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勸學 >

《孫權勸學》考點梳理

《孫權勸學》考點梳理

《孫權勸學》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鑑》中的一段,分享了《孫權勸學》考點,希望對同學們有幫助!

一、通假字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通“耶”,語氣詞)

卿今當塗掌事(通“途”,道路)

二、詞的積累

①重點詞語

卿今當塗掌事(卿,古代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當塗,當道,當權)

但當涉獵(但,只。涉獵,粗略的閲讀)

刮目相待(擦)

肅遂拜蒙母(於是,就)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孤,古代君王的自稱,可譯為“我”。治,研究)

蒙乃始就學(乃,於是,就。就,靠近)

及魯肅過尋陽(及,到了……的時候。過,到)

即更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見事,認清事物。乎,啊,表示感歎語氣)

②一詞多義

當:1.當塗掌事(與“塗”連用譯為“當道,當權” )

2.但當涉獵(應當)

見:1.見往事耳(動詞,知道)

2.見漁人,乃大驚(動詞,看見)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動詞,認清,識別)

若:1.孰若孤(動詞,比得上)

2.彷彿若有光(介詞,好像)

之:1.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助詞,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

2.於廳室之東北角(助詞,的)

乃:1.乃不知有漢(竟)

2.蒙乃始就學(於是,就)

為: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動詞,做)

2.不足為外人道也(介詞,對,向)

③古今異義

但當涉獵(古義:只。今義:轉折連詞。)

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古義:研究。今義:治理。)

見往事耳(古義:歷史。今義:過去的事情。)

及魯肅過尋陽(古義:到。今義:經過。)

三、句式積累

1.省略句

“肅遂拜蒙母”中,“拜”後省略介詞“於”,可補充為“肅遂拜於蒙母”。

2.倒裝句

“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中,“何見事”是賓語前置,正常語序應為“大兄見事何之晚乎”。

“蒙辭以軍中多務”是倒裝句,正常語序應為“蒙以軍中多務辭”。

四、常識積累

⑴作者

司馬光,北宋史學家、文學家。字君實,陝州夏縣(現在山西夏縣)涑水鄉人,世稱涑水先生。他立志編撰《通志》,作為封建統制的借鑑。神宗時賜書名《資治通鑑》。

⑵文學常識

《 資治通鑑》,北宋司馬光撰。294卷,又考異、目錄各30卷。編年體通史。神宗以其“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命名為《資治通鑑》。

五、翻譯下列各句

1、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 1、我難道想要你研究經書當博士嗎?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2、只是應當瀏覽羣書,瞭解歷史罷了。

3、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3、士別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4、長兄怎麼知道這件事這麼晚啊!

5、蒙辭以軍中多務 5、呂蒙總是以軍中事多來推辭。

六、寫出自本課的成語 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

七、回答下列問題:

1、呂蒙的變化對你有什麼啟示? 要想讓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於學習,並學有所成。

2、孫權與呂蒙對話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勸學。

孫權用什麼方法勸呂蒙學習的.? 用自己的讀書的體會現身説法。

找出魯肅讚揚呂蒙的語句,並指出這裏是什麼描寫?其作用是什麼? “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這是側面描寫。作用是:突出表現呂蒙修業,學有所成。

八、寫作特色

本文注重以對話表現人物。對話言簡意豐,生動傳神,富於情趣。僅寥寥數語,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説話時的語氣、神態和心理。

孫權勸學,先一語破的,向呂蒙指出“學”的必要性,即因其“當塗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學”;繼而現身説法,指出“學”的可能性。使呂蒙無可推辭、“乃始就學”。從孫權的話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勸,又可以感到他對呂蒙的親近、關心和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讚歎,可見魯肅十分驚奇的神態,以他眼中呂蒙變化之大竟然判若兩人,表現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驚人長進。需要指出的是,魯肅不僅地位高於呂蒙,而且很有學識,由他説出這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確實非同一般。“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三日”形容時間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驚奇、難以置信的樣子。並且,他還很愛才。從呂蒙的答話中可見他頗為自得的神態,他以當之無愧的坦然態度,表明自己才略長進之快之大。孫權的話是認真相勸,魯肅、呂蒙的話則有調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調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寫魯肅、呂蒙對話,一唱一和,互相打趣,顯示了兩人的真實性情和融洽關係,表明在孫權勸説下呂蒙“就學”的結果,從側面表現了呂蒙的學有所成,筆墨十分生動,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處。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quanxue/j3q97l.html
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