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題西林壁 >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範例及反思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範例及反思

導語:《題西林壁》是蘇軾在遊廬山時題在西林寺牆壁上的一首詩。下面就是小編為大家分享的《題西林壁》教學設計範例及反思,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範例及反思

《題西林壁》教學設計範例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默寫古詩。

2.體會詩人在廬山時,觀察的地點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樣。

3.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能把讀詩的感受與他人交流。

教學重點

1.藉助以前學過的讀詩方法,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人的心境。

2.引導學生把握好朗讀的節奏,掌握抑揚頓挫。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思想,説説自己的感受。

教學課時 1 課時 教學準備 1.橡皮泥。

2.學生收集有關蘇軾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入

師: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景色優美。在江西省北部,緊靠九江市區南端,有一座享譽古今中外的名山,它就是山清水秀的廬山。

師:今天,讓我們跟隨攝像機的鏡頭一起走進美麗的廬山。(課件播放廬山圖片)

師:這裏山高水深,這裏雲霧瀰漫,這裏古樹參天,這裏鳥語花香,這裏流泉飛瀑,是一幅充滿魅力的天然山水畫卷,吸引了無數的文人墨客,900多年前宋朝大詩人蘇軾花了十多天的時間遊覽了廬山,他把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了一首詩。請看大屏幕。(出示課件: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師:哪位細心的同學知道了這首詩的名字? 板書課題 師:指導學生朗讀題目。(生跟老師一起朗讀課題)(題西林壁)今天,讓我們隨着詩人一起,到廬山去領略一下那神奇的自然風光。請全班打開課本第22面,齊讀古詩《題西林壁》。

師:這首古詩,有些同學會背了,但是你們知道它的含義嗎?今天,我們就要用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來學習這首古詩。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古詩的步驟嗎?(課件出示)

知詩人,解題意 抓字眼,明詩意 多誦讀,悟詩情

二、學習課文

(一)解詩題,知作者

1.師:請結合課文的註釋,理解一下本詩題目的意思。(書寫在西林寺牆壁上的詩) 2.師:誰知道蘇軾的生平?(生交流蘇軾的資料。)

(蘇軾,字子瞻,好東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被合稱為“三蘇”。他一生坎坷,屢遭貶謫。本文是蘇軾在被貶途中經過廬山時寫下的五首遊記詩之一。)

(二)抓字眼,明詩意

1、(師指名讀古詩,指導朗讀)其他同學一邊聽一邊思考,你們從這首詩中讀懂了什麼。 2、師:四人小組合作交流,你們從這句詩中讀懂了什麼? 理解註釋:

①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山北麓。

②.橫看——從正面看,從山前山後看,山橫在眼前,所以説橫看。廬山總的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

面西面看。 ③側——側看,從側面看,從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④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來就是瀏覽勝地。 ⑤緣——因為。

橫看成嶺側成峯:橫着看,廬山是一條山嶺,連綿不斷;側着看卻彷彿變成了一座山峯。 3、師:你們能用橡皮泥捏出蘇軾描繪的這座山嗎?

遠近高低各(重讀)不同:向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看到的廬山景色都不相同。 4、小組內交流詩句意思,小組彙報詩意。(小組要説明是用什麼方法學習的) 5、重點賞析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

A、請你找出描寫詩人從不同角度觀察廬山的幾個字,詩人在不同角度看到了什麼樣的景象?這讓你感受到了什麼?

B、抓住“嶺”、“峯”的不同概念體會廬山景象的多變。我可以運用簡筆畫描述。 嶺 :連綿起伏 峯:俊俏挺拔

5.師:從這兩句詩中,你知道為什麼廬山在蘇軾的眼中,會有這麼多種變化嗎? (蘇軾站在不同的地方,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廬山)

6.師:對,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現在就面對着廬山,你能用我站在___________看到 __________説一句話嗎?(出示小黑板) 不識廬山真(重讀)面目:(識:認清)“我”沒有認清廬山的真面目(全景)。只緣身在此山中:只因為我站在廬山中。

7.師:這一句裏有一個字很難寫,誰知道呢?(“緣”字)讓我們一起來疏通一下筆畫。

(三)多誦讀,悟詩情 多誦讀:

1.師:老師有一個問題:作者為什麼要描寫廬山?(作者喜愛廬山)作者從多個角度,細緻地觀察了廬山,簡潔而生動地描繪了廬山的奇特景象,可見他對廬山的奇麗景色流連忘返。你們説,你們能不能把作者那讚美之情用優美的嗓子朗讀出來?好,現在讓我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朗讀這首古詩。誰還記得讀古詩的方法有幾種?(齊誦、輪誦、唱誦、表演讀、疊誦??)好,現在就請你們用自己喜愛的方式讀這首古詩。

2.四人小組表演 悟詩情

師:剛才同學們非常有感情地朗讀了《題西林壁》。但張老師有一個地方卻怎麼也不能理解:作者為什麼説自己“不識廬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經説廬山“橫看成嶺側成峯”了嗎?(因為他所站的位置不同,橫看成嶺側成峯是站在遠處看的,而不識廬山真面目則是身在廬山時看的。也就是人們常説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所以我們要想對事情有一個全面地瞭解,就要多聽一聽其他人的意見。)

(四)、感悟理解

師:詩寫得美同學們讀得更美。其實,一首古詩往往就是一幅古樸典雅的畫卷,只要你用心的去讀,去感受,你就能看到這幅畫。下面就請同學們結合註釋反覆讀古詩,看誰能把它讀成一幅畫。 生:在音樂聲中反覆讀

師:誰能説説你讀到的畫面是怎樣的?(引導學生把畫面説完整。山嶺和山峯的樣子) 生:我看見廬山橫着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嶺,側着看是高高挺立的山峯。 師:你真是個很有想象力的孩子。從哪裏讀出來的?(板書) 師:把看到的畫面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師:請看到這些畫面或喜歡這些畫面的同學讀讀。 師:你還想站在哪個角度去廬山? 遠看——

生:雲霧繚繞,什麼也看不清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xilinbi/vmwvne.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