鈷姆潭記》《鈷姆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

3、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脱這種抑鬱的心情:所以才會有發現小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遊者相樂的愉悦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便會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4、學習生字:

篁竹(huáng)清冽(liè)卷(quán)石底為坻(chí)

為嵁(kān)佁然(yǐ)參差(cēncī)披拂俶(chù)而遠逝

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翕(xī)忽

三、古漢語知識:

1、一詞多義:

①、可:大約,潭中魚可百許頭;可以,能夠,不可久居。

②、從:自,由,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跟隨,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

③、清:清澈,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冷清,以其境過清。

④、差:長短不一,參差披拂;交錯,動詞,其岸勢犬牙差互。

⑤、以:因為,以其境過清;表示前一行為是後一行為的的方法或手段,可以不譯,近岸卷石底以出。

⑥、樂:以…為樂,心樂之;逗樂,嬉戲,似與遊者相樂。

2、古今異義:

①、小生:古義青年,後生;今指戲曲藝術中的一種角色。

②、去:離開;今常用義為“往”。

3、詞語活用:

①、西,向西,名詞作狀語。例句: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②、樂:a。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例句:心樂之;b。形容詞作動詞,嬉樂,逗樂,似與遊着相樂。

③、下,a。名詞作狀語,向下。例句:日光下澈;b。名詞作狀語,在下面,下見小潭。

④、鬥:名詞作狀語,像北斗一樣。例句:斗折蛇行。

⑤、蛇:名詞作狀語,像蛇一樣。例句:斗折蛇行。

⑥、犬牙:名詞作狀語,像狗的牙齒一樣。例句:其岸勢犬牙差互。

⑦、悽: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淒涼。例句:悽神寒骨。

⑧、寒: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寒冷。例句:悽神寒骨。

⑨、空:名詞“空”用作“遊”的狀語,“在空中”。例句:皆若空遊無所依。

⑩、近:形容詞“近”帶賓語“岸”,作動詞表示靠近,接近。

四、教師小結:

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穆,先敍寫尋潭的經過,概寫石潭的全貌。再寫潭水與游魚。接着寫潭溪與岸勢,最後寫潭上人的感受交代了同遊者。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悽苦之情。

五、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一。

第二課時

一、教師範讀,學生自由讀課文。

二、翻譯課文,疏通文意。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請用譯文回答。

明確:隔着茂密的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身上佩帶的玉佩、玉環相碰發出的清脆聲音,我的心情也歡樂起來。

2、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明確:一整塊石頭做為潭底,靠近岸邊,有一圈從潭底周圍突出水面的石頭,成為坻、嶼、、巖各種不同的形狀。

3、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明確: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沒有什麼依靠似的。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散在石上,靜止不動;忽然向遠處遊走了,往來很快。

4、作者是怎樣描寫潭上景物的?

明確: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樹木圍繞着,寂靜寥落,沒有人家,使得心神淒涼,寒氣透骨,感到悲哀深沉。

5、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説説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四、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

五、學習課文第一段:

1、第一自然段描寫了哪些景物?作者寫發現小石潭的經過,用了哪些準確的動詞?

明確:寫了空竹、水聲、小潭和潭邊的青樹、藤蔓。用“隔”“聞”“伐”‘取”‘見”等動詞,寫出了發現小石潭的經過,同時也點出小石潭位於人跡罕至的荒僻幽靜之處。為下文寫環境的“寂寥無人”“其境過清”埋下伏筆。

2、本段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明確:用的是先聞其聲,後見其形,“移步換景”的寫法。作者不是停留在一點上看,而是向前走去,引導我們看到不同的景物,很像一部山水風景影片。

發現小潭:篁竹—一水聲——小潭——青樹——翠蔓;隔——聞——伐——取——見(動詞準確)————移步換景的寫法。

3、全班齊讀並背誦第一自然段。

六、教師小結:

人生難免會遇到不順心的事,失落、抑鬱、痛苦更是於事無補。我們要用積極的態度去面對人生,用燦爛的笑臉去應對挫折,不僅要做生活的強者,更要做生活的勇者。

七、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二。

第三課時

一、複習導入:

上節課我們疏通了文意,瞭解了課文內容和思路。本文是柳宗元山水遊記中的名篇,歷來膾炙人口。他在文中是怎樣寫景抒情的,他是怎樣借被遺棄於荒遠地區的美好風物,寄喻自己的心情的。

二、學習課文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寫了哪些景物,用的是什麼寫法?

明確:描寫了潭水、游魚,用的是特寫鏡頭。

2、潭水有什麼特點?作者是怎樣描寫的?

明確:清澄。作者從游魚、陽光、影子等角度描寫潭水。通過具體景物,用靜止和活動的畫面來寫,不作一點抽象的説明,整段話沒有一個字寫到水,只是描繪出一幅畫面,但又無處不在寫水。你看魚兒在水裏遊,就像在空中浮游沒有憑依一樣。這就寫出了水的清,清到彷彿透明的程度。太陽光照下來,魚兒的影子都落在潭底的石頭上了,這就更顯出了水的清澄。這裏雖然沒有正面寫水,可是通過對魚兒、日光和影子這些具體東西的描繪,真正地寫出了水清。就像畫家在畫風的時候,用樹枝飄向一邊表示風一樣,是一種形象化的表現手法。這種寫景的方法叫側面描寫。

3、我們再看看,作者是怎樣寫魚的?這段描寫滲透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作者採用動、靜相結合的方法,先描出生動的畫面,再加上擬人化的手法。先寫魚兒呆呆地一動不動,“佁然”就是呆呆的樣子。潭底石頭上印着清晰的魚影兒,這是靜止的畫面;忽然,一些魚飛快地竄往遠處,一會兒游到這兒,一會兒游到那兒,非常活躍,這是活動的畫面。這些魚兒,又好像跟遊人同樣的快樂,這是作者把自己快樂的心情加到魚兒身上,好像魚兒也像人那樣會感到快樂似的。

潭中景物:潭水、游魚、陽光、影子;側面描寫水的清澄:游魚、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動靜結合特寫鏡頭。

4、全班齊讀第二自然段。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描寫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勢的什麼特點來描寫?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明確:抓住岸身的曲折、蜿蜒,岸勢的參差不齊來寫的,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寫小溪,就溪身説,作者形容它像北斗七星那樣曲折,這是靜止的;就溪水説,作者形容它像蛇行那樣曲折,這是流動的。這裏用了兩個比喻,一靜一動來描寫小溪,準確地抓住了景物的特徵。

2、如何理解小溪的“明滅可見”?

明確:因為小溪是那樣曲折,所以望過去一段看得見,一段看不見。看得見的一段水面反映着天光雲影,所以明亮;看不見的一段光亮就滅了。一明一滅,非常精確地寫出了作者所看到的特徵。

小潭源流、溪身:鬥折蛇形——明滅可見;岸勢:犬牙差互——參差不齊

3、自由朗讀第三自然段。

四、學習第四自然段:

1、第四自然段寫作者在潭上所見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明確: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作者極力描寫小石潭的幽靜,甚至浸透到人的心靈裏去,把景物跟心情結合起來,寫出一種境界。在這種境界裏,透露出作者貶居生活孤悽悲涼的心境。這是作者被排擠、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們可以從中體會到封建社會中進步文人的痛苦心情。

2、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明確:樂是憂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柳宗元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為了擺脱這種抑鬱的心情;但這種歡樂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憂傷悲涼的心情又會流露出來。

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孤悽悲涼心境的反映)——寓情於景。

五、文章結尾是記錄同遊者,是遊記常用的一種格式。

六、總結全文:

課文是一篇充滿詩情畫意的山水遊記。作者描繪小石潭的石、水、游魚、樹木,着力渲染了淒寒幽邃的氣氛,借景抒發自己在寂寞處境中悲涼悽苦的情感。

遊記裏各種描繪景物的手法,巧妙的比喻,情景交融的寫法,精練的語言,都值得我們借鑑。至於篇末表現出來的悽苦心情,那是作者當時所處時代和身世遭遇所造成的,那樣的時代已成為歷史的陳跡,跟我們今天的偉大時代完全不合了,對這點我們必須有明確的認識。

七、佈置作業:研討與練習三。

八、板書設計:

21、小石潭記

1、見小石潭:隔、聞、伐、取、見——移步換景

2、潭中景物——特寫鏡頭:潭水:清澄,側面描寫;游魚:動靜結合。

3、小潭源流——形象比喻:溪身:曲折蜿蜒;岸勢:參差不齊。

4、潭中氣氛:幽深冷寂——寓情於景。

————環境清幽、抑鬱憂傷。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1

學習目標:

1、掌握重點詞語,背誦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點,學習文章寫法。

3、感悟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清之情。

學習重點:1、掌握重點詞語,背誦全文。

2概括小石潭的特點,學習文章寫法。

學習難點:體會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清之情。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一)基礎達標

1.作者作品介紹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唐代河東(今山西運城)人,傑出詩人、哲學家、儒學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等六百多篇文章,經後人輯為三十卷,名為《柳河東集》。因為他是河東人,人稱,又因終於柳州刺史任上,又稱。柳宗元與同為中唐古文運動的領導人物,並稱“”。

2.文體、背景介紹

.關於文體

“”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寫作背景

柳宗元於唐順宗永貞元年(805年)因擁護的改革,被貶為永州司馬,王叔文被害。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柳宗元貶官之後,為排解內心的憤懣之情,常常不避幽遠,伐竹取道,探山訪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此間共寫了八篇山水遊記,後稱《》。

《小石潭記》是《》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3.字音、字形、詞語

自學提示一:請大聲讀課文,給加點字注音,並在空行處寫出本課你遇到的讀音障礙。

篁()竹清冽()為坻()為嶼()為嵁()佁()然

俶()爾翕()忽差()互寂寥()悄愴()幽邃()

自己還不會讀的字--------

自學提示二:

(1)結合課本註釋和其他工具書,解釋加點詞語的意思。

①水尤清冽()②潭中魚可百許頭()()

③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④以其境過清,小可久居()()

⑤明滅可見()⑥乃記之而去()()

(2)文言現象

①一詞多義

可:潭中魚可百許頭

明滅可見;不可久居

從: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隸而從者

清:水尤清冽

以其境過清

差:參差披拂

其岸勢犬牙差互

②詞類活用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

皆若空遊無所依。空:

日光下澈。下:澈:

潭西南而望。西南:

斗折蛇行。鬥:蛇:

其岸勢犬牙差互。犬牙:

悽神寒骨。悽:寒:

③古今異義。

去:

小生:

④特殊句式:

如鳴佩環

全石以為。

乃記之而去。

不會解釋的詞語

自學提示三:結合課本註釋和其他工具書,通譯全文,並注意重點句子的翻譯。

(1)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2)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

(3)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自己不會翻譯的句子:---------------------------------------

自學提示四:用“/”標出下面句子的朗讀節奏

①潭中魚可百許頭②其岸勢犬牙差互

(二)初讀感知

自學提示五:學生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説説本文寫作思路。

二、合作探究

(一)研讀賞析

1圍繞小石潭,作者描寫了哪些景物?景物有什麼特點?寫景用了什麼寫法?

2文章開頭寫“心樂之”,結尾又寫“悄愴幽邃”,前樂後憂怎樣理解?

(二)展示交流

以小組為單位選代表展示合作探究問題,師生共同探究,明確答案。

研讀第1題時,逐段分析文章內容,把握景物特點,學習移步換景法、動靜結合、正側面描寫相結合和借景抒情等寫法;研讀第2題,結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拓展延伸(內容必須包含一篇與課文相關的課外閲讀訓練)

閲讀選文,完成文後各題。

道州①城西百餘步,有小溪,南流數十步,合營溪②。兩岸悉皆怪石,敧③嵌④盤曲,不可名狀。清流觸石,洄懸激注。佳木異竹,垂陰相蔭。此溪若在山野,則宜逸民退士⑤之所遊處;在人間,則可為都邑之勝境,靜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來,無人賞愛。徘徊溪上,為之悵然。

(節選元結《右溪記》)

〔註釋〕①道州:今湖南省道縣。唐時偏僻荒涼,元結曾在此為官。②合營溪:匯入營溪。③敧:傾斜。④嵌:凹陷(又作“張開”)。⑤逸民退士:遁世隱居的人。⑥置州:設置州郡。

(1)、文中描寫溪水的語句是。

(2)、解釋下面加橫線詞在句中的意思。

①南流數十步南:

②不可名狀名:

(3)、面對美景,作者為什麼會產生“悵然”的情緒?(用原文回答)

四、佈置作業

(一)、請不看課本和資料獨立完成課文背誦.

1.文中寫游魚靜態的句子是:

2.寫游魚動態的句子是:

3.描寫遊玩時的淒涼感受的句子是:

4.跟《與朱元思書》一文中的“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有着異曲同工之妙,都寫出了水的清澈見底,透明可愛的句子是:

5.文中寫水聲清脆悦耳的語句:

6.文中側面描寫水清澈透明的語句:

7.寫潭中游魚動靜相宜、靈活有趣的語句:

8.描寫溪流曲折悠遠的語句:

(二)積累整理文言詞語。(重點詞語、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

五、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發現小潭:篁竹、青樹、藤蔓

景清潭中景物:潭水、游魚

小潭源流:溪身、岸勢抒發在寂寞處境中

的悲涼悽苦的情感

神悽--悽神寒骨,悄愴幽邃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2

一、教材分析

《小石潭記》是一篇文言文,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緻,肖其貌,傳其神。在柳宗元篇數不多的山水遊記中,《小石潭記》以其高度的藝術技巧和藝術獨創性成為被歷代所傳誦的散文名篇。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通過三個學期的文言文學習,已經積累了大量的文言知識,基本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方法,能夠正確解釋重點詞語,翻譯重點句子,把握課文大意,瞭解作者情感。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説明:本節課設計的內容是第二課時的內容。

四、教學目標(第二課時)

1、鞏固本課所學的重點文言詞句。

2、學習本文描摹細緻、生動傳神的景物描寫。

3、正確理解作者的情感。

4、幫助學生樹立豁達樂觀的人生觀。

五、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習本文描摹細緻、生動傳神的景物描寫。

難點:理解作者的情感。

六、教法學法

教法: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多媒體輔助。

學法:朗讀、勾畫、批註、想象相結合,自主,合作,探究。

七、教學過程

(一)達標檢測

教師就第一課時所學的重點文言知識,檢查學生在字音、字義、句意及課文誦讀方面的情況,並加以鞏固。

(設計意圖:落實重點文言知識,全面及時地掌握學情,為本課時的學習打好基礎。)

(二)點撥構建

1、精讀課文,把握景物特徵及作者的寫景技巧。

問題設置:

(1)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理清寫作順序。)

(2)讀課文1至3段,思考:文中主要寫了哪些景物?體現了景物的什麼特點?運用了怎樣的寫景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抓住景物特點,學習寫景方法。)

2、研讀課文,理解作者的情感。

問題設置:

第四段描寫了小石潭中怎樣的氣氛?反映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設計意圖:讓學生理解並學習情景交融的寫法。)

(三)合作探究

問題設置:

文章前面寫“心樂之”,後面又寫“悄愴幽邃”,一樂一憂似難相容,該如何理解?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教師啟發點撥。

(設計意圖:知人論世,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封建社會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內心。)

(四)拓展昇華

與蘇軾的《記承天寺夜遊》進行比較閲讀。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樹立豁達樂觀的人生觀。)

課堂小結。

作業佈置:

(1) 背誦全文。

(設計意圖:落實語文課標關於古文背誦的要求。)

(2) 展開想象,用生動形象的語言描述本文第二自然段的景緻。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訓練學生寫景的寫作能力。)

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景——幽深冷寂

情——孤悽悲涼

(情景交融)

教學評價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3

一、教學重點

1.探究文中所寫景物的特點;掌握文中寫景手法;

2.通過誦讀來欣賞文章的美。

二、教學難點

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樂”與“悽”的關係。

三、教學過程

【預習檢查】

1.聽寫字詞。

篁huáng 洌liè 坻chí 嶼yǔ 嵁kān 參差cī

佁yǐ 俶chù 翕xī 悄qiǎo愴chuàng 邃suì

2 文章第2段寫游魚與寫潭水之間有什麼聯繫?

【目標展示】

1.探究文中所寫景物的特點;掌握文中寫景手法;

2.通過誦讀來欣賞文章的美。

3.理解文中所表現的“樂”與“悽”的關係。

【新知研習】

上節課我們從全文寫景與抒情的角度入手解讀,這節課我們從其他的角度入手,體會文章的精妙之處。

1.試從標題的四個字入手,説説題文之間有什麼聯繫?

參考:①緊扣“石”的語句有:明寫的如“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日光下徹,影布石上”,“其岸勢犬牙差互”等,暗寫的如“聞水聲,如鳴佩環”(只有水衝擊到石上才會有如此悦耳動聽的聲音),“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石的形狀各異導致“青樹翠蔓”形狀不同)等。

②緊扣“潭”的語句有“下見小潭”“潭中魚可百許頭”“潭西南而望”“坐潭上”等。

③緊扣“小”的語句,明寫的有“下見小潭”,暗寫的有“潭中魚可百許頭”(在今天,能有這麼多的非放養的魚的小潭實在難尋,環境污染太嚴重了,而過去,河中,潭中到處可見游魚,只有一百來條魚的潭能説大嗎?)

④緊扣“記”的語句如“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乃記之而去”,“同遊者”等。

2.請問從“動與靜”,“音形色”,“景與情”等角度你如何解讀課文?

參考:

①“動與靜”,“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俶爾遠逝,往來翕忽”寫游魚之動,“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寫樹蔓之動,“聞水聲,如鳴佩環”以聲寫動,“斗折蛇行”與“犬牙差互”則化靜為動,“日光下徹,影布石上,佁然不動”寫潭中魚之靜,“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寫環境之靜(淒涼)。

②“音形色”,“聞水聲”,“如鳴佩環”寫聲音悦耳,“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嵁,為巖”寫石之形狀各異,同樣“青樹翠蔓,蒙絡搖綴”也暗寫出樹蔓因石之形狀各異而本身的形狀各異,“斗折蛇行”用比喻寫溪身曲曲折折的形狀,“犬牙差互”用比喻寫岸勢相互交錯的形狀。竹之青色,樹之青色,蔓之翠色,日光之金黃色,魚的顏色,都可以想象。

③景與情:開頭因“如鳴佩環”之景而“心樂之”,略寫平常不樂,見此景,聽此聲而忘卻憂傷而樂,後來寫游魚“似與遊人相樂”則是作者進一步忘情山水而樂,不過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在小潭的時間一長,小潭幽靜之景又觸發了作者心底的悲涼之情。這可謂“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的一種翻版,可以説成是“寄情山水以銷愁,觸景生情愁更愁”。

3.全文193字,卻寫出如此豐富的內容,不能不讓我們讚歎作者運用語言的深厚功力。請你品品文章的語言美在何處?

4.作者看到潭水游魚覺得它們“似與遊者相樂”,小石潭的環境卻使他感到“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該怎樣理解作者這種思想感情的變化?

明確:作者寫小石潭境地的清幽美妙和日光下徹時游魚的活潑生動,流露出作者一時開朗明淨的心情,寄情山水以排遣心中的鬱悶。但內心的孤寂是無法真正排遣掉的,後來寫“寂寥無人,悽神寒骨,悄愴幽邃”,觸發了作者貶居中羈旅孤寂的心境。

【歸納總結】

本文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保持了《永州八記》一貫的行文風格,觀察入微,描摹細緻。肖其貌,傳其神。

文章先寫所見景物,然後以特寫鏡頭描繪游魚和潭水,再寫潭上景物和自己的感受,寫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圍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氣氛。此外,作者還在寫景中傳達出作者貶居生活中孤悽悲涼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全文寂寞清幽,形似寫景,實則寫心。文章對潭中游魚的刻畫雖只寥寥幾句,卻極其準確地寫出潭水的空明澄澈和游魚的形神姿態。

【鞏固拓展】

假如小石潭要開發旅遊資源,在潭邊要修建一座亭子,請你給亭子命名,並撰寫一副對聯。

【預習指導】

預習《記承天寺夜遊》,解決朗讀和字詞的音、形、義。

收集描寫月亮的詩詞名句。

四、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小——“下見小潭” 抓住特徵,描寫細緻

石——石底、石岸

潭——潭水、魚、溪流 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記——“記之”“同遊者”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4

【課型】:新授課

【教學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語句,學習本文寫景的方法,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淒涼的心境。

【教學重點】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寄情于山水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樂與憂。

【教學方法】朗讀法、情景教學法、合作探究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回憶導入:出示柳宗元的詩《江雪》(同學們熟悉這首詩嗎?作者是誰?你瞭解他多少?)齊讀詩,找出詩中最能體現詩人感情的字,並談談理由。

明確:是“孤”和“獨”。在一個十分寥廓、十分冷清、十分孤寂的背景下,有一個人在“釣寒江雪”這個人就是柳宗元——世稱柳河東,唐代文學家,他曾官至禮部員外郎,參加王叔文集團的政治革新,失敗後,被貶到湖南的永州做司馬,在這裏他寄情山水,寫下了一系列山水遊記文章,叫《永州八記》,其中最精彩的就是《小石潭記》。

二、揭示目標: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提高閲讀文言文的能力;

2、品味文中語句,學習本文寫景的方法,學習對景物入微地觀察並抓住特點寫景,提高對美的鑑賞能力。

3、理解作者在貶居生活中孤獨淒涼的心境。

三、 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有學生談自己所查的關於作者的資料,教師總結補充)

柳宗元,字子厚,河東人,世稱柳河東。“唐宋八大家”之一,與韓愈並稱“韓柳”。與韓愈、劉禹錫為同朝為官,由於參加主張革新的王叔文政治集團,貶永州司馬。從此柳宗元在荒遠偏僻的永州苦呆了整整十年,後又被改貶到更為荒涼的柳州,四年後,病魔無情地奪去了他年僅四十七歲的生命。 柳宗元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鬱,所以就借山水,欣賞大自然來排遣心中的愁悶. 他在永州發現了許多風景佳麗的地方,記下了其中的八處名勝,成為有名的《永州八記》文稿由劉禹錫編為《柳河東集》。柳宗元,貞元初年進士,官監察御史。順宗時,王叔文執政,他任禮部員外郎,鋭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敗,他也被貶為永州司馬,遷柳州刺史。在南方凡十四年,死於柳州。

柳宗元是傑出的思想家,憑着一股積極的熱情和出色的才能進行政治活動。中年以後的處境更加悲苦,但這卻使得柳宗元有機會深入生活、接近百姓、反思歷史,從而使他成為一個卓越的散文家和詩人。

柳宗元的詩,數量較多的是抒寫個人抑鬱的心情和離鄉去國的悲哀。

四、題解:《小石潭記》是《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作者寓情於景,抒發謫居生活的清寂苦悶、抑鬱憂傷之情。他所寫的遊記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託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憤。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往往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託物言志。

五、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歷史上很多文人都熱衷於寄情山水,借景抒情。其中寫山水散文遊記藝術最高的應該是唐朝的柳宗元了,而最能代表柳宗元風格的就是這篇《小石潭記》

1、檢查預習:出示課文內容,(課文沒有標點,讓學生讀,檢查並練習學生讀文言文停頓情況)出示字詞注音:篁竹(huánɡ) 清冽(liè) 坻(chí) 為嶼(yǔ) 為嵁(kān) 佁然(yǐ)俶爾(chù) 翕( xī)忽 差(cī)互 悄愴(qiǎo chuànɡ) 幽邃(suì) 龔(ɡōnɡ)古

2、聽錄音,出示課文(重點字詞注音)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珮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巖。青樹翠蔓(màn),蒙絡搖綴(zhuì),參(cēn)差披拂。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遊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遊者相樂。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ī)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liáo)無人,悽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同遊者:吳武陵,龔(gōng )古,餘弟宗玄。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yī)。

3、仿讀課文,模仿錄音來讀課文,注意字詞讀音、句子的停頓、作者的感情。

4、指名讀。瞭解學生讀的情況。邊讀邊評。

5、齊讀:我們來齊讀一下文章,注意體會作者感情

六、小組討論,合作探究

1、小組合作,根據課文註釋和自己的理解,試着翻譯課文。

2、小組展示,全文分為五段,請每個小組派一個代表給大家講解,並點出本段中的重點字詞。

3.思考:課文是按遊覽的順序來寫,條理十分清楚,請説説本文寫作思路。

明確:發現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氣氛

七、佈置作業

1.熟讀並背誦全文。

2.翻譯課文,用現代漢語寫一篇介紹小石潭景色的文章。

《小石潭記》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學習寫景與抒情相結合、情景交融的寫法。

2、欣賞體會自然貼切、生動逼真的描寫性語言。

【教學重難點】

描寫的真實、有序、情景交融、及用語特點。

【教學思路】

1、課前預習,疏通文意

2、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以學生活動為主,教師適當引導,讀、悟、析、練、用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歷代文人墨客都喜歡描摹祖國的山山水水,抒發胸中之情,請同學們回憶,我們都學過哪些這樣的文章呢?

1、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表達了與民同樂的思想感情。

2、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抒寫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政治抱負。

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這樣的文章。(板書課題)

二、欣賞過程

1、明確教學目標:

⑴學習寫景與抒情相結合、情景交融的寫法。

⑵欣賞體會自然貼切、生動逼真的描寫性語言。

2、介紹有關情況:

指名同學參考註釋⑴簡單介紹柳宗元。

明確:

柳宗元因參加的革新活動失敗後貶為永州司馬,多寫山水遊記。

來抒寫自己有才不得施展的悲憤之情。

3、先放錄像,邊欣賞畫面邊聽讀課文,聲畫結合,整體感知:

後出示教學卡片,檢查生字詞讀音及解釋情況。

隔簧竹、輕冽、為坻、怡然不動、往來翕忽

4、結合註釋,理解課文內容,指明同學淺譯文章。(意通即可)

5、齊讀第一自然段:

作者是怎樣發現的小石潭?

明確:先“聞聲”後“見潭”。

本文寫景可謂精巧神妙,細緻入微。作者在發現小石潭後首先描寫了哪些景物呢?(板書:景物)

明確:水、石、樹蔓(板書)。

作者通過描寫“水、石、樹蔓”,把小石潭的概貌展示給讀者。(板書:概貌)作者在描寫具體事物時又抓住了哪些特點呢?

明確:清冽;奇形怪狀、奇特;美。(板書)

作者在這一段裏具體描繪了什麼?

明確:魚的姿態(板書)。

具體説出魚的兩種姿態:

明確:若空遊無所依;怡然不動,影布石上(板書)。

為什麼作者先描寫“水、石、樹蔓”而後才描寫“魚”呢?

明確:因為“水、石、樹蔓”在遠處都可以看見,而只有到近處才可以發現魚。

作者描寫日光、魚影,真正的目的想表達什麼?

明確:襯托潭水之清。

作者想寫潭水之清,並沒有正面描寫,而是盪開一筆,描寫了日光和魚影,來襯托潭水之清,以實寫虛,描摹景物非常真切,給人以極深刻的印象。寫作文時要學習這種寫法。

6、齊讀第三自然段:

站在小石潭邊上向遠處望,看到了什麼?

明確:溪水如“斗折蛇行”;岸勢如“犬牙差互”。(板書)

7、齊讀第四自然段:

坐在小石潭的岸上,放眼四下望去,發現小石潭的四周是怎樣的環境呢?(板書:環境)

明確:竹樹環合;寂寥無人;淒寒悄愴。(板書)

小石潭的景色優美,畫面清新,作者是按什麼順序進行描摹景物的呢?同桌同學可討論。(板書:序)

明確:按遊覽的先後順序寫。即:遠──近──遠(板書)

8、文中描寫的小石潭美嗎?美在哪裏?如果我們面對這樣的環境心情會怎樣?為什麼讀之則有身臨其境之感?用系統的語言總結。

明確:如鳴佩環的水聲;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清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批拂;潭中魚若空遊無所依;其影布石上等。(也可用自己的話來回答)

精神愉快,心情舒暢。

寫景時抓住了特徵,描繪傳神。(板書)

作者領我們觀賞的小石潭的意境非常美,不只表現在“水底石清”上,還有:未見其形,先聞其“如鳴佩環”的水聲;“清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批拂”的優雅環境;以及“俶尓遠逝,往來翕忽,與遊人相樂”的魚羣,正所謂有聲有色,有靜有動,一個秀美奇特的水潭便呈現在我們面前。

9、面對這樣一個優美的環境,而作者此時的感情如何呢?同桌同學討論後回答:

明確:寂寞、淒涼(板書)

為什麼會產生如此感覺呢?

明確:作者被貶永州,政治上不得意,事業上不能有所作為。

作者被貶永州,仕途失意,雖然與如此美妙的山水為伴,卻描繪了一派悽愴、幽涼的氣氛,含蓄的表達了作者被壓抑、不能有所作為及對當權者的憤懣之情。(板書:憤懣)

同學們在朗讀時注意體會這種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寫法。(板書: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10、本文雖是描寫,但語言簡練,請找出你最喜歡的語言,並説明理由(同桌同學可討論)回答要有意境,教師可啟發。

例:

“水尤清冽”形象的寫出了水的清澈透明。

“蒙絡搖綴、參差批拂”狀清樹翠蔓的風姿。

“斗折蛇行,明滅可見”描繪溪流的曲折幽深。

“影布石上……往來翕忽”動靜結合描繪了魚態,活靈活現。

“犬牙差互”形象的寫出了岸的高低曲折。

大量四字格詞語的運用,都是寫景如畫之筆,無不惟妙惟肖,形神必現。作者行文中運用了哪些修辭?

明確:

比喻:“如鳴佩環”、“斗折蛇行,明滅可見”

排比:“為坻,為嶼,為堪,為巖”

擬人:“似與遊人相樂”

11、小石潭的景色很美,你最欣賞哪一點呢?選取一點展開想象,口頭進行描繪,要求想象合理。

教師先作範例,後給三分鐘準備時間,指三名同學描述。範例如下:

站在潭邊向遠處看,遠山淡淡的,象是誰用水墨在天邊勾勒上那麼幾筆,晨曦給山峯披上了一件金色的紗衣,使它更加秀美,山間有一道泉水潺潺的流着,唱着一支動人的歌,又像是給大自然述説着一個迷人的故事。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anji/02mz37.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