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歸園田居 >

歸園田居其三教學實錄

歸園田居其三教學實錄

《歸園田居其三》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後的愉悦心情。

歸園田居其三教學實錄

師:《桃花源記》我們已經學過,現在老師向你們請教兩個問題,第一,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麼樣的地方?

生1:是一個沒有剝削,沒有壓迫,與世隔絕的地方。

生2:是一個人人平等,百姓豐衣足食,熱情淳樸的地方。

生3:是一個景色優美,讓人留連忘返的地方。

師:很好。第二,我們知道,像桃花源這樣美好的地方在當時是不可能存在的,陶淵明為什麼創造這個社會呢?

生:因為當時社會黑暗,動盪不安,人心思定,渴望和平。

生:陶淵明以這個世外桃源來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表達了他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師:同學們掌握得相當不錯,今天我們再走進他的詩歌《歸園田居(其三)》,去深入體會這位大詩人美好的心靈。先請同學們自由讀兩遍。(師板書題目作者)誰來為大家朗讀一遍?(一生毛遂自薦,效果不錯,然後全班齊讀)

師:請同學們靜下心,輕輕地讀一讀,細細地想一想,發揮想象,把詩歌改寫成一篇優美的散文。要求:1.用第一人稱。2.有景物和心理描寫。3.時間為五分鐘。(小組內交流並推薦優秀作品,而後全班交流)

生1:南山坡下有我的豆地,雜草叢生,豆苗長得很稀。清晨我下地鬆土鋤草,星月下我扛着鋤頭回家休息,草木覆蓋了狹窄的歸路,夜露打濕了我的粗布上衣,衣服濕了又有什麼可惜,只求我那心願至死不移。

生2:南山腳下有塊豆地,雜草叢生,豆苗稀疏,還有幾棵營養不良,毫無生機。沒有辦法誰讓我不善種田呢?儘管如此,我仍然早出晚歸,不辭勞苦。勞動歸來的我雖然獨自一人,卻有一輪明月相伴。月下的我肩扛一副鋤頭,穿行在齊腰的草叢中。透明的月光、靜謐的田野、青草的芳香、泥土的氣息,啊,好一幅迷人的月夜歸耕圖。如果有“絲竹亂耳,案牘勞形”,哪有機會和心情欣賞這良宵美景。調皮而又多情的露珠也來助興,它給辛勞了一天的我以清涼温柔的撫慰。遠離官場,遠離喧囂,按自己意願生活的感覺真好!(掌聲)

師:寫得真好!我們都陶醉在你描繪的意境之中了。同學們,經過剛才的創作,詩中哪些句子或詞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或讓你產生豐富地想象?請你再反覆地品一品,然後把你獨到的感受與大家分享。

生1:“帶月荷鋤歸”,詩人是帶月而歸,而不是月照而還,一個“帶”突出了人物的主體性,“一切景語皆情語”,流露出詩人對周圍景物地喜愛和勞動後的愉悦心情。有此警句,全句生輝!(掌聲)

生2:對這句詩我的感受是:天上一個皎潔的月亮,地上一位悠閒的老人,肩上扛着一把心愛的鋤頭,輕鬆走在一條回家的路上,這句營造了一種温馨的意境。畫中有詩,詩中有畫,大概如此吧。

師:陶淵明有你們二位知音,定當含笑九泉。

生3:“道狹草木長”中,草勢旺盛,蔓延到路上,蓋住了路面,所以“狹”正面寫路窄,側面寫草長。

生4:“狹”還有“長”的意思,羊腸小道彎彎曲曲,鄉間小路,斗折蛇行。在月光地映襯下,給人一種曲徑通幽的感覺,也許在詩人的眼裏,與其説走在回家的路上,不如説走在一道美麗的風景線上。

師:你們二位見解獨到,讓人耳目一新。

生5:句中用“狹”而不用“窄”,體現了詩人的良苦用心,讓我聯想到一句詩:“吟安一個字,捻斷數根鬚。”而我們寫作中就往往缺少這種精神。(轉向同學)我説的對不對?(掌聲,生説:“對!”)

師:既有批註,又有自省,還不失時機“籠絡人心”,不愧是一班之長。(轉向全體同學)除了詞句,其他方面呢?

生6:我很欣賞本詩的語言。詩中語言,不見絲毫裝飾,樸素如隨口而出,明白如話,如話家常。

師:嗯,我有同感。

生7:就本詩結構而言,不斷轉折是本詩的特色,草盛豆稀不僅不棄,反而早出晚歸,精心侍弄。言及歸來似乎無話可説,詩人轉而道狹草長。露打濕衣,大概要抱怨了吧,他又説不足惜,只要不違心志就行。轉折雖多,卻毫不費力,沒有刻意而為之的痕跡。如果不是性情平和,如果不是語言功底深厚,我覺得是達不到這種境界的。(學生點頭頷許)

師:有理有據,(抱拳)佩服佩服。

師:剛才大家精彩地賞析有點有面,既有局部地探究,也有整體地把握。不知道大家能否融會貫通,把自己對作品地理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大家先準備一下,一會兒,我們舉辦一個小小的詩歌朗誦會,自由報名,男女不限,名額有限喲!(生笑並躍躍欲試)

(音樂響起,學生朗讀聲情並茂,教室裏掌聲不斷。)

師:我的嗓子癢癢了,給老師一個表現的機會,行嗎?

生(異口同聲):行。

(老師根據自己對作品的理解,感情充沛地背誦了一遍,引起了學生共鳴。)

師:如此美詩,如果背誦下來,那該多好呀!

(學生背誦,教師找個別學生試背,效果不錯)

師:陶淵明詩中的田園生活是怎樣的?請用一個詞概括。

生1:美好的,温馨的。

生2:幸福的,自由的。

生3:既辛苦又愉快。

師:現實生活中的歸隱生活果真如此嗎?(學生用異樣的眼光看着我,可能一時沒想到老師這樣問。)讓我們考證一下。(出示課件《五柳先生傳》節選。註釋略。)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tianju/xmjl40.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