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實用範文 >論文 >

有關中學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模式探究論文

有關中學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模式探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實踐性知識管理 中學教師 模式

有關中學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模式探究論文

論文摘要:教師實踐性知識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本文闡述了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的相關概念,並以野中鬱次郎的知識管理理論為基礎,對中學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活動進行了分析和歸納,總結出了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的一般模式。

教育領域,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之爭一直是大家關注的焦點,大多數中小學教師認為教育理論對自己的教育實踐沒有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支持他們教育教學實踐活動的應該不是或主要不是教育學教科書或研究者們提出的高深理論,而是另外一些性質和存在方式都不同的教育知識。但是,如果要問他們那些教育知識到底是什麼,從哪裏獲得,以什麼方式存在和發揮作用等,他們又不能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是,他們的教育教學實踐行為卻明顯地受到了這些知識的支配。這類知識正是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所積累起來的對教育教學的認識,它在無形之中支配的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行為,也即本文中所提到的教師實踐性知識。筆者認為,教師實踐性知識是指教師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通過不斷反思自身及其他教師的行為,而逐漸建構的能有效指導其教育教學實踐的知識。這種知識產生於實踐又指導實踐,是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模式的探究與應用,對於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高學校的管理績效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

一、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的涵義

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即學校管理者採取一定措施,將教師個人的實踐性知識轉化為組織知識,以促進教師之間知識的交流和共享的活動,力圖在適當的時間,將適當的知識適時地傳遞給需要的人,協助教師分享並應用於實踐,以促進教師自身的專業發展,實現學校管理目標。

按管理的主體不同,,知識管理可分為組織層面的知識管理和教師個人層面的知識管理,本文所要研究的對象是學校管理者對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管理活動,即組織層面的知識管理;在本文中,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的客體主要是對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生成、轉化、系統化分類等活動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也包括對教師的管理,因為教師是實踐性知識的承載者,實踐性知識的生成、共享、轉化等活動都離不開教師本身,所以很難將實踐性知識管理與教師管理截然分開。

二、中學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模式的理論基礎

基於知識管理的視角,我們將教師實踐性知識分為隱性實踐性知識和顯性實踐性知識。顯性知識是指可以用文字、數字、圖形、圖表等符號進行表徵的知識,也是一種經過編碼化、格式化或結構化後的知識。教師的顯性實踐性知識主要指經過外化的存在於教師外部的文檔化知識和電子化知識(或成為數字化知識)。隱性知識是指難以用文字、語言表達清楚,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隱含於行動和過程中的知識,教師的隱性實踐性知識是指那些深植於教師內部,藴含在教師頭腦中的價值、觀念、情感、認知、教學組織管理能力、教學方法、教學技能、教學科研等經驗性的知識。筆者認為,沒有被教師清晰地表達出來的即沒有外顯化的教師實踐性知識即教育領域內的隱性知識,因為與教育理論相比,它具有不繫統性、不規範性、情境性、個體性等特點,因而受知識霸權的壓制而被迫保持沉默。

在知識管理理論方面,野中鬱次郎較好地發揮與運用了波蘭尼的理論,認為隱性知識(implicit knowledge)包括信仰觀點和心智模式,是高度個人化的知識,不易傳遞給別人,它比顯性知識(explicit knowledge)更具創造價值,應充分挖掘和利用,而知識管理就是在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相互轉換,為此,野中鬱次郎構建了一個名為SECI的知識轉換與創新模式,分別是:共同化、外化、結合化、內化。

1 共同化(由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人們通過和他人在一起工作、生活,瞭解彼此的思想與感覺,交換和分享彼此的經驗、心得、價值、行為模式等隱性知識,進而達到創新隱性知識的過程。這一過程一般是通過“內隱學習” (Implicit Learning)與“同化”方式實現隱性知識從一個羣體(個人、團隊、組織)轉移到另一羣體。“內隱學習”在這裏是指通過師徒制,經由溝通、交換心得、自我思考、反省、觀察、模仿、練習、言傳身教等方式而獲得隱性知識的過程。 "

2 內化(由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將顯性知識內隱化,轉化為隱性知識的過程。這一過程的實現一般是通過不斷地教育訓練(training)、邊做邊學(lerning-by-doing)以及不斷地練習(exercises)等,使組織成員逐漸接觸到團隊和整個組織的知識,最終改善其價值觀、態度與行為。

3 外化(由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將隱性知識,例如經驗、心得、想法、心意、價值、心智模式(MentalModel)等進行結構性的概念化,從而轉化為可定義、可用文字、概念、比喻性文字∞gurafive language)、圖片或影片表徵的顯性知識的過程。通俗一點來説,就是將隱性知識以讓人能理解的形式表達出來,從而使他人能夠明白。例如程序設計師編寫程序,建築師設計建築藍圖等。

4 結合化(由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將許多外顯的觀念和知識通過分析、分類、分享及重組等系統化的方式加以結合,從而形成新的知識體系的過程。這一過程一般是將原來較零散的知識轉化為更為複雜、更為多樣,更為綜合性的知識。

野中鬱次郎的知識創造與轉化模型,是組織實施知識管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參考,其核心是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同時它包括了知識的獲取、轉化、共享、應用、創新等環節,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知識管理過程,這一過程促進了個人知識向組織知識的轉化,加強了組織成員對知識的交流和分享。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包含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兩種狀態,並且教師實踐性知識大多屬於隱性知識,促進兩種形態實踐性知識的相互轉化,是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的核心,因此,本文將野中鬱次郎的知識轉化與創新理論作為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模式的理論基礎。

三、中學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的模式或過程

以野中鬱次郎的知識轉化與創新理論為基礎,通過對筆者所調查的幾所中學教師知識管理活動的分析和歸納,筆者將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的過程分為共同化、內化、外化、結合化四個部分。

(一)共同化:教師實踐性知識的交流、共享環節

這一階段是指教師之間通過共同的備課、 “師徒幫帶”、教研活動等形式來交流、分享自己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所積累的實踐性知識。這是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因為,首先通過共享創意,教師個人的實踐性知識才能得到檢驗、才能為其他教師所借鑑,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其次,對於新任教師而言,知識分享是他們學習實踐性知識、增強實踐能力的最佳途徑;再次,教師通過實踐性知識的交流和分享,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會發現實踐當中存在的新的問題,通過發現問題一解決問題一發現新的問題……的循環過程,來不斷生成新的實踐性知識,不斷改進自己的實踐。這一環節在教育管理實踐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 集體説課、備課

説課和備課都是教師日常的專業實踐活動。一次好的説課,可以在説教材時聽出説課教師對教材的理解;可以在説教法時聽出説課教師對目標與手段的把握;可以在説學法時聽出説課教師的學生觀——是擔心學生還是相信學生;是控制學生還是引導學生等;可以在説流程時聽出説課教師對整個課堂的設計和組織能力。教師的這種種理解,正是他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所積累的實踐性知識。通過“説”、討論、爭辯,使實踐性知識在教師之間得以交流、共享。集體備課是學校中同一學科的教師聚集在一起,對某個教學內容共同研討,形成一個大家都遵從的基本的教案。在研討的過程中,大家各抒己見,把自己對教學各方面的思考和認識表達出來,同行相互切磋、相互提問和質疑,在這一過程中,實踐性知識在教師之間得以交流和共享。當然,如果只是把備課當作一種形式,備課組長一言堂,其他教師只參加不發言,只有定論而沒有爭論,那麼,備課就失去了教師實踐性共享創意的意義。

2 “師徒幫帶”制度

“師徒幫帶”,在此指的是在我國廣大的中小學校中,根據初任教師(一般指上崗1-3年的新教師)的實際情況和需要,配備在業務水平和師德素養等方面都比較優秀的教師,對其進行“傳、幫、帶”的`指導,使新教師在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對備課、説課、上課、聽課、評課,作業的檢查與批改,教學效果的考核,班主任工作及撰寫教育教學論文等教育教學工作的各個環節都能儘快熟悉和掌握,從而達到促進和加快初任教師專業發展的目的。“師徒幫帶”側重實踐性知識的傳授,與初任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密切相結合。與傳統的師範教育是人文課程加上專業教育課程和有限的教育實習相比,“師徒幫帶”實質上是初任教師在“看中學”、“做中學”。通過觀察、選擇、借鑑和模仿,吸收大量的外部知識和藴含於資深指導教師教學行動中的隱性知識,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教學技能,漸進擁有教學知識和智慧。在這一過程中,對於新任教師而言,是其實踐性知識生成的過程,有學者將其納入內化這一階段,但筆者認為,從對整體教師的實踐性知識管理來講。“師徒幫帶”制度更多的體現的是專家教師與新任教師共享其本身已有的實踐性知識的過程,因此,將其納入到共同化這一階段。

3 網上互動

知識的價值在於流動中的共享,而知識的流動,又可能會遇到時間差異、空間差異和社會差異等多種障礙,利用有效的共享創意平台,可以很大程度克服這些障礙。信息技術的發展為實踐性知識的交流和共享提供了多樣化的途徑和技術上的支持。現在很多學校都開通了校園網,廣大中小學實施的“校校通”工程,更為我們實現校與校之間、學校知識與外部知識之間的互動及整合提供了便利條件。同時,因特網上無限的知識資源,更成為組織學習的巨大知識庫。教師可以圍繞教育教學實踐中所出現的問題以及自己對某些教育問題或現象的看法通過自己喜歡的溝通方式(如:Email、QQ、Blog等)與專家及同行進行交流,在對話中實現實踐性共享創意。

4 同事間相互聽課、評課

聽課,即“課堂觀察”,是指觀察者憑藉眼、耳、手等自身感官及有關的輔助工具,直接從課堂情景中獲取相關的信息資料,從感性到理性的一種學習、評價及研究的過程。評課是對課堂教學的成敗及其原因作切實中肯的分析和評價。聽課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無可非議的,在客觀上促使和授課教師不斷進取,使之想方設法組織好教材和學生,上好課,促進教學雙方質量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聽課後的評課,集中了集體的智慧,是教師們實踐性知識的交流和碰撞。因此,從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的角度來講,同事間相互聽課、評課也是實踐性共享創意的重要途徑。因為很多教學行為都是教師在潛意識中完成的,教師本人很難記錄下來,而同事們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卻能發現教師的這些習慣,在評課時能夠提出中肯的建議,讓教師對自己的隱性知識有所覺察,同時,也讓這些知識為其他教師所分享。 "

(二)內化:實踐性知識在實踐中的生成

這一階段是教師在實踐中學習從而習得實踐性知識的過程。教師通過借鑑別人的經驗、或者嘗試自己新的教育教學方法,在實踐中反覆運用、不斷創新,直至能有效地改進其教育教學行為。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逐漸習得了實踐性知識並自動化地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實踐性知識還是來源於實踐,因此,教師應以新的教育理念武裝自己,應該不斷研究自己的教學活動,認真對待工作中的專業困惑,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教師實踐性知識生成的過程。這一環節在教育管理實踐中主要體現為:教育行動研究。

教育行動研究是教師在日常的學校生活和真實的課堂教學環境中,邊行動邊研究。由於教育教學過程是一個複雜、多變的動態過程,因此教師要經常反思行動過程中的問題。教師應依據行動的實際情況。隨時調整計劃,完善行動,在良性的變革之中達到問題的解決,使教育教學的工作過程成為一個研究過程,使研究過程成為一個理智的工作過程,達到研究和行動的完美結合。由此可見,教育行動研究的主體是教育教學實踐者——教師及教育管理人員,當然也不排斥專業研究人員的參與;研究對象是教育教學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研究的目的是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在研究的過程中,教師通過不斷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查找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從而不斷改進自己的實踐活動。這一過程也是教師在行動當中不斷生成實踐性知識,並將該知識內化到其知識體系中去的過程。

(三)外化:實踐性知識的明晰化

這一階段是教師將其在實踐中習得和積累的實踐性知識以語言、文字等形式表達出來。實踐性知識的外化是實踐性共享創意和將其系統化的基礎和前提,通過實踐性知識的顯性化,可以促使教師對自己教育教學實踐進行不斷反思,又可以為其他教師的工作提供更多的參考。這一環節在教育管理實踐中,主要體現為:

1 教育反思日誌

教育日誌是一種教師對生活事件定期的記錄,它有意識生動地表達了教師自己。它不是僅僅羅列生活事件,而是通過聚集這些事件,讓我們更多地瞭解自己的假定。0教育日誌通常需要每天或幾天記錄一次,至少也要每週記錄一次,記錄的是教師在教育教學實踐中所見所聞所感所思,當然,日誌的主體部分還是對自己的或自己所觀察到的教育教學行為的記錄和白描。而教育反思,指的是教師以體會、感想、啟示等形式對自身教育教學行為進行的批判性思考。筆者在此將教育日誌和教育反思結合起來,將其稱為教育反思日誌,即在記錄教育事實(教育日誌)的基礎上所進行的思考和評判。教育反思日誌是教師定期回顧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和情境的結果,它展現了教師對教育問題的處理方式,體現了教師的情感和認知方式,將教師在實踐中所積累的心得體會一覽無餘的展現在讀者面前,因此,教育反思日誌是將教師的實踐性知識外化的一個簡單而重要的途徑。

2 教育案例

案例是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的真實發生的典型性事件。每位教師在其教育教學生涯中,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問題,例如如果正確引導個性千差萬別的學生、如何組織自己的教學、如何促進自己專業發展、如何處理與領導、同事的關係等等,諸如此類的事件,實際上都可以經過一定的思維加工,以案例的形式體現出來。教師把事例轉變為案例的過程,也就是一個重新認識這個事例、整理自己思維的過程。案例寫作是以書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師的教育教學經歷,它可以使其他教師有效地瞭解同事的思想行為,使個人的知識為其他教師所共享。

3 教學課例

教學課例是指在對一堂課進行實錄的基礎上。並對這節課進行的闡釋。這裏之所以把教學課例作為實踐性知識外化的重要途徑單獨列舉出來,是因為課堂是教師工作的“主戰場”,教學課例作為教師教學行為的真實再現,其中一定藴含着教師大量而又豐富多彩的實踐性知識。課例與案例是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兩者的區別在於案例自始至終是圍繞特定的問題展開的,是以問題的發現、分析、解決、討論為線索的,而課例展現的是某節課或某些課的教學實際場景,雖然其中也包含着問題,但問題可能是多元的,沒有明確的問題指向,並且實際情境的敍述、師生對話的描述等常是列舉式的,沒有像案例那樣經過細緻加工。兩者在問題的結構上也有着一定的區別,案例的表達形式一般表現為背景+問題+問題解決+反思討論,課例的表達形式一般為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學反思。教學課例是教師對自己一堂課真實情況的詳細記錄,它體現了教師對這堂課的整體設計和構思,展現了教師處理課堂上的突發事件的技巧,教師對待學生的態度以及與學生的互動也體現了教師的學生觀等等,這些實踐性知識也通過教學課例活生生的展現在讀者面前。

(四)結合化:實踐性知識的系統化,個人知識向組織知識的轉化

教師實踐性知識是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按照陳嚮明教授的觀點,實踐性知識包括教師的教育信念、教師的自我知識、教師的人際知識、教師的情境知識、教師的策略性知識、教師的批判反思知識等六個方面,當然,關於教師實踐性知識的分類,很多學者還有其他的觀點。作為學校管理者應該有整體和系統論意識,應該考慮如何提供一種支持,對教師顯性化的實踐性知識進行梳理、提煉和統整,使之成為一定的知識結構或者體系後存入學校的教師知識庫,並不斷對其進行更新和完善,從而將教師個人所貢獻出的零碎的實踐性知識真正轉變為具有學校特色的教師知識體系,並提供給其他需要這方面知識的教師隨時共享,從而使知識由個人擴散至組織。這樣既提升了教師實踐性知識的整體效益,也有利於教師檢視自己實踐性知識的完整性,同時,也方便了教師借閲、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資料。這一環節主要表現為各個中學的教研室工作人員對教師以文字形式顯現出來的實踐性知識資料的整理、分類以及存儲等工作。

教師實踐性知識本身是一個相對模糊的概念,對其進行有效管理也具有一定的難度。對教師實踐性知識管理模式的探討,能為中學教師知識管理提供參考,從而不斷加快教師實踐性知識的生成、轉化、共享和交流,更好的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shiyongfanwen/lunwen/l4exvn.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