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學習資料 >家庭教育 >

初中生家庭教育8大誤區

初中生家庭教育8大誤區

過去的認識裏,家庭教育通常認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長(其中首先是父母)對其子女實施的教育。即家長有意識地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和家庭生活實踐,對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響的社會活動。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初中生家庭教育8大誤區,希望有所幫助!

初中生家庭教育8大誤區

1、青春期充滿可怕的“暴風雨”?

調查發現,初中生家長大多正處於“中年危機”階段,面臨健康、事業、婚姻、子女和社會支持的多重挑戰。當“中年期遇上青春期”時,很多家庭進入一個互相之間不瞭解、不明白、不交流的階段,親子衝突較多,很多家長會用“叛逆、早戀、不好溝通、另類”等詞彙來描述青春期的孩子。

説起青春期,大家都會想起那部美劇《成長的煩惱》,青春期似乎成了家長們的“心頭疼”,青春期真的如此可怕還是被貼上了標籤呢?

實際上,青春期雖然充滿“暴風雨”,卻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可怕,一直以來,公眾對青春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誤解和過度焦慮,這種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和不良暗示,容易使家長曲解子女的成長性變化,從而採取“危機管理”的教育方式,反而強化了初中生的叛逆行為,導致親子衝突升級。

2、家長仍然是孩子唯一的“重要他人”?

調查發現,同伴是初中生課餘時間玩樂、傾訴和分享祕密的首選對象,高達55.54%的初中生更願意向“朋友、同學”傾訴心事,選擇“母親”的僅為14.34%,而選擇“父親”的僅佔3.44%。這預示着初中生已逐漸將同伴作為重要的情感依戀對象,家長已不再是孩子唯一的“重要他人”。

正式步入社會之前,青少年“發展最迅猛的社會性需要是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誼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他們開始疏遠成人而對同伴傾注越來越多的感情,同時萌生了與異性交往的強烈慾望,在男女生之間的接觸顯著增加。這種在同伴羣體中培養起來的互動能力,為今後他們進入社會形成正常的人際關係提供了心理準備。

在這個時期,家長需要認同並接納自己的權威逐漸降低的現實,適度放手,支持並幫助子女拓展交往範圍。

3、孩子不開心時希望家長趕快“救火”?

調查發現,超八成家長和學生均認為親子間不同程度地存在衝突,初三時衝突達到最高水平。衝突主要集中在學習、交友、花錢、隱私、偶像崇拜等“個人選擇”方面。50.39%的初中生認為“和父母溝通中最大的困難”是父母不能理解我。

有意思的是,當初中生面臨心理壓力或負面情緒時,並不希望父母第一時間“伸出援手”,而更希望父母將自己視為獨立個體,給自己獨立思考和獨立解決的機會。可見造成青春期親子間溝通困難的並非時間因素,而是溝通方式。

4、異性交往就會導致“早戀”?

調查顯示,48.32%的初中生表示“很願意”結交異性朋友,而46.34%的家長擔心子女“學業受影響”,還有40.37%的家長擔心子女“染上不良習氣”,擔心子女“身體受傷害”和“情感受傷害”的分別僅佔6.76%和6.52%。

由調查結果可以看出,家長更關注和擔憂孩子學業受影響等現實因素,對孩子身心健康的關注遠遠不夠,更沒有看到異性交往對孩子練習相處親密關係,建立積極、健康的愛情觀、婚姻觀的重要價值。

由於對青春期異性交往的意義缺乏充分認識,不少家長處於高度戒備、過敏狀態,24.03%的家長“通常不會同意”,有的甚至給孩子貼上“早戀”的標籤。説明家長並不充分了解孩子的心理髮展特點,以及異性友誼對於孩子成長的影響。

5、家長知道子女的學業和情感的真正需求?

調查發現,47.39%的學生認為家長給的學習壓力較大(比如父母期望高、父母管得更嚴),而家長受教育程度越高,越注重培養子女的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他們的子女在學習上自主性更強,學習動機也更偏重內部因素,感受到的學習壓力相對越小。

小學生需要“保姆式”學習指導,而初中生自主學習的意願更強烈,較牴觸家長的過度關注與關心。高達63.21%的初中生希望“得到家長的鼓勵和肯定”,18.29%的學生希望能自己管理學習,希望家長買學習資料或報班、輔導功課的僅分別為3.96%和5.59%。可見家長未能發現孩子在學業和情感上的真正需求,做得最多的恰恰與孩子的期望相反,導致親子雙方的供求偏差,勢必引發親子衝突。

6、家長權威取決於“為孩子做了多少”?

調查發現,子女認為父親和母親作為家長“比較合格”或“不太合格”的比例分別為34.24%和44.46%,也就是説,初中生對父母的評價總體上趨於一般。進一步讓子女對家長的工作狀態、家庭責任、為人處世、脾氣秉性和生活情趣等五個方面進行評價發現,家長在上述五個方面做得越好,學生對其總體評價越高,反之亦然。

調查説明,子女對父母權威的認可主要取決於家長“做自己做得多好”而非“為孩子做了多少”。子女對家長的評價能反映家長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與權威水平。在家庭教育滿意度方面,夫妻雙方均屬於中等偏下水平,意味着“意見不一致常爭執”“不順心時愛嘮叨”“無心犯錯也常被責備”等家庭負面事件呈增加趨勢,直接影響家庭氛圍和子女成長。

7、父親在家庭中沒什麼教育優勢?

調查數據顯示,夫妻共同教育子女的家庭僅為43.02%,由母親主要承擔教子責任的則高達40.70%。此外,父親與子女的情感溝通狀況更令人擔憂,初中生選擇父親作為情感傾訴對象的比例僅為3.44%。父親教育的缺位和父親教育資源的浪費,值得警醒。

一檔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喚起社會對父親在家庭教育地位的反思,父親是孩子形成獨立、自信、果敢、堅強、富有進取精神等個性品質的重要源泉。父親和母親的家庭教育方式有明顯差異。尤其在教育青春期子女時,父親更關注子女的發展性成長,較少干涉子女的同伴交往,更坦然接受子女變化。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為民主、平等的親子交流模式,需要父母有更大的包容度和更開放的`心態,需要父母更多給予精神層面的引領和支持,這些恰好是父親的優勢。

8、學習成績與親子溝通質量無關?

27.04%的家長認為“孩子不願對我説心裏話”,心情不好時選擇向子女傾訴的僅為4.10%,而有心事時願意和家長分享的初中生僅為17.87%。其中,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傾向於採取積極主動的溝通方式,而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傾向於採取反抗、忍耐、妥協等溝通方式。

良好的親子溝通應涵蓋事務型溝通、消遣型溝通和情感型溝通等三種類型。深入的情感溝通能加深親子間的相互瞭解、化解中年家長的心理危機、緩解初中生的青春期焦慮。但調查發現,初中生家長與子女溝通呈現出單一、泛化的狀態,話題多集中在學習等事務型溝通上,溝通方式多為家長問、子女答的單一模式。話題廣泛、“什麼都聊”的家庭僅為36.33%,很少聊天的家庭則高達14.53%。

這8大誤區勾勒出初中生家庭教育“兩輕兩重”的特點——重子女教育投資,輕家庭文化建設;重子女學業監督,輕子女心理支持。

智慧的家長應該將更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投入到親子關係和家庭氛圍的建設中,多關注對子女的心理支持和情感呵護,才能給孩子健康成長提供正面的能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uexiziliao/jiatingjiaoyu/pw39r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