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新課程背景下體驗式探究教學法模式的理論與實踐論文

新課程背景下體驗式探究教學法模式的理論與實踐論文

【摘要】本文構建了一種新課程背景下物理教學的新模式,體驗式探究教學模式,認為體驗式探究是新課程的價值追求,且有其教育學理論基礎。給出了教學課例和操作策略。

新課程背景下體驗式探究教學法模式的理論與實踐論文

【關鍵詞】教學模式;體驗式探究

1.體驗式探究:享受美麗人生

我們每個人的一生都是在體驗中度過的。體驗是我們生命成長中不可或缺的獨特感受,沒有體驗就沒有教育,就沒有生命的成長。通過體驗,我們釋放心情,體會成長的快樂和心理歷程;通過體驗,我們對生活有了最真切的感受和印象。有真切的體驗,再加上深入的探究,使我們在知識﹑技能、情感等諸方面都有所收穫。隨着時光的流逝,我們親身體驗的事物會越來越多,這些所體驗到的事情和留下的印象一起構成了我們一生的經歷。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所以學習需要體驗式探究;教學需要構建體驗式探究教學模式。

2.什麼是體驗式探究教學模式?從嘗蚯蚓説起

著名語文教師陳鍾樑先生在美國聽了一節小學的自然常識課,題目“蚯蚓”,按照我們國內的教法,一般是老師先板書“蚯蚓”然後出示“蚯蚓”的圖力或投影,再介紹身體的特徵,最後講講它對人類的益處。

美國的老師怎樣上這切課呢?

一上課,老師説這節課上“蚯蚓”,請同學們準備一張紙,上來取蚯蚓。同學們捏着紙紛紛上講台取蚯蚓。比紙片上滑落下來,學生們推桌子、挪椅子地彎腰抓蚯蚓,整個教室頓時亂成一團,老師卻一言不發,站在講台邊冷眼旁觀。課後老師對我説,上了一節“蚯蚓”課,課後,假如學生連蚯蚓也抓不住,那麼這節課還有什麼意義。

同學們抓了蚯蚓回到座位後,老師開始了第二個教學環節:請問學生們仔細觀察,蚯蚓的外形有什麼特徵,看誰能把它的牲徵最後補充完整。經過片刻的觀察,學生們踴躍舉手。

生:雖然看不見蚯蚓有足,但它會爬動。

生:不對,蚯蚓不是爬動而是蠕動。

師:對。

生:蚯蚓是環節動物,身上一圈一圈的。

師:不錯。

生:它身體貼着地面的部分是毛茸茸的。

師:對,你觀察得很仔細。

老師,我剛才把蚯蚓放在嘴裏嚐了嚐,有鹹味。

師:太好了。我很佩服你。

生:老師,我用線把蚯蚓紮好後吞進了喉嚨,過一會把它拉出來,它還在蠕動,説明它生命力很強。

此時教師的神情變莊重起來,激昂地説:“完全正確!同時我還要讚揚你在求知過程中所表現出的這種勇敢行為和為科學獻身的精神。同學,我遠不如你!”

整堂課結束了。如果就這堂課把我國和美國老師的教法作一個比較,哪種方法讓學生學得有趣、生動,對蚯蚓的體驗更深,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有了上述教學案例,相信我們不難理解什麼是體驗式探究教學模式了。

“體驗式探究課堂教學模式”是以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行為特徵及發展規律為依據。以營造成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氛圍為前提,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覺器官,去深入體驗、探究過程為基本特徵,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個體發展需要為核心,以學生在情感、思維、動作等方面積極、主動、愉悦地體驗、探究活動。這種教學模式以調動學生的學習願望,促進學生個體發展需要為核心,以學生在情感、思維、動作等方面積極、主動、愉悦地體驗、探究過程為基本特徵,讓不同層次的學生擁有主動體驗、主動探究、主動發展機會的一種課堂教學模式。

3.體驗式探究:新課程的價值追求

體驗式探究有利於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一切問題都是人們在活動中發現並解決的。體驗式探究學習方式不僅要求人體內部活動積極參與,而且人體主要器官的處顯活動呈活躍進狀態,使口、眼、耳、手有機配合,產生動作的綜合效應。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設計各類活動和相應的教學組織形式,使學生種種學習感官都有動起來,這有助於學生及早進入學習班狀態,從中發現問題,研究問題和解問題,比如實行差異教學。

為了使所有的學生能參與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羣體差異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施教,學生則根據自身的基礎和能力,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從而對教師的教學做出不同的反映。這樣,學生都參與了。由於他們體驗的深度不同,因而他們發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質量水平也不一樣,然而,他們都在體驗中得到愉悦,在探究中得到提高,都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

體驗式探究學習有利於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創造性地運用知識能力。在知識增長日新月異,試圖擁有知識已經完全沒有可能的,今天,怎樣獲取知識,創造性地運用知識,無疑比擁有具體知識更為重要。要求學生具有學習的創造性,就是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根據一定的目標和任務,運用已經獲取的知識和以經驗,通過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去體驗,發現和掌握新的知識,分析和探究問題,實際上這就是創新折能力。

學生學習的過程,既是一個體驗的過程,也是一個探究的過程,還是一個創造性運用知識的過程。一切都在體驗和探究中發生。這樣的學習方式,這樣的課堂教學,遠比被動地從老師那裏獲取現成知識實惠得多,這對學生的發展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體驗式探究有利於培養學生裝勇於實踐和動手操作的能力。體驗和探險究就一種“勞動”。這種“勞動”既是具有學習特徵的思維活動,也是具有學特徵的動手操作的活動。課堂教學法中,教師設計種種不同類型的活動引導學生裝動手動腦,使學生內部和外部感官有機結合,而且在體驗和探究過程中培養了自己的實踐能力,動手操作能力。

4.體驗式探究教學模式的教育理論基礎

盧梭的感覺論。盧梭認為,“我們真正的老師是經驗和感覺”。這是明確地告訴我們:兒童應從經驗中學習事物,而經驗主要來源於“體驗”。

斐斯泰洛齊提出:教學必須依從兒童的.自然發展順序展開,強調多官學習的重要性,認為”追究一個事物的性或外表所用的感官愈多,你對事物知道的也愈正確。

杜威同樣認為,教育應以兒童及其活動為起點、目的,中心,個體要獲得真知,就必須在參與活動的的過程中體驗、嘗試、改造、必須去“做”,去“體驗和探究”。因為經驗都是由“做”(體驗和探究)得來的。

陶行知提出了“教學做合一”,“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的論斷。

5.體驗式探究教學模式的教學課例

下面是我校青年教師唐正老師採用體驗式探究教學模式的教學課例(片斷)。

課題:力的分解。

體驗活動一:學生端兩張椅子放在水平地面上,中間用輕繩連起來,每把椅子上各坐一名又高又胖的男生,然後請一名小個子女生在繩子中間用力拉繩,這名女生好像沒有多大的力就把坐有大質量男生椅子拉動了。觀察其他學生的表現,發現這些學生感到很驚訝,認為這名女生沒怎麼用力,竟然把兩名大男生都拉動了。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喚起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體驗活動二:不給學生任何限制,同學間可以自由組合,把手中的橡皮繩子一端固定,要求把橡皮繩的另一端拉到某一固定點。通過這一體驗活動,學生自已容易就得出了“力的合成是唯一的,力的分解卻不是唯一”的結論。

探究活動一:物體放在水平桌面上,受到與水平方向成一定角度向上的拉力作用。學用實驗探究斜向上的拉力究竟能產生怎樣的效果。

探究活動二:物體放在有一定傾角的斜面上,探究物體的重力會產生什麼樣的效果。三個同學一組,學用木塊,泡沫,書本等材料,親自動手操作探究。

課題探究一:從橋樑,建築工地的塔吊中抽象出力學中模型

課題探究二:石拱橋,拱形城門堅固性探究。

6.體驗式探究教學模式的操作策略

體驗式探究教學模式的主要操作策略是活動。從活動的層次上可分為以下四種策略。

嘗試活動策略。傳統的教學模式,先由教師講解,把什麼都講清楚了,學生再做練習,把教師講解的內容鞏固消化。在這種學習方式中,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難以發揮出來,而嘗試教學則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由學生裝提出問題,也可以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依靠自已怕努力,自已去初步解決問題,再由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

體驗活動策略。體驗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感受,與個體經歷有着密切的關係,體驗學習,認知學習是人類最基本的兩種學習方式,認知旨在發展學生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而體驗則不僅對學生的感性認識有幫助,而且在發展學生的情感、意志、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有獨特的作用。

探究活動策略。人的心裏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學活動中,探究比解釋更重要,激起興趣比召喚更重要。探究是學生的主動思考,它完全可以由學生根據自已的經驗和興趣來調控,從而達到對意義的領悟,最終獨立完成發現知識的過程。其基本過程是:先給學生材料,再讓學生在操作和觀察中發現規律,得出結論,掌握新知,獲得發展。

創造活動策略。創造是人類社會以最基本的屬性,是人類生存稟性,創造是人的主體性發展的最高境界。創造活動包括重新發現概念和原理,歸納有關規律,自已製作模型和教具,自已規劃和組織專題研究,自行開展創造性活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ez3l4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