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戰國策·齊策五譯文

戰國策·齊策五譯文

蘇秦遊説齊閔王説:“臣下聽説喜歡首先在天下挑動戰爭的人,後來一定有憂愁,締結盟約而喜歡為君主結怨的人,後來一定孤立。 那後來興起的人是有所依靠的,而遠離怨恨的人是把握了時機。 因此聖人創立事業,一定依靠權變,並且務必在一定時機才能興盛起來。 權變和依靠是統帥萬物的關鍵;而時機和形勢是辦好各種事情的首要條件。 所以沒有權變和依靠,違背時機和形勢,卻能辦成大事的人太少了。 “如今看來即使是干將、莫邪那樣的寶劍,如果不依靠人的力量,那麼也不能切割東西了。 堅固的箭、鋭利的箭頭,如果得不到弓弦和弩機的配合,那麼就不能射殺遠方的敵人了。 箭頭不是不鋭利,寶劍不是不鋒利,那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沒有權變和依靠的緣故。 憑什麼知道是這樣的?從前趙國襲擊衞國,戰車停止進攻人不休息,消息傳到衞國都城,城裏被迫割地求和,當時衞國都城的八個城門用土堵塞,而兩個城門被攻陷了,這是亡國的形勢。 衞國國君光着腳出行,向魏國訴説。 魏武侯身披鎧甲磨快寶劍,向趙國挑戰。 邯鄲城中戰馬狂奔,黃河、太行山之間一片混亂。 衞國得到了這種依靠,也收聚殘兵向北進攻,摧毀了剛平,攻破了中牟的外城。 衞國並不比趙國強大,打個比方,衞國就像箭而魏國就像弦機,這是憑藉魏國的力量才佔有河東之地。 趙國恐懼,楚國人救授趙國而進攻魏國,在州西交戰,經過魏國的樑門,軍隊駐紮在林中,到黃河裏飲馬。 趙國得到這個依靠,也襲擊魏國的河北焚燒棘溝,攻陷黃城。 因此説剛平的摧毀,中牟的攻破,黃城的陷落:棘溝的焚燒,這些都不是趙國、魏國能想到的。 然而兩國高興地這樣做了,為什麼?是因為衞國對於時勢權變的依靠。 當今社會治理國家的人就不這樣了。 兵力軟弱卻喜歡對抗強大的敵人,國勢疲憊卻喜歡招惹眾人怨恨,戰事失敗卻偏要打到底。 兵力弱小卻憎惡居人之下,地域狹小卻喜歡抵抗大國,戰事失敗卻喜歡多用詐謀。 實行這六種辦法卻想追求霸業,那就會越來越遠了。

“臣下聽説善於治理匡家的人,順從民眾的心意,並且有預料戰爭的能力,然後順應天下的大勢。 所以締結盟約不給君主結下怨仇,進攻敵國不為他人挫敗強敵。 能做到這樣,那麼兵力就不會消耗,國權就不會被輕視,土地可以擴大,想法就可實現。 從前,齊國和韓國、魏國進攻秦國、楚國的時候,戰鬥不是很激烈,分得的土地又不比韓國、魏國多,然而天下各國唯獨歸罪於齊國,為什麼?因為齊國給韓國、魏國招來禍患。 再説天下各國諸侯都在用兵,齊國、燕國交戰,而趙國兼併了中出,秦國、楚國與韓國、魏國交戰打個不休,而宋國、越國又專心一意地使用他們的軍隊。 這十個國家,都把互相敵對傲為心中的主要事情,但又卻對齊國十分注意,這是為什麼?因為締結條約時齊國喜歡與別國結下怨仇,進攻時又喜歡專心一意挫敗強大的敵人。

“再説強大國家的禍患,常常是因為想要稱王的心意造成的;弱小囤家的禍殃,常常是因為算計別人為自己謀利的結果。 所以大國危險了,小國滅亡了。 大國的計謀,莫如後發制人謹重地討伐不仁義的國家。 後發制人可以有藉口,助戰的人多並且兵力強大,因此人多勢強抵敵疲憊弱小的國家,必定能樹立兵威。

所做的事業不違背天下人的心意,那麼利益必然在握。 大國能夠這樣做,那麼名號不取而自至,不想稱王卻樹立了霸王的威嚴。 小國的情形,莫如謹慎冷靜並要少相信其它諸侯。 謹慎冷靜四鄰就不會反對;少相信其它諸侯,就不會被人叛賣。 如果在國外不被叛賣,在國內不被人反對,那麼就會避開禍患,不信用腐朽的勢力:國庫中的財物即使於裂、蟲蛀也是用不完的了。 小國走這條路,那麼不用祭祀神明而福氣自然到來,不用借貸自然豐足了。

所以説:效法仁德的可以做王,實行仁義的可以稱霸,窮兵黷武的滅亡。 根據什麼知道是這樣的?從前吳王夫差依靠自己的強大,首先在天下發難,強襲郢城並拘禁越王,身後跟隨着許多諸侯國的君主,可是終於身死國亡,被天下恥笑,為什麼?這是因為夫差平時就謀求稱王,依靠自己的強大喜歡首先在天下挑起禍端。 從前萊國、茁國好耍陰謀,陳國、蔡國好施詐術,苜國靠着越國卻滅亡了,蔡國仗恃晉國也滅亡了,這些都是在國內多用詐術,在國外輕信渚侯造成的禍殃。 由此看來,國家無論強弱或者大小,所遭到的禍患,都可以在前面的事實中得到證明。

“諺語説:‘良馬衰老的時候,劣馬能夠跑在它的前面;大力士孟賁疲倦的時候,女子的力量也能超過他。 ,)?劣馬、女子,他們的筋骨力氣,並不比良馬、孟賁強。 為什麼有這樣的結果呢?這就是後發制人取勝的證據。 現在天下諸侯的力量相持不下,誰也不能兼併消滅對方,有誰能夠按兵不動後發制人,把怨恨轉嫁給別人再去誅伐不正直的人,隱匿用兵的真情麗託於正義,那麼滅亡天下諸侯就可舉足而待了。 對於諸侯的變故十分明瞭,對地理形勢詳察,不締結親盟,不互相交換人質而鞏固聯合,不用急躁卻可以使事情進展迅速,諸侯間互相往來我們不要反對,交相割讓土地而不互相憎恨,雙方都強大我們就都設法親近。 為什麼這樣做?因為形勢上雖然同有憂患,可是戰爭是為了奪取利益。 憑什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從前齊國、燕國在桓曲交戰,燕國失敗,十萬軍隊被消滅。 胡人乘機偷襲燕國和樓煩幾個縣,奪走他們的牛馬。 胡人和齊國從來就不親近,而且用兵時又沒有結盟、交換人質來圖謀燕國,然而比互相協調作戰還一致,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形勢上同處憂患之中而戰爭的實質都是為了奪取利益。 由此看來,跟形勢相尾的國家結盟利益就會長遠,後發制人就會有諸侯趕來協助作戰。

“所以賢明的君主明察的相國,如果的確想把成就霸業作為自己理想的話,那麼就不能首先發動攻戰。 戰爭是毀壞國家,並耗費都縣資財的事情。 國家殘破資財耗費既已在先,卻想使諸侯聽從自己命令的國家太少了。 那戰爭既然有這樣的破壞性,可是士人聽説發生戰爭就拿出自己的財物充實軍隊的市場,輸送飲食招待不怕死的'人,讓人折斷車轅為士兵做飯,殺掉耕牛讓士兵痛飲,這些都是自己削弱軍隊的做法。 戰前國人為出征將士祈禱祝賀,國君派人為戰死者祭祀掩埋屍體,通達的都城和小的邑縣都設置社祭,有市場的各邑也都停止營業事奉王軍,這些都是使國庫空虛的計劃。 等到戰後的第二天,裝殮死去的扶持受傷的,即使是軍隊建立了戰功,可是戰爭付出的費用,國人的悲哀哭泣,那已經傷透了主上的心。 死者的家屆破了家產安葬,受傷者的家屬用盡錢財供給傷者藥物,健全的人在國內要相聚歡樂地飲宴,因此他們的花費與死傷者的花費相同。

所以民眾所花費的錢財,十年的土地收成也無法償還。 軍隊戰爭所損失的物資更多,矛和戟折了,刀鑷和弓弦斷了,損壞了弩,破壞了車,累壞了馬,丟失了一大半箭。 鎧甲和兵器這些戰具,是官家自己花錢買的,士大夫所隱藏的東西,劈柴養馬一類人所偷盜的東西,十年的土地收成也無法補償這些損失。 天下有這兩種大費用的國家,卻想使諸侯聽從他的命令,恐怕也是很少的了。 攻城的費用更是浩大,百姓製作遮蔽矢石的器具,升舉陷陣的戰車和戰陣高巢車,全家編入軍隊中服役,住在地道里,民眾疲憊於製作兵戈之中:士兵困苦在修築營壘等土木工事的勞動中,將軍也不能脱下甲胄休息,按期而能攻下城來就是迅速的了。 在上位的人教練得疲倦,士卒被兵刃傷害的很多,所以三次攻下城池並能戰勝敵國的也是很少的了。 因此説那些攻戰之事,不應該首先發動。 憑什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從前智伯瑤攻打範氏、中行氏,殺死他們的君主,滅亡他們的國家,又向西圍攻晉陽,吞併了這兩個國家,並使趙襄子十分憂慮,這可以説是強盛的用兵了。 然而智伯終於身死國滅,被天下人恥笑,這是什麼緣故?這是因為智伯首先發動戰爭:並滅亡範氏、中衙氏造成的禍患。 從前,中出國調動所有的軍隊迎戰燕國、趙國的軍隊,南面在長子交戰,打敗了趙國;北面在中山交戰,克服了燕軍,殺死燕國大將。 中出不過是一個擁有千輛兵車的國家,卻能抵敵兩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國家,兩戰連勝,這可以説是上等的用兵了。 然而國家隨即滅亡,中山的國君只好向齊國稱臣,這是為什麼呢?這是不節制戰爭招來的禍患。 由此看來,攻戰的失敗,從前面的事實中可以看到。

“當今社會所説的善於用兵,攻人是戰爭結束前連戰連勝,守已則是堅守城池不可攻破,天下人才稱讚他善戰,一個國家仗恃善於用兵,對國家是不和的。 臣下聽説打仗能獲大勝的國家,它的士兵必然死亡很多並且兵力更加削弱;堅守城池牢不可破的國家,它的百姓一定疲勞不堪並且城郭敗露。 那士兵在國外戰死,人民在國內傷殘,城郭在邊境上敗露,這可不是君王所喜歡的事情。 如今再説那箭靶子的紅心,並沒有得罪什麼人,可是誰都想巧妙地拉開弓肘中它,射中的人們叫好,射不中的感到羞愧,無論老少貴賤,誰都一心想射中它,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它向人們表示難以射中。 現在百戰百勝,並且堅守城池牢不可破的國家,不只是向人表示難以攻克,並且又是害人了,這樣一來,那麼天下人必定都仇視它。 使士兵疲勞國家敗露,並與天下人結下許多怨仇,那是賢明的君主所不取的;經常用兵雖強必弱,那是明察的相國所不傲的。 那賢明的國君明察的相國,沒有動用各種兵器而諸侯聽從他的命令,講究辭讓之禮貴重的財物就會自然到來。 因此英明的君主作戰,不用出動軍隊就可以戰勝敵對的國家,陷陣戰車和戰陣的高巢車沒有使用而邊城就投降了,百姓還沒有覺察而王業已經成功。 那些英明君主治理國事,使用的財物少,花費的時間長,可是獲得了長遠利益。 因此説:軍隊後發制人可以役使諸侯。 “臣下聽過這樣的道理,攻戰的方法主要並不是用兵,即使有百萬軍隊,也可以在朝堂之上打敗他們;即使有闔閥、吳起那樣的將領,也可以在門內擒住他;千丈高的城池,可以在宴飲之間攻拔它;百尺高的陷陣戰車,可以在卧席之上折斷它。

所以鍾、鼓、竽、瑟演奏的青樂不絕於耳,土地一樣可以擴展,想要做的事情一樣可以成功;和着音樂之聲起舞的歌女、矮人的戲笑永不休止,各國諸侯可以同一天前來朝拜。 所以名號齊予天地並不算尊貴,財權可以制服海內並不算富厚。 所以那些善於成就王業的人,在於使天下人勞苦而自己安逸,擾亂天下而使自己安定,使諸侯的圖謀不能成功,那麼它的國家就不會有長久地隱憂了。 憑什麼知道是這樣的呢?生活安逸社會安定在我,辛勞擾亂都在天下人,這才是成就王業的根本辦法。 精兵來攻就抵抗它,禍患到來就轉移它,使諸侯的圖諜不能成功,那麼它的國家就沒有長久地隱憂了。 憑什麼知道是這樣的呢?從前魏惠王擁有千里土地,帶甲的士兵三十六萬,依仗自己的強大攻佔了邯鄲,向西圍攻定陽,又聯合十二個諸侯去朝見周天子,以便向西去圖謀秦國。 秦孝公很恐懼,睡覺睡不安穩,吃飯吃不出滋味,向國內下令,所有城池的城堞之間全部設置攻守的戰具,邊境上加強守衞備戰,派死士遣將官,等待魏國的進攻。 商鞅向秦孝公謀劃説:‘魏國功業很大,並且號令通行天下,又聯合十二個諸侯朝見周天子,那贊承他們的一定很多。 因此用一個秦國去抵抗強大的魏國,恐怕不如人家。 大王為什麼不派我去拜見魏王,如果讓臣下去,我一定能使魏國失敗。 ’秦孝公答應了他的請求。 商鞅拜見魏惠王説:‘大王的功業大極了,號令可以遍行於天下了。 可是如今大王所聯合的十二個諸侯,不是宋國、衞國,就是鄒國、魯國、陳國、蔡國,這些本來就是大王用馬鞭子就能驅使的國家,依靠它們不能夠稱王天下。 大王不如向北聯合燕國,向東討伐齊國,那麼趙國必定服從大王的命令了:向西聯合秦國,向南討伐楚國,那麼韓國必定服從大王的命令了。 大王有討伐齊國、楚國的心,就順從了天下人的意願,那麼王業就可以看到了。 大王不如先準備帝王的服制,然後再圖謀齊國、楚國。 ’魏惠王很喜歡商鞅的話,因此親自指揮擴建宮殿,裁製紅色龍袍,樹立天子龍旗,準備了帝王進兵時使用的畫有朱雀七星的旗。 這些都是位居天子的人使用的,可是魏惠玉全用上了。 在這種情況下,齊國,楚國大怒,各國諸侯都奔到齊國去了,齊國率兵討伐魏國,殺了魏國太子,覆滅了魏國十萬大軍。 魏惠王非常害怕,光着腳逃回國內命令停止進軍,後來又向東奔到齊國請求講和,然後天下諸侯才停止進攻魏國。 正當這個時候,秦孝公就在垂衣拱手之間取得了西河之外的土地,並不感激魏惠王的恩德。 所以説商鞅開始和秦孝公謀劃的時候,謀劃沒有走下坐席,談論在宴飲之閲,計謀形成在朝堂之上,可是魏國的將領已經被齊國擒獲了,陷陣戰車和戰陣的高巢車還沒有施用,而西河以外的土地已經劃入秦國版圖了。 這就是臣下所説的在朝堂上打敗敵人,在門內擒獲敵將,在宴飲之間攻下城池,在坐席上折斷敵人的兵車了。”

標籤: 譯文 齊策 戰國策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o04zop.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