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讀完一本名著以後,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穫,這時候,最關鍵的讀書筆記怎麼能落下!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費孝通《鄉土中國》讀書筆記,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書筆記1

最近看了費孝通的《鄉土中國》,這算是一本純理論的書,從中瞭解到關於鄉村過度到城市的前世今生。

其中有個觀點令我印象深刻,在城鎮化的變革之中,一部分人學習了文化知識去適應現代城市生活,但是在農村生活是不需要這些知識的,所以城裏人會覺得鄉下人什麼都不懂,其實只是他們不需要懂而已,就好比城裏人也不需要懂得如何種地和餵養牲畜。

鄉村生活本來是很穩定的生活,在我小的時候,農田裏還是一番熱鬧的景象。在農村土地是大家最重要的資源,而且沒法帶走,所以背井離鄉的無奈、安土重遷都是人們對於土地的情感。

隨着城鎮化的發展,爛熟於心的農業技術似乎也後繼無人,農業社會似乎在漸漸遠去,現代化的農業我見到的也很少,雖然人們已經擺脱了利用動物耕種換成了各種機器,但是農業至今還需要很多人力的付出。

如果一個人願意主動的去適應一個規則,那麼這個規則肯定就變成了一種文化,例如尊老愛幼等。如果一件事還需要臨時的政策,那麼它還是政治的範疇。

文化的力量是強大的,你必須適應它才能更好的生存。文化的形成需要很長的時間,他經過人們不斷的實驗,絕大多數人的認同。在傳統的文化中,年長的人總是正確的,有領導能力的,晚輩永遠是要尊重前輩的。

可是如今的變革開始加速,與時俱進才是時代的主旋律。很多觀念開始名存實亡甚至崩塌。我們再去因循守舊的發展自己,是否還能跟得上時代。

對於社會的研究屬於社會學的範疇,社會學,一個看似綜合其實也很專業的學科,有人説社會的推動要依靠政治,後來當經濟問題出現的時候覺得經濟才能推動社會的變革,直到後來才發現科學技術才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的發展才能從根本上解決矛盾。

我雖然是理工科學生,但是對社會學還是很感興趣,社會學的發展才是人們的進步,觀念的進步。如今社會學的學生除了走科研似乎沒有更好的出路,希望社會學也能得到關注。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書筆記2

讀完這本《鄉土中國》,感觸頗多。

這本書雖然是社會學入門級讀物,卻有着深厚的理論素養作為支撐;通俗易懂的語言,加上鄉土濃濃的氣息,沒有了讓人忘而卻步的拗口難懂的理論術語,讀後確有萬條萬縷瞭然在胸的豁然開朗感。

作者是大師級人物費孝通先生,書中提出了有關中國社會——鄉土社會的——的一些基本特點、基本概念,譬如所謂的鄉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熟人社會中沒有法律產生的條件;鄉土社會的禮治、長老統治等等特點。……對於我這個剛剛對社會學發生興趣的初學者來説,起到了很好的啟蒙作用。

説實話,這本書雖然通俗易懂,但是自己真正理解書中的實質內涵的東西則並不是那麼多。這本書一開始讀起來感覺十分的親切,因為自己就是從鄉村中出來的人,對鄉村本來就有一種熱愛之情;但是不同的是,費孝通先生則通過理論層次的寫作手法和研究方法將鄉村社會結構展現在我們的眼前,這確實是費孝通先生的獨到之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還有就是裏面通俗易懂的語言,跟霍金的《時間簡史》貌似有很多的相同之處!

這本書引起了我其他幾個方面的思考:

1、《鄉土中國》的實質是什麼?

2、費孝通先生本人及其其他學術成果有哪些,以及哪些東西怎麼樣?

3、自己應該怎麼學習社會學這門課?

4、社會學這門課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它和其他社會科學有什麼關係?

5、如何將自己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中去,理論和實踐相結合,也能夠產生出若干部有影響力的學術著作?

以上這些問題都是值得自己去研究的一些問題!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書筆記3

花了二十來天才看完這本《鄉土中國》,而也是這本書,讓我對自己的閲讀量和閲讀方式產生了一定的反思。今天這次寫讀後感,可能更多地卻在對自己讀書上的反思了。

無論怎樣,還是先得説正題。《鄉土中國》這本書是值得並且需要讀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的。我習慣讀一本書的時候先了解作者作這本書的年代和時代背景,我認為,無論什麼樣的作者,在寫書的時候,其背景對其影響一定是很重要的,這本書,是費孝通先生根據自己在抗日戰爭期間的.研究成果發表在當時的期刊報紙上的小文章所綜合的,時代背景是處於極度艱難的抗戰時期。而也恰巧是研究之艱難,信息流通之不便,也使得費孝通先生的研究結果具有很鮮明的個人特點和創新的視角。費孝通先生研究的對象是中國社會,他所著《鄉土中國》,估計中國已經沒有什麼時候能夠比起那個時代更鄉土的了。

《鄉土中國》一書還是比較全面的講述了中國鄉土社會的方方面面的。費孝通先生言之“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一總結,加之後面的各項闡述,很具有總結性。不僅在那個年代,即便是現在,所謂的現代化已經得到一定發展了,我認為,中國社會鄉土性的烙印還是很深的,現在的內陸地帶,現在的農村,還是有很多保持着一貫的鄉土性。

而中國人的很多性格也是鄉土性而造成的。

人制與法制,究竟哪種更適合?社會主要依靠道德還是依靠法律?想必很多人覺得該依靠法制,但是對於主要依靠道德還是依靠法律這一點上肯定會有很多爭辯。費孝通先生指出,中國的社會是一個“無訟”的社會。比之於西洋幾乎可以用訴訟解決所有問題,中國社會是很少想到用打官司的方式解決問題的。西洋遇事,可能很快想到訴訟,而中國人卻往往只會在其他所有辦法解決不了的情況下才會去打官司。因為,在西洋人看來,打官司是一種很好的解決方式,而為被告為原告也都很可以理解,成為被告的不一定會受到道德上的譴責。中國就不一樣了,即便是在現在,打官司的被告基本首先就會給人以壞形象的印象,很多時候都會受到很多譴責的,而原告也不一定好運,人們也可能會説“破大點事就打官司,難道沒有別的解決方式了嗎?”。

中國司法制度的推行不力,不僅僅是因為腐敗和權錢當政的原因,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與已經保持了幾千年的鄉土“禮治秩序”的衝突的。譬如説,妻子與外人通姦被丈夫發現,丈夫動手打了姦夫,最後法律判過來,無法給姦夫和妻子以任何處罰,卻可以拘留甚至刑罰於丈夫,但是以所有人的道德和“禮治秩序”的處理方式,丈夫打人是無可厚非的,妻子和姦夫會受到懲罰和譴責,丈夫卻沒事,兩種方式結果截然相反。作為旁觀者,你是如何看的呢?羣眾的看法和抉擇就會直接決定最後選擇的社會秩序的方式,所以法制的推行阻力重重,社會原因是佔很大比重的。

文字的下鄉可能對於我們現在幾乎掃除了所有文盲的社會已經很難體會,但是放諸於解放前的幾乎純農村的社會確實有很多耐人回味的地方。城裏人説鄉下人土,不識字,説鄉下人笨,費孝通先生認為鄉下人不識字不是因為學不會,而是因為他們當時的社會生活不需要用到太多文字,不識字也無妨,所以自然不回去學太多,而不是因為笨而不識字的。這一點我相信是肯定無可辯駁的,當初全國恢復高考的時候,農村孩子在讀書方面就從來沒有落後過城裏孩子。而現在,城鄉教育基礎差別如此之大的時候,農村孩子依然可以學得很好,説鄉下人笨的説法是無法站住腳的。

我想,這本書看完之後,我應該要反思一下讀書方式了,不去對於每一本書都求之一定程度的甚解,現在這個階段就應該廣泛涉獵,“好讀書不求甚解”,待到需要認真的做研究時,再去甚解便可。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vgk32k.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