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體裁作文 >讀書筆記 >

《鄉土中國》的讀書筆記範文

《鄉土中國》的讀書筆記範文

一、鄉土本色

《鄉土中國》的讀書筆記範文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我説中國社會的基層是鄉土性的,那是因為我考慮到從這基層上曾長出一層比較上和鄉土基層不完全相同的社會,而且在近百年來更在東西方接觸邊緣上發生了一種很特殊的社會。這些社會的特性我們暫時不提,將來再説,我們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稱為土頭土腦的的鄉下人。他們才是中國社會的基層。”這是費孝通先生在本文中的第一段,間斷的一句話,就將對鄉土社會的研究上升到了對於研究整個中國社會極其重要的層面。

緊接着,費老便開始大讚人們在藐視鄉下人土氣時用的“土”字用得精妙,因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小農經濟依靠的正是土地。“我們説鄉下人土氣,雖則似乎帶着幾分藐視的意味,但這個土字卻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中的是最普遍的謀生方法……中華民族確實與土有着深厚的感情,從半坡、河姆渡開始粟稻種植,中國社會就一直沉浸在與世無爭的小農經濟之中。農業成為維繫社會的經濟支柱。在農業為主的'社會中,‘土’成為與文化緊密聯繫的東西。”也正是因為有了土的滋養,才有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農業,才有了聚村而居、與世無爭的傳統生活,才有了中國人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根源。

通過費孝通先生的描述,展現在我們面前的農民生活是一幅春耕秋收面土背天、日出而作日暮而息的循環式圖卷,一個老農所面臨的問題是四季的轉換,而不是時代的變更。他做着和父親爺爺一樣的工作,和子孫後代也一樣的工作,這種工作只需要通過面對面的言傳、手把手的身教即可繼承,而且非常穩定。為了這種穩定可預期的生活保證,農民只需要氣候正常,不需要技術革命;只需要按部就班,不需要別出心裁;只需要求是,不需要創新。鄉土社會的本質不是別的,而正是這種“土氣”。不得不佩服費老對這一點的精闢解釋,我想如果沒有大量的研究以及本着對基層社會的瞭解與關懷是很難有這樣獨到見解的。費孝通:鄉土中國

二、文字下鄉、再論文字下鄉

“鄉下人在城裏人眼睛裏是‘愚’的。”對於這個“愚”字,作者認為,多數人都陷入了認知的誤區。許多人都把“愚”當作是鄉下人“智力缺陷”的代名詞,而事實上,鄉下人之“愚”只不過是一種對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識缺乏”而已。費老在文中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鄉下人在面對汽車到來時不知如何是好,還有一個是城裏的孩子故作聰明地將包穀喊成是小麥。這兩個例子很輕而易見地就説明了那個所謂的“愚”只是見識問題,與智力有何干呢?繼而費老很自然地過渡到了“文字對鄉土社會必要性”的問題。作者概述了“文字”的產生和發展及其功能和作用,再就鄉土社會生活的特性特徵對該問題進行的深刻的論述。在“文字下鄉”一文中,作者指出鄉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鄉民們生活在一個狹小的範圍裏,人與人之間的活動和聯繫都是很頻繁的,並且時常處於面對面的直接性的溝通交流中,這就使得作為人類交流溝通媒介的間接載體----“文字”在鄉土社會處於一種非必要狀態,從空間上對該問題進行了説明。

而在“再論文字下鄉”一文中,作者指出“文字”作為一種經驗和知識的傳承媒介,在鄉土社會“語言是足夠傳遞世代間的經驗”的特質下,也不能發揮其積極有效的作用。通過對“記憶”的強調和“代代相傳”模式的闡述,從時間上,説明了鄉土社會絕非必要“文字”。總結兩章,我們可以看到,文字的發生和使用也有其特殊的背景。在鄉土社會這一基層上,“語言”似乎就可以代替“文字”的所有功能了。無論是在空間還是時間的格局上,熟人社會的面對面親密接觸和在同一生活定型中的生活,都使得人們沒有用“文字來幫助他們在社會生活的需要”。最後作者指出:“只有中國社會的鄉土性的基層發生了變化,也只有發生了變化之後,文字才能下鄉。”

到了今天,文字的普及工作似乎已經比較圓滿的完成了,那中國的基層是否已經發生了變化了呢?答案是肯定的。隨着科技在農業中的普及和應用,鄉村和城市間溝通的加強和頻繁,“城鄉一體化”建設格局的規劃,使得中國的基層已經遠不同於費老先生《鄉土中國》中的基層了。只是現在的所謂鄉下人看到汽車就像看到自行車一樣頻繁,根本不存在不知如何是好的問題,到時還有些所謂城裏人至今還不知道包穀和小麥有何區別,不過,這自然是題外話了。

三、差序格局、維繫着私人的道德

“以‘已’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繫成的社會關係,不象團體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在這裏我們遇到了中國社會結構的基本特性了。”這就是費老在文中解釋得差序格局的經典形象,為了更好的顯現出“差序格局”的特點,作者又引入了西方“團體格局”的概念,並深入到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根源的差異中去解釋。他將西洋社會的類型稱為團體格局,若干人組成一個個團體,就像一捆捆紮起來的木柴;將中國鄉土社會的類型稱為差序格局,每個人都以自己為中心,按親疏遠近向外擴開一圈圈的社會圈子,就像石頭投入水中蕩起的一圈圈波紋。這種差序格局中的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社會關係,不像團體中的分子那樣大家立在一個平面上,而是像水的波紋一樣,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愈推愈薄。作者把社會關係的這種一輪輪波紋之間的差序稱為人倫。中國人講究人倫——君臣、父子、夫婦、長幼……講的是一種差等關係,這種種差等關係各自有它們應該遵守的規則。在這種差序格局裏,個人與他人的交往便是以“人倫”為基礎的。當個人以自己為中心,“推己及人”,形成一圈圈的社會圈子時,這圈子是可大可小具有伸展性的。人們往往根據其實際需要而相應擴大或縮小其圈子的範圍。正因如此,在中國的鄉土社會中,家的概念是模糊的,小的時候父母子女是一個家,大的時候可以囊括伯叔等,甚至大至整個家族。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icaizuowen/dushubiji/rjqxpo.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