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曹馬能收人心》原文閲讀及譯文

《曹馬能收人心》原文閲讀及譯文

原文

《曹馬能收人心》原文閲讀及譯文

①曹操自擊烏桓,諸將皆諫,既破敵而還,科問前諫者,眾莫知其故,人人皆懼。操皆厚賞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僥倖,雖得之,天所佐也,顧不可以為常。諸君之諫,萬安之計,是以相賞,後勿難言之。”

②魏伐吳,三徵①各獻計,詔問尚書傅嘏②,嘏曰:“希賞徼功,先戰而後求勝,非全軍之長策也。”司馬師不從,擊吳,軍大敗。朝議欲貶出諸將,師曰:“我不聽蘭石,以至於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悉宥之。弟昭時為監軍,唯削昭爵。

③討諸葛誕於壽春,王基始至,圍城未合,司馬昭敕基斂軍堅壁。基累求進討,詔引諸軍轉據北山。基守便宜,上疏言:“若遷移依險,人心搖盪,於勢大損。”書奏報聽。及壽春平,昭遺基書曰:“初,議者云云,求移者甚眾,時未臨履,亦謂宜然。將軍深算利害,獨秉固心,上違詔命,下拒眾議,終於制敵禽賊,雖古人所述,不過是也。”

④然東關之敗,昭問於眾曰:“誰任其咎?”司馬王儀曰:“責在元帥。”昭怒曰:“司馬欲委罪於孤耶?”引出斬之。此為謬矣!

⑤操及師、昭之奸逆,固不待言。然用兵之際,以善推人,以惡自與,並謀兼智,其誰不歡然盡心悉力以為之用?袁紹不用田豐之計,敗於官渡,宜罪己,謝之不暇,乃曰:“吾不用豐言,卒為所笑。”竟殺之。其失國喪師,非不幸也。

(選自《容齋隨筆》,有刪改)

【注】①三徵:即徵南大將軍王昶、徵東大將軍胡遵、鎮南大將軍毋丘儉。②傅嘏:字蘭石,魏雍州人。

譯文

曹操決定親自率兵去攻打烏桓時,將領們都勸他不要親自前去。不久,曹操打敗烏桓,凱旋歸來,一一詢問以前勸止他的人。眾人不知他的意圖是什麼,都很害怕。結果曹操對於這些人都給予了重賞,説:“我前去攻打烏桓,是冒着很大危險才僥倖成功。雖然獲得了勝利,但不能經常做這樣的事。諸位勸止我,是為了我能立於不敗之地,因此才重賞你們。以後你們有什麼建議可隨時講。”

魏國攻打東吳,三次征伐,大將們都紛紛獻計獻策,天子下詔徵求尚書傅嘏的意見,傅嘏説:“事先沒有周密的部署,將士貪圖賞賜,先去作戰,而後才想法取得勝利,這不是保全軍隊的長久計策。”司馬師不聽,悍然分三路進攻吳國,結果打了敗仗。朝廷上下議論打算把出主意的那些大將給予降級外調的處分,司馬師説:“我沒有聽從傅嘏的話,才打了敗仗,這是我的過失,諸位將領有何罪?”於是將領們都被免予了處分。司馬師的弟弟司馬昭當時任監軍,僅僅被削去了爵位。雍州刺史陳泰要求司馬師給幷州下命令,袁紹把力量合併在一起討伐胡人,司馬師採納了這個建議。戰鬥還沒有開始。有兩個郡的.胡人因為要到遠方打仗,驚慌之餘,都起來造反了。司馬師給朝中的士大夫道歉説:“這是我的失誤,並非陳泰的責任。”所以人們都佩服他的雍容大度。

司馬昭派兵攻打壽春的諸葛誕,王基領兵剛到,還沒有把城包圍起來,司馬昭命令王基收兵堅守營地。王基多次請求攻城,司馬昭才讓他率領諸軍轉移佔據北山。王基根據情況提出建議,上疏説:“如果把軍隊遷移到平安保險的地方去,人心動搖,就會損傷士氣。”這個意見得到了司馬昭的贊同。壽春平定後,司馬昭給王基的書信説:“起初,議論攻城的人七嘴八舌,要求軍隊遷移到保險地方的人不少,我沒有親自前往,也認為應該這樣。將軍你計算了利害得失,堅持己見,對上違背天子命令,對下拒絕眾人建議,終於制服了敵人,捉住了賊寇首領,即使古代謀略出眾的人,也不過如此。”然而司馬昭在東關打了敗仗,他問眾人:“誰應承擔打敗仗的責任?”司馬王儀説:“責任在元帥。”司馬昭大怒説:“司馬王儀想把罪責推在我身上嗎?”於是將王儀拉到帳外殺了。他這樣做簡直太荒謬了。

曹操和司馬師、司馬昭的奸詐,就不必説了。但在用兵的時候,把美名推給人,把惡名擔起來,善於吸收別人的計謀和智慧,還有誰不盡心竭力去為他們效力呢?袁紹不聽田豐的建議,在官渡敗給了曹操,本來應該責問自己,向田豐致謝,他卻説:“我沒有采用田豐的意見,所以打了敗仗,以至受到他的恥笑。”竟然把田豐殺了。袁紹的亡國喪師,實在是咎由自取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rw8yed.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