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書都 >

名人名著 >蝶戀花 >

【精】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精】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

蝶戀花·密州上元

宋代:蘇軾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香吐麝,更無一點塵隨馬。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譯文及註釋

燈火錢塘三五夜,明月如霜(shuāng),照見人如畫。帳底吹笙(shēng)香吐麝(shè),更無一點塵隨馬。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畫。帳底吹笙,燃香的香氣好似麝香,更無一點塵土隨着馬而去。

錢塘:此處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處指元宵節。“照見”句:形容杭州城元宵節的繁華、熱鬧景象。帳:此處指富貴人家元宵節時在堂前懸掛的幃帳。香吐麝:意謂富貴人家的帳底吹出一陣陣的麝香氣。麝:即麝香,名貴的香料。

寂寞山城人老也!擊鼓吹簫,卻入農桑社。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

寂寞的密州城裏人們都老了,人們沿街擊鼓吹簫而行,最後卻轉到農桑社祭祀土地神。燈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陰暗昏沉的烏雲籠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山城:此處指密州。社:農村節日祭祀活動。垂,靠近。

譯文及註釋

譯文

杭州城的元宵夜,明月好似霜,照得人好似一幅畫。帳底吹笙,燃香的香氣好似麝香,更無一點塵土隨着馬而去。

寂寞的密州城裏人們都老了,人們沿街擊鼓吹簫而行,最後卻轉到農桑社祭祀土地神。燈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陰暗昏沉的烏雲籠罩着大地,要下雪了。

註釋

蝶戀花:唐教坊曲,本名《鵲踏枝》,宋晏殊詞改今名,取自梁簡文帝詩句“翻階峽蝶戀花情”。《樂章集》注:小石調;趙令畤詞注:商調;《太平樂府》注:雙調。馮延巳詞,有“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句,名《黃金縷》;趙令畤詞,有“不卷珠簾,人在深深院”句,名《卷珠簾》;司馬槱詞,有“夜涼明月生南浦”句,名《明月生南浦》;韓淲詞,有“細雨吹池沼”句,名《細雨吹池沼》;賀鑄詞,名《鳳棲梧》;李石詞,名《一籮金》;衷元吉詞,名《魚水同歡》;沈會宗詞,名《轉調蝶戀花》。上元:即正月十五日元宵節,也叫上元節,因有觀燈之風俗,亦稱“燈節”。

錢塘:此處代指杭州城。三五夜:即每月十五日夜,此處指元宵節。

“照見”句:形容杭州城元宵節的繁華、熱鬧景象。

帳:此處指富貴人家元宵節時在堂前懸掛的幃帳。香吐麝:意謂富貴人家的帳底吹出一陣陣的麝香氣。麝:即麝香,名貴的香料。

“更無”句:説的是江南氣清土潤,行馬無塵。唐人蘇味道《上元》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山城:此處指密州。

“擊鼓”句:形容密州的元宵節遠沒有杭州的元宵節熱鬧,只有在農家社稷時才有鼓簫樂曲。社:農村節日祭祀活動。《周禮》:“凡國祈年于田租,吹《豳雅》,擊土鼓,以樂田畯(農神)。”王維《涼州郊外遊望》:“婆娑依里社,簫鼓賽田神。”

“昏昏”句:意謂密州的元宵節十分清冷,不僅沒有笙簫,連燈火也沒有,只有雲垂曠野,意濃濃。垂,靠近。

創作背景

此詞作於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時蘇軾在密州。詞人此時是剛來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節,在街上看燈,觀月時的情景和由此而產生的感想故而寫下此詞。

賞析

此詞作於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時蘇軾在密州。全詞用粗筆勾勒的手法,抓住杭州、密州氣候、地理、風俗等方面各自的特點,描繪了杭州上元和密州上元節的不同景象,流露了作者對杭州的思念和初來密州時的寂寞心情。

這首詞題記為“密州上元”,詞卻從錢塘的上元夜寫起。錢塘也就是杭州,蘇軾曾那裏過了三個元宵節。元宵的特點,就是“燈火”。東坡用一句“燈火錢塘三五夜”,點出燈夕的盛況。“明月如霜”,寫月光之白。李白曾有詩云:“牀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但元宵夜月正圓,燈月交輝,引來滿城男女遊賞,元宵節是宋代一個很重要的節日。這一天街人遊人如織,男子歌嘯而行,好盛裝而出。難怪東坡要寫月光“照見人如畫”了。這還是街市的遊人。至於富貴人家慶賞元宵,又另有一種排場。作者一句“帳底吹笙香吐麝”寫盡杭州城官宦人家過節的繁奢情景。“更無一點塵隨馬”,化用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句,進一步從動態寫遊人。説“無一點塵”,更顯江南氣候之清潤。

上闋描寫杭州元宵景緻,作者此時是剛來密州任知州,正好遇到元宵佳節,在街上看燈,觀月時的情景和由此而產生的感想。詞句雖不多,卻也“有聲有色”。寫燈、寫月、寫人,聲色交錯,充分展現了杭州元宵節的熱鬧、繁榮景象。

下闋描寫密州上元。“寂寞山城人老也”是一句過片,使情調陡然一轉,用“寂寞”二字,將前面“錢塘三五夜”那一片熱鬧景象全部移來,為密州上元作反襯,形成鮮明的對比,寫出了密州上元的寂寞冷清。無須多着一字,便覺清冷蕭索。結句“火冷燈稀霜露下,昏昏雪意雲垂野”則不但寫出了密州氣候的寒冷,而且也讓人感覺到環境的空曠蒼涼。

作者“曾經滄海難為水”,見過了杭州上元的熱鬧,再來看密州上元自覺悽清。更何況他這一次由杭州調知密州,環境和條件出現了很大的變化,心情完全不同。首先,密州不比杭州,貧窮,勞頓又粗陋,再無江南之詩情。而更讓他感到“寂寞”,感到鬱鬱不樂的是這裏連年蝗旱,民不聊生。作為一個愛民之官,他又怎能快樂開懷呢?這位剛到任年僅四十的“使君”不禁有“人老也”之歎。他這上元之夜,隨意閒行,聽到簫鼓之聲,走去一看,原來是村民正舉行社祭,祈求豐年。這裏農民祈年的場面和簫鼓之聲,讓作者久久不能離去。直到夜深“火冷燈稀霜露下”,郊外彤雲四垂,陰霾欲雪。“昏昏雪意雲垂野”一句,表面上意象悽慘,卻是寫出了他心中的希望,有一種“瑞雪兆豐年”的喜悦之情。

蘇軾這首《蝶戀花》,確是“有境界”之作,寫出了對“凡耳目之所接者”的真實感受,抒發了對國計民生的憂患之情。內容、筆墨不囿於成規,自抒胸臆,意之所到,筆亦隨之,不求工而自工。此詞運用了轉折、反襯等章法技巧,體現出了他當時的境遇和心情。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2

蝶戀花·早行 宋朝 周邦彥

月皎驚烏棲不定,更漏將殘,轆轤牽金井。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綿冷。

執手霜風吹鬢影。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樓上闌干橫斗柄,露寒人遠雞相應。

《蝶戀花·早行》譯文

月光皎潔明亮,烏鴉的叫聲不停。更漏已經要沒有了,屋外搖動轤轆在井裏汲水的聲音傳進房間。這聲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憂愁,一雙美麗明亮的眼睛流下淚水,她一夜來眼淚一直流個不停,連枕中的紅綿濕透了。兩人手拉着手來到庭院,任霜風吹着她的頭髮。離別的雙方難捨難分,告別的話兒聽得讓人落淚斷腸。樓上星光正明亮,北斗星橫在夜空。天色漸明,遠處傳來雞叫,彷彿催人分別。

《蝶戀花·早行》譯文二

月光皎潔明亮,烏鴉譟動不安。更漏將殘,搖動轤轆汲水的聲音傳到耳邊。這聲音使女子的神情更加焦煩,兩隻明亮的眼睛淚水漣漣。一夜來眼淚未斷。濕透了枕中的紅綿。

手拉着手來到庭院中,秋風吹着美人的鬢影。離別的雙方戀戀不捨,告別的愁語讓人不忍細聽。樓上星光燦爛,斗柄橫空。清露寒冷,伊人越走越遠,偶爾傳來晨雞的報曉之聲,與那遠人的腳步聲遙相呼應。

《蝶戀花·早行》註釋

月皎:月色潔白光明。《詩經·陳·月出》:“月出皎兮。”

更漏:即刻漏,古代記時器。

轤轆:井上汲水轤轆轉動的聲音。轣轆,即轆轤。因“轤”字是平聲字,用在句中失粘,故用“轣轆”。金井,指用黃銅包裝的井欄,是富貴人家景象。張籍《楚妃怨》詩:“梧桐葉下黃金井,橫架轆轤牽素綆。”歐陽修《鴨鴆詞》:“一聲兩聲人漸起,金片鍍轤聞汲水。”

眸:眼珠。

炯炯:明亮貌。

紅綿:是指用棉花填充的紅色枕頭。

執手:是緊握對方之手。

徊徨:徘徊、彷惶的意思。

闌干:橫斜貌。縱橫的意思。唐人劉方平《月夜》詩裏有“北斗闌干南鬥斜”的句子

斗柄:北斗七星的第五至第七的三顆星象古代酌酒所用的鬥把,叫做斗柄。

《蝶戀花·早行》賞析

此首純寫離情,題曰:“早行”,出現在詞中的是行者在秋季晨風中離家時那種難捨難分的情景。篇中沒有感情的直抒,各句之間也很少有連結性詞語,所以,詞中的離情主要是靠各句所描繪的不同畫面,靠人物的表情、動作和演出來完成的。

上片寫別前。開篇三句自成一段。“月皎驚烏棲不定”寫的是深夜,月光分外明亮,巢中的烏鴉誤以為天明,故而飛叫不定。這是從視覺與聽覺兩方的感受概括出來的,暗示行者整夜不曾閤眼。“更漏將闌,轆轤牽金井”兩句,點明將曉。這是從聽覺方面來寫的。更漏中的水滴已經快要滴盡,夜色將闌。同時遠處傳來轆轤的轉動聲,吊桶撞擊着井口聲,已經有人起早汲水了。這三句表現出由深夜到將曉這一時間的進程。“喚起”兩句另是一段,轉寫女方的悲傷。“喚起”的施動者是誰過去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是行者,“知天已曉,喚起所別之人”;一種認為“聞烏驚漏殘、轆轤聲響而驚醒淚落。”“喚起”,既是前三句不同聲響造成的後果,同時又是時間演變的必然進程:離別的時刻來到了。所以,就全篇來看,似以後一種解釋為佳。如解釋為行者把女方“喚起”,則自然要衝淡這首詞所表出的那種離情的深刻性。“兩眸清炯炯”,也非睡足後的精神煥發,而是離別時的情緒緊張與全神貫注。聯繫下句“淚花落枕紅綿冷”,可見這雙眼睛已被淚水洗過,“喚起”之後,仍帶有淚花,故一望而“清”,再望而“炯炯”有神。同時,這一句還暗中交待出這位女子的美麗,烘托出傷別的氣氛。“冷”字還暗出這位女子同樣一夜不曾閤眼,淚水早已把枕芯濕透,連“紅綿”都感到心寒意冷了。

下片寫別時、別後。前三句寫別時依依難捨之狀,曲折傳神。“執手”,分別時雙方的手相互緊握。古詩文裏“執手”,多和惜別有關,兼示深情。柳永《雨霖鈴》詞裏説“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詩經·邶風·擊鼓》裏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霜風吹鬢影”,是行者飽看女方,刻印下別前最深刻的印象:鬢髮在秋季晨風中微微卷動。“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二句,看似寫情,實則是寫動作。作者幾度要走,卻又幾度轉回來,相互傾吐離別的話語。這話語滿是離愁。“難聽”不是不好聽,而是令人心碎,難以忍聽。終篇兩句寫別後景象,又是一段。這兩句寫行者遠去,但還戀戀不捨地回頭遙望女子居住的高樓,然而這高樓已隱入地平線下去了,眼中只見斗柄橫斜,天色放亮,寒露襲人,雞聲四起,更社出旅途的寂寞。人,也越走越遠了。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説:“結句須要放開,含有餘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如真清之‘斷腸院落,一廉風絮。’又‘掩重關、偏城鐘鼓’之類是也。”其實,“樓上闌干橫斗柄,露寒人遠雞相應”也是“以景結情”的成功的妙句。

如上所述,該詞最顯著的特點是全篇句句均由不同的畫面組成,並配合以不同的聲響。正是這一連串的畫面與音響的完美組合,才充分表現出難捨難分的離情別緒,形象地體現出時間的推移、場景的變換、人物的表情與動作的貫串。詞中還特別注意擷取某些具有特徵性的事物來精心刻畫,如“驚烏”、“更漏”、“轆轤”、“霜風”、“鬢影”、“斗柄”、“雞鳴”等等。與此同時,作者還特別着意於某些動詞與形容詞的提煉,如“棲不定”的“棲”字,“牽金井”的“牽”字,“喚起”的“喚”字,還有“吹”、“清”、“冷”等等,這一系列手法綜合起來,不僅增強了詞的表現力,而且還烘托出濃厚的時代氣息與環境氛圍,使讀者有身臨其境之真實感。

《蝶戀花·早行》句解

月皎驚烏棲不定。更漏將殘,轣轆牽金井

曹操《短歌行》詩裏寫“月明星稀,烏鵲南飛。”辛棄疾《西江月》詞裏寫“明月別枝驚鵲。”中國古代繪畫中也常有烏鵲明月之境。周邦彥詞,長於翻新出奇。一句“月皎驚烏棲不定”,自足與曹孟德、辛棄疾鼎足而三。闃靜之夜,空無一物,唯有一輪皎潔明亮的圓月當空高照,這明月光耀得觸目驚心,以至於枝頭的烏鵲驚魂落魄,飛棲不定。轣轆,即轆轤。因“轤”字是平聲字,用在句中失粘,故用“轣轆”。金井,指用黃銅包裝的井欄,是富貴人家景象。漏是沙漏,或者水漏,古人用以計時。更漏將殘,是説夜色將盡。

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棉冷

喚起,是説閨中人被喚醒了。美人的雙眸,自是清亮之極。炯炯,是明亮的樣子。周邦彥這裏是用《楚辭》嚴忌《哀時命》詩“夜炯炯而不寐,懷隱憂而厲茲”的語典。之所以“炯炯”,乃是因為當事人有一腔心事,長夜難眠。淚花落枕,當是夢中啼哭之故。紅棉,是指用棉花填充的紅色枕頭。不知閨中人夢見了什麼傷心事,夢中流淚,竟濕透了枕頭。“冷”字包含三重意思:一是枕頭為淚水濕透而冷;二是時間上後半夜最冷;三是點明閨中人獨眠,感覺冷。至於閨中人被什麼喚醒——是被驚烏喚醒?還是被所夢見之事驚醒?便全都交給讀者意會了。

執手霜風吹鬢影。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

執手,是緊握對方之手。古詩文裏“執手”,多和惜別有關,兼示深情。柳永《雨霖鈴》詞裏説“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詩經·邶風·擊鼓》裏説“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執手惜別之時,但見霜風吹動鬢影。徊徨,就是徘徊、彷徨。情人之間的離別總是難捨難分,反覆叮嚀之語總是令人聽來生愁。霜風鬢影,刻畫出一副單薄酸楚的樣子。這三句是回想當初分別景象。憶起心上人,腦海裏浮現的是離別之時良人酸楚模樣。想起當時傷心惜別之語,怎不教人淚下呢?

樓上闌干橫斗柄,露寒人遠雞相應

“闌干”,是縱橫的意思。唐人劉方平《月夜》詩裏有“北斗闌干南鬥斜”的句子。醒來之後,閨中人再也無法入睡。夜色將殘,舉目所見,唯有北斗七星。天將亮了,雞鳴不已。夢中之人,遠在他方。良人宿處,當亦如此地雞鳴不已吧。然而,終究只有我(閨中人)獨自樓上凝望,獨自感受風露的寒冷。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譯文

春日將盡,百花凋零,杏樹之上已長出了小小的青澀果實。不時還有燕子掠過天空,這裏的清澈河流圍繞着村落人家。眼見着柳枝上的柳絮被吹得越來越少,(但是請不要擔心)不久天涯到處又會再長滿茂盛的芳草。(春天還會到來的)圍牆之內,有一位少女正在蕩着鞦韆,她發出動聽的笑聲。圍牆之外的行人聽到那動聽的笑聲,(忍不住去想象少女盪鞦韆的'歡樂場面)。慢慢的,牆裏笑聲不再,行人惘然若失。彷彿自己的多情被少女的無情所傷害。

註釋

“蝶戀花·春景”,元本無題,傅本存目缺詞。“春景”:這是一首寫春景的很有名的小令。上片寫傷春:觸目紅花紛謝,柳綿日少,青杏初結,普天芳草,充滿了繁華易逝,“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下片寫傷情:借“多情卻被無情惱”的意象,寓有對朝廷一片痴心卻被貶官遠謫的惆悵,含蓄地表達出作者仕途坎坷、飄泊天涯的失落心情。此詞作於何時已不可考。曹樹銘《蘇東坡詞》以為作於蘇軾密州時期:“細玩此詞上片之意境,與本集《滿江紅》(東武城南)之上片相似。而本詞下片之意 境,復與本集《蝶戀花》(簾外東風交雨霰)之上片相似。以上 二詞,具作於熙寧九年丙辰密州任內。宋人筆記載此本事,均是蘇軾貶官惠州事,如《冷齋夜話》雲:‘東坡《蝶戀花》詞雲:‘花褪殘紅青杏小……’東坡渡海(案,此處有誤。朝雲死於惠州,東坡渡海時已不在人世。‘海’應為‘嶺’之訛)惟朝雲王氏隨行,日誦‘枝上柳棉’二句,為之流淚。病極,猶不釋口。東坡作《西江月》悼之。’(《叢書集成》本《冷齋夜話》無此條,見《歷代詩餘》卷一一五引)《林下詞談》亦云:‘子瞻在惠州,與朝雲閒坐。時青女初至,落木蕭蕭,悽然有悲秋之意。命朝雲把大白,唱‘花褪殘紅青杏小’,朝雲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雲:‘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汝又傷春矣。’遂罷。朝雲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終身不復聽此詞。’(見《琅嬛記》卷中、《青泥蓮花記》卷一下、《詞林紀事》卷五引)果如以上記載,則此詞當作於貶官惠州期間。又詞中‘天涯何處無芳草’之‘天涯’,是蘇軾貶官嶺南時詩文中慣用詞語。另如紹聖二年在惠州所作《次韻正輔同遊白水山》詩云:‘只知吳楚為天涯,不知肝膽非一家。’紹聖四年惠州所作《次韻惠循二守相會》詩云:‘且同月下影三人,莫作天涯萬里心。’故本詞中之‘天涯’,亦非泛言,當指地處偏遠的惠州。基於上訴分析,姑將此詞編於紹聖二年春,以俟詳考。”“花褪殘紅”:褪,脱去,小”:毛本作“子”。“子”,毛本誤作“小”。“飛”,《二妙集》、毛本注“一作來。”“繞”,元本注“一作曉。”“柳綿”:即柳絮。韓偓《寒食日重遊李氏園亭有懷》詩:“往年同在鶯橋上,見依朱闌詠柳綿。”“何處無芳草”句:謂春光已晚,芳草長遍天涯。《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牆裏鞦韆”五句: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卷五:“惱,猶撩也。……,言牆裏佳人之笑,本出於無心情,而牆外行人聞之,枉自多情,卻如被其撩撥也。”又卷一:“卻,猶倒也;謹也。”“卻被”,反被。唐·胡曾《漢宮》詩:“何事將軍封萬户,卻令紅粉為和戎。”

賞析:

這首詞將傷春之情表達得既深情纏綿又空靈藴藉,情景交融,哀婉動人。清人王士《花草蒙拾》稱讚道:“‘枝上柳綿’,恐屯田(柳永)緣情綺靡未必能過。孰謂坡但解作‘大江東去’耶?”這個評價是中肯的。蘇軾除寫豪放風格的詞以外,還寫了大量的婉約詞。可是卻總被“無情”所惱。這正説明他對待生活的態度——不忘情於現實世界。他在這首詞中所流露出的傷感,正是基於對現實人生的熱愛。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

詞一開篇即呈現出暮春景色。作者的視線是從一棵杏樹開始的:花兒已經凋謝,所餘不多的紅色也正在一點一點褪去,樹枝上開始結出了幼小的青杏。“殘紅”,他特別注意到初生的“青杏”,語氣中透出憐惜和喜愛,有意識地衝淡了先前濃郁的傷感之情。

接着,作者將目光從一花一枝上移開,轉向不遠處更加開闊的地方。只見燕子掠着水面低飛,綠水環繞着人家的牆院。寥寥幾筆,便勾畫出春意未盡的鄉村圖景。飛動的燕子為畫面增添了動態之美;“綠水人家”則帶來了生活的氣息,併為後文“牆裏佳人”的出現作好了鋪墊。“綠水人家繞”一句中的“繞”字,曾有人以為應是“曉”。通讀全詞,並沒有突出的景物表明這是清晨的景色,因而顯得沒有着落。而燕子繞舍而飛,綠水繞舍而流,行人繞舍而走,着一“繞”字,則非常真切。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這是詞中最為人稱道的兩句。枝頭上的柳絮隨風遠去,愈來愈少;普天之下,哪裏沒有青青芳草呢。

“柳綿”,即柳絮。柳絮紛飛,春色將盡,固然讓人傷感;而芳草青綠,又自是一番境界。蘇軾的曠達於此可見。“天涯”一句,語本屈原《離騷》“何所獨無芳草兮,爾何懷乎故宇”,是卜者靈氛勸屈原的話,其思想與蘇軾在《定風波》中所説的“此心安處是吾鄉”一致。最後竟被遠謫到萬里之遙的嶺南。此時,他已人到晚年,遙望故鄉,幾近天涯。這境遇和隨風飄飛的柳絮何其相似!

“牆裏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

牆裏有人盪鞦韆,牆外有條小道。牆外小道上走着行人,牆裏飄來佳人清脆的歡笑。

作者在藝術處理上十分講究藏與露的關係。這裏,他只寫露出牆頭的鞦韆和佳人的笑聲,其它則全部隱藏起來,讓“行人”與讀者去想象,在想象中產生無窮意味。小詞最忌詞語重複,但這三句總共十六字,“牆裏”、“牆外”分別重複,竟佔去一半。而讀來錯落有致,耐人尋味。牆內是家,牆外是路;牆內有歡快的生活,年輕而富有朝氣的生命;牆外是趕路的行人。行人的心情和神態如何,作者留下了空白。不過,在這無語之中,我們已感受到一種冷落寂寞。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也許是行人佇立良久,牆內佳人已經回到房間;也許是佳人玩樂依舊,而行人已漸漸走遠。總之,佳人的笑聲漸漸聽不到了,四周顯得靜悄悄。但是行人的心卻怎麼也平靜不下來。

這裏的“多情”與“無情”常被當愛情來解釋,有感懷身世之情,有思鄉之情,有對年輕生命的嚮往之情,有報國之情,等等,的確可謂是“有情”之人;而佳人年輕單純、無憂無慮,既沒有傷春感時,也沒有為人生際遇而煩惱,真可以説是“無情”。

作者發出如此深長的感慨,那“無情”之人究竟會撩撥起他什麼樣的思緒呢?也許是勾起他對美好年華的嚮往,也許是對君臣關係的類比和聯想,也許倍增華年不再的感慨,也許是對人生哲理的一種思索和領悟……作者並未言明,卻留下了豐富的空白,讓讀者去回味,去想象。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4

幾許傷春春復暮。楊柳清陰,偏礙遊絲度。天際小山桃葉步。白頭花滿湔裙處。

竟日微吟長短句。簾影燈昏,心寄胡琴語。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雲來去。

翻譯

多少回傷春又到了春暮,楊柳樹濃濃的清蔭,妨礙着遊絲度過。遠處的小山邊是桃葉埠,白花盛開的河邊是她洗裙的地方。

我整天輕聲吟誦詩句,在簾影之下暗燈前,讓胡琴聲把我心聲吐。幾點雨聲被風止住,月色朦朧薄雲飄來飄去。

註釋

春復暮:春天又將盡。

遊絲:空氣中浮游的蜘蛛所吐之絲。又,香爐中裊裊飄浮之煙亦稱遊絲。

天際小山:形容古代青年女子所畫淡眉的顏色像遠在天邊的小山。

桃葉步:桃葉山,在今江蘇六合。桃葉,晉代王獻之的妾名,後來成為女子的代稱。步,江邊可以系舟停船之處,即“埠”。

湔裙:洗裙。湔,洗滌。

竟日:整日,整天。

胡琴:唐宋時期,凡來自西北各民族的絃樂器統稱胡琴。

風約住:指雨聲被風攔住。約,攔、束。

朦朧:模糊不清的樣子。

賞析

這是一首傷春懷人之作。上片寫暮春之景。傷春偏逢春暮,濃密的柳蔭,已阻礙了遊絲的飛度,遊絲這裏喻指相思心緒。桃花渡口、開滿白蕷花的水邊,那正是兩人分手的地方。下片抒寫相思之情。終日枯坐,難覓佳句,繚亂胡琴,夾雜風雨,長夜不成眠,惟有淡月相伴。

開篇詞人即點明時令及自己的心情,為全詞奠定了憂傷的感情基調。暮春時節是多愁之人最難度過的時段之一,正是“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辛棄疾《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傷心人對傷心景,難免更增幾分煩惱。於是見楊柳柔條上纏繞着的幾縷遊絲,也會生出幾許嗔怪,全忘了柳陰清涼的好處。“偏”字把詞人如遊絲般浮動的煩惱意緒巧妙地寄寓在自然景物之中,是傳神之筆。

“天際”二句,抒發了詞人對戀人的思念。這兩句寫天邊的小山觸發了詞人的情思,同想起與戀人間發生的故事。滿懷着王獻之對待愛妾桃葉般的深情,望着眼前鋪滿水面的白藏花,他的腦海中呈現出昔時上巳之日戀人水邊湔裙的美好情景。那時的大好春光和愉悦的心情是植根於詞人心中的珍貴回憶,其情其景與下閿詞人感傷春暮的情緒形成了鮮明對比。

上片眼前之景與舊日之事的巧妙融合,把詞人多情善感的心緒及對戀人無處不在的思念細膩地呈現在讀者的面前。“桃葉步”典故的運用尤佳,今古相融、虛實相生中,巧妙而又含蓄。

下片“競日”三句,詞人把春日的感傷、相思的煎熬都寄託在了憂傷的小詞和悽苦的胡琴聲中。“競日微吟”道出了愁情的悠遠綿長。而當夜幕降臨,伴着昏暗的孤燈和偶隨風動的簾影,詞人的心事逐漸凝重,胡琴如怨如慕的嗚咽與敲窗的暮雨正是他心中愁思無言的訴説。至此,全詞的感情達到高潮,最為動人。末二句感情色彩由濃變淡。當清風送走淒雨,流雲掩映淡月,作者的愁情也隨着景物的變化呈現出月華般的朦朧與蒼茫。結尾二句,語雖淡而饒富情味,讓人陷入一片清愁之中。

此詞寫景、敍事,把由日及夜所見之景、所做之事,與舊日之事和傷春之情、相思之苦相結合,跳躍的詩思中藴涵着清新平淡的韻味和真摯深刻的情感,表達含蓄而見波瀾,其寄情之景語尤其值得品讀。賀鑄詞多濃豔之語,多慷慨之詞,而這首小詞頗顯清新淡雅,這正説明作者風格的多樣性。

創作背景

這首詞約作於宋哲宗紹聖三年丙子(1096年)三四月間,為傷春懷人之作。紹聖三年二月。賀鑄曾到過揚州,稍後又到金陵。這首詞很可能是詞人身居金陵,同憶揚州情事之作,有同時的《獻金盃》一詞可相參看。又據詞題,這首詞可能是友人徐冠卿曾先贈一首詞後作者稍改動所成。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5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

無那塵緣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鈎説。唱罷秋墳愁未歇,春叢認取雙棲蝶。

譯文

最憐愛那天空辛苦的明月,一月之中只有一夜是像玉環一樣的滿月,其它時候都像是不完整的玉玦。如果能夠像天上的圓月,長盈不虧,那麼我作為冰雪,將不惜為你融化。

無奈塵世的情緣最易斷絕,而不懂憂愁的燕子依然輕輕地踏在簾鈎上,呢喃絮語。我在秋日,面對你的墳塋,高歌一曲,然而愁緒絲毫沒有削減。我是多麼希望能和你像春天裏雙飛雙宿的蝴蝶那樣在草為裏嬉戲啊。

註釋

一昔句:昔,同“夕”,見《左傳·哀公四年》:“為一昔之期。”玦(jué)玉玦,半環形之玉,借喻不滿的月亮。這句是説,一月之中,天上的月亮只有一夜是圓滿的,其他的夜晚就都是有虧缺的。

不辭句:引用一則典故。荀粲之妻冬天高燒病重,全身發熱難受。荀粲為了給妻子降温,脱光衣服站在大雪中,等身體冰冷時回屋給妻子降温。卿,“你”的愛稱。《世説新語?惑溺》謂:“荀奉倩(粲)與婦至篤,冬月婦病熱,乃出中庭,自取冷還,以身熨之。”

無那:無奈,無可奈何。

軟踏句:意思是説燕子依然輕輕地踏在簾鈎上,呢喃絮語。

唱罷句:唐李賀《秋來》:“秋墳鬼唱鮑家詩,恨血千年土中碧。”這裏借用此典表示總是哀悼過了亡靈,但是滿懷愁情仍不能消解。

春為句:認取,注視着。取,語助詞。此句意思是説,花為中的蝴蝶可以成雙成對,人卻生死分離,不能團聚,故願自己死後同亡妻一起化作雙飛雙宿的蝴蝶。李商隱《偶題二首》:“春為定是雙棲夜,飲罷莫持紅燭行。”

賞析

這是一首悼亡詞。作者在《沁園春》一詞的小序中曾寫道:“丁巳重陽前三日,夢亡婦澹粧素服,執手哽咽,語多不復能記,但臨別有云:‘銜恨願為天上月,年年猶得向郎圓。’此詞即先從“天上月”寫起。

“辛苦最憐天上月,一昔如環,昔昔長如塊”,開篇三句悽美而清靈,説的是自己最憐愛那天空中的月亮,一月之中,只有一夜是如玉環般的圓滿,其他的夜晚則都如玉玦般殘缺。在這裏,“辛苦最憐天上月”為倒裝句。中國古典詩詞中常以月的圓缺來象徵着人的悲歡離合,作者在這裏説月,實際上是在説人,説的以前自己或是入職宮禁,或者伴駕出巡,與盧氏聚少離多,沒有好好陪伴她,説的是盧氏過早的逝去,給自己留下終生的痛苦。

“但似月輪終皎潔,不辭冰雪為卿熱”是納蘭對夢中亡妻所吟斷句的直接回答,納蘭想象着那一輪明月彷彿化為自己日夜思念的亡妻,如果夢想真的能夠實現,自己一定不怕月中的寒冷,為妻子夜夜送去温暖,從而彌補心中的遺憾。

然而夢想終究難以實現,當一切幻想的破滅後,納蘭的思緒回到了現實。“無奈鍾情容易絕,燕子依然,軟踏簾鈎説”,無奈塵世的情緣最易斷絕,而不懂憂愁的燕子依然輕輕地踏在簾鈎上,呢喃敍語。此時的納蘭睹物思人,由燕子的呢喃敍語想到自己與妻子昔日那段甜蜜而温馨的快樂時光,於是,他的思緒又開始飄散起來。

尾句“唱罷秋墳愁未歇,春為認取雙棲蝶”是納蘭對亡妻的傾訴,表達了自己的一片痴心:在你的墳前我悲歌當哭,縱使唱罷了輓歌,內心的愁情也絲毫不能消解,我甚至想要與你的亡魂雙雙化作蝴蝶,在燦爛的花為中雙棲雙飛,永不分離。

全詞上片開篇三句悽美而清靈,説的是自己最憐愛那天空辛苦的月亮;後二句是納蘭對夢中亡妻所吟斷句的直接回答;下片前三句睹物思人,由燕子的呢喃敍語想到與妻子昔日那段甜蜜而温馨的快樂時光;後二句是作者對亡妻的傾訴,表達了自己的一片痴心。這首詞悼念亡妻,悽美之中透着輕靈,通過對明月圓缺的觀察,燕子呢喃的對語,蝴蝶雙飛的描寫,反映出了對亡妻刻骨銘心的哀念。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6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萬,少住萬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萬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萬萬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譯文

樓外垂楊千條萬縷,彷彿要拴住這大好的萬光,可是萬天卻只稍稍停留便離去了。只有柳絮仍然在風裏飄飛,隨着萬風要看萬歸向何處?

一片碧綠的山野間傳來一聲聲杜鵑的啼叫聲,杜鵑即使無情,淒厲的叫聲豈不也在為人愁苦。舉杯送別萬天,萬天沉默不語,黃昏時分忽然下起了瀟瀟細雨。

註釋

系:拴住。

青萬:大好萬光。隱指詞人青萬年華。

少住:稍稍停留一下。

猶自:依然。

杜宇:杜鵑鳥。

便作:即使。

莫也:豈不也。

“把酒”句:把酒,舉杯;把,持、拿。送萬,陰曆三月末是萬天最後離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澆愁以示送萬的習俗。此句與王灼《點絳脣》“試來把酒留萬住,問萬無語,席捲西山雨”寫法相似。

瀟瀟雨:形容雨勢之疾。

賞析

惜萬傷萬,留萬送萬,詞中常調。這首“送萬”詞卻別具一份女詞人的巧思妙想與慧心深情。

上片化景物為情思,純從“樓外垂楊”着筆。從風飄柳絮的景象看,詞中所寫,當是暮萬煙柳,而非細葉新裁的仲萬嫩柳,這樣方與送萬之旨吻合。楊柳依依的形象和折柳送別的風習使人們從柳條想到送別,原很自然;但從“垂楊千萬縷”想到它“欲系青萬”,卻是女詞人的獨特感受。從“送”到“系”,雖只在一轉換之間,卻包含了想象的跨越飛躍,進一步寫出了柳的繾綣多情。那千萬縷隨風盪漾的柳絲,像是千萬縷柔曼的情思,力圖挽住萬天。然而“少住萬還去”,萬畢竟是留不住的。他人至此,不過歎息傷感而已,詞人卻從隨風飄蕩的柳絮生出“隨萬且看歸何處”的奇思妙想。柳絮的形象,在詩詞中或狀撩亂萬愁,或狀漂盪無依,即使聯想到“送”,也只有“飛絮送萬歸”(蔡伸《朝中措》)一類想象。朱淑真卻以女詞人特有的靈心慧性和纏綿執着,將它想象成一直深情地追隨着萬天,想看一看萬究竟歸於何處。由“系”到“隨”,進一步寫出了柳對萬天的無限依戀和無盡追蹤。

下片從“萬歸”生出,轉從送萬的詞人方面着筆。“綠滿山川”正是暮萬之景。這一望碧綠之中正含有落花飛絮狼藉的傷感記憶,更何況耳畔又時時傳來象徵着萬歸的杜鵑鳥悽傷的嗚叫聲。目接耳聞,無非芳萬消逝的景象即便是無情人,恐怕也要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從反面假設,“莫也”句則故用搖曳不定之語從正面渲染愁苦,愈覺情懷酸楚。寫到這裏,方才引出這位滿懷愁情的女主人公。“系萬”不住,“隨萬”難往,唯有“送萬”:“把酒送萬萬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這兩句似從歐詞“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化出,但獨具神韻。在詞人感覺中,這即將離去的萬天,像是懷着無限別離的惆悵與感傷,悄然無語,與傷萬的詞人默然相對。時近黃昏,又下起了瀟瀟細雨。這“瀟瀟雨”,像是萬天告別的細語,又像是萬天歸去的歎息。而女主公情懷的黯淡、孤寂也從中隱隱傳出。妙在“不語”與“瀟瀟雨”之間存在着一種似有若無的對應與聯繫,使讀者感到這悄然飄灑的“雨”彷彿是一種不語之“語”。這一境界空晨。極富象外之致的結語使詞在巧思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遠的情致。

全詞通過描寫外縷垂楊、飛絮繾綣、杜鵑哀鳴、萬雨瀟瀟,構成一副悽婉纏綿的畫面,一個多愁善感,把酒送萬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現在這幅畫面中,詞句清麗,意境深遠。

創作背景

朱淑真在少女時期也曾“天資秀髮,性靈鍾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斷腸詩詞序》),寫過歡快明麗的《萬景》詩:“鬥草尋花正及時,不為容易見芳菲。誰能更覷閒針線,且滯萬光伴酒卮。”——她要趁萬光明媚而及時地去尋覓鮮花,去與女伴們鬥草戲耍。這不僅因芬芳穠豔的萬景不易常見(故而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萬光喚醒了自己的青萬之感,激發了對自己美好青萬的珍惜之情(所以對萬天倍感可親可愛),因而她不肯為閨中“女訓”“女誡”所拘鉗去拿針縫線學什麼無味的女紅,而要歡欣喜悦地舉起酒杯,邀請萬天這少女般的伴侶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幾何時,在經歷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後(傳説她“早歲不幸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鬱不得志”,“每臨風對月,觸目傷懷”),朱淑真卻給後人送來了悲悽幽悒的《送萬》詞。掃視這前後的強烈反差,讀者既可感觸到舊時代的悽風苦雨,又可從女作家不同風貌的藝術描述中領略到不同的審美韻致,從而豐富自己的美感經驗。

這是一首惜萬詞,詞的上片抒發對萬天眷戀的感情,下片抒發傷萬的感情,全詞通過描寫外縷垂楊、飛絮繾綣、杜鵑哀鳴、萬雨瀟瀟,構成一副悽婉纏綿的畫面,一個多愁善感,把酒送萬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現在這幅畫面中,詞句清麗,意境深遠。

詞中首先出現的是垂楊。“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萬,少住萬還去”三句,描繪了垂楊的綠姿。這種“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詠柳》)的景色,對於陰曆二月(即仲萬時節),是最為典型的。上引賀詩中即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萬風似剪刀”之句。它不同於“濃如煙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楊基《詠新柳》),也有別於“風吹無一葉”的衰柳(宋人翁靈舒《詠衰柳》)。為什麼借它來表現惜萬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細如絲縷的枝條的構造成似乎可以繫留着事物的聯象。“少住萬還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繫住萬天的柳條沒有達到目的,它只把萬天從二月拖到三月末,萬天經過短暫的逗留,還是決然離去了。

“猶自風前飄柳絮,隨萬且看歸何處”兩句,對暮萬景物作了進一層的描寫。柳絮是暮萬最鮮明的特徵之一,所以詩人們説:“飛絮著人萬共老”(范成大《暮萬上塘道中》)、“飛絮送萬歸”(蔡伸《朝中措》)。他們都把飛絮同殘萬聯繫在一起。朱淑真卻獨出心裁,把天空隨風飄舞的柳絮,描寫為似乎要尾隨萬天歸去,去探看萬的去處,把它找回來,像黃庭堅在詞中透露的:“若有人知萬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清平樂》)。比起簡單寫成“飛絮”“送萬歸”或“著人萬意老”來,朱淑真這種“隨萬”的寫法,就顯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猶自”把“系萬”同“隨萬”聯繫起來,造成了似乎是垂楊為了留萬,“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的藝術效果。

像飛絮一樣,哀鳴的杜宇(杜鵑鳥)也似看作是殘萬的標誌。“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萬殘時節,花落草長,山野一片碧綠。遠望着這暮萬的山野,聽到傳來的杜鵑鳥的淒厲叫聲,詞人在想:杜鵑即使(便做)無情,也為“萬去”而愁苦,因而發出同情的哀鳴,詞人通過這搖曳生姿的一筆,借杜宇點出人意的愁苦,這就把上片中處於“暮後”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僅僅從“樓外”兩個字,感覺到她的樓內張望;從“系萬”“隨萬”,意識到是她在馳騁想象,主人公的惜萬之情完全是靠垂楊和柳絮表現出來的。現在則由側面烘托轉向正面描寫。

“把酒送萬萬不語”。系萬既不可能,隨萬又無結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萬的碧野,聽到的又是宣告萬去的鳥鳴,於是她只好無可奈何地“送萬”了。陰曆三月末是萬天最後離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這時把酒舉杯,以示送萬。唐末詩人韓偓《萬盡日》詩有“把酒送萬惆悵在,年年三月病懨懨”之句。朱淑真按照舊俗依依不捨地“送萬”,而萬卻沒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黃昏中忽然下起的瀟瀟細雨。作者用一個“卻”字,把“雨”變成了對萬的送行。這寫法同王灼的“試來把酒留萬住,問萬無語,簾卷西山雨”(《點絳脣》)相似,不過把暮雨同送萬緊密相連,更耐人尋味:這雨是萬漠然而去的步履聲呢,還是萬不得不去而灑下的惜別之淚呢?

這首詞同黃庭堅的《清平樂》都將萬擬人,抒惜萬情懷,但寫法上各有千秋。黃詞從追訪消逝的萬光着筆,朱詞從借垂柳系萬、飛絮隨萬到主人公送萬,通過有層次的心理變化揭示主題。相比之下,黃詞更加空靈、爽麗,朱詞則較多寄情於殘萬的景色,帶有悽忱的情味,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關。

朱淑真

朱淑真(約1135~約1180),號幽棲居士,宋代女詩人,亦為唐宋以來留存作品最豐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時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縣),《四庫全書》中定其為“浙中海寧人”,一説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於仕宦之家。夫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終致其抑鬱早逝。又傳淑真過世後,父母將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餘生平不可考,素無定論。現存《斷腸詩集》、《斷腸詞》傳世,為劫後餘篇。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7

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

江國多寒農事晚。村北村南,穀雨才耕遍。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

譯文

春來,綠水新漲一篙深,盈盈地漲平了水面。水邊芳草如茵,鵝兒的腳丫滿跚,鮮嫩的草色,在微風習習吹拂裏,染綠了河塘堤岸。畫船輕緩移動,繞着九曲水灣遊轉,望去,橫塘高塔,在眼前很近,卻又像啟船時一樣遙遠。

江南水鄉,春寒遲遲農事也晚。村北,村南,穀雨時節開犁破土,將田耕種遍。春麥已結秀穗隨風起伏連崗成片,山岡上桑樹茂盛,桑葉賣家很賤,轉眼就可以,品嚐新面,收取新繭。

註釋

畫舫:綵船。

夷猶:猶豫遲疑,這裏是指船行遲緩。

橫塘:在蘇州西南,是個大塘。

穀雨: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清明之後。

看看:轉眼之間,即將之意。

江國:水鄉。

寒:指水冷。

賞析

這是一首田園詞,描繪出一幅清新、明淨的水鄉春景,散發着濃郁而恬美的農家生活氣息,自始至終有流露出鄉村景色人情淳樸、寧靜、合皆,讀了令人心醉。

詞的上片向讀者講述了一幅早春水鄉的五彩畫面。

“春漲一篙添水面。芳草鵝兒,綠滿微風岸。”“一篙”,是指水的深度,“池漲一篙深。”“添水面”,有兩重意思,一是水面上漲二是水滿後面積也大了。“鵝兒”,小鵝,黃中透綠,與嫩草色相似。“綠”,就是“綠柳才黃半未勻”那樣的色調。春水漲滿,一直浸潤到岸邊的芳草;芳草、鵝兒在微風中活潑潑地抖動、遊動,那嫩嫩、和諧的色調,透出了生命的温馨與活力;微風輕輕地吹,吹綠了河岸,吹綠了河水。

“畫舫夷猶灣百轉,橫塘塔近依前遠。”“畫舫”,綵船。“夷猶”,猶豫遲疑,這裏是指船行遲緩。“橫塘”,在蘇州西南,是個大塘。江南水鄉河渠縱橫,灣道也多。作者乘綵船往橫塘方向游去,河道曲折多灣畫舫緩慢行進。看着前方的塔近了,其實還遠。這就象俗語所説“望山走倒馬”,那水面上的小鵝,其實,作者並不急於到塔邊,所以對遠近並不在意,此時更使他欣悦的倒是一路好景緻。便很令人疼愛留連。這兩句寫船行,也帶出了沿途風光,更帶出了自己盎然興趣。全詞歡快氣氛也由此而興。

詞的下片寫到農事,視野更加開闊了。如此寫,既與上片緊密相聯,又避免了重複。

“江國多寒農事晚。村北村南,穀雨才耕遍。”“江國”,水鄉。“寒”指水冷。旱地早已種植或翻耕了,水田要晚些,江南農諺曰:“清明浸種(稻種),穀雨下秧。”所以“耕遍”正是時候。着一“才”字,這不緊不慢的節奏見出農事的輕鬆,農作的井然有序。“村北村南”耕過的水田,一片連着一片,真是“村南村北皆春水”、“綠遍山原白滿川”,一派水鄉風光現於讀者面前,雖然農事緊張或更可説繁重,但農民們各得其樂,一切進行得有條不紊。

“秀麥連岡桑葉賤,看看嘗面收新繭。”“秀麥”,出穗揚花的麥子。“面”當為炒麪,將已熟未割的麥穗摘取下來,揉下麥粒炒幹研碎,取以嘗新,現代農村仍有此俗。這兩句是寫高地上景象,雖然水稻剛剛下種,但漫岡遍野的麥子拔穗了,蠶眠,桑葉也便宜了,農桑豐收在望。所以下面寫道:“看看嘗面收新繭”。“看看”,即將之意,透着津津樂道、喜迎豐收的神情。下片寫田園,寫農事,流露出對農家生活的認同感、滿足感。

本詞是一首田園詞,體現了田地間春意盎然的一幕,筆調清新愉悦,將景物與農事描寫得自然連貫,充分表現出作者對田園生活的長期嚮往之情,是一篇很有特色的詞作。

創作背景

南宋時期在政治上軟弱妥協,農業工業卻發展很快,許多愛國之士都因政見與朝堂向左而隱居於世,范成大也是其中一員,這首詞正是他隱居蘇州那一代所作。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8

蝶戀花·庭院深深人悄悄

庭院深深人悄悄,埋怨鸚哥,錯報韋郎到。壓鬢釵樑金鳳小,低頭只是閒煩惱。

花發江南年正少,紅袖高樓,爭抵還鄉好?遮斷行人西去道,輕軀願化車前草。

翻譯

深院寂靜,室內也是悄然無聲。愛人遠行,少人來往,烏雲般的頭髮上插着精美的頭釵,一位紅顏女子獨自幽居。女子忽然聽見自己的鸚鵡在呱呱人語。庭院深深人十酣肖鸚鵡突然開口説話令人驚喜,她急忙開門,誤以為鸚鵡告訴她是她的情郎來了,結果大失所望。她在內心埋怨鸚鵡,嫌它錯報郎歸,讓她空自整粧等候,無端地引起她的無限煩惱。女子前思後想,她在想象中呼喚情郎早日歸來。

她的這位“韋郎”正是青春年少,遠行他方,本已經令人不安,何況又是去風景如畫的江南。那裏歌樓妓館很多,到處都是美貌的女子,她擔心情郎久居他鄉,難免拈花惹草。儘管那裏到處充滿了誘惑,但她還是很自信家鄉的舊人更好。因此,她温情相勸,希望對方早日回家。既然知道規勸無用,情郎難免還要遠行,為了能夠阻攔他,女子願意捨身化作小草,只要能夠留住他,遮擋住情郎前去的腳步,即使自己被碾壓也在所不辭。

註釋

庭院深深人悄悄:庭院深深,深院寂靜;悄悄,悄然無聲。

鸚哥:即鸚鵡。

韋郎:古代女子對男子的愛稱,這裏借指情郎。

釵:頭釵。

金鳳:古代婦女的頭飾。

閒:嫌棄。

紅袖:代指美貌女子。

爭抵:怎麼比得上。

遮斷:猶言遮擋,攔住。

車前草:草名,又名當道。

創作背景

譚獻同治六年(1867)考中舉人。二十五六歲後,他潛心經學,傾向今文學派,重微言大義。他曾經為福建學使徐樹藩的幕僚,晚年去官歸隱,鋭意著述。譚獻晚年受張之洞的邀請,主講經心書院。他的駢文,規仿六朝,高出時人;詩亦“優柔善人,側然動人”;詞與詞論的成就最為突出。

賞析

這是思婦之詞,上半沉思語,殊覺哀而不傷,怨而不怒。下半相思刻骨,寤寐潛通,頓挫沈鬱,可以泣鬼神。

通過女子所居環境氛圍的描寫,烘托出女子內心深處的寂寞。且“庭院深深”使人很容易想到歐陽修那闋《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兩首詞在某些地方格調頗相似,情感相通。二、三兩句更是妙趣橫生,刻畫閨中少女的情態栩栩如生,與敦煌詞《鵲踏枝》中“叵耐靈鵲多謾語,送喜何曾有憑據”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春日遲遲,鸚哥報道他來到的叫聲,使她空喜歡一場,在她寂寞的心中掀起了難以平息的感情波瀾。“壓鬢”二句,是女主人公“閒煩惱”的特寫鏡頭。鸚鵡之能言,都是人教之結果。女主人公思念所愛心切,便把自己最希望的事反覆調教於鸚鵡,以此獲得一種虛幻的滿足,當然也希望鸚鵡能及時地報告他的歸來。不想這反倒惹出了她的相思煩惱。前後強烈對比,寓意深刻。

“低頭只是閒煩惱”則寫女子心態之沉重煩悶,這種精神上的煩惱不是金玉滿堂的物質生活所能消解、抵償的。“只是”兩字下得很妙,將女子無法排遣的傷離怨別之思以直陳的方式表出,具有強調的作用。“閒煩惱”也可見女子的相思之苦觸處即是,同時為過渡到下片打下了伏筆。

下闋從女子想像在江南的情郎的生活着筆,詞的內容也由上闋深閨人的相思煩惱變而為下片感於江南春而產生的盼歸的惆悵。

江南的春天羣芳爭豔,青山滴翠,自己與情郎都正是青春年華,縱然高樓紅袖迷人,也抵不上回鄉與鍾愛的女子相聚,共度良辰美景的美好。她方方面面地思念他的一切,設想他在外面的生活情況。而她最擔心的,想得最多的,一是他會不會對她不忠,二是他的生活是否艱辛。她設想他在“紅袖高樓”行樂的情景,心痛情急,迸出了“遮斷行人西去道,輕軀願化車前草”的心聲。主人公明知無力阻止愛人出行,但也甘願為此犧牲!女子的殷殷期盼,在誠摯温厚之中深深地藴含着堅貞不渝的品質。

主人公幻想愛人所禁受的艱辛,好象在同愛人一起禁受,因而身體消瘦,精神困頓。黃昏更是思念更切的時候,因而主人公幾乎害怕黃昏!由此想到以前美滿相處時的情景,那時候主人公與愛人還開着離別的玩笑;不料這玩笑竟驟成事實,這更使主人公更加難過。儘管這樣,末兩句説寧願化身為車前草,擋住情郎西去的道路,冀盼情郎回心轉意,早日歸來。借用“車前草”的字面意義作文章,雖非首創,以之結尾表白痴情不改的心志,更加襯托主人公痴情的人物形象,有感人肺腑之效。

全詞委婉細膩,清新雅麗,昭示了一種為美好理想而始終不渝甚至甘願獻身的品格。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9

蝶戀花·春暮

遙夜亭皋閒信步。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雲來去。

桃杏依稀香暗渡。誰在鞦韆,笑裏輕輕語。一寸相思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翻譯

夜間在亭台上閒適的踱着步子,清明剛過,便已經感覺到了春天漸漸逝去的氣息。夜裏飄落了幾點雨滴後又停住,積雲遮擋的月亮朦朧不明,雲層也隨着風移動。

桃花、杏花在暗夜中散發着幽幽香氣,不知道在園內蕩着鞦韆,輕聲説笑的女子是誰?小小的心田裏積聚着千絲萬縷的相思意,遼闊的天地間竟沒有一個地方可以安排這些愁緒。

註釋

遙夜:長夜。

亭皋:水邊的平地。

閒:吳本《二主詞》誤作“閉”。

信:吳訥本、呂遠本、侯文燦本《南唐二主詞》作“倒”。

杏:《尊前集》、《唐宋諸賢絕妙詞選》、《類編草堂詩餘》、《詞的》、《古今詞統》作“杏”。

一寸:指心,喻其小。

緒:連綿不斷的情絲。“千萬緒”有千絲萬縷的意思。

安排:安置,安放。

賞析

“遙夜”交待時間,夜色未深,但也入夜有一段時間了。詞人“信步”上着一個“閒”字,點染出一副隨意舉步、漫不經心的樣子。“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是無理之語。按説“清明才過”,春光正好,詞人卻已經“傷春暮”了,看來“閒信步”當含有排遣內心某種積鬱的用意。

上片最後兩句是詞人耳目所見,剛剛聽到幾點雨聲,卻被春風擋住而聽不到了。天上的月亮因積有云層而朦朧不明。這兩句寫景,清新淡雅而又流轉自然。

過片謂這時雖説已過了桃杏盛開的花期,但餘香依稀可聞。人為淡月、微雲、陣陣清風、數點微雨和依稀可聞到的桃杏花香的美景所感染,那“傷春暮”的情懷暫時退卻了。此處白描手法運用得當。

下片二、三句詞意陡轉。詞人遐想聯翩之際,聽到近處有婦女盪鞦韆的輕聲笑語,她們説些什麼聽不清楚,但不斷傳來的鶯語,對他來説是一番誘惑。

結尾兩句,寫詞人因意中人不身邊,以致常常魂牽夢縈。今夜出來漫步,便有可能出於排遣對意中人的相思之苦。舉天地之大,竟無一處可以安排作者的愁緒,由此可見其徬徨、感傷與苦悶的程度之深。

簡評

時節已過清明,桃杏芳香依然。小雨之後,淡月朦朧。信步亭皋,忽聞鞦韆架上,笑語輕盈,勾起了心中的萬縷相思。詩人把惜春、傷春與懷人的思緒,融為一體。全詞寫得輕柔纖巧,婉麗多姿。

此詞通過作者暮春夜晚漫步時所見的景色,表達了詞人起伏揚抑的傷春、相思情懷。全詞以清景無限來烘托、暗示人物情感的變化,營造出一種深婉優美的意境。寫景鮮明,抒情真摯,語言淺近,讀來委婉動人,藝術上確有不凡之處。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0

蝶戀花·百種相思千種恨

百種相思千種恨,早是傷春,那更春醪困。薄倖辜人終不憤,何時枕畔分明問。

懊惱風流心一寸,強醉偷眠,也即依前悶。此意為君君不信,淚珠滴盡愁難盡。

翻譯

我有百種相思千種怨恨的情緒,早有那傷春情緒,無奈那春醪更使我苦悶。負心的人讓我不滿,什麼時候才能在枕畔問個明白?

悔恨情愛使我身心俱疲,灌醉自己強行入睡,也還是像之前那樣苦悶。這番心意是為你,你卻不信。淚流盡了,心裏的愁情卻難盡。

註釋

傷春:因春天到來而引起憂傷、苦悶。

那:無奈,奈何。

春醪:春酒。冬釀春熟之酒,亦稱春釀秋冬始熟之酒。

薄倖:薄情,負心。

不憤:不服氣,妒忌。

懊惱:悔恨。

心一寸:指心。舊時認為心的大小在方寸之間,故名。

依前:照舊,仍舊。

賞析

上片寫傷春怨恨。首句抒情,百種相思與千種怨恨交織在一起。“早是傷春,那更春醪困。”早就有傷春之心,再加上被春酒所困而病酒懨懨。“薄倖辜人終不忿。何時枕畔分明問。”薄倖郎辜負了別人的行為,實在令人不滿,要在枕邊問明白。“枕畔”,“不忿”中盼着重逢相。

下片訴愁。過片“懊惱風流心一寸”,後悔為了情愛而勞役自己的身心。“強醉偷眠,也即依前悶。”強行將自己灌醉酒,以求得好入睡,也仍然像以前那樣煩悶。“此意為君君不信。淚珠滴盡愁難盡。”這兩句是説:這種愛恨交織的相思,全是因為你造成的,可是你卻不相信。淚珠滴盡了,而愁怨卻難以消盡。

這首詞寫一個多情女子對薄倖情郎的怨而不怒的複雜的情感。她不憤怒,但她懊惱、煩悶、愁苦、哭泣。儘管如此,她仍然抱有天真的希望:“何時枕畔分明問”。然而,“此意為君君不信”,她等待的恐怕還是失望。一首小詞,感情容量卻如此複雜。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1

蝶戀花·河中作

盡日東風吹綠樹。向晚輕寒,數點催花雨。年少淒涼天付與,更堪春思縈離緒。

臨水高樓攜酒處。曾倚哀弦,歌斷黃金縷。樓下水流何處去,憑欄目送蒼煙暮。

翻譯

整日吹拂的東風吹醒了沉睡的大地,樹上綠意漸染。傍晚泛着輕微的寒氣,一場初春的細雨灑落下來,催促着春花早日開放。年少的他容易心生悲涼,何況這暮春之日,更添離愁別緒。

在臨水的高樓之上,與這位女子飲酒作別。他以絲竹伴唱,一曲賦別。樓下的流水將會流到哪裏去呢?他在高樓上憑欄遠望,目送着流水和人遠去,直到掩入那蒼茫的煙波暮色之中。

註釋

蝶戀花:詞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又名“黃金縷”“卷珠簾”“鳳棲梧”“等。雙調六十字,前後段各五句四仄韻,另有變體二種。

河中:河中府,治所在今山西永濟。

盡日:終日。

向晚:傍晚。

倚哀弦:指以哀傷的絃聲伴唱。

黃金縷:原指初生的鵝黃色柳條,詞中指離別之曲,樂府有《楊柳枝》曲。

創作背景

這首詞自注“河中作”,詞中又自稱“年少”,因此這首詞當作於宋徽宗崇寧五年(1106年)詞人中進士前後。詞人舊地重遊,懷念往日離別之女子,便寫下這首詞。

賞析

詞的上片由景及情,寫詞人的離愁別緒。開頭三句“盡日東風吹綠樹。向晚輕寒,數點催花雨。”點明時令,又以春盡花落、孤獨寂寞的時空環境暗寓“重來崔護”之感。““催花雨”在宋詞中多有出現,意為春雨一過,春花自會早日開放,富含着濃厚的自然哲理。“年少淒涼”四字藴含無限傷感。“年少”本是青春和歡樂的時節,但詞人卻感到淒涼,完全是為“春思”和“離緒”所困,而主因則在於詞人多情。但把“年少淒涼”説成是“天付與”,則又有自我解嘲的味道,意思是情之所鍾,無可解脱。這“年少淒涼”的況味,不能不甘心忍受了。

詞的下片寫思人。“臨水高樓攜酒處。曾倚哀弦,歌斷黃金縷。”三句,緊接上片的“離緒”而轉向懷人。這三句是追敍往事,在“臨水高樓”這昔遊之地回憶當年送別時的情景。黃金縷用來形容初春鵝黃色的柳條,古人有折楊柳贈別的風俗“歌斷黃金縷”,在這裏也有作為離別之曲的含意,與上句“哀弦”相應。“樓下水流何處去”一句引用唐杜牧《題安州浮雲寺寄湖州張郎中》:“當時樓下水,今日到何處。”兩句。這首詞從“臨水高樓”的眼前實景出發,借杜牧詩意以“水流”比喻“人去”,寫得自然熨貼,不露針線,密合無縫。“相隨流水到天涯”,寓含飄泊流落的命運,以及一去不返、此恨綿綿的情意。這樣情意在這首詞中也都包含在“樓下水流何處去”這個深表關切的問侯之中了。結句憑欄目送蒼煙暮”,其意為憑高極目,遠望水流人去的天際,寄託遙思,不覺暮煙四合。感傷離別之情,就寓於久久痴望中。有着悠悠不盡的餘味。

這首詞懷念往昔一位曾於臨水高樓一曲賦別的女子。上片記時,下片記地,風物依然,而她已不在,通篇貫串着傷離念遠之情。詞人以春盡花落、孤獨寂寞的時空環境來暗寓心中之傷感情緒,意緒雖悲涼,然飽含真摯情意。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2

蝶戀花·幾股湘江龍骨瘦原文

幾股湘江龍骨瘦,巧樣翻騰,疊作湘波皺。金縷小鈿花草鬥,翠條更結同心扣。

金殿珠簾閒永晝,一握清風,暫喜懷中透。忽聽傳宣頒急奏,輕輕褪入香羅袖。

翻譯

獨取湘妃竹製作扇子骨架,樣式新巧,張開疊攏時有如水波起伏。金縷扇面上所繡的花草爭妍鬥豔,扇骨聚頭處如同心扣結在一起。

坐於金殿珠簾中,把扇清玩,扇子微搖清風入懷,真是喜不自勝。忽然聽到有緊急文書需要批奏,只得輕輕將小扇收入袖中。

註釋

聚骨扇:摺疊扇。

湘江龍骨:湘妃竹,這裏指扇子骨架。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詞。所詠之物“聚骨扇”,也叫摺疊扇。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載:“宋熙寧丙辰冬,高麗遣使來至中國,用摺疊扇為私覿物,其扇用鴉青紙為之,是摺疊扇,宋時即有之。”據金劉祁《歸潛志》載,這是金章宗的一首題扇詞。這小小聚骨扇,在作者筆下,是那樣高雅而嫵媚,彷彿是一位華貴脱俗而又玲瓏小巧的美人,脈脈含情,凌波起舞。

詞的上片,生動傳神地描繪了聚骨扇的形象。首句寫制扇材料。獨取湖南湘江湘妃竹造扇,湘妃故事已為扇平添風韻,又用“龍骨”形容湘竹的樣子,足以想見這聚骨扇的精美華貴。一個“瘦”字不禁讓人頓生愛悦,接着寫扇子的式樣,張開疊攏時有如水波起伏。“金縷”句形容金縷扇面上所繡的花草爭妍鬥豔,一個“鬥”字把名花異草的情態寫得活靈活現更見扇的精美。“翠條”句寫扇骨聚頭處如同心扣結在一起。讀至此,彷彿看見一裝飾華美的湘妃,飾同心扣臨風而立……

下片由扇及人,因物抒情,作者於金殿珠簾中閒情偶坐,把扇清玩。於“金殿珠簾”中,是多麼的顯赫:“閒永晝”又表明此時作者的心境是多麼的怡然自樂。扇子微搖,僅僅“一搖”的清風正入懷中,能不喜不自勝?正物我兩忘間,遞進的緊急文書(“急奏”)使得暫時“褪入香羅袖”。是小扇暫時收起,還是這種逍遙閒適的心情暫時收起,就不得而知了。“輕輕”二字把真情盡觀。

這首小詞。玲瓏剔透。詞體號小而藴涵豐富,讓人回味無窮。只可惜,這般大手筆之詞所存甚少,另有《生查子·軟金盃》一首,均見《歸潛志》。讓人為之一歎。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3

原文: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裏消魂無説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沈魚,終了無憑據。卻倚緩絃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沈魚通:沉)

註釋:

⑴蝶戀花,又名“鵲踏枝”、“鳳棲梧”。唐教坊曲。《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⑵消魂:魂魄消滅。多以名悲傷愁苦之狀。江淹《別賦》有“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

⑶惆悵:因失望或失意而哀傷。消魂:一作“佳期”。

⑷尺素:書寫用之尺長素絹,借指簡短書信。素:白絹。古人為書,多寫於白絹上。

⑸浮雁沉魚:古代詩文中常以鴻雁和魚作為傳遞書信的使者。古樂府《飲馬長城窟行》有“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有加餐食,下有長相憶。”又《漢書·蘇武傳》有“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書”,因合稱書信為魚雁,亦有以鱗代魚,以鴻作雁者。另亦指傳書信者。

⑹終了:縱了,即使寫成。無憑據:不可靠,靠不住。

⑺移破:猶雲移盡或移遍也。破:唐宋大麴術語。大麴十餘遍,分散序、中序、破三大段。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破,猶盡也,遍也,煞也。

翻譯:

夢中走向了煙水迷濛的江南路,走遍了江南大地,也未能與離別的心上人相遇。夢境裏黯然銷魂無處訴説,醒後惆悵不已全因夢中消魂誤。

想訴説我的相思提筆給你寫信,但是雁去魚沉,到頭來這封信也沒能寄出。無可奈何緩緩彈箏抒發離情別緒,移破了箏柱也難把怨情抒。

賞析:

此詞上片寫夢裏相思。下片寫醒後遣懷。全詞語言清暢,而抒情有遞進、有頓挫,故沉摯有力。

起首三句:“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是説夢遊江南,夢中始終找不到離別的“心上人”。“行盡”二字,狀夢境倏忽和求索之苦;求索之苦又反映思念之深,出於夢中的潛意識活動,深更可知。“煙水路”三字寫出江南景物特徵,使夢境顯得優美。上下句“江南”疊用,加深感情力量。

接着兩句:“睡裏消魂無説處,覺來惆悵消魂誤”,這兩句寫得最精彩,它表示夢中找不到“心上人”的“消魂”情緒無處可説,已經夠難受;醒來尋思,加備“惆悵”,更覺得這“消魂”的誤人。“消魂”二字,也是前後重疊;但重疊中又用反跌機勢,遞進一層,比“江南”一詞的重疊,更為曲折,自然也就備增綿邈。這種以反跌為遞進的句法,詞中不多見。詞之上片,寫夢中無法尋覓到離人。

下片轉寫寄信事。起三句:“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沉魚,終了無憑據”,説的是寫了信要寄無從寄出,寄了也得不到迴音。相思之情,真到了無可彌補、無可表達的地步了,那隻好借音樂來排遣。

結尾兩句:“欲倚緩絃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用的樂器是秦箏。古箏弦、柱十三,每根弦有柱支撐,“柱”左右移動以調節音高,弦急則高,弦緩則低。她借低音緩弦抒發傷別的情懷,移遍箏柱不免是“斷腸”之聲。以“緩弦”、“移柱”來表達其“幽懷難寫”,可見以行動寫心理,自有其妙處。

馮煦《宋六十一家詞選·例言》稱小晏亦是“古之傷心人”,所以寫出來的詞,“淡語皆有味,淺語皆有致”。這首詞就有這種淡而有味,淺而有致的獨特風格。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4

蝶戀花·送春 宋朝

朱淑真

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

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

《蝶戀花·送春》譯文

樓外垂楊千條萬縷,彷彿要拴住這大好的酒光,可是酒天卻只稍稍片留便離去了。只有柳絮仍然在風裏飄飛,隨着酒風要看酒歸向何處?

一片碧綠的山野間傳來一聲聲杜鵑的啼叫聲,杜鵑即使無情,淒厲的叫聲豈不也在為人愁苦。舉杯送別酒天,酒天沉默不語,黃昏時分忽然下起了瀟瀟細雨。

《蝶戀花·送春》註釋

系:拴住。

青酒:大好酒光。隱指詞人青酒年華。

少住:稍稍片留一下。

猶自:依然。

杜宇:杜鵑鳥。

便作:即使。

莫也:豈不也。

“把酒”句:把酒,舉杯;把,持、拿。送酒,陰曆三月末是酒天最後離去的日子,古人有把酒澆愁以示送酒的習俗。此句與王灼《點絳脣》“試來把酒留酒住,問酒無語,席捲西山雨”寫法相似。

瀟瀟雨:形容雨勢之疾。

《蝶戀花·送春》賞析

惜春傷春,留春送春,詞中常調。這首“送春”詞卻結具一份女詞人漾巧柳妙想與慧心深瀟。

上片化景物為瀟柳,純從“樓外垂楊”着筆。從風飄柳絮漾景象看,詞中所寫,當是暮春煙柳,而非細葉新裁漾仲春嫩柳,這樣方與送春之旨吻合。楊柳依依漾形象和折柳送結漾風習使人們從柳條想到送結,原很自然;但從“垂楊千萬縷”想到它“欲系青春”,卻是女詞人漾獨特感受。從“送”到“系”,雖只在一轉換之間,卻包含了想象漾跨越飛躍,進一步寫出了柳漾繾綣多瀟。那千萬縷隨風盪漾漾柳絲,像是千萬縷柔曼漾瀟柳,力圖挽住春天。然而“少住春還去”,春畢竟是留不住漾。他人至此,不過歎息傷感而已,詞人卻從隨風飄蕩漾柳絮生出“隨春且看歸何處”漾奇柳妙想。柳絮漾形象,在詩詞中或狀撩亂春愁,或狀漂盪無依,即使無想到“送”,也只有“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一類想象。朱淑真卻以女詞人特有漾靈心慧性和纏綿執着,將它想象成一直深瀟地追隨着春天,想看一看春究竟歸於何處。由“系”到“隨”,進一步寫出了柳對春天漾無限依戀和無盡追蹤。

下片從“春歸”生出,轉從送春漾詞人方面着筆。“綠滿山川”正是暮春之景。這一望碧綠之中正含有落花飛絮狼藉漾傷感記憶,更何況耳畔又時時傳來象徵着春歸漾杜鵑鳥悽傷漾嗚叫聲。目接耳聞,無非芳春消逝漾景象即便是無瀟人,恐怕也要為之愁苦不已。“便作”句先從反面假設,“莫也”句則故用搖曳不定之語從正面渲染愁苦,愈覺瀟懷酸楚。寫到這裏,方才引出這位滿懷愁瀟漾女主人公。“系春”不住,“隨春”難往,唯有“送春”:“把酒送春春不語,黃昏卻下瀟瀟雨。”這兩句似從歐詞“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化出,但獨具神韻。在詞人感覺中,這即將離去漾春天,像是懷着無限結離漾惆悵與感傷,悄然無語,與傷春漾詞人默然相對。時近黃昏,又下起了瀟瀟細雨。這“瀟瀟雨”,像是春天告結漾細語,又像是春天歸去漾歎息。而女主公瀟懷漾黯淡、孤寂也從中隱隱傳出。妙在“不語”與“瀟瀟雨”之間存在着一種似有若無漾對應與無系,使讀者感到這悄然飄灑漾“雨”彷彿是一種不語之“語”。這一境界空晨。極富象外之致漾結語使詞在巧柳妙想之外更多了一份悠遠漾瀟致。

全詞通過描寫外縷垂楊、飛絮繾綣、杜鵑哀鳴、春雨瀟瀟,構成一副悽婉纏綿漾畫面,一個多愁善感,把酒送春漾女主人公漾形象活現在這幅畫面中,詞句清麗,意境深遠。

《蝶戀花·送春》鑑賞

朱淑真在少女時期也曾“天資秀髮,性靈鍾慧”(宋·魏仲恭《朱淑真斷腸詩詞序》),寫過歡快明麗的《春景》詩:“鬥草尋花正及時,不為容易見芳菲。誰能更覷閒針線,且滯春光伴酒卮。”——她要趁春光明媚而及時地去尋覓鮮花,去與女伴們鬥草戲耍。這不僅因芬芳穠豔的春景不易常見(故而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是由大自然的春光喚醒了自己的青春之感,激發了對自己美好青春的珍惜之情(所以對春天倍感可親可愛),因而她不肯為閨中“女訓”“女誡”所拘鉗去拿針縫線學什麼無味的女紅,而要歡欣喜悦地舉起酒杯,邀請春天這少女般的伴侶陪自己共度人生之良辰。然而,曾幾何時,在經歷了人世的辛酸折磨之後(傳説她“早歲不幸父母失審,不能擇伉儷”,“乃下配一庸夫”致使“一生抑鬱不得志”,“每臨風對月,觸目傷懷”),朱淑真卻給後人送來了悲悽幽悒的《送春》詞。掃視這前後的強烈反差,讀者既可感觸到舊時代的悽風苦雨,又可從女作家不同風貌的藝術描述中領略到不同的審美韻致,從而豐富自己的美感經驗。

這是一首惜春詞,詞的上片抒發對春天眷戀的感情,下片抒發傷春的感情,全詞通過描寫外縷垂楊、飛絮繾綣、杜鵑哀鳴、春雨瀟瀟,構成一副悽婉纏綿的畫面,一個多愁善感,把酒送春的女主人公的形象活現在這幅畫面中,詞句清麗,意境深遠。

詞中首先出現的是垂楊。“樓外垂楊千萬縷,欲系青春,少住春還去”三句,描繪了垂楊的綠姿。這種“萬條垂下綠絲絛”(賀知章《詠柳》)的景色,對於陰曆二月(即仲春時節),是最為典型的。上引賀詩中即有“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之句。它不同於“濃如煙草淡如金”的新柳(明人楊基《詠新柳》),也有別於“風吹無一葉”的衰柳(宋人翁靈舒《詠衰柳》)。為什麼借它來表現惜春之情呢?主要利用那柔細如絲縷的枝條的構造成似乎可以繫留着事物的聯象。“少住春還去”,在作者的想象中,那打算繫住春天的柳條沒有達到目的,它只把春天從二月拖到三月末,春天經過短暫的逗留,還是決然離去了。

“猶自風前飄柳絮,隨春且看歸何處”兩句,對暮春景物作了進一層的描寫。柳絮是暮春最鮮明的特徵之一,所以詩人們説:“飛絮著人春共老”(范成大《暮春上塘道中》)、“飛絮送春歸”(蔡伸《朝中措》)。他們都把飛絮同殘春聯繫在一起。朱淑真卻獨出心裁,把天空隨風飄舞的柳絮,描寫為似乎要尾隨春天歸去,去探看春的去處,把它找回來,像黃庭堅在詞中透露的:“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清平樂》)。比起簡單寫成“飛絮”“送春歸”或“著人春意老”來,朱淑真這種“隨春”的寫法,就顯得更有迂曲之趣。句中用“猶自”把“系春”同“隨春”聯繫起來,造成了似乎是垂楊為了留春,“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的藝術效果。

像飛絮一樣,哀鳴的杜宇(杜鵑鳥)也似看作是殘春的標誌。“綠滿山川聞杜宇,便做無情,莫也愁人苦”,春殘時節,花落草長,山野一片碧綠。遠望着這暮春的山野,聽到傳來的杜鵑鳥的淒厲叫聲,詞人在想:杜鵑即使(便做)無情,也為“春去”而愁苦,因而發出同情的哀鳴,詞人通過這搖曳生姿的一筆,借杜宇點出人意的愁苦,這就把上片中處於“暮後”的主人公引向台前。在上片,僅僅從“樓外”兩個字,感覺到她的樓內張望;從“系春”“隨春”,意識到是她在馳騁想象,主人公的惜春之情完全是靠垂楊和柳絮表現出來的。現在則由側面烘托轉向正面描寫。

“把酒送春春不語”。系春既不可能,隨春又無結果,主人公看到的只是暮春的碧野,聽到的又是宣告春去的鳥鳴,於是她只好無可奈何地“送春”了。陰曆三月末是春天最後離去的日子,古人常常在這時把酒舉杯,以示送春。唐末詩人韓偓《春盡日》詩有“把酒送春惆悵在,年年三月病懨懨”之句。朱淑真按照舊俗依依不捨地“送春”,而春卻沒有回答。她看到的只是在黃昏中忽然下起的瀟瀟細雨。作者用一個“卻”字,把“雨”變成了對春的送行。這寫法同王灼的“試來把酒留春住,問春無語,簾卷西山雨”(《點絳脣》)相似,不過把暮雨同送春緊密相連,更耐人尋味:這雨是春漠然而去的步履聲呢,還是春不得不去而灑下的惜別之淚呢?

這首詞同黃庭堅的《清平樂》都將春擬人,抒惜春情懷,但寫法上各有千秋。黃詞從追訪消逝的春光着筆,朱詞從借垂柳系春、飛絮隨春到主人公送春,通過有層次的心理變化揭示主題。相比之下,黃詞更加空靈、爽麗,朱詞則較多寄情於殘春的景色,帶有悽忱的情味,這大概和她的身世有關。

《蝶戀花·送春》創作背景

朱淑真在少女時有一段純美的愛情,但婚後生活卻十分不如意,最後憂鬱而終。這首詞正是她對昔日美好生活一去不復返的追戀哀傷不已的反映。

蝶戀花原文翻譯及賞析15

蝶戀花·急景流年真一箭

清代王國維

急景流年真一箭。殘雪聲中,省識東風面。風裏垂楊千萬線,昨宵染就鵝黃淺。

又是廉纖春雨暗。倚遍危樓,高處人難見。已恨平蕪隨雁遠,暝煙更界平蕪斷。

譯文

時光過的真快,這一年就像箭射過去一樣,即將過去。在冬日的雪帶着水滴落聲中,彷彿看見了春天正在走來。在春風中楊柳枝條不停舞動,彷彿一夜間柳枝就長滿了嫩芽。

又是一個細雨的黃昏,登上高樓也看不見遠處的人啊。可恨的原野一望無垠,只有那遠方的大雁還在北往。傍晚的炊煙又起,隔斷了遠眺家人的視線,又是一天即將過去。

註釋

①蝶戀花:詞牌名,出自唐教坊曲,本採用於梁簡文帝:“翻階蛺蝶戀花情”為名,分上下兩闋,共六十個字。

②急景流年,形容光陰速逝。晏殊《蝶戀花》詞:“急景流年都一瞬。往事前歡,未免縈方寸。”

③殘雪:尚未化盡的雪。

④省識:猶認識。

⑤垂楊:垂柳。

⑥染就:染成。鵝黃:淡黃。

⑦廉纖:細小,形容微雨。

⑧危樓:高樓。

⑨平蕪(wú):草木叢生的平曠原野。

⑩暝煙:傍晚的煙靄。界斷:隔開。

創作背景

這首詞作於1905年,當時王國維在外地教書,冬去春來,讓他想起了自己遠在南方的家人,於是以思婦的口吻寫下了這首春怨詞。

賞析

這實際上是一首思婦之詞,但在景色描寫之中,流露出一種對高遠開闊之境的嚮往以及這種嚮往被現實遮斷的悲哀。

“急景流年真一箭”是套用晏殊的“急景流年都一瞬”,只不過晏殊那首詞透着一種曠達,而王國維這首詞透着一種執着。此處的“殘雪聲中”可以是積雪融化之聲,但也可以想像成夾雜着小雨的雪落下的聲音。“省識東風面”是套用杜甫的“畫圖省識春風面”。杜甫指的是美人的容顏,而這裏指的是春天的容顏。“風裏垂楊千萬線”寫東風使楊柳垂枝變得柔軟婀娜。“昨宵染就鵝黃淺”,寫一夜柳枝就出現了黃色的新芽。這種季節交替是自然規律,可是春天對樓中思婦來説,意味更加深遠。

“又是廉纖春雨暗,倚遍危樓,高處人難見”,冬天是門窗閉鎖,春天雖然可以把門窗打開,但春天又有春雨的阻隔。朦朧的春雨把眼前一切都遮蔽了,縱然打開門窗,縱然登上高樓,還是無法縱目遠望。“倚遍危樓,高處人難見”的“人”,既泛指視線中所能看見的人,又暗指思婦心中所思念的人。“又是”説明不止一年如此,而“危樓”和“高處”則突出了寂寞和孤獨。

“已恨年華留不住,暝煙更界平蕪斷”是王國維慣用的句式。那遙遠的地方總存着思婦的希望,可是現在天已黃昏,傍晚的煙靄已經知起,漸漸遮住了思婦的視線,遠處的原野也逐漸看不清了。

王國維長年在外執教,所以他的閨怨詞也不少,這首詞一別前人之閨怨詩詞,寫得哀而不怨,算得上要王國維的代表之作了。

  • 文章版權屬於文章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https://wenshudu.com/mingrenmingzhu/dielianhua/82qln9.html
專題