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勸學 >

孫權勸學閲讀理解

孫權勸學閲讀理解

閲讀是運用語言文字來獲取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並獲得審美體驗與知識的活動。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孫權勸學閲讀理解,希望能幫到大家!

孫權勸學閲讀理解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議論,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1、選出下列句中“以”字不同的一項()

A、辭以軍中多務B、以殘年餘力C、或以為亡D、以刀劈狼首

2、文中有兩個通假字,分別是:_____,_____。

3、翻譯句子,並由寫出一個成語

“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譯文:

成語:

4、 本文通過記述孫權勸呂蒙努力治學的故事,説明了什麼道理?

參考答案:

1、B、C

分析:“以”常用解釋有①用②把③憑藉④因為⑤認為⑥相當於“來”

A、D“以”譯為“用”,B“以”譯為“憑藉”,C“以”譯為“認為”

2、塗,邪

分析:“塗”通“途”,“邪”通“耶”

3、譯文: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相看,長兄知道這件事太晚了啊!

成語:刮目相看。

分析:“更”譯為“重新”,“刮目相待”譯為“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譯為“擦擦眼”,“見事”譯為“認清事物”

4、説明了後天的教育和培養對發展才能很重要,也形象地説明了後天學習對人發展的重要性。

分析:結合《傷仲永》一課中仲永的情況來思考、討論

孫權勸學翻譯及賞析

孫權勸學原文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條。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警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翻譯】

起初,吳王孫權對大將呂蒙説道:“你現在身當要職掌握重權,不可不進一步去學習!”呂蒙以軍營中事務繁多為理由加以推辭。孫權説:“我難道是想要你鑽研經史典籍而成為學問淵博的學者嗎?只是應當廣泛地學習知識而不必去深鑽精通。你説要處理許多事務,哪一個比得上我處理的事務呢?我常常讀書,自己感到獲得了很大的收益。”呂蒙於是開始學習。

等到東吳名將魯肅路過尋陽,與呂蒙研討論説天下大事,魯肅聽到呂蒙的見解後非常驚奇地説:“你如今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過去的東吳呂蒙可相比的了!”呂蒙説:“對於有志氣的人,分別了數日後,就應當擦亮眼睛重新看待他的才能,老兄你為什麼看到事物的變化這麼晚呢!”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與呂蒙結為好友,然後告別而去。

【人物形象】

孫權作為江東的統治者,成熟穩重,對部下循循善誘 、耐心勸導,同時很關心下屬。有王者風範的呂蒙作為江東四大將之一,(周瑜 魯肅 呂蒙 陸遜)知錯能改,有着豪爽的軍人本性,謙虛好學,長進快。魯肅為人真誠,是孫權最器重的謀士,善交有才者,敬才愛才。

【資治通鑑】

《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撰。294卷,有考異、目錄各30卷,約300多萬字。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事。司馬光初成戰國至秦二世八卷,名為《通志》,進於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設書局繼續編撰,至神宗元豐七年(1084)完成,歷時19年。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給君王,先輩的錯誤為借鑑,不再犯相同的錯誤,所以命名為《資治通鑑》。全書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傳狀、文集、譜錄等222種。幫助編撰者有劉攽、劉恕、範祖禹、司馬康等,各就所長,分段負責,先排比材料為“叢目”,再編成“長編”,然後由司馬光總其成,刪訂定稿。內容以政治、軍事為主,略於經濟、文化。記載了從戰國時期到五代十國時期共1362年間的史事。 有“考異”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錄”以備查閲之用,為歷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較系統而完備的資料。註釋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資治通鑑音注》。清初嚴衍著《資治通鑑補正》,為《通鑑》拾遺補缺,刊正錯誤,也做了一些工作。 記載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62年間的史詩事。

賞析

作者簡介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出生於今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專心編纂《資治通鑑》,用功刻苦、勤奮。用他自己話説是:“日力不足,繼之以夜。”

宋仁宗末年任天章閣待制兼侍講知諫院,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治的借鑑。治平三年(1066年)撰成戰國迄秦的八捲上進,英宗命設局續修。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鑑》。王安石行新政,他的續編撰《通鑑》,至元豐七年(1084年)成書。他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都親自動筆。元豐八年宋哲宗即位,高太皇太后聽政,召他入京主國政,次年任尚書左僕射、兼門下傳郎,數月間盡廢新法,罷黜新黨。為相八個月病死,追封温國公。遺著有《司馬文正公集》《稽古錄》等,還有諸多名著被眾人所流傳。

寫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趣。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説話時的語氣、神態和心理。

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説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讚歎,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説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並且,他還很愛才。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係,表明在孫權勸説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道理啟示

(1)我們不要以一成不變的態度看待他人,要以開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2)不能因為事情繁忙就放棄學習,堅持讀書是有益的。

(3)要善於聽取他人好的建議或意見並去做。

(4)告訴我們一個人只要廣泛涉獵就會學有所成。

(5)不但自己要學好,還要催動附近的人也要學習,讓社會也一起進步。

(6)勸人要講究策略。

(7)不要找藉口不聽從別人。

(8)只要發奮學習,就能積學修業,學有所成。

(9)讀書給人以樂趣,給人以光彩,給人以才幹。

(10)一個人即使基礎差,但只要端正態度,刻苦努力,就能學到知識,並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和辦事能力。

(11)求知可以改變人的天性。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只要你願意,你就會成活併成長。

通假字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邪:通“耶”,語氣詞。表反問語氣。

卿今當塗掌事。

當塗:“塗”通“途”,道路,仕途。亦作當權。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quanxue/p3vw3x.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