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學習資料 >家庭教育 >

當代家庭教育的誤區

當代家庭教育的誤區

如今,家庭教育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但也有很多家庭也走進了教育的誤區,比如關注孩子考高分的多,關心孩子快樂與否的少;高指標高要求脱離孩子實際;家庭教育中的“三國四方”爭奪戰;焦慮傳導對孩子形成的壓迫和軟傷害;用金錢代替愛與責任等。下面和小編一起來看當代家庭教育的誤區,希望有所幫助!

當代家庭教育的誤區

誤區一:關注孩子考高分的多,關心孩子快樂與否的少

每個家長都愛孩子,但又不是每個家長都會愛。每逢重要考試,家長就會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孩子的分數。考了多少分?排在多少名?成績變成孩子心裏的一塊巨石,壓得人喘不上氣。

“苦”學是中國千百年來就有的傳統,“頭懸梁錐刺股”“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這些典故,詩詞把中國人的“苦”學表現得淋漓盡致。“苦”已經深深植入中國人的頭腦中,思想裏。

學習真的是一件徹頭徹尾的苦事麼?

一個人從無知到有知,從少知到多知,像一場徒步旅行,既有跋山涉水的辛苦,也有體驗祖國壯麗河山的美好;既有風餐露宿,也有日出林海。像學習知識,既有埋頭苦讀,也有學有所成。所以我們要正本清源,要讓孩子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誤區二:高指標、高要求,嚴重脱離孩子實際

中國有句耳熟能詳的成語笨鳥先飛,比喻才能不如別人,凡事就要先走一步。很多家長不管孩子是不是一隻笨鳥,都希望孩子飛得早,先人一頭。還有些家長,把飛翔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自己則成了不飛的笨鳥。更有好面子的家長,為了讓自己有面子而要求孩子學習。

家長對孩子高指標、高要求的做法嚴重脱離了孩子的實際情況,甚至給孩子盲目設定不可能實現的名次要求。大部分家長都要孩子的成績在班級名列前茅,可是有排名就有先後,不可能做到每個人都排在前15名。設定這樣的名次目標既不科學,也不現實。

金華血案的警示

在浙江金華有一名學生,高中成績平平,偏偏在一次考試中成績偶然排到了班級前十名。這原本對於孩子是一件開心的事,他的媽媽在得知了孩子的成績排名班級前十之後很是得意,竟然給孩子下了一個指標,要求孩子以後每次考試都得排在班級前十名!這個要求對於一個成績算不上出色,偶然超常發揮的孩子來説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更過分的是,這位媽媽平時就經常打罵孩子,這一次更是變本加厲,如果考不進前十名,就要打斷孩子的腿。終於有一天,在一個星期六的午後,孩子把對母親的積怨變成了無可挽回的行動——用一把鐵錘殺死了媽媽。

由成績、排名引發的父母與子女間的衝突不在少數,個別案例怵目驚心,不禁讓人反思,為了一個考試、一個排名、一個不現實的指標,由此引發的血案值得麼?生命的隕落,花季少年在監獄中度過自己最美好的時光,顯然不值得。

誤區三:家庭教育中的“三國四方”爭奪戰

“三國四方”指的是在一個家庭裏,既有爸爸媽媽,也有爺爺奶奶,還有外公外婆,三大姑四大姨。“三國四方”爭的是什麼呢?不同年代的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思想觀念千差萬別,教育理念衝突不斷,“三國四方”爭的其實是對孩子的影響力,對孩子的愛,但更多的紛爭,是出於教育理念的不一致。

有一個三口之家,夫妻倆買了大房子,就把孩子的爺爺奶奶接過來一同生活。孩子媽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自己的方法,為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這位媽媽每天陪着孩子做作業,並且規定只有寫完作業才能看電視。爺爺奶奶來了之後,因為耳背,不但自己看電視的時候聲音開的很大,心疼孩子做作業,還會叫上孫子一起看。兩代人的衝突由此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家庭裏的“三國四方”爭奪戰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會產生幾種結果:

第一,自説自話,各講各理。亂成一鍋粥,達不到教育的目的。

第二,孩子無所適從。

第三,孩子在家長爭端的夾縫中學會了察言觀色,變成了一個投機取巧的孩子。

第四,學會了屈服強權,見風使舵。家裏誰厲害就聽誰的,不把其他人放在眼裏。

“三國四方”的受害者是孩子,家長要重視“三國四方”對孩子的負面影響,要學會休戰。

第一,選出第一責任人。第一責任人承擔對孩子教育的主要責任。要求是孩子的父親或者母親,有責任心,有學習能力,能夠接受新的教育理念,能夠聽取別人的意見

第二,家庭會議制。通過家庭會議使其他家庭成員參與孩子的教育。

誤區四:焦慮傳導,對孩子形成壓迫和軟傷害

家長的焦慮情緒的傳導具有指向性。例如因為孩子成績問題而焦慮,就會把焦慮情緒傳導給孩子。

有一個離異的女人帶着女兒再婚,組成新家庭後又生了一個男孩。受中國傳統落後觀念的'影響,這個女孩在新家庭中缺少關愛。這位媽媽希望女兒好好讀書,用優異的成績換取家人的尊重。媽媽的想法讓女孩覺得自己低人一等,成績成了女孩心理無形的負擔。此後女孩努力讀書,希望以成績為自己贏得尊重。可是每逢考試,她不是拉肚子就是頭疼,出現種種平時不會出現的狀況。等到考試結束,所有現象又都突然消失,不治而愈。

還有些家長雖然沒有直接給孩子壓力,每次考試之前還對孩子説,千萬別緊張,千萬別害怕。這種行為看似在給孩子減壓,其實這也是一種傳導焦慮的方式。家長越是提醒,孩子越是重視,壓力自然就產生了,焦慮也就隨之而來。

“教育的底線:

不培養啃老族。

不培養反社會人格的孩子。

讓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長。

如何杜絕焦慮傳導,避免對孩子形成壓迫和軟傷害呢?家長要告別抱怨,瞭解生命成長的規律,讓每個孩子都活出屬於自己的精彩人生。

誤區五:用金錢代替愛與責任

中國現代教育中有很多亂象,比如學區房現象,擇校熱問題。家長希望為孩子創造一個好的學習環境,在投入金錢的時候卻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家庭環境。家庭的教育文化,父母的榜樣作用對孩子的影響遠遠大於一座學區房,一所重點校。還有些家長把希望寄託在補課上,寄託在出國上。這些教育亂象,正説明中國教育出了問題,應試教育出了問題。

中國家長們都在犯一個常識性錯誤,就是逃避教育責任。小喜鵲在出生之後,喜鵲爸爸和媽媽會用很長時間教小喜鵲飛翔、捕食的本領,經過一年時間,才讓小喜鵲離巢闖天下。可是很多人卻不明白這個道理。很多家長把金錢和孩子的前程交給別人,自己卻躲在一邊逍遙自在。

無論家庭出身,父母們都應該記住一句話:金錢是無法替代愛和責任的。

誤區六:家長太強勢,不尊重孩子,控制一切,包辦一切

強勢家長指性格跋扈、急躁,大事小情一手抓,在家裏處於主導地位的家長。強勢家長會培養出兩種孩子:一種是“窩囊廢”,另一種是“叛逆者”。曾經的網絡熱門話題美國“虎媽”就是鮮活的例子。

“虎媽”把孩子比作橡皮泥,家長把橡皮泥捏成圓的,孩子就會變成圓形,捏成方的,孩子就會變成方形。“虎媽”有兩個女兒,她讓大女兒學小提琴,讓小女兒學鋼琴。有一次,“虎媽”帶着小女兒參加世界鋼琴大賽,結果小女兒從大賽現場逃跑。小女兒真正喜歡的是體育運動,而學習鋼琴是媽媽的選擇,最終事與願違。

“包辦”也是強勢家長的一種表現。這種類型的家長通常性格隨和,對孩子的關懷無微不至。這種另類的強勢表面替孩子打理了一切,其實也剝奪了孩子從生活中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避免包辦,家長要做到以下四點:裝窮、裝弱、裝笨、裝病。就是不要讓孩子以為家裏很有錢,培養孩子的孝心,鍛鍊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誤區七:家長不愛學習,觀念落伍,無法與孩子溝通交流

孩子通過互聯網可以快速學習各種知識,也能從網上找出各種反駁家長的理由,網絡對於孩子來説是如魚得水,可以被稱作是網絡原住民;相比孩子,家長對網絡的認識與使用經歷了從無到有,更像是網絡移民;家長如果不學習,不但沒法和孩子交流,也與時代脱節,變成了網絡難民。所以學習不是孩子的專利,家長的觀念也要與時俱進,讓學習成為一種家庭習慣,這對培養一個愛讀書的孩子也是至關重要的。

家長可以從營造一個適合讀書的環境做起,為孩子買書,不要過分限制閲讀類別,最好能做到廣泛閲讀。在孩子學習的時候不要打擾,例如大聲看電視、玩遊戲、打麻將。

誤區八:家長無視孩子實際,壓制孩子的個性發展

在確定孩子未來發展方向的時候,朝哪個方向走家長不能一意孤行。瞭解孩子的特長與興趣,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做好生涯規劃才是正途。

有一個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學生,經過八年學習拿到了碩士學位,一個名校熱門專業畢業的學生,本應是各大醫院爭搶的香餑餑,可這個同學在畢業之後卻找了一份月薪不高的文員工作。談到這件事,她説自己暈血,醫學專業是父母選的,自己身不由己才學了八年,如今畢業也不想從事醫生的工作。

很多家長在給孩子做生涯規劃的時候犯了和這位同學家長相同的錯誤,罔顧事實,壓制孩子的個性發展,結果不但浪費了孩子的青春熱情,學醫不從醫,對有限的社會資源也是一種浪費。

人生需要規劃,不是自説自話式的規劃,而是依據孩子的志向、能力、興趣去規劃,找到適合孩子的路,這樣的路對孩子才是真正的捷徑。

誤區九:家庭長期處在冷戰狀態,孩子缺乏安全感

有些家長以不影響孩子學業為由,即便夫妻間已經貌合神離,仍然堅持生活在一起,甚至約定等孩子考上大學了再離婚。這種荒唐事一點也不比兩個人離婚來的好。

有個男孩,一天,他被同學告知自己的爸爸和另一個女人出軌,他異常氣憤,想要查清事情真相,可沒等他找到答案,又發現自己的媽媽和另一個陌生男人在一起。從此,這個家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這件事使他情緒低落,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

夫妻和諧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如果做不到,也不要去做隱離這樣離譜的事,更不能讓孩子幼小的心靈去承擔本不應由他們這個年紀去承擔的責任。

誤區十:盲目維權,扭曲家校關係,培養反社會人格的孩子

家校矛盾是一個無法迴避的話題,湖南株洲發生了這樣一件事:

一個三年級的女孩上課遲到被老師罰站,女孩將這件事告訴了當派出所副所長的爸爸,還杜撰出老師打人的情節,得知這件事後,調動警力把孩子的老師抓到派出所,關了整整7個小時。

事後查清,老師並沒有動手打孩子,罰站也僅僅幾分鐘。這件事表明家校矛盾已經不僅僅是打個電話投訴那麼簡單,還有更深層次的問題,涉及到家庭的利益、孩子的利益。家長的行為極有可能給孩子一種錯覺——不用遵守規則。

學校有學校的規則,社會有社會的規則,不遵守學校規則的孩子也不會遵守社會規則。一旦孩子形成反社會人格,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教育需要家長參與到學校的教學中來,但又不能野蠻的參與。家庭、學校、社會需要共同為孩子營造一個適合成長的環境,家長的維權也應該以守護這種環境為目的。

標籤: 當代 家庭教育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xuexiziliao/jiatingjiaoyu/nxz9xr.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