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唐代詩人 >杜甫 >

杜甫《送遠》全詩翻譯賞析

杜甫《送遠》全詩翻譯賞析

送遠

杜甫《送遠》全詩翻譯賞析

杜甫

帶甲滿天地⑴,胡為君遠行⑵!

親朋盡一哭⑶,鞍馬去孤城⑷。

草木歲月晚,關河霜雪清⑸。

別離已昨日,因見古人情⑹。

註釋

⑴帶甲:全副武裝的戰士。《國語·越語上》:“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

⑵胡為:何為,為什麼。《詩經·邶風·式微》:“微君之故,胡為乎中露?”

⑶親朋:親戚朋友。唐杜甫《登岳陽樓》詩:“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⑷孤城:邊遠的孤立城寨或城鎮。此指秦州(今屬甘肅天水)。

⑸關河:關山河川。《後漢書·荀彧傳》:“此實天下之要地,而將軍之關河也。”

⑹“別離”二句:因為想到古人離別時的傷感,還是會不斷想起昨日離別的情景。[2]

參考譯文

天地間彷彿充滿着身着戰甲的將士,這兵荒馬亂之際我為何要遠行!

親人和朋友都失聲痛哭,我騎着馬離開秦州這座孤城。

草木凋零,時間已入歲暮;關河冷落,途中霜雪飄零。

離別雖已是昨日的事情,但見到此情此景我還是有些傷感。

賞析

《送遠》是唐代大詩人杜甫離開秦州(今甘肅天水)時所作的一首五律。此詩運用了白描手法將離別情寫得入木三分,用濃濃的情誼來襯托塵世的悲涼和離別時孤寂的心境。全詩基調幽靜清雅。詩人對社會當時的衰敗景象看得非常透徹,對人情的冷漠表達了無限感慨,凸顯了詩人對生活的熱愛和關注。

這首《送遠》是杜甫在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年)時所作,當時唐朝正處於安史之亂時期。“送遠”即是詩人杜甫在戰火紛飛的時刻,離開秦州入蜀道而遠行

首句以提問開篇。“帶甲滿天地”意即遍地皆兵。此詩開頭就以新穎的語言,矯健的筆力,引起讀者注意。次句“君”為詩人自指。作者問自己為什麼在兵荒馬亂這樣的時刻“遠行”。

“親朋”二句寫啟程時情景。親友同聲痛哭,因為正值離亂,不知此後能否重逢。而詩人則無言地跨上“鞍馬”,他實際上也是含着眼淚,告別孤城秦州遠去的。一邊有聲的痛哭,一邊無聲的飲泣,悲悽之狀如在眼前。

“草木”二句點出遠行的時間和征途的感受。“草木”零落,時入歲暮。“霜雪”飄灑,關河冷清。這是辭別親友後途中景緻。此聯“歲月”二字本當用平,詩人出於內容上的考慮,突破聲律常格,上句全用仄,下句四字用平。用拗峭的語言,描繪寒冬的旅程,成為杜甫五律中以入代平的一個詩例,有其值得借鑑之處。

“別離”二句回憶親朋相送的情誼。與親朋“別離”雖“已”成“昨日”,由於感念難忘,彷彿就在今天。由此可“見”,“古人”殷殷惜別,是有深“情”厚意的。這裏字面上在説“古人”,實指今日之世態炎涼,人情淡薄。

詩以“送遠”為題,但從後四句看,“當是就道後作”(浦起龍語)。這樣,前四句應是“從道中追寫起身時之情事”(浦起龍語)。沈德潛極贊此詩開頭是“何等起手”,浦起龍更用“感慨悲歌”四字盛譽前四句。

杜甫在戰火紛飛的時刻,離秦州,入蜀道,卻並無一個明確的目的。離別時雖然親朋同聲“一哭”,卻無人以詩相送,情景是頗為淒涼的`。為了自壯“行色”,他“就道”後補寫了這首名作。這與他天寶十四載(755年)“免河西尉,為右衞率府兵曹”時所寫《官定後戲贈》,很有點相似。不同的是,那首詩作於安史之亂前夕,純出於遊“戲”筆墨,而且“微祿”“耽酒”,“聖朝”“狂歌”,還可為“故山歸興”,“向風”“回首”。而這首詩則寫於安史亂中,“帶甲滿天地”的時刻。“鞍馬”入蜀,茫茫前路,還不知依“託”何人,根本沒有以筆墨為遊“戲”的閒情。回味“昨日”告別場景,想“見”“古人”惜別“情”意,無怪乎要“感慨悲歌”,放聲長吟了。

在藝術上,這首詩歌主要藝術特點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前後照應,形成一體。其次,場面細緻,感人至深。再次,虛實結合,增強抒情效果。第四,對比描寫,增強情感的表現力。

賞析二

這首《送遠》是詩人杜甫在乾元二年(759)時所作。“送遠”即是詩人杜甫在戰火紛飛的時刻,離秦州,入蜀道而遠行。詩人到哪裏?詩人也不知道(“ 胡為君遠行”)。全是如下:

這是一首無言律詩。第一聯“帶甲滿天地,胡為君遠行”,詩人寫了自己在兵荒馬亂的時候,為什麼要遠行。首句“帶甲滿天地”,“帶甲”,全副武裝的戰士,“滿天地”意即遍地皆兵士。詩人用極為有力的語言,描寫了到處是全副武裝的將士們,一下就吸引住讀者。接着“胡為君遠行”,這裏的“君”指詩人自己,即自指。“胡為”即何為,為什麼。在《漢書·黥布傳》中有這樣的句子:“胡為廢上計而出下計?” 顏師古 注:“胡,何也。”這裏,詩人杜甫向自己發問:兵荒馬亂之際,為何在這樣的時刻“遠行”?其實,我們從杜甫一聯及其問話中,已經感受到詩人“窮年憂黎元”,“濟時肯殺身”的精神和“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最高理想。

接着頷聯“親朋盡一哭,鞍馬去孤城”,寫了自己離開時親朋好友相送的淒涼情景。上句“親朋盡一哭”,其中的“盡”即全都,完全。也就是説,親友同聲痛哭。我們知道,在這離亂之時,從某種意義上説,離別也就是永別。即使能夠相逢,也是不只是何時。而詩人則“鞍馬去孤城”,“去”離開。詩人跨上“鞍馬”,含着眼淚,告別孤城秦州遠去的。這裏,詩人運用了一個特寫,在對偶句中,把自己離別時痛苦的心情置於悲涼的環境中,用親人的有聲襯托自己的無聲,把自己內心的痛苦表現得淋漓盡致。

頸聯“草木歲月晚,關河霜雪清”承上而來,寫自己遠行的時間和在路途中所見及其感受。上句“草木歲月晚”,“歲月”即年。“歲月晚”即指年末的時候,也暗示自己年年老衰弱。這裏是説,草木零落,時入歲暮。這一句是寫詩人遠行的時間。下句“關河霜雪清”,霜雪飄灑,關河冷清。這句寫了自己在遠行中的自然環境,承接上句“歲月晚”作了具體描寫。這裏,詩人不但描寫了遠行的自然環境,也表現了自己遠行所見的悽風苦雨社會環境,及其所產生的內心的淒涼。詩人即使處在如此環境中,而“臨危莫愛身”的思想,也在這樣的環境中給暗示出來。

尾聯“別離已昨日,因見古人情”,這兩句詩人回憶了朋相送的情景。上句“別離已昨日”,是説與親朋“別離”雖已成“昨日”,下句“因見古人情”承上“昨日”而來。這裏,詩人雖説“古人”,實則表明了自己遠行之後,沒有親人的關懷,身在他鄉,感到人情淡薄,因而觸景生情,與親人離別的情景,感念難忘,彷彿就在今天。詩人在結尾,不但暗示出兵荒馬亂的時候,人心散亂的景象,而且表現出了自己遠行後的淒涼的生活,直接抒發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

總之,杜甫這首《送遠》,寫於安史亂中那“帶甲滿天地”的時候。詩人“鞍馬”入蜀,不但前路茫茫,而且還不知依託何人,內心之悽苦也就不言而喻。在寫作上,詩人採用了回憶的方法,正如浦起龍(清康熙時人,撰有《讀杜心解》)所説,這首詩歌的前四句 “從道中追寫起身時之情事”,後四句“當是就道後作”,這樣,不但把過去與現在統一起來,而且在這樣的對照中突出了離亂時期“遠行”的淒涼處境。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tangdaishiren/dufu/ypqyex3.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