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文學文本 >古籍 >

《刑賞忠厚之至論》原文註釋及鑑賞

《刑賞忠厚之至論》原文註釋及鑑賞

刑賞忠厚之至論(蘇軾) ◇原文 堯、舜、禹、湯、文、武、成、康之際,何其愛民之深,憂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也!有一善,從而賞之,又從而詠歌嗟歎之,所以樂其始而勉其終。有一不善,從而罰之,又從而哀矜懲創之,所以棄其舊而開其新。故其吁俞之聲,歡休慘慼,見於虞、夏、商、周之書①。成、康既沒,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猶命其臣呂侯,而告之以祥刑②。其言憂而不傷,威而不怒,慈愛而能斷,惻然有哀憐無辜之心,故孔子猶有取焉。

傳曰:“賞疑從與,所以廣恩也。罰疑從去,所以慎刑也。”當堯之時,皋陶為士,將殺人。皋陶曰殺之三,堯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執法之堅,而樂堯用刑之寬。四嶽曰:“鯀可用③。”堯曰:“不可。鯀方命圮族④。”既而曰:“試之。”何堯之不聽皋陶之殺人,而從四嶽之用鯀也?然則聖人之意蓋亦可見矣。《書》曰:“罪疑惟輕,功疑惟重。與其殺不辜,寧失不經⑤。”嗚呼!盡之矣。可以賞,可以無賞,賞之過乎仁;可以罰,可以無罰,罰之過乎義。過乎仁,不失為君子;過乎義,則流而入於忍人。故仁可過也,義不可過也。

古者,賞不以爵祿,刑不以刀鋸。賞之以爵祿,是賞之道行於爵祿之所加,而不行於爵祿之所不加也;刑以刀鋸,是刑之威施於刀鋸之所及,而不施於刀鋸之所不及也。先王知天下之善不勝賞,而爵祿不足以勸也;知天下之惡不勝刑,而刀鋸不足以裁也。是故疑則舉而歸之於仁,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於君子長者之道,故曰忠厚之至也。

《詩》曰:“君子如祉,亂庶遄己。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夫君子之已亂,豈有異術哉?制其喜怒,而無失乎仁而已矣。《春秋》之義,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因其褒貶之義以制賞罰,亦忠厚之至也。

註釋

①籲(xū):表示不同意的歎息之聲。俞:表示應允。

②沒,同“歿”。祥刑:指謹慎用刑。

③四嶽:相傳為堯時四方諸侯的'首領。

④方:違抗。圮(pǐ):毀滅。

⑤不經:不合成規定法。

◇鑑賞

本文是蘇軾早年第一篇震動文壇的政論文章,其主旨在於論證刑賞的目的是勸善懲惡,是忠厚道德的最高表現。只有“待天下以君子長者之道”“立法貴嚴,而責人貴寬”、賞罰皆以“仁義”為標準,才可以達到大治天下的目的。

全篇文章,以“仁義忠厚”為刑賞的出發點和歸宿,深入細緻地論述了刑罰和獎賞怎樣才能達到極為忠厚的程度。其基本思想,是儒家的“仁義”“博愛”觀點,而此種觀點,包含有愛惜百姓、注重教化、慎施刑罰等積極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值得肯定和借鑑。

本文在藝術上的顯著特點是在議論文中發揮想象,大膽揣測,化虛為實,無中生有。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wenxuewenti/guji/9lngmz.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